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下载排行
    一年内发表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 最近1个月下载排行 | 最近1年下载排行

    当前位置: 一年内发表文章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拔牙后的感染与防治
    曹钰彬, 叶立, 潘剑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2024, 42 (4): 426-434.   DOI: 10.7518/hxkq.2024.2023427
    摘要1630)   HTML179)    PDF(pc) (1642KB)(2251)    收藏

    术后感染是牙拔除术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拔牙术后感染可表现为局部感染,也可扩散为全身感染。临床上口腔外科医生可通过督促患者加强口腔卫生保健、合理应用抗生素和选择适当的拔牙手术方式来预防拔牙术后感染。对于感染的治疗策略,口腔外科医生应根据不同的临床表现和诊断来制定。对于干槽症、迟发性感染、间隙感染、边缘性颌骨骨髓炎等局部组织感染,可通过局部清创处理、治疗性运用抗生素、必要时切开引流等方法来控制感染;对于怀疑发生坏死性筋膜炎的患者,应广泛清创,以减少组织坏死面积;对于接受过放疗或者抗骨吸收类药物治疗的患者,拔牙应遵循相关临床指南或专家共识的建议,以减少颌骨坏死等风险;对于全身基础情况较差或免疫功能不全的患者,应注意鉴别感染性心内膜炎和颅内感染,以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本文中笔者结合文献回顾和临床经验,总结了拔牙后感染的预防与治疗策略,以期为口腔外科同行提供参考。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 可降解镁基金属引导骨再生膜的研究现状与展望
    陈良伟, 韩建民, 郭传瑸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2024, 42 (4): 415-425.   DOI: 10.7518/hxkq.2024.2024140
    摘要1213)   HTML102)    PDF(pc) (1016KB)(1408)    PDF(mobile) (1437KB)(228)    收藏

    可降解镁基金属引导骨再生(GBR)膜具有良好的机械性能、生物降解性和生物促成骨性能,是治疗颌面部骨缺损的理想植入物。本文对镁基金属引导骨再生膜的现状和未来的研究趋势进行阐述。首先介绍了镁基金属的研究历史及应用领域,随后从镁基金属GBR膜的机械性能、生物相容性和促成骨性能及其机制方面介绍了镁基金属制备GBR膜的应用优势,最后对当前镁基金属GBR膜的局限性及在口腔医学中的应用和展望进行介绍。镁基金属GBR膜在基础和转化研究方面都取得了重要的进展,为治疗口腔颌面部的骨缺损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 先天口面裂的分级分类诊疗专家共识
    李承浩, 安阳, 段小红, 郭应坤, 刘珊玲, 罗红, 马端, 任芸芸, 王旭东, 吴晓珊, 谢红宁, 朱洪平, 朱军, 石冰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2025, 43 (1): 1-14.   DOI: 10.7518/hxkq.2025.2024306
    摘要1467)   HTML351)    PDF(pc) (1114KB)(1205)    收藏

    先天口面裂是颌面部最常见的出生缺陷,其预后根据畸形的病因和严重程度的不同有着很大的差别。其中非综合征型先天口面裂的畸形程度较轻且治愈效果好,综合征型先天口面裂常因伴有身体其他器官的异常而致使治疗难度较大,预后较差。本共识对不同严重程度的先天口面裂进行详细的分级分类,并提出相应的诊疗指南,为患者家庭应对产前筛查结果、选择治疗方案提供参考,对我国预防和控制严重出生缺陷发生、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 关闭前牙牙间隙的口腔门诊多科室合作临床决策
    于海洋, 税钰森, 蒋青松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2024, 42 (3): 277-285.   DOI: 10.7518/hxkq.2024.2023460
    摘要1222)   HTML148)    PDF(pc) (1711KB)(1045)    收藏

    前牙牙间隙是一种常见的牙齿缺陷。临床常用关闭前牙牙间隙方案包括正畸治疗、直接修复以及间接修复等,是一项可能同时涉及正畸科、牙体牙髓科、修复科、全科以及牙周科等口腔门诊多科室合作的诊疗项目。由于当前我国口腔门诊普遍存在的分科过细、跨科室合作效率低,以及牙间隙的病因繁杂,使得临床跨科室合作关闭牙间隙时如何选择最佳治疗时机与合理方案尚缺乏清晰的诊疗思路,最终将影响关闭前牙牙间隙的疾病诊治效能和疗效。为此,本文推荐了一套基于病因诊断与牙间隙几何量实测值进行分类分级来关闭前牙牙间隙的三个序列临床决策树。该套决策树通过患者病史和临床检查结果进行病因归类,并判断牙间隙的稳定性,再进一步依据牙间隙几何量实测值、患者的求美心理评估、诊疗费用与时间成本等,合理选择相应的口腔门诊跨科室联合治疗方案,实现牙间隙的精准分类诊疗。本决策树针对前牙牙间隙跨科室合作难点,提供了客观高效的决策拐点,有助于进一步提高工作效率,提升关闭前牙牙间隙的疗效。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5. 正中关系的临床决策
    于海洋, 颜哲彬, 解晨阳, 吴秦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2024, 42 (5): 558-565.   DOI: 10.7518/hxkq.2024.2024147
    摘要533)   HTML104)    PDF(pc) (1336KB)(838)    收藏

    正中关系(CR)最初应用于无牙颌的全口义齿修复,后来逐渐应用于有牙颌的临床诊疗。关于CR在有牙颌中的应用,一方面对其合理性有不少质疑,如在颞下颌关节紊乱病治疗中,CR是否应作为诊疗核心?咬合重建修复治疗中,CR是否应作为建颌位?正畸治疗中,CR是否应作为目标颌位?但另一方面,CR的各种临床运用却是客观存在的。根据现有认知,本文汇总整理了争议不大的几种主要临床场景的适用条件,初步提出了CR临床应用时的决策树,供临床参考。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6. 基于机器学习和生物信息学分析的脂肪酸代谢相关基因在牙周炎中的作用研究
    陈宇翔, 赵安娜, 杨浩然, 杨霞, 程婷婷, 饶先琦, 李自良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2024, 42 (6): 735-747.   DOI: 10.7518/hxkq.2024.2024214
    摘要307)   HTML28)    PDF(pc) (5160KB)(731)    收藏

    目的 通过机器学习和生物信息学方法研究脂肪酸代谢相关基因在牙周炎中的作用。 方法 从GEO数据库下载牙周炎数据集GSE10334和GSE16134,GeneCards数据库下载脂肪酸代谢相关基因集。通过R语言“limma”包筛选牙周炎中差异表达的脂肪酸代谢相关基因(DEFAMRGs),并进行功能富集和通路分析。进一步用递归特征消除、最小绝对收缩和选择算子和Boruta算法确定枢纽DEFAMRGs,并用其构建诊断模型且进行内部和外部验证。利用一致性聚类分析构建枢纽DEFAMRGs相关的牙周炎亚型。利用CIBERSORT软件分析牙龈组织的免疫细胞浸润,并探究枢纽DEFAMRGs和免疫细胞之间的相关性。 结果 共筛选出113个牙周炎DEFAMRGs。富集分析结果表明,DEFAMRGs主要和免疫炎症反应以及免疫细胞趋化相关。最终确定8个枢纽DEFAMRGs(BTG2、CXCL12、FABP4、CLDN10、PPBP、RGS1、LGALSL和RIF1)并构建了诊断模型(AUC=0.967),基于此将牙周炎分为两个亚型。此外,枢纽DEFAMRGs与不同免疫细胞群体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性,其中相关性较高的免疫细胞是肥大细胞和树突状细胞。 结论 该研究为牙周炎的发生发展机制提供新的见解和思路,基于枢纽DEFAMRGs构建的诊断模型可为牙周炎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新的方向。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7. Wnt1-CrePax2-Cre标记的小鼠第一鳃弓颅颌面部神经嵴细胞异质性研究
    徐珏, 刘双, 符宏高, 邵美瑛, 陈美玲, 黄镇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2024, 42 (4): 435-443.   DOI: 10.7518/hxkq.2024.2023374
    摘要377)   HTML32)    PDF(pc) (4685KB)(709)    收藏

