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下载排行
    一年内发表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 最近1个月下载排行 | 最近1年下载排行

    当前位置: 三年内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正畸根尖区牙根外吸收的风险因素及其临床处理建议的专家共识
    李煌, 武秀萍, 黄兰, 徐晓梅, 康娜, 韩向龙, 李宇, 赵宁, 江凌勇, 谢贤聚, 郭杰, 李志华, 莫水学, 刘楚峰, 胡江天, 施洁珺, 曹猛, 胡炜, 曹阳, 宋锦璘, 汤旭娜, 白丁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2022, 40 (6): 629-637.   DOI: 10.7518/hxkq.2022.06.002
    摘要3115)   HTML431)    PDF(pc) (2035KB)(4370)    收藏

    根尖区牙根外吸收(EARR)是口腔正畸治疗中最常见的风险之一,难以预测,且不能完全避免。正畸EARR的风险因素目前尚不明确,一般可分为患者相关因素和治疗相关因素。正畸治疗中发生的EARR通常可在影像学检查时发现。轻、中度EARR通常无明显危害,可密切关注,谨慎正畸;若发生重度EARR,则建议先暂停正畸加力,观察3个月,等待牙骨质的修复。为进一步规范和提高临床医生对正畸EARR的认识,本文邀请了全国20余位口腔正畸及相关领域专家,基于文献分析与讨论,制定出此共识,为正畸临床提供参考。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 正畸牙移动核心科学问题:目标位、效率、精准度
    赵志河, 金作林, 白玉兴, 房兵, 白丁, 李巍然, 贺红, 胡敏, 刘月华, 陈莉莉, 宋锦璘, 曹阳, 李宇, 舒睿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2022, 40 (4): 371-376.   DOI: 10.7518/hxkq.2022.04.001
    摘要2029)   HTML304)    PDF(pc) (829KB)(3582)    收藏

    当今正畸牙移动技术体系已基本成熟,但总体疗效与治疗预期之间仍存在差距。经文献回顾及分析,笔者总结认为,正畸牙移动包含了三大核心科学问题:目标位、效率、精准度。围绕这三大问题的研究是进一步提升正畸疗效、推动正畸学进步的着力点。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 口腔修复诊疗中构建虚拟患者的机遇与挑战
    沈颉飞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2024, 42 (1): 1-11.   DOI: 10.7518/hxkq.2024.2023317
    摘要1750)   HTML131)    PDF(pc) (4069KB)(2930)    收藏

    在口腔修复领域,构建虚拟患者进行数字化仿生修复展现出广阔的应用前景。虚拟患者由包含口颌面部信息的数字化素材构成,能准确地反映出口颌面结构的形态和空间关系。然而,在数字化素材的获取、精确配准过程和动态颌位关系的记录与转移中,均存在诸多挑战。本文将围绕虚拟患者的构建流程,阐述目前构建虚拟患者的关键点和难点,推动虚拟患者技术在口腔修复领域的普及和推广。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 口腔正畸与颌面部美学
    马艳宁, 金作林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2023, 41 (6): 628-634.   DOI: 10.7518/hxkq.2023.2023231
    摘要1801)   HTML88)    PDF(pc) (963KB)(2857)    收藏

    口腔正畸是一门基于美学的临床应用学科,通过调整牙齿移动以及颌骨关系来协调鼻唇颏的相互关系。正畸医生需要在术前对患者的面部软组织正貌和侧貌进行充分的分析,了解可能存在的颌面部对称性、水平向、垂直向问题,可能的影响因素(增龄性变化和代偿性变化对面部形态的影响)以及在牙齿正畸时给颌面部形态带来的变化,以引导矫治方案的设计与正畸治疗的实施,有效提高正畸临床的效果,本文将以正畸医生视角对指导正畸方案设计的美学评价作一综述。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5. 低龄儿童龋的临床管理专家共识
    张琼, 汪俊, 夏斌, 赵玮, 陈旭, 蒋备战, 黄洋, 吴礼安, 袁国华, 邹静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2022, 40 (5): 495-503.   DOI: 10.7518/hxkq.2022.05.001
    摘要2669)   HTML407)    PDF(pc) (951KB)(2714)    收藏

