全文下载排行
    一年内发表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 最近1个月下载排行 | 最近1年下载排行

    当前位置: 最近1个月下载排行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口腔癌合并全身系统性疾病患者的多学科协作诊疗模式专家共识
    张东升, 郑家伟, 张陈平, 蔡志刚, 李龙江, 廖贵清, 尚政军, 孙沫逸, 韩正学, 尚伟, 孟箭, 龚忠诚, 黄圣运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2020, 38 (6): 603-615.   DOI: 10.7518/hxkq.2020.06.001
    摘要2585)   HTML222)    PDF(pc) (995KB)(4852)    收藏

    近年来,随着双向转诊、分级诊疗和医联体的建立,大型综合医院承担急危重症和疑难疾病诊疗的功能定位日益凸显,来诊的口腔癌患者常伴有全身情况复杂的系统性疾病,传统的单一诊疗模式难以达到医疗需求。为此,多学科协作诊疗(MDT)模式应运而生并在实践中应用,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为了进一步规范口腔癌患者的MDT,组织专家制订了本专家共识,对诊疗流程、常见系统性疾病的诊治等给出了规范化建议,供临床医师参考。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 牙弓/牙槽骨弓的塑形矫治——基于牙弓形态发育不良的儿童错牙合畸形诊断与阻断治疗
    李小兵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2016, 34 (6): 556-563.   DOI: 10.7518/hxkq.2016.06.002
    摘要1766)   HTML34)    PDF(pc) (2937KB)(4395)    收藏
    错畸形是颅面颌系统生长发育的异常,其产生是遗传、环境及特殊病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儿童错畸形的早期矫治是去除造成错畸形的病因,维持、恢复及矫正异常发育的颅面颌结构,矫正咬合关系异常;其主要目的就是要利用个体生长潜力,用较小的代价达到有效的稳定的矫治效果。错畸形早期矫治的范围很宽,包括口腔功能的早期矫治(口腔不良习惯早期矫治)、口周肌肉功能训练、牙替换的维护、牙发育不良的矫治、上下颌骨关系异常的矫治等等。从正畸学角度上看,牙错位的矫正称为“正牙”(orthodontics),上下颌骨发育关系异常的矫治称为“矫形”(orthopedics);而在牙弓/牙槽骨弓形态大小异常上的矫治,临床仍有进一步梳理和发展的空间。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院儿童与口腔正畸科·儿童早期矫治专科在大量的临床实践中,总结了牙弓/牙槽骨弓发育的特点与规律,探索早期矫治异常牙弓发育的正畸临床思路与技术,在国内首次提出“牙弓/牙槽骨弓发育不良的塑形矫治”理论。把牙弓/牙槽骨弓发育不良的早期阻断矫治定义为“塑形”(remodeling),丰富除“正牙”与“矫形”等正畸治疗理论与技术外的错治疗方法,并用于指导错畸形早期矫治的临床工作,以期达到早期预防、阻断错畸形的发生发展,简化错复杂程度、降低错治疗难度的效果。本文从临床矫治的基础及儿童生长发育的角度,全面归纳分析“牙弓/牙槽骨弓发育不良的塑形矫治”的理论基础和临床思路,阐述该理论的可能性及必要性,希望借此促进儿童错畸形的早期预防与阻断矫治的理论与技术的发展。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 先天口面裂的分级分类诊疗专家共识
    李承浩, 安阳, 段小红, 郭应坤, 刘珊玲, 罗红, 马端, 任芸芸, 王旭东, 吴晓珊, 谢红宁, 朱洪平, 朱军, 石冰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2025, 43 (1): 1-14.   DOI: 10.7518/hxkq.2025.2024306
    摘要1467)   HTML351)    PDF(pc) (1114KB)(1205)    收藏

    先天口面裂是颌面部最常见的出生缺陷,其预后根据畸形的病因和严重程度的不同有着很大的差别。其中非综合征型先天口面裂的畸形程度较轻且治愈效果好,综合征型先天口面裂常因伴有身体其他器官的异常而致使治疗难度较大,预后较差。本共识对不同严重程度的先天口面裂进行详细的分级分类,并提出相应的诊疗指南,为患者家庭应对产前筛查结果、选择治疗方案提供参考,对我国预防和控制严重出生缺陷发生、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 数字化全口义齿的临床应用和研究进展
    周永胜, 孙玉春, 王勇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2021, 39 (1): 1-8.   DOI: 10.7518/hxkq.2021.01.001
    摘要2844)   HTML351)    PDF(pc) (1236KB)(5487)    收藏

    数字化技术利用高精度三维扫描、智能辅助设计软件和多轴数控切削或3D打印技术,可以制作出精度可靠、功能适宜的修复体。然而,由于全口义齿操作的复杂性,数字化技术在全口义齿修复领域的研发进度相对缓慢。本文将从数字化全口义齿的研究现状以及临床应用两个方面,阐述目前数字化全口义齿在口腔修复临床和技工室应用和研发的进展情况。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5. 口腔癌相关生存质量量表的系统性回顾研究
    秦帅华, 李新明, 李文鹿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2018, 36 (4): 410-420.   DOI: 10.7518/hxkq.2018.04.012
    摘要1098)   HTML33)    PDF(pc) (1044KB)(4005)    收藏