    目的 利用Wnt1-Cre和Pax2-Cre小鼠特异性标记颅颌面神经嵴细胞(CNCs)迁移到第一鳃弓时的分化异质性及机制。 方法 分别收取胚胎期(E)8.0~E9.25 Wnt1-Cre;R26RmTmG及Pax2-Cre;R26RmTmG小鼠胚胎进行整体荧光观察,利用石蜡切片免疫荧光对E15.5的Pax2-Cre;R26RAi9和Wnt1-Cre;R26RAi9小鼠所标记的CNCs在颅面部主要组织器官中的谱系分化情况进行比较分析,最后对E10.5的Wnt1-Cre;R26RmTmG和Pax2-Cre;R26RmTmG小鼠的第一鳃弓组织中CNCs进行单细胞测序分析,并对差异基因进行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PCR)验证。 结果 Pax2-Cre和Wnt1-Cre小鼠特异性标记的CNCs均在E8.0自神经板开始迁移,但Pax2-Cre小鼠仅标记迁移到第一鳃弓的CNCs,而Wnt1-Cre同时标记了迁移到第一和第二鳃弓的CNCs;在分化谱系示踪方面,二者皆标记了CNCs分化形成的颅颌面部组织器官的间充质,但Wnt1-Cre在上腭和舌中标记CNCs更多;在第一鳃弓间充质中,Pax2-Cre所标记的CNCs特异性表达基因主要参与了成骨,而Wnt1-Cre所标记的CNCs特异性表达基因主要参与了肢体发育、细胞迁移和成骨,q-PCR结果也证实了两者高表达差异基因参与了以上功能。 结论 本研究结果提示Pax2-Cre小鼠可特异性用于第一鳃弓CNCs及其衍生组织成骨方面的研究。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8. 数字化咬合功能分析指导下的全口精准咬合重建1
    郭艳玲, 李嘉鑫, 刘欣然, 岳源, 魏娜, 王敏, 郝亮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2024, 42 (3): 394-402.   DOI: 10.7518/hxkq.2024.2023448
    摘要712)   HTML33)    PDF(pc) (7105KB)(702)    收藏

    随着牙齿磨损、牙列缺损等导致正中关系丧失的患者增多,咬合重建的临床需求也在增加。咬合重建是一种通过重新建立均匀稳定的上下牙列咬合关系以恢复口颌系统功能的一种特殊修复方式。如何进行咬合功能分析以实现精准的修复设计与调整是咬合重建中极其重要的一环。本文报告了1例利用数字化咬合功能分析获取咬合及下颌运动相关参数用于咬合重建修复体设计的病例,达到术前设计、术中调整、术后验证的目的,使得咬合重建进行得更加高效准确。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9. 人工颞下颌关节在口腔颌面外科中应用的策略思考与展望
    毕瑞野, 祝颂松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2024, 42 (5): 551-557.   DOI: 10.7518/hxkq.2024.2024187
    摘要595)   HTML141)    PDF(pc) (4301KB)(646)    收藏

    颞下颌关节在人体口颌系统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其损伤破坏可造成口颌功能障碍与继发颌骨畸形,严重影响患者生存质量。人工颞下颌关节置换是关节严重破坏的主要治疗方式之一,并具有其他方式不可替代的优势。近年来,人工颞下颌关节置换在我国日益受到重视与关注,但因多种原因未获得普及与推广。本文通过总结国内外人工颞下颌关节置换经验,对人工关节置换的治疗原则、治疗流程与技术要点进行系统阐述,旨在促进人工颞下颌关节置换在临床上的应用与推广。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0. 慢性牙周炎与帕金森病之间潜在相关性的初探
    杨荣霞, 宗颖睿, 张晨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2024, 42 (4): 521-530.   DOI: 10.7518/hxkq.2024.2024010
    摘要431)   HTML25)    PDF(pc) (3135KB)(569)    收藏

    目的 探讨慢性牙周炎(CP)和帕金森病(PD)之间潜在的核心基因、相关通路和转录因子。 方法 从基因表达综合(GEO)数据库下载CP(GSE16134、GSE23586和GSE10334)和PD(GSE20141和GSE49036)的基因表达谱进行差异表达分析、功能聚类分析,并构建蛋白质相互作用(PPI)网络,通过4种拓扑分析算法和模块划分筛选出核心基因,进行转录因子的预测及功能聚类分析。通过CP和PD的外部数据集对核心基因进行验证,并通过双本孟德尔随机化(MR)进一步评估二者的因果关系。 结果 合并数据后,CP数据集共筛选出1 211个差异表达基因(DEG),其中551个上调,660个下调,PD数据集共筛选出2 407个DEG,其中1 438个上调,969个下调;PPI网络包括145个节点和126条边,最终筛选出4个核心基因,分别为FCGR3B、PRF1、IL18和CD33;预测的转录因子包括HSF1、HSF2和HSF4;相关通路主要为自然杀伤细胞(NK)介导的细胞毒性作用;MR结果表明,CP与PD的发病风险可能呈正向因果关系。 结论 本研究探索了CP和PD的潜在共同发病机制及可能的因果关系,为进一步的机制研究提供新思路,预测的转录因子为可能的治疗靶点提供新见解。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1. 早期矫治的现状思考
    李煌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2025, 43 (2): 151-157.   DOI: 10.7518/hxkq.2025.2024323
    摘要429)   HTML87)    PDF(pc) (819KB)(500)    收藏

    早期矫治是近年来口腔正畸、儿童口腔,乃至全科口腔医生的发展热点和关注焦点,但仍存在一些误区,如过早或过度进行干预,适应证把控不严,夸大早期矫治的作用等。本文以国内早期矫治的现状分析为切入点,逐一剖析口腔医生乃至大众关心的9个问题,包括早期矫治是否是新兴概念,早期矫治是否有必要,早期矫治的时机,早期矫治的适应证,早期矫治能否提供一个不拔牙或不手术的机会,早期矫治能否彻底改变面型和下颌生长型,早期矫治能否治疗口呼吸或腺样体面容或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硅胶类口腔功能训练器在早期矫治中的作用,透明矫治器在早期矫治中是否优于传统矫治器,旨在促进早期矫治的规范化。早期矫治一定要选择好适应证,掌握正畸的基本原理和技术,选择最合适患儿的治疗方式和治疗时机。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2. 基于口腔特殊环境的水凝胶创面敷贴设计策略
    许瑞, 潘钊, 邹多宏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2024, 42 (6): 689-698.   DOI: 10.7518/hxkq.2024.2024262
    摘要482)   HTML75)    PDF(pc) (1163KB)(491)    收藏

    外伤、手术、疾病以及化学刺激等造成的口腔内创伤为患者带来疼痛并增加感染风险。有效的创面保护及修复对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和维护口腔健康至关重要。敷贴材料通过阻隔创面与口腔环境,为创面提供理想的愈合条件。然而在口腔高度湿润且微生物富集的动态环境下,伤口敷贴如何保持性能稳定仍面临巨大挑战。水凝胶因其良好的生物安全性以及性能多样性展现出广阔的应用前景,成为解决口腔创面保护及修复难题的研究热点。本文探讨水凝胶敷贴克服口腔特殊环境实现持久黏附及功能发挥的设计策略,以期为理想的口腔创面屏障材料设计提供新思路。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3. 基于基因表达综合数据库芯片挖掘结合网络药理学与分子对接探讨芒果苷治疗口腔黏膜下纤维化的机制研究
    宋子毅, 杨超, 张云龙, 张柱江, 任天娇, 张欣悦, 李雪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2024, 42 (4): 444-451.   DOI: 10.7518/hxkq.2024.2024050
    摘要455)   HTML34)    PDF(pc) (4433KB)(485)    收藏