    低龄儿童龋(ECC)影响儿童牙齿、牙列、颅颌面和全身健康发育,是目前世界范围内需要面对和解决的重要儿童公共卫生问题之一。ECC的临床管理应以维护儿童口腔健康为中心,从其致病因素入手,以龋病风险评估为基础,早期预防在先,预防和治疗相结合,医护人员、儿童及其监护人相互配合,周期性地持续进行,从而阻止ECC的发生发展。本共识从ECC的风险评估、早期预防管理、临床治疗及术后管理来阐述ECC的临床管理策略。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6. 不可复性牙髓炎恒牙的活髓保存治疗
    汪俊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2023, 41 (6): 622-627.   DOI: 10.7518/hxkq.2023.2023193
    摘要2139)   HTML199)    PDF(pc) (738KB)(2692)    收藏

    传统观点认为,活髓保存治疗(VPT)主要用于年轻恒牙的牙髓治疗,但近些年来,VPT治疗也越来越多地应用于发育完全的恒牙。此外,以往只有牙髓正常或可复性牙髓炎的患牙才能进行VPT,但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不可复性牙髓炎或根尖周炎患牙VPT成功。哪些不可复性牙髓炎或根尖周炎患牙可以尝试进行VPT、临床如何评估和操作,本文拟对这些问题进行阐述。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7. 拔牙后的感染与防治
    曹钰彬, 叶立, 潘剑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2024, 42 (4): 426-434.   DOI: 10.7518/hxkq.2024.2023427
    摘要1706)   HTML180)    PDF(pc) (1642KB)(2330)    收藏

    术后感染是牙拔除术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拔牙术后感染可表现为局部感染,也可扩散为全身感染。临床上口腔外科医生可通过督促患者加强口腔卫生保健、合理应用抗生素和选择适当的拔牙手术方式来预防拔牙术后感染。对于感染的治疗策略,口腔外科医生应根据不同的临床表现和诊断来制定。对于干槽症、迟发性感染、间隙感染、边缘性颌骨骨髓炎等局部组织感染,可通过局部清创处理、治疗性运用抗生素、必要时切开引流等方法来控制感染;对于怀疑发生坏死性筋膜炎的患者,应广泛清创,以减少组织坏死面积;对于接受过放疗或者抗骨吸收类药物治疗的患者,拔牙应遵循相关临床指南或专家共识的建议,以减少颌骨坏死等风险;对于全身基础情况较差或免疫功能不全的患者,应注意鉴别感染性心内膜炎和颅内感染,以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本文中笔者结合文献回顾和临床经验,总结了拔牙后感染的预防与治疗策略,以期为口腔外科同行提供参考。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8. 饥饿条件下活性氧通过PINK1/Parkin通路调控人牙周膜细胞的线粒体自噬
    范智博, 金珂, 李胜鸿, 徐洁, 徐晓梅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2022, 40 (6): 645-653.   DOI: 10.7518/hxkq.2022.06.004
    摘要865)   HTML41)    PDF(pc) (6516KB)(2217)    收藏