    目的 口腔癌相关生存质量研究现在愈来愈成为临床中的焦点问题,本研究旨在系统回顾国内外关于口腔癌患者生存质量评价的研究现况,探讨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今后研究的方向,为解决该问题提供参考。方法 通过相关关键词对Pubmed、Wiley InterScience、Science Direct、中国知网、万方期刊数据库分别进行检索,其次对2000—2017年的相关目标文献进行筛选,统计文献中使用的口腔癌相关生存质量量表频次,并对相关量表作简单介绍。结果 从目标文献中共筛选出218篇英文目标文献,55篇中文目标文献,获得英文量表24种,中文量表12种,其中针对口腔癌患者生存质量评估使用最多的量表有华盛顿大学生存质量评估问卷(UW-QOL)、欧洲癌症研究与治疗组织生存质量量表的核心量表/头颈癌专用量表(EORTC QLQ-C30/H&N35)、口腔健康影响程度量表(OHIP)、癌症治疗功能评价系统—头颈问卷(FACT-H&N)、36条目简明健康状况调查问卷(SF-36)。结论 近年来口腔癌相关生存质量的研究如火如荼,研究地理分布区域广泛,但国内自主开发研制量表工作仍然不足;UW-QOL、EORTC QLQ-C30/H&N35、FACT-H&N可以作为今后口腔癌患者生存质量评价的首选量表,此外,还可根据特定的研究目标选择特异性疾病相关功能量表。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6. 口腔修复诊疗中构建虚拟患者的机遇与挑战
    沈颉飞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2024, 42 (1): 1-11.   DOI: 10.7518/hxkq.2024.2023317
    摘要1688)   HTML129)    PDF(pc) (4069KB)(2421)    收藏

    在口腔修复领域,构建虚拟患者进行数字化仿生修复展现出广阔的应用前景。虚拟患者由包含口颌面部信息的数字化素材构成,能准确地反映出口颌面结构的形态和空间关系。然而,在数字化素材的获取、精确配准过程和动态颌位关系的记录与转移中,均存在诸多挑战。本文将围绕虚拟患者的构建流程,阐述目前构建虚拟患者的关键点和难点,推动虚拟患者技术在口腔修复领域的普及和推广。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7. 巨噬细胞功能和炎症消退机制及与牙周炎关系研究进展
    白林, 辛月娇, 段丁瑜, 徐屹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2017, 35 (4): 427-432.   DOI: 10.7518/hxkq.2017.04.016
    摘要1429)   HTML33)    PDF(pc) (816KB)(3081)    收藏

    巨噬细胞是人体固有免疫系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具有强大的识别、吞噬、清除细菌及外来异物的功能。牙周炎是一种以牙龈炎症和牙槽骨丧失为特征的慢性感染性疾病,是成年人失牙的主要病因。目前已经明确,牙周炎的组织破坏是由宿主对感染的免疫应答引起的,巨噬细胞作为宿主免疫应答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炎症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近年研究显示,巨噬细胞在炎症消退过程中亦扮演着重要作用。本文就巨噬细胞在炎症的发生、发展及消退中的作用进行综述,并总结了其在牙周炎发展及治疗中可能的作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2)
    8. 药物相关性颌骨坏死的发病机制及其防治
    潘剑, 刘济远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2021, 39 (3): 245-254.   DOI: 10.7518/hxkq.2021.03.001
    摘要3656)   HTML603)    PDF(pc) (4714KB)(7060)    收藏

    药物相关性颌骨坏死(MRONJ)近年来发病率不断增高,目前认为其机制可能为骨重建抑制学说、血管生成抑制学说、口腔微生物感染学说、免疫抑制学说、细胞毒性、颌骨微裂纹形成及单核苷酸多态性等,但基于单机制进行防治效果均不理想。药物治疗前规范的口腔检查及相关疾病预处理,药物治疗期间定期口腔随访对MRONJ的预防具有重要意义。在MRONJ治疗过程中,准确判断其分期,根据指南进行标准化治疗的同时,也需考虑患者具体情况,进行个性化调整。本文将国内外最新相关研究及指南和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院口腔颌面外科近年来对MRONJ诊治经验相结合,对其发病机制及防治策略展开阐述和讨论,供同行参考。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9. 加速正畸牙齿移动的辅助干预措施
    李博,赵志河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2019, 37 (6): 648-655.   DOI: 10.7518/hxkq.2019.06.014
    摘要1270)   HTML111)    PDF(pc) (1595KB)(3167)    收藏