    目的 基于基因表达综合(GEO)数据库芯片挖掘、网络药理学及分子对接技术探讨芒果苷(MF)治疗口腔黏膜下纤维化(OSF)的核心作用靶标及潜在作用机制。 方法 基于GEO芯片挖掘OSF的潜在治疗靶点,利用数据库预测MF潜在作用靶标和收集OSF疾病靶标,使用EVenn平台绘制维恩图,STRING数据库绘制蛋白质互作(PPI)网络,DAVID平台进行基因本体论(GO)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富集分析,Cytoscape 3.10.1软件绘制药物—靶标—通路—疾病网络图,AutoDocktools 1.5.6软件进行分子对接分析及可视化。 结果 从多种数据库挖掘得到MF潜在靶标356个,OSF疾病靶标360个,选取PPI网络中排名前15个关键靶蛋白,GO功能及KEGG通路富集分析结果显示,MF治疗OSF主要涉及高级糖基化终末产物-受体(AGE-RAGE)、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等信号通路。分子对接显示,MF与丝氨酸蛋白激酶(AKT1)、肿瘤坏死因子(TNF)等核心靶点有较佳结合活性。 结论 MF可能通过多靶点、多途径的方式对OSF发挥治疗作用。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4. 肯氏Ⅰ、Ⅱ类牙列缺损数字化印模及模型在可摘局部义齿中的应用
    黄建波, 梅子彧, 黄罡, 郭亚林, 孟翔峰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2024, 42 (4): 481-485.   DOI: 10.7518/hxkq.2024.2024103
    摘要461)   HTML36)    PDF(pc) (2011KB)(484)    收藏

    目的 评估肯氏Ⅰ、Ⅱ类牙列缺损数字化印模及树脂模型技术在可摘局部义齿(RPD)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 选择肯氏Ⅰ、Ⅱ类牙列缺损患者,按照义齿制作流程分组:数字化印模/树脂模型/钴铬合金铸造支架组(A组)、数字化印模/树脂模型/激光打印钛支架组(B组)、藻酸盐印模/石膏模型/钴铬合金铸造支架组(C组)、藻酸盐印模/石膏模型/激光打印钛支架组(D组),每组40例。对最终完成的RPD在口内就位情况进行检查,评估指标包括卡环固位力、连接体和基托在口内的密合度、咬合准确度,各项指标评估分值使用Kruskal-Wallis秩和检验进行分析。 结果 4组RPD各项指标的评分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利用数字化印模及树脂模型完成的铸造钴铬合金和激光打印钛支架式RPD能够满足肯氏Ⅰ、Ⅱ类牙列缺损患者的临床修复要求。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5. 瑞马唑仑在阻生牙拔除术中的应用
    巴凯, 倪端, 杜若冰, 魏雪琴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2024, 42 (4): 476-480.   DOI: 10.7518/hxkq.2024.2023450
    摘要676)   HTML31)    PDF(pc) (723KB)(482)    收藏

    目的 比较瑞马唑仑和咪达唑仑在阻生牙拔除术中的镇静效果,以期为牙科焦虑患者提供更加舒适的镇静治疗。 方法 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试验设计,将60例接受静脉镇静下颌阻生第三磨牙拔除术的患者平均分配到瑞马唑仑组或咪达唑仑组。患者在行神经阻滞麻醉前使用瑞马唑仑或咪达唑仑进行预先镇静,记录并分析镇静起效、术后苏醒及完全恢复时间,手术前后改良牙科焦虑量表(MDAS)评分,医患满意度,术后24 h不良反应发生率,不同时间点心率(HR)和平均动脉压(MAP)的变化趋势。 结果 与咪达唑仑组相比,瑞马唑仑组患者的镇静起效、术后苏醒及完全恢复时间显著缩短,术后MDAS评分显著降低,医患满意度显著提高,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降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瑞马唑仑起效和恢复更快,缓解牙科焦虑效果更好,医患满意度更高,在牙科焦虑患者镇静治疗时具有明显的优势。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6. 美国国立综合癌症网络肿瘤学临床实践指南指导下的口腔癌规范化治疗
    邱思齐, 李玥晗, 刘法昱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2024, 42 (5): 566-571.   DOI: 10.7518/hxkq.2024.2024168
    摘要388)   HTML55)    PDF(pc) (3934KB)(432)    收藏

    口腔癌在全球范围内发病率较高,是影响口腔与全身的重要公共健康问题。不同专业学科对于口腔癌的治疗手段不一,并且医生个人经验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临床工作指南能够使不同专业的医生根据实际情况确定一个对于患者最适合的、一致化的治疗方案。美国国立综合癌症网络(NCCN)制定的NCCN肿瘤学临床实践指南已经成为全球肿瘤临床实践中应用最广泛的指南。本文就2024年第3版的《NCCN头颈癌指南》,结合具体病例,探讨不同分期口腔癌规范化治疗方案的选择。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7. 生成式人工智能在口腔医学领域应用价值的比较研究
    叶元龙, 曾维, 陈金龙, 刘磊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2024, 42 (6): 810-815.   DOI: 10.7518/hxkq.2024.2024144
    摘要450)   HTML36)    PDF(pc) (642KB)(430)    收藏

    目的 本研究旨在比较3种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GAI)在中文语境下口腔医学领域的应用价值及其存在的问题,从而为其应用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本研究设计了36个涵盖口腔医学各专业的问题,包括病历撰写、专业知识解答、文章翻译润色等多个方面。将这些问题分别输入至ChatGPT4-turbo、Gemini(2024.2)和文心一言4.0进行回答,邀请3名经验丰富的口腔医师采用盲评法对答案进行四级李斯特量表评估,对GAI在不同应用场景的使用价值进行评价。 结果 在临床文书撰写和图片制作方面,Gemini 45分,文心一言38分,ChatGPT 33分;在科研辅助方面,Gemini 45分,文心一言39分,ChatGPT 35分;在教学辅助能力方面,文心一言54分,Gemini 50分,ChatGPT 48分;在患者咨询和导诊方面,Gemini 78分,文心一言59分,ChatGPT 48分。在总分方面,Gemini 218分,文心一言190分,ChatGPT 164分。在应用场景评价中,得分最高的3项为文章翻译润色、医患沟通文案撰写和科普宣传文案撰写,分别为26、23、23分;得分最低的2项为指定文献的搜索汇报和图片生成,分别为13和12分。 结论 中文语境下在口腔医学领域应用价值从高到低依次为Gemini、文心一言和ChatGPT。总体来看,GAI在翻译润色、医患沟通文案撰写和科普文章撰写方面有较大的应用价值,在指定文献的搜索汇报和图片生成方面的应用价值最低。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8. 临床导向的机用镍钛预备器械研究新进展
    崔晨, 权晶晶, 韦曦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2024, 42 (6): 699-705.   DOI: 10.7518/hxkq.2024.2024225
    摘要1317)   HTML92)    PDF(pc) (795KB)(428)    收藏

    根管治疗是牙髓及根尖周疾病的主要治疗手段,为了增进根管清理和成形的效果,不同材质和设计的根管预备器械不断涌现,其中机用镍钛预备器械极大提高了根管预备效率。然而,随着根管系统解剖复杂性、根管治疗目的和预后的认识的深入,临床实践对机用镍钛预备器械提出了新需求,这些基于临床导向的需求为器械改革创新提供了动力。目前镍钛预备系统不断推陈出新,新型机用镍钛预备系统的改良及优势何在,其如何提高根管预备效率,本文拟对这类问题进行系统阐述。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9. 以功能性牙缺失为策略指引适老性口颌系统功能修复的实践和挑战
    程怡婷, 满毅, 刘洋, 蔡和, 程然, 程立, 吴芳龙, 吴红崑, 余钒源, 廖雪阳, 孙一民, 王婧, 杨雪, 朱锦怡, 程兴群, 易祖木, 叶玲, 胡涛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2025, 43 (1): 15-27.   DOI: 10.7518/hxkq.2025.2024188
    摘要341)   HTML322)    PDF(pc) (1857KB)(426)    收藏