    目的 探究人牙周膜细胞(hPDLC)在饥饿条件下活性氧(ROS)与PINK1/Parkin通路介导hPDLC线粒体自噬的具体机制。 方法 分离培养正常牙周组织的hPDLSC,利用Earle’s平衡盐溶液(EBSS)模拟饥饿环境诱导hPDLC线粒体自噬,利用N-乙酰-L-半胱氨酸(NAC)抑制ROS生成以探讨ROS在hPDLC线粒体自噬的作用,利用环孢素A(CsA)抑制PINK1/Parkin通路以研究ROS与PINK1/Parkin通路在饥饿条件下激活hPDLC中的作用。采用流式细胞术及JC-1线粒体膜电位检测试剂盒,检测线粒体膜电位;采用透射电镜观察线粒体自噬体的生成及线粒体形态变化;采用线粒体红色荧光探针定位线粒体,溶酶体绿色荧光探针定位溶酶体;采用DCFH-DA ROS荧光探针检测ROS生成强度;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T-qPCR)检测细胞中线粒体自噬基因(Tomm20、Timm23)及PINK1/Parkin通路的表达水平,采用蛋白质印迹 (Western blot)检测细胞中线粒体自噬蛋白(Tomm20、Timm23)及PINK1/Parkin通路蛋白表达水平。 结果 EBSS饥饿作用30 min后,诱导激活hPDLC线粒体自噬的作用最强,ROS表达增加,且线粒体自噬相关基因(Tomm20、Timm23)下调(P<0.001),PINK1/Parkin通路表达上调(P<0.001)。NAC抑制ROS的产生后,自噬被抑制,同时Tomm20、Timm23表达上调(P<0.001,P<0.05),PINK1/Parkin通路表达下调(P<0.001,P<0.05)。而当CsA抑制PINK1/Parkin通路表达时(P<0.05,P<0.05),自噬被逆转,同时Tomm20、Timm23表达上调(P<0.001,P<0.01)。 结论 ROS在饥饿条件下主要通过PINK1/Parkin通路增强hPDLC线粒体自噬。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9. 周围性面瘫患者的面神经功能训练专家共识
    陈芸梅, 刘艳, 黄秋雨, 罗姜, 吴红梅, 王烨华, 吴玲, 李秀娥, 毕小琴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2023, 41 (6): 613-621.   DOI: 10.7518/hxkq.2023.2023200
    摘要895)   HTML66)    PDF(pc) (1083KB)(2118)    收藏

    周围性面瘫患者进行面神经训练可预防面部表情肌萎缩,促进面瘫康复。目前临床尚缺乏具体、统一的面神经训练技术标准,这造成了临床上训练方法繁多、水平参差不齐的现状。为了规范护理人员面神经功能训练技术的应用,本团队召集国内相关专家,基于循证结合周围性面瘫的疾病特点和专家临床经验,通过深度访谈专家,进行专家函询和专家会议,最终制定了《周围性面瘫患者的面神经功能训练专家共识》,对面神经功能训练时机、训练方法、评价方法、健康教育等方面给出了规范化建议,供临床参考。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0. 可降解镁基金属引导骨再生膜的研究现状与展望
    陈良伟, 韩建民, 郭传瑸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2024, 42 (4): 415-425.   DOI: 10.7518/hxkq.2024.2024140
    摘要1267)   HTML103)    PDF(pc) (1016KB)(1862)    PDF(mobile) (1437KB)(228)    收藏

    可降解镁基金属引导骨再生(GBR)膜具有良好的机械性能、生物降解性和生物促成骨性能,是治疗颌面部骨缺损的理想植入物。本文对镁基金属引导骨再生膜的现状和未来的研究趋势进行阐述。首先介绍了镁基金属的研究历史及应用领域,随后从镁基金属GBR膜的机械性能、生物相容性和促成骨性能及其机制方面介绍了镁基金属制备GBR膜的应用优势,最后对当前镁基金属GBR膜的局限性及在口腔医学中的应用和展望进行介绍。镁基金属GBR膜在基础和转化研究方面都取得了重要的进展,为治疗口腔颌面部的骨缺损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1. 先天口面裂的分级分类诊疗专家共识
    李承浩, 安阳, 段小红, 郭应坤, 刘珊玲, 罗红, 马端, 任芸芸, 王旭东, 吴晓珊, 谢红宁, 朱洪平, 朱军, 石冰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2025, 43 (1): 1-14.   DOI: 10.7518/hxkq.2025.2024306
    摘要1499)   HTML351)    PDF(pc) (1114KB)(1818)    收藏