    正畸治疗周期通常为2~3年,较长的治疗周期常伴随着较高的并发症发生风险,对患者预后产生不利影响。因此,缩短治疗周期,探索安全有效的辅助干预措施加速正畸牙齿移动具有非常重要的临床意义。目前,加速正畸牙齿移动的辅助干预措施较多,主要可以分为手术干预和非手术干预两大类。但是,尚无一种干预措施得到公认,为正畸临床所常规采用。本文旨在针对目前常见的加速正畸牙齿移动的辅助干预措施作一综述,以期指导临床,缩短治疗周期,改善患者预后。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0. 口腔正畸与颌面部美学
    马艳宁, 金作林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2023, 41 (6): 628-634.   DOI: 10.7518/hxkq.2023.2023231
    摘要1757)   HTML88)    PDF(pc) (963KB)(2503)    收藏

    口腔正畸是一门基于美学的临床应用学科,通过调整牙齿移动以及颌骨关系来协调鼻唇颏的相互关系。正畸医生需要在术前对患者的面部软组织正貌和侧貌进行充分的分析,了解可能存在的颌面部对称性、水平向、垂直向问题,可能的影响因素(增龄性变化和代偿性变化对面部形态的影响)以及在牙齿正畸时给颌面部形态带来的变化,以引导矫治方案的设计与正畸治疗的实施,有效提高正畸临床的效果,本文将以正畸医生视角对指导正畸方案设计的美学评价作一综述。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1. 边缘区预备体边缘、修复体边缘、粘固(粘接)层及龈缘的几何位置关系——边缘位置的新分类与新方案
    于海洋, 罗天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2025, 43 (2): 163-174.   DOI: 10.7518/hxkq.2025.2024379
    摘要397)   HTML48)    PDF(pc) (3069KB)(371)    收藏

    当前固定修复边缘的低质量现状与边缘相关并发症高发生率高度关联,并与龈缘(G)、预备体边缘(P)、修复体边缘(R)三个边缘(简称“三缘”)的共识性定义及时空几何位置关系不明确相关。本文从现有术语“龈缘”作为表面解剖标志存在的问题展开讨论,提出了符合几何学和测量学并更具表面解剖标志意义的术语“龈缘线”,明确了边缘区有预备体边缘、修复体边缘、龈缘、粘固(粘接)层、龈沟等参与方,通过对预备体边缘、修复体边缘、粘固(粘接)层等进入龈沟可能诱发各种医源性损害风险的讨论,强调了保持龈沟各种正常生理作用的重要性。进一步论证了“三缘”间及其与粘固(粘接)层间的适宜时空几何位置关系,根据边缘区“三缘”与粘固(粘接)层的空间位置关系提出了边缘位置的9型分类法(龈剖面上)、243型分类法(近远中向),克服了以往边缘位置分类纳入对象单一不全、风险因素失控等问题,具有实用性强、风控点明确、主控几何量效能好等优势。进一步定义的“RPG间距”代表牙体预备临床程序中先后出现并可以实测的预备体边缘完成线或修复体边缘完成线与龈缘线之间龈剖面上的间距,通过对龈下设计、生物导向性预备技术等不足的讨论,“龈沟/龈沟液+生物学宽度=牙周第一道保护屏障”的生理与临床意义的解析,结合现有临床循证证据提出龈上RPG200方案,即预备体边缘与修复体边缘均位于龈缘线上且与其间距小于200 μm,该推荐设计方案具有裸眼隐身的美观效果,也对龈缘、龈沟等无损伤,并方便医生与患者进行清洁维护等优势。本文提出的边缘区边缘位置的新分类法以及推荐的RPG200龈上新设计方案为边缘区的修复设计与各种并发症的防控提供了新思路。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2. 颗粒链球菌属的研究进展
    曹阳佩综述 周学东 施文元审校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DOI: 10.3969/j.issn.1000-1182.2011.06.027
    13. 可降解镁基金属引导骨再生膜的研究现状与展望
    陈良伟, 韩建民, 郭传瑸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2024, 42 (4): 415-425.   DOI: 10.7518/hxkq.2024.2024140
    摘要1213)   HTML102)    PDF(pc) (1016KB)(1408)    PDF(mobile) (1437KB)(228)    收藏

    可降解镁基金属引导骨再生(GBR)膜具有良好的机械性能、生物降解性和生物促成骨性能,是治疗颌面部骨缺损的理想植入物。本文对镁基金属引导骨再生膜的现状和未来的研究趋势进行阐述。首先介绍了镁基金属的研究历史及应用领域,随后从镁基金属GBR膜的机械性能、生物相容性和促成骨性能及其机制方面介绍了镁基金属制备GBR膜的应用优势,最后对当前镁基金属GBR膜的局限性及在口腔医学中的应用和展望进行介绍。镁基金属GBR膜在基础和转化研究方面都取得了重要的进展,为治疗口腔颌面部的骨缺损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4. 早期矫治的现状思考
    李煌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2025, 43 (2): 151-157.   DOI: 10.7518/hxkq.2025.2024323
    摘要429)   HTML87)    PDF(pc) (819KB)(500)    收藏