    随着老龄化趋势的加剧,老年口腔保健和诊疗面临巨大挑战。老年人牙列、肌肉、关节的增龄性改变使其咀嚼功能、修复需求等均有所下降,且因全身健康状况的不同,个体差异较大。在考虑功能需求、口颌及全身健康的兼容性及卫生经济学等因素后,笔者认为,老年人的口腔修复不应仅仅局限于传统的缺失牙逐一替换方案,而应寻求更加个性化和更适合老年人的修复方案。“功能性牙缺失”这一全新概念,更新了老年人口颌修复的最低标准,引入了适老性口颌功能修复理念。本文基于“功能性牙缺失”概念,阐述了牙体牙列、牙周黏膜、肌肉、关节、全身健康及其他相关诊疗策略,提出了“适老性口颌软硬组织一体化修复”的全新理念:关注口颌系统与全身健康之间的联系,完善“可及功能判定”;兼顾患者个人需求,综合评估口颌系统客观情况,优化“适宜功能评估”;利用人工智能等辅助技术与设备,为老年人精准实施适配性的功能修复方案,实现“诊疗计划制定”;通过随访、宣教、预防保健等措施,加强“健康管理及维护”,以期有效提高老年人群生活质量,并最终实现健康老龄化的目标。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0. 以口腔颌面部病变为首发症状的儿童伯基特淋巴瘤1例报告及文献综述
    武宏, 赵文慧, 杨小倩, 李秀丽, 张衍蓉, 宋爱梅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2024, 42 (5): 675-682.   DOI: 10.7518/hxkq.2024.2023432
    摘要293)   HTML28)    PDF(pc) (4606KB)(414)    收藏

    伯基特(Burkitt)淋巴瘤是一种具有高度侵袭性的B细胞淋巴瘤,是增殖最快的人类恶性肿瘤,早期发现具有较高的治疗成功率,晚期则预后较差。本病可发生于儿童和成人,包括地方型(非洲Burkitt淋巴瘤)、散发型和免疫缺陷相关型。散发型Burkitt淋巴瘤最常见的首发部位是腹部器官及淋巴结,以口腔颌面部为首发症状的Burkitt淋巴瘤少见。本文报道1例以面部膨隆、牙痛、牙齿松动等口腔颌面部病变为首发症状的儿童散发型Burkitt淋巴瘤患者,同时对以口腔颌面部病变为首发症状的Burkitt淋巴瘤的发病情况进行文献综述,以期为广大口腔临床医师提供参考,从而对以口腔疾病为表现的Burkitt淋巴瘤患者做到早诊断、早治疗,提高治疗成功率。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1. 口腔颌面部肿瘤患者手术恐惧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张宇, 况黎霞, 毕小琴, 詹学莉, 张天雨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2024, 42 (4): 494-501.   DOI: 10.7518/hxkq.2024.2024039
    摘要433)   HTML26)    PDF(pc) (1450KB)(413)    收藏

    目的 调查口腔颌面部肿瘤患者手术恐惧的发生率及严重程度。 方法 选取拟行手术的口腔颌面部肿瘤患者作为调查对象。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外科手术恐惧问卷(SFQ)、患者健康问卷抑郁量表(PHQ-9)及广泛性焦虑量表(GAD-7)进行调查。 结果 研究共纳入203例患者。173例(85.22%)患者存在手术恐惧,SFQ得分的中位数为20,四分位数为(6,36)。恐惧水平分为无、轻度、中度、重度水平,性别、糖尿病、术前明显不适症状、PHQ-9、GAD-7得分为各恐惧水平具有统计学差异的变量。多因素分析显示,女性中度恐惧(OR=2.19,P=0.03)和重度恐惧(OR=2.72,P=0.01)较多,糖尿病患者重度恐惧(OR=3.33,P=0.02)较多,术前有明显不适症状的患者无恐惧(OR=4.73,P=0.02)较多。203例患者的抑郁、焦虑发生率分别为31.03%和24.63%,重度恐惧患者合并焦虑及抑郁的发生率为40.00%。手术恐惧分布与焦虑(r=0.491,P<0.001)、抑郁(r=0.514,P<0.001)呈中度正相关。 结论 口腔颌面部肿瘤患者普遍存在手术恐惧且恐惧程度分布于各水平段。医护人员可根据影响因素筛选和评估中、重度手术恐惧人群,根据恐惧来源采取针对性的干预措施以减轻手术恐惧和焦虑、抑郁情绪。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2. 香芹酚水凝胶对牙周炎大鼠牙槽骨保护作用研究
    周露露, 滕念, 高甜甜, 王洪斌, 高翔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2024, 42 (5): 593-608.   DOI: 10.7518/hxkq.2024.2024037
    摘要347)   HTML48)    PDF(pc) (10915KB)(409)    收藏

    目的 本研究旨在探究香芹酚水凝胶对牙周炎大鼠牙槽骨的保护作用及机制。 方法 以泊洛沙姆、羟丙基甲基纤维素为基质,制备负载香芹酚的温敏型水凝胶。SD大鼠经结扎线法造模,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牙周炎组、空白水凝胶组及低、中、高剂量香芹酚水凝胶组,观察各组大鼠牙周炎症状及牙槽骨CT结构;观察肝、脾、肾及牙周组织变化;检测血清中骨代谢指标;Western blot检测骨保护素(OPG)及核因子-κB(NF-κB)通路蛋白表达;定量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qRT-PCR)检测炎性因子水平。 结果 香芹酚水凝胶具有良好缓释性、生物相容性及细胞黏附性;香芹酚水凝胶组大鼠牙周炎症状明显减轻,牙龈组织中OPG蛋白表达显著增加(P<0.01),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RANKL)、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RANK)、NF-κB蛋白水平及各炎症因子水平大幅降低(P<0.01)。 结论 香芹酚水凝胶可调节OPG、NF-κB通路,减少牙槽骨吸收,改善牙周炎症。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3. 上颌侧切牙Ⅲ型双牙内陷伴根尖周炎非手术治疗1
    陈红, 张荣华, 赵媛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2024, 42 (3): 409-414.   DOI: 10.7518/hxkq.2024.2023291
    摘要409)   HTML675)    PDF(pc) (3936KB)(404)    收藏

    牙内陷是牙胚发育期成釉器或上皮根鞘过度增殖,卷叠入牙乳头引起的牙冠或牙根发育异常。严重内陷的患牙内陷通道与牙髓和牙周组织相通,常引起牙髓病和根尖周病,其复杂的解剖形态为术前诊断和临床操作增加了难度。本文报道了1例上颌侧切牙Ⅲ型双牙内陷伴根尖周炎的病例,在锥形束CT和显微镜辅助下行非手术治疗,随访1年,患牙无症状,根尖周病变明显缩小。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4. 线粒体解偶联蛋白2在大鼠实验性牙周炎相关肾损伤中的作用研究
    李琼, 马浩楠, 商雅琦, 辛禧瑞, 刘歆婵, 武洲, 于维先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2024, 42 (4): 502-511.   DOI: 10.7518/hxkq.2024.2023378
    摘要358)   HTML24)    PDF(pc) (9920KB)(396)    收藏