    先天口面裂是颌面部最常见的出生缺陷,其预后根据畸形的病因和严重程度的不同有着很大的差别。其中非综合征型先天口面裂的畸形程度较轻且治愈效果好,综合征型先天口面裂常因伴有身体其他器官的异常而致使治疗难度较大,预后较差。本共识对不同严重程度的先天口面裂进行详细的分级分类,并提出相应的诊疗指南,为患者家庭应对产前筛查结果、选择治疗方案提供参考,对我国预防和控制严重出生缺陷发生、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2. 搭载米诺环素-壳聚糖纳米粒复合水凝胶用于牙周炎治疗的初步研究
    由子樱, 伍彦霖, 孙一民, 王振铭, 叶玲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2023, 41 (1): 11-20.   DOI: 10.7518/hxkq.2023.01.002
    摘要4023)   HTML672)    PDF(pc) (5501KB)(1683)    收藏

    目的 通过体内外实验探究搭载米诺环素-壳聚糖纳米粒(MCN)的甲基丙烯酸化明胶(GelMA)水凝胶在牙周炎治疗中的效果。 方法 采用离子凝胶法合成MCN,并将MCN包裹在GelMA水凝胶中得到GelMA/MCN复合水凝胶。通过透射电镜、扫描电镜、傅里叶红外光谱对材料进行表征分析,考察材料的降解速率、米诺环素释放速率。检测GelMA/MCN水凝胶对于牙龈卟啉单胞菌(P. gingivalis)的抗菌能力,并筛选出有效抗菌浓度。评估GelMA/MCN水凝胶的生物相容性和成骨能力。构建大鼠牙周炎模型,评价GelMA/MCN水凝胶在牙周炎治疗中的效果。 结果 表征测试结果显示,成功构建了粒径在80 nm左右的MCN;MCN的修饰对GelMA水凝胶形貌无明显影响。MCN和GelMA/MCN均可以缓慢、稳定地释放米诺环素。当GelAM/MCN水凝胶的MCN含量大于等于0.2 mg·mL-1时,P. gingivalis生长完全被抑制。在体外模拟牙周炎的酶促降解环境下,GelMA/MCN水凝胶在有效抗菌浓度下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体内实验证实该水凝胶可有效阻止牙周炎骨缺损的进一步发展,促进骨缺损修复。 结论 GelMA/MCN复合水凝胶能稳定、缓慢地释放米诺环素,在有效抗菌浓度下保护细胞活力,并促进牙周炎骨缺损的修复。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3. 隐形功能矫治器对比传统功能矫治器前导下颌治疗骨性类错畸形患者疗效的meta分析
    余磊, 李紫薇, 康芙嘉, 王宋庆, 谢尊玄, 朱宪春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2023, 41 (3): 305-314.   DOI: 10.7518/hxkq.2023.2022453
    摘要951)   HTML96)    PDF(pc) (6910KB)(1674)    收藏

    目的 以传统功能矫治器为对照,对隐形功能矫治器治疗骨性Ⅱ类错畸形的疗效进行meta分析。 方法 电子检索PubMed、Web of Science、Embase、Cochrane Library、中国生物医学文摘数据库、中国知网数据库、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2组研究者按照PICOS条目制定的纳入、排除标准,筛查文献、提取数据,并使用ROBINS-I进行质量评价。采用Revman 5.4和Stata 17.0软件进行meta分析。 结果 共纳入9个临床对照试验,总样本量283例。隐形矫治器与功能矫治器在治疗骨性Ⅱ类错畸形患者时,SNA、SNB、ANB、下颌体长度、上前牙角度、覆盖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间下颌平面角变化存在0.90°的差异;对照组下颌支生长量比隐形组多1.10 mm;隐形组下牙唇倾度比对照组少1.94°。 结论 隐形组在前导下颌时能更好地控制下颌前牙的唇倾度,下颌平面角基本保持不变,下颌升支的生长量不如对照组,临床中应当采用辅助措施进行改进。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4. 上前牙即刻种植即刻修复术后软组织变化与不同跳跃间隙的相关性
    张邃, 孙毅, 黄长波, 何东宁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2023, 41 (6): 678-685.   DOI: 10.7518/hxkq.2023.2023153
    摘要1977)   HTML36)    PDF(pc) (4373KB)(1643)    收藏