    早期矫治是近年来口腔正畸、儿童口腔,乃至全科口腔医生的发展热点和关注焦点,但仍存在一些误区,如过早或过度进行干预,适应证把控不严,夸大早期矫治的作用等。本文以国内早期矫治的现状分析为切入点,逐一剖析口腔医生乃至大众关心的9个问题,包括早期矫治是否是新兴概念,早期矫治是否有必要,早期矫治的时机,早期矫治的适应证,早期矫治能否提供一个不拔牙或不手术的机会,早期矫治能否彻底改变面型和下颌生长型,早期矫治能否治疗口呼吸或腺样体面容或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硅胶类口腔功能训练器在早期矫治中的作用,透明矫治器在早期矫治中是否优于传统矫治器,旨在促进早期矫治的规范化。早期矫治一定要选择好适应证,掌握正畸的基本原理和技术,选择最合适患儿的治疗方式和治疗时机。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5. 口腔黏膜癌前病变和口腔癌动物模型的研究进展
    程俊鑫, 白贺天, 常治楠, 李敬, 陈谦明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2020, 38 (2): 198-204.   DOI: 10.7518/hxkq.2020.02.015
    摘要1129)   HTML26)    PDF(pc) (1551KB)(3094)    收藏

    口腔黏膜癌前病变和口腔癌是发展中国家的常见疾病尤其是在南亚地区,其癌变机制尚不明确,目前缺乏有效防治措施,因此口腔黏膜癌前病变及口腔癌动物模型建立显得尤为重要。本文结合相关研究,就近年来口腔黏膜癌前病变及口腔癌动物模型建立方法的进展作一综述。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6. 人体微生物碳水化合物活性酶的研究进展
    周祉延,徐欣,周媛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2019, 37 (6): 666-670.   DOI: 10.7518/hxkq.2019.06.017
    摘要1395)   HTML91)    PDF(pc) (1318KB)(2586)    收藏

    人体定植着大量微生物,主要位于肠道、口腔、皮肤、阴道及鼻腔等位点。微生物复杂多样的代谢活动不仅辅助人体的消化功能,还参与了各系统的重要生理及病理活动。碳水化合物活性酶(CAZymes)是一系列具有降解、修饰及生成糖苷键功能的酶。微生物可产生众多CAZymes,协同人体细胞一起对数目庞大、种类繁多的复杂碳水化合物进行降解,便于进一步代谢利用并产生新的生物信号分子,是微生物参与人体生理及病理过程的重要渠道之一。本文对人类各微生物聚集位点,尤其是肠道和口腔的复杂多糖代谢机制以及微生物CAZymes相关代谢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对微生物CAZymes与人体健康和疾病关系的研究及前景进行总结。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7. 基于机器学习和生物信息学分析的脂肪酸代谢相关基因在牙周炎中的作用研究
    陈宇翔, 赵安娜, 杨浩然, 杨霞, 程婷婷, 饶先琦, 李自良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2024, 42 (6): 735-747.   DOI: 10.7518/hxkq.2024.2024214
    摘要307)   HTML28)    PDF(pc) (5160KB)(731)    收藏

    目的 通过机器学习和生物信息学方法研究脂肪酸代谢相关基因在牙周炎中的作用。 方法 从GEO数据库下载牙周炎数据集GSE10334和GSE16134,GeneCards数据库下载脂肪酸代谢相关基因集。通过R语言“limma”包筛选牙周炎中差异表达的脂肪酸代谢相关基因(DEFAMRGs),并进行功能富集和通路分析。进一步用递归特征消除、最小绝对收缩和选择算子和Boruta算法确定枢纽DEFAMRGs,并用其构建诊断模型且进行内部和外部验证。利用一致性聚类分析构建枢纽DEFAMRGs相关的牙周炎亚型。利用CIBERSORT软件分析牙龈组织的免疫细胞浸润,并探究枢纽DEFAMRGs和免疫细胞之间的相关性。 结果 共筛选出113个牙周炎DEFAMRGs。富集分析结果表明,DEFAMRGs主要和免疫炎症反应以及免疫细胞趋化相关。最终确定8个枢纽DEFAMRGs(BTG2、CXCL12、FABP4、CLDN10、PPBP、RGS1、LGALSL和RIF1)并构建了诊断模型(AUC=0.967),基于此将牙周炎分为两个亚型。此外,枢纽DEFAMRGs与不同免疫细胞群体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性,其中相关性较高的免疫细胞是肥大细胞和树突状细胞。 结论 该研究为牙周炎的发生发展机制提供新的见解和思路,基于枢纽DEFAMRGs构建的诊断模型可为牙周炎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新的方向。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8. 2023版《恒牙拔牙术临床操作规范》解读
    柴娟, 张昕, 刘昌奎, 贾森, 廖小毓, 胡开进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2025, 43 (2): 158-162.   DOI: 10.7518/hxkq.2025.2024434
    摘要342)   HTML64)    PDF(pc) (1004KB)(316)    收藏