    目的 探索线粒体解偶联蛋白2(UCP2)在结扎诱导的实验性牙周炎相关肾损伤中的变化,研究UCP2对牙周炎诱导肾损伤的影响。 方法 选取12只Wistar雄性大鼠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和牙周炎组。使用0.2 mm正畸结扎丝结扎在大鼠上颌第一磨牙的牙颈部,建立牙周炎模型。8周后观察2组大鼠口内情况,检测牙周临床指标牙龈出血指数(BI)、牙周探诊深度(PD)、牙齿松动度(TM)。收集大鼠上颌骨并扫描Micro CT,观察牙槽骨吸收情况,记录组织矿物质密度(TMD)、骨矿物质密度(BMD)、骨体积分数(BV/TV)、骨小梁厚度(Tb.Th)、骨小梁骨分离度(Tb.Sp)等参数,测量上颌第一磨牙釉牙骨质界到牙槽嵴顶的距离(CEJ-ABC)。冻存大鼠肾组织以检测氧化应激指标丙二醛(MDA)、谷胱甘肽(GSH)、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并进行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RT-PCR)观察UCP2、核因子红系2相关因子2(Nrf2)抗体、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辅激活因子-1α(PGC-1α)基因表达情况。使用大鼠牙龈组织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牙龈组织UCP2表达情况。使用大鼠固定的肾组织进行苏木精-伊红(HE)、过碘酸雪夫(PAS)、MitoSOX Red、JC-1、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大鼠肾组织病理学表现、活性氧(ROS)水平、线粒体膜电位水平及UCP2、Nrf2、PGC-1α蛋白表达情况。收集大鼠血清检测肾脏功能指标血尿素氮(BUN)、肌酐(Cre)、白蛋白(Alb)的表达。 结果 相较于对照组,牙周炎组大鼠第一磨牙周围的牙龈组织发红肿胀,质地松软,临床检查探诊出血且PD增加,牙齿松动,牙槽骨吸收,TMD、BMD、BV/TV、Tb.Th指数降低,Tb.Sp指数及CEJ-ABC增加,牙龈UCP2蛋白表达升高。相较于对照组,牙周炎组大鼠肾组织内MDA、ROS水平上升,MMP、GSH和SOD水平下降,UCP2基因及蛋白表达升高,Nrf2、PGC-1α基因及蛋白表达下降。肾脏功能指标BUN、Cre、Alb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UCP2可通过氧化应激在牙周炎诱导的肾损伤中发挥作用。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5. 数字化导板引导下拆除纤维桩并一体化纤维桩核修复1
    徐宇琛, 尹路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2024, 42 (4): 538-542.   DOI: 10.7518/hxkq.2024.2023344
    摘要384)   HTML42)    PDF(pc) (2823KB)(393)    收藏

    探讨采用数字化导板去除折断纤维桩后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计算机辅助制造(CAM)一体化纤维桩核修复牙体缺损的应用前景。本文报道1例左上侧切牙纤维桩折断后采用定制车针及数字化导板引导下拆除,完成根管再治疗后CAD/CAM一体化纤维桩核及氧化锆全冠修复,并采用T-Scan Ⅲ系统进行咬合测试,为纤维桩折断后行二次修复提供参考。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6. 铜丝结扎法治疗下颌第二恒磨牙异位萌出1
    吕丽华, 陈文瑨, 韦日霞, 黄华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2024, 42 (4): 531-537.   DOI: 10.7518/hxkq.2024.2023418
    摘要341)   HTML46)    PDF(pc) (3914KB)(387)    收藏

    第二恒磨牙异位萌出若未得到及时治疗,会导致相邻的第一磨牙牙体组织吸收、牙齿早失、咀嚼效率下降及其他严重的错𬌗畸形。及时发现和处理第二恒磨牙异位萌出,对预防青少年错𬌗畸形、建立正常咬合关系具有重要的意义。然而,目前针对下颌第二恒磨牙异位萌出的病例报告比较少见,大多治疗方法主要为手术及正畸的方式,且缺乏长期的随访。本文报道1例采用铜丝结扎法治疗下颌第二恒磨牙异位萌出,使恒牙顺利萌出并建立正常咬合。术后观察5年,咬合稳定,牙根发育、牙髓活力及牙周状况正常。本文为近中倾斜度不大且已经部分萌出的阻生年轻下颌第二恒磨牙提供一种治疗周期短、简便及微创的临床思路。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7. 边缘区预备体边缘、修复体边缘、粘固(粘接)层及龈缘的几何位置关系——边缘位置的新分类与新方案
    于海洋, 罗天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2025, 43 (2): 163-174.   DOI: 10.7518/hxkq.2025.2024379
    摘要397)   HTML48)    PDF(pc) (3069KB)(371)    收藏

    当前固定修复边缘的低质量现状与边缘相关并发症高发生率高度关联,并与龈缘(G)、预备体边缘(P)、修复体边缘(R)三个边缘(简称“三缘”)的共识性定义及时空几何位置关系不明确相关。本文从现有术语“龈缘”作为表面解剖标志存在的问题展开讨论,提出了符合几何学和测量学并更具表面解剖标志意义的术语“龈缘线”,明确了边缘区有预备体边缘、修复体边缘、龈缘、粘固(粘接)层、龈沟等参与方,通过对预备体边缘、修复体边缘、粘固(粘接)层等进入龈沟可能诱发各种医源性损害风险的讨论,强调了保持龈沟各种正常生理作用的重要性。进一步论证了“三缘”间及其与粘固(粘接)层间的适宜时空几何位置关系,根据边缘区“三缘”与粘固(粘接)层的空间位置关系提出了边缘位置的9型分类法(龈剖面上)、243型分类法(近远中向),克服了以往边缘位置分类纳入对象单一不全、风险因素失控等问题,具有实用性强、风控点明确、主控几何量效能好等优势。进一步定义的“RPG间距”代表牙体预备临床程序中先后出现并可以实测的预备体边缘完成线或修复体边缘完成线与龈缘线之间龈剖面上的间距,通过对龈下设计、生物导向性预备技术等不足的讨论,“龈沟/龈沟液+生物学宽度=牙周第一道保护屏障”的生理与临床意义的解析,结合现有临床循证证据提出龈上RPG200方案,即预备体边缘与修复体边缘均位于龈缘线上且与其间距小于200 μm,该推荐设计方案具有裸眼隐身的美观效果,也对龈缘、龈沟等无损伤,并方便医生与患者进行清洁维护等优势。本文提出的边缘区边缘位置的新分类法以及推荐的RPG200龈上新设计方案为边缘区的修复设计与各种并发症的防控提供了新思路。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8. 骨膜蛋白在小鼠牙周炎进程中的时空表达规律研究
    李钺, 许春梅, 谢旭东, 施培磊, 王骏, 丁一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2024, 42 (3): 286-295.   DOI: 10.7518/hxkq.2024.2023336
    摘要418)   HTML44)    PDF(pc) (7126KB)(363)    收藏