    2023年5月,中华口腔医学会颁布了《恒牙拔牙术临床操作规范》团体标准。该规范是在组织全国该领域知名专家,广泛征求意见及参考相关文献的基础上,经过反复讨论、修改后制定的。但限于团体标准的写作形式及要求,有关内容未作详细阐述,可能会造成医务工作者不易理解和领会其内容和知识点,限制了该团体标准的传播及在基层医疗单位的广泛使用,本文旨在对2023版《恒牙拔牙术临床操作规范》内容进行梳理和解读,以期为医务人员更好地理解规范并在临床实践中更好地应用提供便利。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9. 牙龈卟啉单胞菌在消化系统恶性肿瘤中的作用及机制
    王春萌,洪丽华,张志民,王渝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2019, 37 (5): 521-526.   DOI: 10.7518/hxkq.2019.05.013
    摘要949)   HTML37)    PDF(pc) (1333KB)(1893)    收藏

    消化系统恶性肿瘤包括口腔癌、结直肠癌、胰腺癌、食管癌等多种疾病,是常见的高致死性恶性肿瘤。牙龈卟啉单胞菌作为牙周病最主要的致病菌,其致病性不仅仅发生在口腔,在消化系统其他部位也有不同的致病作用抑或是促进作用,其致病机制也逐渐受到研究者的重视。本文系统阐述了牙龈卟啉单胞菌在包括口腔癌的消化系统恶性肿瘤中的作用,并对其可能的致病机制进行综述。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0. 口腔细菌影响宿主表观遗传调控的研究进展
    梅宏翔, 陈奕霖, 施培磊, 杨偲睿, 徐欣, 何金枝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2020, 38 (5): 583-588.   DOI: 10.7518/hxkq.2020.05.019
    摘要774)   HTML26)    PDF(pc) (1630KB)(2261)    收藏

    表观遗传是指非基因序列改变所导致的基因表达水平的稳定改变,微生物能通过表观遗传途径调节宿主炎症,从而逃避或者扩大免疫反应。口腔细菌作为人体微生物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已发现多种表观遗传调控机制可影响宿主对口腔细菌的反应。本文就细菌调控表观遗传的常见途径以及不同疾病中口腔细菌对宿主表观遗传的调控进行综述,以期为口腔疾病中表观遗传相关机制研究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1. 种植与颌骨缺损功能重建
    张志勇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DOI: 10.3969/j.issn.1000-1182.2011.02.001
    22. 通过自生长方式实现壳聚糖—胶原聚合物引导的牙体硬组织仿生再矿化
    任迅 姚静 杜芹 廖楚航 田鲲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DOI: 10.7518/hxkq.2014.05.021
    23. 不可复性牙髓炎恒牙的活髓保存治疗
    汪俊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2023, 41 (6): 622-627.   DOI: 10.7518/hxkq.2023.2023193
    摘要2064)   HTML194)    PDF(pc) (738KB)(2519)    收藏

    传统观点认为,活髓保存治疗(VPT)主要用于年轻恒牙的牙髓治疗,但近些年来,VPT治疗也越来越多地应用于发育完全的恒牙。此外,以往只有牙髓正常或可复性牙髓炎的患牙才能进行VPT,但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不可复性牙髓炎或根尖周炎患牙VPT成功。哪些不可复性牙髓炎或根尖周炎患牙可以尝试进行VPT、临床如何评估和操作,本文拟对这些问题进行阐述。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4. 混合牙列期间隙管理的专家共识
    郭维华, 汪俊, 陈旭, 王小竞, 赵玮, 宋光泰, 吴礼安, 蒋备战, 张琼, 王军, 李宇, 赵宁, 谭家莉, 李煌, 舒睿, 周陈晨, 傅蕾, 陈学鹏, 邹静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2022, 40 (3): 264-270.   DOI: 10.7518/hxkq.2022.03.003
    摘要3669)   HTML499)    PDF(pc) (915KB)(5344)    收藏

    混合牙列期是乳牙列向恒牙列转化的过渡期,生物学过程复杂多变,伴随颌骨生长、继承恒牙胚发育、乳牙牙根的生理性吸收、周围牙槽骨的改建及软组织的生长和功能的建立。混合牙列期的乳恒牙是否正常替换,对颌骨的正常发育、良好咬合关系的建立和软组织的发育及其功能发挥起着十分重要的影响。而乳恒牙的正常替换与恒牙萌出间隙密切相关。混合牙列间隙异常不仅直接关系此期错𬌗畸形的发生、发展,甚至影响𬌗、颌及面的正常生长发育。因此,混合牙列期的间隙管理是预防、降低错𬌗畸形发生率及严重程度的重要手段。本文从混合牙列期可能出现的间隙问题、影响间隙大小的原因、混合牙列期间隙管理需要评估的内容和间隙管理的方法等方面进行讨论和分析,以期为规范化混合牙列期间隙管理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5. 正畸牙移动核心科学问题:目标位、效率、精准度
    赵志河, 金作林, 白玉兴, 房兵, 白丁, 李巍然, 贺红, 胡敏, 刘月华, 陈莉莉, 宋锦璘, 曹阳, 李宇, 舒睿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2022, 40 (4): 371-376.   DOI: 10.7518/hxkq.2022.04.001
    摘要2002)   HTML304)    PDF(pc) (829KB)(3242)    收藏

    当今正畸牙移动技术体系已基本成熟,但总体疗效与治疗预期之间仍存在差距。经文献回顾及分析,笔者总结认为,正畸牙移动包含了三大核心科学问题:目标位、效率、精准度。围绕这三大问题的研究是进一步提升正畸疗效、推动正畸学进步的着力点。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6. 乳牙根管治疗技术的进展
    余艺, 周昕, 郑黎薇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2020, 38 (2): 205-210.   DOI: 10.7518/hxkq.2020.02.016
    摘要6638)   HTML1919116870)    PDF(pc) (1436KB)(11846)    收藏

    乳牙根管治疗是针对乳牙牙髓炎及乳牙根尖周炎的一种常规治疗方法,其过程包含完善的根管预备、根管消毒和根管充填,以去除感染,控制炎症,消除疼痛,防止对继承恒牙产生病理性影响,延长患牙的保存时间。本文通过回顾乳牙根管治疗的研究历史,总结了乳牙根管解剖学形态、根管预备、根管消毒、根管充填及抗生素应用等乳牙根管治疗相关方面研究的新进展。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7. 框架核酸在骨再生领域应用的研究进展
    林云锋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2021, 39 (6): 624-632.   DOI: 10.7518/hxkq.2021.06.002
    摘要1214)   HTML135)    PDF(pc) (1174KB)(2184)    收藏

    框架核酸(FNA)是一组以框架形态为特征的DNA纳米结构,通过设计合理的碱基序列,按照碱基互补配对原则组合而成。近期发现通过DNA纳米技术构建出的三维FNA纳米结构在骨再生领域具有一定的应用优势,可通过诱导干细胞成骨分化与骨再生、促进血管再生、神经调节、免疫调节、药物递送等多种机制发挥着巨大成骨应用潜能,成为骨再生领域的新型候选纳米材料。本文就FNA在骨组织再生领域中的研究现状作一综述。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8. 牙合位、颌位与正畸治疗
    白丁 韩向龙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DOI: 10.7518/hxkq.2013.04.001
    29. 5条目口腔健康影响程度量表中文版的信度和效度研究
    吕灏, 何福明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2020, 38 (2): 145-148.   DOI: 10.7518/hxkq.2020.02.006
    摘要912)   HTML19)    PDF(pc) (1187KB)(1892)    收藏

    目的 对5条目口腔健康影响程度量表(OHIP-5)进行信度和效度评价。方法 按照国际生活质量量表准则,形成OHIP-5中文版,该量表包括5个条目。将OHIP-5中文版应用于就诊的患者,最终对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内部一致性信度、重测信度对量表的信度进行考评;采用结构效度和收敛效度对量表的效度进行评价。结果 共回收有效问卷556份。量表总的克朗巴赫α系数为0.868,重测信度系数为0.831。经过验证性因子分析,修正模型的主要指标中,卡方/自由度=2.419,拟合指数=0.995,调整拟合指数=0.960,标准拟合指数=0.996,增量拟合指数=0.997,塔克-刘易斯指数=0.985,比较拟合指数=0.997,误差平方根近似值=0.070,均达到模型拟合标准。量表总分的Spearman’s等级相关系数为0.674。结论 OHIP-5中文版通过严格的性能测试,信度和效度良好,可在临床研究及流行病学调查中进一步推广应用。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0. 周围性面瘫患者的面神经功能训练专家共识
    陈芸梅, 刘艳, 黄秋雨, 罗姜, 吴红梅, 王烨华, 吴玲, 李秀娥, 毕小琴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2023, 41 (6): 613-621.   DOI: 10.7518/hxkq.2023.2023200
    摘要872)   HTML66)    PDF(pc) (1083KB)(1834)    收藏

    周围性面瘫患者进行面神经训练可预防面部表情肌萎缩,促进面瘫康复。目前临床尚缺乏具体、统一的面神经训练技术标准,这造成了临床上训练方法繁多、水平参差不齐的现状。为了规范护理人员面神经功能训练技术的应用,本团队召集国内相关专家,基于循证结合周围性面瘫的疾病特点和专家临床经验,通过深度访谈专家,进行专家函询和专家会议,最终制定了《周围性面瘫患者的面神经功能训练专家共识》,对面神经功能训练时机、训练方法、评价方法、健康教育等方面给出了规范化建议,供临床参考。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1. 西格列汀通过阻断核因子-κB信号通路抑制脂多糖诱导的人牙龈成纤维细胞炎症反应
    刘相, 康文燕, 商玲玲, 葛少华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2021, 39 (2): 153-163.   DOI: 10.7518/hxkq.2021.02.005
    摘要1251)   HTML40)    PDF(pc) (3734KB)(1381)    收藏
    目的

    明确西格列汀对牙龈卟啉单胞菌脂多糖(LPS)诱导的人牙龈成纤维细胞(HGF)炎症反应的影响,并探讨其发挥作用的分子学机制,为未来西格列汀在牙周炎治疗中的应用提供初步的实验依据。