    目的 研究小鼠牙周炎进程中骨膜蛋白表达的时空变化规律。 方法 采用丝线结扎法构建小鼠牙周炎模型。设置对照组、栓丝4 d组、栓丝7 d组、栓丝14 d组、自愈组(栓丝14 d再去除丝线14 d),通过Micro-CT、组织学染色观察各组小鼠牙周组织的动态变化特征,利用RNAscope、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分析牙周膜内骨膜蛋白在牙周炎进程不同阶段的变化规律。培养人牙周膜细胞并随机分为对照组、脂多糖(LPS)刺激组(LPS处理12 h)、去除LPS刺激组(LPS处理3 h后再用培养基培养9 h),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RT-PCR)检测骨膜蛋白、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的表达。 结果 栓丝7 d组可见明显的牙槽骨吸收,栓丝14 d组牙周组织破坏加重,表现为破骨细胞增多、牙周膜间隙增宽、牙槽骨高度降低,而自愈组见一定程度的牙周组织修复。与对照组相比,栓丝4 d组、栓丝7 d组牙周膜内骨膜蛋白表达降低,栓丝14 d组骨膜蛋白表达相较于栓丝4 d组及栓丝7 d组增加,自愈组骨膜蛋白表达与对照组相似。qRT-PCR结果显示,LPS刺激组与对照组相比骨膜蛋白、TGF-β1的表达均下降,而去除LPS刺激组与LPS刺激组相比骨膜蛋白、TGF-β1的表达均升高。 结论 小鼠牙周膜内骨膜蛋白表达随炎症进展呈先下降后回升的趋势,去除炎症刺激后骨膜蛋白表达的恢复可能与TGF-β1表达上调有关。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9. 成人正畸术后美观人群的颅颌面特征和前牙目标位设计
    程俊鑫, 朱钰洁, 李玥霖, 郑英成, 王军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2024, 42 (5): 609-623.   DOI: 10.7518/hxkq.2024.2023443
    摘要409)   HTML58)    PDF(pc) (4074KB)(358)    收藏

    目的 以正畸患者为基础,探究成人正畸术后美观人群的颅颌面特征,并为前牙目标位设计提供参考。 方法 从1 055例成人正畸患者中,经过纳入标准、排除标准和术后美学评价,最终纳入338例术后美观人群进行头影测量分析。统计描述术后美观人群的头影测量均值,广义估计方程比较性别、骨性矢状向分类(ANB)的差异,单因素分析评价不同性别中年龄、骨性指标和软组织指标的相关性,多因素分析评价骨组织指标、软组织指标对正畸切牙指标拟合的影响。 结果 术后美观人群中,男女性在颅骨和下颌骨长度、下颌骨顺旋程度、骨性颏部突度、上颌切牙唇倾度、上唇厚度、面下1/3高度、鼻部突度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术后美观骨性Ⅰ类人群中,男性和女性的骨性颏部突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男性下唇突度比女性更小,其余性别差异与不区分骨性矢状向分类的美观人群结果一致。男性在不同骨性分类中,上下唇突度、软组织颏部突度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但骨性Ⅱ类比骨性Ⅰ类人群的上唇基底部更薄,骨性Ⅲ类比骨性Ⅰ类人群的下唇面高更大。女性在不同骨性分类中,上唇突度、上唇面高、软组织颏部突度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但骨性Ⅲ类比骨性Ⅰ类人群的上唇基底部更厚。术后美观人群中,男女性的上唇厚度、女性上唇基底部厚度及下唇面高与年龄存在相关性。男性患者上唇突度与后颅底长度、下颌体长度、ANB、上颌骨矢状向长度存在相关性,下唇突度与下颌升支高度、下颌骨顺旋情况、骨性颏部突度存在相关性。女性患者上唇突度与SNA、ANB、上颌骨矢状向长度、下颌骨顺旋情况、骨性颏部突度存在相关性,下唇突度与ANB、下颌骨顺旋情况、骨性颏部突度存在相关性。使用多个骨性指标拟合牙性指标时,男性的牙性指标IMPA和女性的牙性指标G Vert-U1的adjusted R2(分别为0.712、0.795)最大。同时使用多个骨性和软组织指标拟合牙性指标时,男女性的G Vert-U1的adjusted R2(分别为0.836、0.842)最大,其中男性G Vert-U1主要受软组织颏部突度和鼻基底部突度影响,女性G Vert-U1主要受鼻基底部突度和ANB影响。 结论 本研究以正畸患者为基础,展示了成人正畸术后美观人群的颅颌面特征,发现了性别、年龄、骨组织与软组织指标的相关性,基于多个骨组织和软组织对牙性指标进行拟合,为正畸前牙目标位美学设计提供参考。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0. 自主最大笑容三维面像与数字化三维牙列模型整合方法的建立及其准确性研究
    唐振兴, 钱语然, 任芮葶, 宋万忠, 李宇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2024, 42 (3): 334-339.   DOI: 10.7518/hxkq.2024.2023407
    摘要359)   HTML30)    PDF(pc) (2432KB)(352)    收藏

    目的 拟建立一种将自主最大笑容(AMS)三维面像与数字化三维牙列模型整合的方法,以实现在三维面像背景下显示数字化正畸终末位设计的目的。 方法 利用Geomagic Studio软件,通过手动注册和全局注册功能,将AMS三维面像和初始牙列模型进行配准对齐,然后用终末位牙列模型在原位替换初始牙列模型,并去除AMS三维面像口内区域,从而实现AMS三维面像和终末位牙列模型的融合显示。计算AMS三维面像和初始牙列模型上4组对应标志点对间的距离,通过配对t检验评估配准操作的准确性。 结果 该方法成功实现了AMS三维面像与初始、终末三维牙列模型的整合。两次配准对齐后,点对间的平均距离分别为(1.19±0.55)mm和(1.55±0.59)mm。两次测量结果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具有很高的一致性(组内相关性系数=0.914)。 结论 本研究建立了AMS三维面像与数字化初始、终末三维牙列模型整合的方法。该方法具有较高的准确性,有助于实现在三维面像背景下数字化正畸终末位设计效果的显示,从而提升以隐形正畸为代表的数字化正畸终末位设计的质量。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1. 乳磨牙牙髓切断术后预成冠修复的疗效评价
    邓舒曼, 牛姗姗, 高奇, 张莉, 陈志晓, 刘梦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2024, 42 (5): 652-659.   DOI: 10.7518/hxkq.2024.2024122
    摘要324)   HTML47)    PDF(pc) (809KB)(347)    收藏

    目的 探讨金属预成冠(PMC)与全瓷预成冠(ZC)在儿童乳磨牙龋损中的修复疗效以及对牙周健康的影响,分析其可能的影响因素。 方法 本研究采用队列研究方法,收集2021年10月—2021年12月于深圳市儿童医院口腔科就诊的3~8岁患儿,下颌第一乳磨牙因龋损行牙髓切断术后进行PMC、ZC修复,共192例,包括PMC组96例(96颗龋齿),ZC组96例(96颗龋齿),分别于治疗后3个月、1年和2年进行临床检查,观察PMC组和ZC组的临床修复效果以及牙周状况,记录修复体是否完整、牙龈指数(GI)、探诊出血指数(BI)、菌斑指数(PLI)和世界牙科联盟(FDI)修复体各项性能评价指标。 结果 PMC组与ZC组在修复后3个月、1年、2年的牙周健康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修复3个月、1年、2年后,PMC组GI、BI、PLI高于Z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FDI修复体各项性能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性别患儿在2组修复后,GI、BI、PLI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性别患儿在PMC修复后的FDI修复体各项性能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ZC修复后的FDI修复体各项性能评分中,女童评分高于男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PMC组年龄与GI、BI、PLI、FDI修复体各项性能评分均呈负相关,存在显著相关性(P<0.01),ZC组年龄与GI、BI、PLI、FDI修复体各项性能评分均无显著相关性(P>0.05)。 结论 PMC与ZC可为乳磨牙龋损患儿提供较理想的修复手段。两种预成冠修复后的牙周健康状况趋于稳定,乳牙ZC组牙周健康状况优于PMC。患儿的年龄越大,PMC组牙周状况越好。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2. 钛表面不同改性处理后修饰胶原对体外成骨性能影响的比较研究
    董丹妮, 黄艳玲, 赖颖真, 尹戈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2024, 42 (4): 452-461.   DOI: 10.7518/hxkq.2024.2023451
    摘要598)   HTML26)    PDF(pc) (4743KB)(345)    收藏