    方法

    收集临床患者健康牙龈组织标本,利用酶消化法分离培养HGF并进行细胞来源鉴定;采用细胞增殖-毒性检测试剂盒检测LPS和西格列汀与HGF共培养24、48 h细胞增殖变化;通过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qRT-PCR)检测炎性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IL)-6、IL-8、趋化因子配体2(CCL2)、超氧化物歧化酶2(SOD2)的基因表达水平;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检测细胞培养上清液中IL-6、IL-8和CCL2的蛋白表达水平;应用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核因子-κB(NF-κB)信号通路的激活情况,通过qRT-PCR验证NF-κB通路抑制剂BAY11-7082对LPS诱导的HGF炎症细胞因子基因表达水平的影响。

    结果

    低浓度的西格列汀(0.1、0.25、0.5 μmol·L-1)作用24、48 h对HGF的生长无影响,而高浓度西格列汀(5~1 000 μmol·L-1)明显抑制了细胞增殖。西格列汀浓度依赖性抑制5 μg·mL-1 LPS诱导的HGF中IL-6、IL-8、CCL2和SOD2的基因表达水平。此外,西格列汀显著抑制LPS诱导的IL-6、IL-8和CCL2蛋白表达水平。蛋白免疫印迹结果表明:0.5 μmol·L-1西格列汀显著性抑制了LPS诱导的NF-κB信号通路激活,qRT-PCR结果表明0.5 μmol·L-1西格列汀与5 μmol·L-1BAY11-7082均显著抑制了LPS诱导的IL-6、IL-8、CCL2和SOD2的基因表达水平。

    结论

    西格列汀通过阻断NF-κB信号通路的激活来抑制LPS诱导的HGF炎症反应。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2. 口腔中过氧化氢的来源及在微生态平衡中的作用
    章可可, 周学东, 徐欣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2017, 35 (2): 215-220.   DOI: 10.7518/hxkq.2017.02.020
    摘要1299)   HTML59)    PDF(pc) (796KB)(2699)    收藏

    过氧化氢(H2O2)作为口腔中一种重要的抑菌物质,在口腔微生态平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口腔龈上菌斑定植的先锋菌中,约有80%细菌属于口腔链球菌属,这些口腔链球菌可以利用不同的氧化酶合成H2O2,同时H2O2可通过抑制对H2O2敏感的微生物参与菌间竞争拮抗,使氧耐受菌得以存活,从而调节生物膜的发展过程;H2O2还可通过影响微生物细胞外DNA的释放和感受态细胞的形成进而影响基因的水平转移,调节生物膜对口腔环境的适应能力;同时口腔微生物也可通过一系列机制耐受H2O2。此外,H2O2在微生物与宿主的关系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就口腔中H2O2的来源及其在口腔微生态平衡的作用两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3. 牙骨质结构不良的X线多样性表现与口腔临床相关性
    王虎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2017, 35 (6): 565-570.   DOI: 10.7518/hxkq.2017.06.001
    摘要2085)   HTML128)    PDF(pc) (2716KB)(3435)    收藏

    牙骨质结构不良是临床上较常见的疾病之一,由于其有X线表现的多样性,常常造成临床诊断不清,影响了该疾病的正确治疗。牙骨质结构不良临床上易误诊为慢性根尖周炎、骨髓炎、肿瘤等。本文对牙骨质结构不良的临床表现、影像诊断以及二者之间的相关性进行分析,以便临床医生能够正确诊断。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4. 发育期根端复合体是牙根牙周发育的生长调控中心
    金岩 徐琳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DOI: 10.3969/j.issn.1000-1182.2009.05.001
    35. 韦荣球菌与口腔疾病的研究进展
    罗瑜雪, 孙蔓琳, 施培磊, 刘盼, 陈艺尹, 彭显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2020, 38 (5): 576-582.   DOI: 10.7518/hxkq.2020.05.018
    摘要1277)   HTML38)    PDF(pc) (1766KB)(2119)    收藏

    韦荣球菌是口腔生物膜的早期定植菌之一,高丰度分布于口腔微生态中。目前在口腔中已检出7种韦荣球菌,其在不同部位、不同患者口腔中存在分布差异。近年来研究发现,韦荣球菌与口腔疾病的关系密切,韦荣球菌有助于变异链球菌的黏附且能分解链球菌代谢产生的乳酸,是被公认的致龋因素之一;韦荣球菌为牙龈卟啉单胞菌提供黏附位点,并可通过促进免疫反应参与牙周病的发生发展;韦荣球菌脂多糖的致病性及代谢产生H2S也与牙髓及根尖周病、口臭等相关。韦荣球菌与疾病的相关性已有研究进行阐释,与相关致病菌的作用机制也有一定进展,但其影响口腔疾病发生发展的分子机制仍不明确,本文就韦荣球菌与龋病、牙周病等口腔感染性疾病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6. 大块充填树脂的临床应用影响因素
    薛晶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2020, 38 (3): 233-239.   DOI: 10.7518/hxkq.2020.03.001
    摘要4051)   HTML632)    PDF(pc) (769KB)(6541)    收藏

    大块充填树脂与传统复合树脂相比有操作简单,低聚合收缩,微渗漏减少等优势。但在临床应用中受很多因素影响,如材料本身性能、光照因素、充填方法、储存条件、热处理等。本文将就大块充填树脂的定义及分类、临床应用适应证、性能、临床应用影响因素等方面进行阐述和讨论,为大块充填树脂的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7. 年轻恒牙外伤后的牙髓处理
    秦满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38. 饥饿条件下活性氧通过PINK1/Parkin通路调控人牙周膜细胞的线粒体自噬
    范智博, 金珂, 李胜鸿, 徐洁, 徐晓梅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2022, 40 (6): 645-653.   DOI: 10.7518/hxkq.2022.06.004
    摘要840)   HTML41)    PDF(pc) (6516KB)(2144)    收藏

    目的 探究人牙周膜细胞(hPDLC)在饥饿条件下活性氧(ROS)与PINK1/Parkin通路介导hPDLC线粒体自噬的具体机制。 方法 分离培养正常牙周组织的hPDLSC,利用Earle’s平衡盐溶液(EBSS)模拟饥饿环境诱导hPDLC线粒体自噬,利用N-乙酰-L-半胱氨酸(NAC)抑制ROS生成以探讨ROS在hPDLC线粒体自噬的作用,利用环孢素A(CsA)抑制PINK1/Parkin通路以研究ROS与PINK1/Parkin通路在饥饿条件下激活hPDLC中的作用。采用流式细胞术及JC-1线粒体膜电位检测试剂盒,检测线粒体膜电位;采用透射电镜观察线粒体自噬体的生成及线粒体形态变化;采用线粒体红色荧光探针定位线粒体,溶酶体绿色荧光探针定位溶酶体;采用DCFH-DA ROS荧光探针检测ROS生成强度;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T-qPCR)检测细胞中线粒体自噬基因(Tomm20、Timm23)及PINK1/Parkin通路的表达水平,采用蛋白质印迹 (Western blot)检测细胞中线粒体自噬蛋白(Tomm20、Timm23)及PINK1/Parkin通路蛋白表达水平。 结果 EBSS饥饿作用30 min后,诱导激活hPDLC线粒体自噬的作用最强,ROS表达增加,且线粒体自噬相关基因(Tomm20、Timm23)下调(P<0.001),PINK1/Parkin通路表达上调(P<0.001)。NAC抑制ROS的产生后,自噬被抑制,同时Tomm20、Timm23表达上调(P<0.001,P<0.05),PINK1/Parkin通路表达下调(P<0.001,P<0.05)。而当CsA抑制PINK1/Parkin通路表达时(P<0.05,P<0.05),自噬被逆转,同时Tomm20、Timm23表达上调(P<0.001,P<0.01)。 结论 ROS在饥饿条件下主要通过PINK1/Parkin通路增强hPDLC线粒体自噬。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9. 自噬及其与肿瘤生长、侵袭、治疗的关系
    史善伟 李一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DOI: 10.7518/hxkq.2015.01.022
    40. 上前牙即刻种植即刻修复术后软组织变化与不同跳跃间隙的相关性
    张邃, 孙毅, 黄长波, 何东宁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2023, 41 (6): 678-685.   DOI: 10.7518/hxkq.2023.2023153
    摘要1945)   HTML35)    PDF(pc) (4373KB)(1388)    收藏

    目的 评估上颌前牙美学区即刻种植即刻修复(IIPP)后种植体周软组织变化与术中不同跳跃间隙的相关性,为临床对不同跳跃间隙患者的唇侧软组织轮廓的变化趋势及长期稳定性评估提供依据。 方法 纳入32名上颌美学区单颗牙缺失患者,均接受IIPP临床程序。根据跳跃间隙大小分为A、B、C组,A组:水平缺损间隙(HDD)≤2 mm;B组:2 mm<HDD≤3 mm;C组:HDD>3 mm,术后均即刻修复。使用Geomagic studio 2013对种植体周软组织轮廓体积、唇侧牙龈边缘水平进行定量分析。使用粉色美学评分(PES)进行最终美学效果评价。 结果 所有种植体在术后6个月均产生骨结合,软组织轮廓平均厚度变化为0.62 mm±0.15 mm,美学评分指数平均为11.09±0.99。术后6个月3组牙龈黏膜水平的变化分别为(0.45±0.11)、(0.40±0.12)、(0.35±0.11)mm,术后6个月3组软组织轮廓体积平均厚度的变化分别为(0.77±0.16)、(0.63±0.17)、(0.54±0.11)mm。术中跳跃间隙大小和牙龈黏膜水平、平均厚度变化存在中度负相关关系,术中跳跃间隙大小与PES未见明显相关。 结论 上前牙IIPP术后6个月内唇侧软组织轮廓体积虽然存在持续性减小,但该术式可以达到较为满意的美学效果,并且当跳跃间隙大于3 mm时,种植体周软组织水平可以得到良好的维持。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