    目的 对纯钛表面分别进行碱蚀、碱蚀后硅烷化、碱蚀后多巴胺修饰等不同方式改性后在其表面制备生物胶原蛋白涂层,评价钛表面不同改性处理后胶原修饰的方案对细胞增殖黏附与成骨分化能力的影响。 方法 胶原蛋白通过交联剂作用附着于纯钛(Ti-C)、碱蚀钛片(Ti-Na-C)、碱蚀后硅烷化修饰钛片(Ti-A-C)及碱蚀后多巴胺修饰钛片表面(Ti-D-C),以纯钛为对照组。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观察材料表面微形貌,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XPS)分析材料表面元素组成,表面接触角测量仪评估材料表面亲水性。体外培养MC3T3-E1细胞,通过CCK-8、激光共聚焦显微镜、碱性磷酸酶(ALP)活性检测、茜素红染色及定量检测评价材料表面成骨细胞的增殖黏附与成骨分化能力,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T-qPCR)检测成骨相关基因ALP、Ⅰ型胶原蛋白(COL-1)、骨钙素(OCN)、骨桥蛋白(OPN)的mRNA表达水平。 结果 SEM与XPS结果表明胶原已成功修饰于钛片表面,Ti-Na-C组有较厚的胶原纤维层覆盖。表面接触角测量结果显示,除了Ti-Na-C组与Ti-Na组的接触角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其余胶原修饰后的材料表面具有更好的亲水性。CCK-8结果显示各组材料均无明显细胞毒性,胶原修饰后的材料表面成骨细胞增殖高于相应的未经胶原修饰材料;共聚焦显微镜检测结果可见,胶原修饰后材料表面细胞铺展面积更大;ALP染色与茜素红染色结果均提示,Ti-Na-C组体外成骨效果最佳,茜素红定量结果显示Ti-Na-C组吸光度值最高;RT-qPCR检测结果显示Ti-Na-C组的OPN基因表达量最高。 结论 在碱蚀、碱蚀后硅烷化、碱蚀后多巴胺修饰等对钛表面进行不同改性处理后修饰胶原的方案中,钛表面经过碱蚀处理后直接修饰胶原的方法最有利于MC3T3-E1黏附铺展、增殖与成骨分化,可作为胶原修饰的方案。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3. 骨管技术在期下颌骨药物相关性颌骨坏死手术中的应用初探
    高娜, 田美, 孙亚威, 王丹妮, 孙国文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2024, 42 (5): 629-635.   DOI: 10.7518/hxkq.2024.2024133
    摘要294)   HTML36)    PDF(pc) (2018KB)(338)    收藏

    目的 探讨手术联合骨管技术在Ⅱ期下颌骨药物相关性颌骨坏死(MRONJ)治疗中的效果。 方法 纳入2020年6月—2023年6月期间21例行手术治疗的Ⅱ期下颌骨MRONJ患者,回顾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性别、年龄、原发疾病、药物名称及给药方式、术前是否停药和预后)。其中男性14例,女性7例,发病时平均年龄为(68.33±10.74)岁。根据美国口腔颌面外科医师协会的指南对患者进行分期,纳入患者为Ⅱ期下颌骨MRONJ,治疗方式为颌骨部分切除术联合骨管技术,术中软组织无张力严密缝合。术后定期随访,并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及影像学检查等评价手术疗效。采用简版SF-12量表对所有患者进行术前和术后生活质量评价。 结果 本组患者共21例,术后随访8~38个月,17例患者黏膜愈合良好(80.95%),临床伴随症状消失,无新的死骨形成。患者术后生活质量评分[(83.62±5.90)分]显著高于术前[(63.67±4.70)分](P<0.05)。 结论 手术联合骨管技术在较为难治的Ⅱ期MRONJ患者中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成功率高。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4. 沉默Ras同源物家族成员C对唾液腺腺样囊性癌增殖、侵袭和迁移的影响
    于汶源, 赵鹏, 邵禹, 徐勇, 徐进, 谢磊, 于承浩, 何秋萍, 陈正岗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2024, 42 (6): 723-734.   DOI: 10.7518/hxkq.2024.2024092
    摘要226)   HTML28)    PDF(pc) (5325KB)(337)    收藏

    目的 探讨沉默Ras同源物家族成员C(RhoC)对唾液腺腺样囊性癌(SACC)增殖、凋亡、侵袭、迁移和上皮-间充质转化(EMT)的影响及其分子机制。 方法 选择2019年1月1日—2024年3月1日于青岛市市立医院手术切除的SACC病灶和正常唾液腺组织各27例,通过蛋白免疫印迹(Western blot)和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RhoC的表达水平。针对RhoC基因序列设计3条小干扰RNA(siRNA),转染至SACC-LM和SACC-83细胞系中并评估转染效率。通过Western blot比较RhoC、Rho相关卷曲螺旋蛋白激酶1(ROCK1)、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p38MAPK)、磷酸化p38MAPK(p-p38MAPK)、扭曲家族bHLH转录因子1(TWIST1)、E-钙黏蛋白(E-cadherin)、N-钙黏蛋白(N-cadherin)、波形蛋白(Vimentin)的蛋白表达水平。CCK-8实验、流式细胞术、Transwell侵袭实验、伤口愈合实验分别检测各组细胞增殖、凋亡、侵袭和迁移能力的差异。生物信息学方法预测RhoC可能的上游微小RNA(miRNA)及其在SACC中的表达情况,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验证二者的结合位点。 结果 RhoC在SACC中的表达显著上升(P<0.05)。沉默RhoC后,实验组ROCK1、p-p38MAPK、TWIST1、N-cadherin、Vimentin的表达显著下降,E-cadherin的表达显著上升(P<0.05);p38MAPK的表达无明显差异(P>0.05);细胞增殖、侵袭和迁移能力显著下降,凋亡率显著上升(P<0.05)。miR-138-5p在SACC中低表达,miR-138-5p micmic可以显著下调转染RhoC野生型质粒后293T细胞的荧光素酶活性(P<0.05)。 结论 RhoC在SACC中高表达,沉默RhoC可能靶向下游ROCK1/p38MAPK/TWIST1信号通路从而抑制SACC的增殖、侵袭、迁移和EMT,同时促进其凋亡。miR-138-5p在SACC中低表达,是RhoC潜在的上游基因,二者可能存在结合位点。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5. 青少年局限性海绵状牙龈增生1
    杨靖梅, 曾昕, 吴亚菲, 赵寰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2024, 42 (5): 667-670.   DOI: 10.7518/hxkq.2024.2024023
    摘要338)   HTML48)    PDF(pc) (3007KB)(332)    收藏

    青少年局限性海绵状牙龈增生(LJSGH)是一种具有独特病理表现的牙龈过度增生性疾病,其临床表现不典型,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明确,在国内尚未有病例报道。该病的诊断主要依靠病理检测,治疗后存在复发可能性,最佳治疗方法仍缺乏一定的循证医学证据。本文报道1例LJSGH,并结合文献复习,对其临床特点、病理学特征和治疗进行总结,为该病的诊治提供参考。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6. 均角型骨性类患者拔牙掩饰性或手术治疗后上气道容积和舌骨位置的比较
    徐景胙, 刘浩洁, 林成钊, 刘振浩, 翟烨, 郭舒瑜, 徐荣耀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2025, 43 (1): 53-62.   DOI: 10.7518/hxkq.2025.2024184
    摘要1191)   HTML48)    PDF(pc) (1187KB)(331)    收藏

    目的 比较2种矫治方式对骨性Ⅲ类错畸形治疗的气道影响差异,尤其关注气道容积、形态、腭角、下颌旋转及骨位移等方面的具体改变,并通过寻找可能具有临床意义的气道指标,以期为预防OSAHS提供新的监测依据。 方法 选取2018年9月—2023年12月在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口腔正畸科临床诊断为骨性Ⅲ类错畸形患者36例,按照治疗方法不同,分为正畸正颌联合治疗组(n=18)和掩饰性治疗(n=18)组。通过比较术前、术后锥形束CT及三维头影测量分析气道容积、横径、腭角、下颌骨及舌骨等变化。 结果 掩饰性治疗后鼻咽容积、舌咽容积均有增大趋势,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正畸正颌联合治疗后鼻咽容积、气道鼻咽段和舌咽段横径、腭角、下颌旋转及舌骨位移的改变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治疗后比较,舌咽段横径、腭角及舌骨至蝶鞍点距离等变化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正畸正颌联合治疗组的患者在舌咽段截面积、腭角及舌骨的改变较掩饰性治疗组明显。OSAHS的易感人群多出现舌骨下移及气道最小截面积减小,因此在采取正畸正颌联合治疗方案时应格外注意其气道形态的改变,以避免造成不良后果。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7. 数字化辅助下牙根先脱位拔除上颌第二磨牙根分叉间埋伏第三磨牙1
    贺兰稀, 居来提·吾麦尔null, 周子航, 于健, 王昭领, 陈虹瑜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2024, 42 (3): 403-408.   DOI: 10.7518/hxkq.2024.2023362
    摘要416)   HTML40)    PDF(pc) (3223KB)(329)    收藏

    上颌阻生第三磨牙多位于上颌结节区,此区域手术操作空间小、视野差。本文报道1例牙冠位于邻牙两牙根之间、与上颌窦关系密切的上颌水平超高位阻生第三磨牙的拔除。利用数字化模拟技术三维重建患者部分上颌骨、相关牙齿等毗邻解剖结构,精准制定最佳手术方案,采用牙根先脱位、牙冠后脱位法拔除阻生牙。该法既保护了邻牙牙根,也降低了上颌窦黏膜损伤以及穿孔的风险,提高了手术效率,减小了手术创伤,符合微创牙槽外科理念,为临床上拔除此类埋伏阻生牙提供了新思路和经验。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8. 缝隙连接蛋白43通过调控凋亡参与大鼠牙周炎相关肾损伤
    辛雨, 傅若冰, 辛禧瑞, 商雅琦, 刘歆婵, 于维先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2024, 42 (3): 296-303.   DOI: 10.7518/hxkq.2024.2023352
    摘要342)   HTML26)    PDF(pc) (3206KB)(328)    收藏

    目的 本研究旨在探讨缝隙连接蛋白43(Cx43)在大鼠牙周炎诱导慢性肾损伤模型中的作用。 方法 按照完全随机数字表法将12只SPF级Wistar雄性大鼠分为对照组和牙周炎组,每组6只。对照组大鼠不做处理,牙周炎组大鼠采用钢丝结扎大鼠双侧上颌第一磨牙的颈部,构建牙周炎模型。建模8周后检查大鼠牙周临床指标。显微CT(micro‑CT)扫描大鼠上颌骨重建其三维结构并分析牙槽骨吸收情况;组织病理学检测牙周及肾组织的病理改变;MitoSOX red试剂检测肾组织中活性氧(ROS)含量;生化试剂盒检测血清氧化应激生物标志物;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RT-PCR)检测肾组织中Cx43、核因子-κB(NF-κB)、白细胞介素-1β(IL-1β)、白细胞介素-6(IL-6)、BCL2-Associated X的蛋白质(Bax)、B淋巴细胞瘤-2基因(Bcl-2)和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3(Caspase-3)mRNA表达水平,蛋白免疫印迹(Western blot)法检测肾组织中Cx43、NF-κB、IL-1β、Bax、Bcl-2和Caspase-3蛋白表达水平。 结果 micro-CT三维重建结果显示,牙周炎组大鼠第一磨牙牙槽骨骨质吸收明显,牙槽嵴高度降低,且釉牙骨质界到牙槽嵴顶的距离显著大于对照组。组织病理学结果显示,牙周炎组大鼠牙周组织内可见大量炎症细胞浸润和牙槽骨明显吸收;牙周炎组大鼠肾组织中肾小球基底膜轻度增厚,鲍曼氏囊腔扩张,肾小管刷状缘破坏。MitoSOX red染色结果显示牙周炎组肾组织中ROS含量明显升高。生化检测结果显示,牙周炎组大鼠血清中超氧化物歧化酶和谷胱甘肽水平降低,丙二醛水平升高。qRT-PCR和Western blot结果显示,牙周炎组肾组织中Cx43、IL-1β、IL-6、Bax和Caspase-3 mRNA及Cx43、IL-1β、NF-κB、Bax和Caspase-3蛋白表达水平较对照组上升,而Bcl-2 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下降。 结论 牙周炎可能通过上调大鼠肾组织中Cx43的表达激活NF-κB信号分子,引起大鼠肾脏组织中炎症水平和凋亡水平升高,最终诱导肾脏损伤的发生。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9. 一种扩孔钻刮骨结合种植体推膜经牙槽嵴顶上颌窦提升技术
    彭培钊, 王兰, 胥铭章, 郑紫阳, 赵任圣洁, 肖科明, 周杨, 余科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2024, 42 (5): 683-688.   DOI: 10.7518/hxkq.2024.2024076
    摘要351)   HTML49)    PDF(pc) (2908KB)(324)    收藏

    经牙槽嵴顶上颌窦提升术是牙种植临床中解决上颌后牙区骨高度不足的有效方法,但现行的骨凿法、剥离法、Smart钻法等都需要专门的手术工具盒。本文介绍了一种使用各个种植系统自带的扩孔钻去除窦底剩余骨并在种植体植入的过程中同时推起窦膜的上颌窦提升方法。本技术操作简便、省时、窦膜穿孔率低,对146人175颗种植体进行1年的随访观察,在3 mm≤剩余骨高度(RBH)<5 mm和5≤RBH<8 mm两种情况下分别增加了5.00(4.70,5.30)mm和2.10(1.40,2.70)mm的窦内骨高度,可以满足临床种植体的稳定性要求,是一项适宜推广的牙种植技术。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0. 屏障材料自体浓缩生长因子膜和骨胶原在后牙区牙槽嵴保存术中的应用:一项1年随访的前瞻性队列研究
    朱湛枫, 杨婷婷, 陈沁怡, 邱伟恩, 黎詠珊, 林意蓝, 班宇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2024, 42 (3): 346-352.   DOI: 10.7518/hxkq.2024.2023458
    摘要427)   HTML30)    PDF(pc) (1877KB)(322)    收藏

    目的 评价自体浓缩生长因子(CGF)膜和骨胶原作为屏障材料在后牙区牙槽嵴保存术(ARP)术后1年的骨组织保存效果。 方法 选取三壁及以上骨缺损需接受后牙区牙槽嵴保存术治疗的24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配至CGF组(12例)和骨胶原组(Collagen组)(12例)。2组患者均拔除无法保留后牙,拔牙窝内填充异种移植物骨替代物Bio‐Oss®至拔牙前牙槽嵴顶处,CGF组将制取的CGF膜覆盖于骨替代材料上缘并封闭创口,Collagen组采用Bio-Oss® Collagen覆盖并封闭创口。牙槽峭保存术后6个月植入种植体。采用锥形束CT测量分析术后即刻、6个月和1年的垂直牙槽嵴骨高度和水平牙槽嵴骨宽度变化,评估种植术中再植骨率和植体存留率。采用SPSS 28.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24例患者均完成术后1年随访,无1例退出试验或失访,无1例出现术后感染、出血和种植体周病等。术后6个月CGF组的垂直牙槽嵴骨高度减少量低于Collagen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CGF组和Collagen组垂直牙槽嵴骨高度的减少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术后1年CGF组和Collagen组水平牙槽嵴骨宽度的减少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种植术中再植骨率均为16.7%,植体存留率为100%。 结论 CGF膜和Bio-Oss® Collagen作为后牙区牙槽嵴保存术的屏障材料,均能有效减少拔牙后牙槽骨吸收,保存牙槽骨。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