    目的 评估上颌前牙美学区即刻种植即刻修复(IIPP)后种植体周软组织变化与术中不同跳跃间隙的相关性,为临床对不同跳跃间隙患者的唇侧软组织轮廓的变化趋势及长期稳定性评估提供依据。 方法 纳入32名上颌美学区单颗牙缺失患者,均接受IIPP临床程序。根据跳跃间隙大小分为A、B、C组,A组:水平缺损间隙(HDD)≤2 mm;B组:2 mm<HDD≤3 mm;C组:HDD>3 mm,术后均即刻修复。使用Geomagic studio 2013对种植体周软组织轮廓体积、唇侧牙龈边缘水平进行定量分析。使用粉色美学评分(PES)进行最终美学效果评价。 结果 所有种植体在术后6个月均产生骨结合,软组织轮廓平均厚度变化为0.62 mm±0.15 mm,美学评分指数平均为11.09±0.99。术后6个月3组牙龈黏膜水平的变化分别为(0.45±0.11)、(0.40±0.12)、(0.35±0.11)mm,术后6个月3组软组织轮廓体积平均厚度的变化分别为(0.77±0.16)、(0.63±0.17)、(0.54±0.11)mm。术中跳跃间隙大小和牙龈黏膜水平、平均厚度变化存在中度负相关关系,术中跳跃间隙大小与PES未见明显相关。 结论 上前牙IIPP术后6个月内唇侧软组织轮廓体积虽然存在持续性减小,但该术式可以达到较为满意的美学效果,并且当跳跃间隙大于3 mm时,种植体周软组织水平可以得到良好的维持。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5. 口腔黏膜黏附材料的研究进展
    赵行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2023, 41 (1): 1-10.   DOI: 10.7518/hxkq.2023.01.001
    摘要2802)   HTML1079)    PDF(pc) (1261KB)(1576)    收藏

    基于口腔黏膜结构的独特性和给药的方便性,局部药物递送在口腔黏膜疾病的治疗中得到广泛应用。但由于口腔是一个有开放、湿润及运动的特殊微环境,口腔黏膜给药面临着巨大挑战。针对这一困境,近年来黏附材料得以深入研究,以期延长药物局部停留时间,从而达到药物缓释和提高生物利用度的目的,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本文将针对口腔黏膜黏附材料的特点和现状简要总结。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6. 内镜下唾液腺切除术式的变迁与趋势——从内镜辅助到完全内镜
    朱桂全, 李春洁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2023, 41 (4): 377-384.   DOI: 10.7518/hxkq.2023.2023116
    摘要2655)   HTML299)    PDF(pc) (5020KB)(1513)    收藏

    内镜外科在我国经历了30余年的快速发展,已经成为很多外科专业的主流术式。从首次报道至今,内镜在唾液腺切除术中的应用已有20余年。纵观内镜外科的总体发展历程,现阶段口腔颌面外科的内镜手术仍处于早期探索阶段,尚未得到成熟推广应用。得益于其他学科的引领和经验,口腔颌面外科的内镜技术有希望能够实现跨越式的发展。本文从内镜发展的总脉络出发,对内镜在唾液腺切除手术中的应用历史、现状与未来发展的趋势作一论述。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7. 妊娠期口腔急症的临床考量
    张雪峰, 刘显, 刘畅, 华成舸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2024, 42 (2): 142-153.   DOI: 10.7518/hxkq.2024.2023367
    摘要1590)   HTML175)    PDF(pc) (1699KB)(1467)    收藏

    妊娠期是口腔疾病患病和治疗的特殊时期,妊娠期发生的口腔急症需得到恰当的处置。一方面,孕妇生理环境、个人习惯的改变增加了部分口腔疾病的易患性;另一方面,为了保证孕妇和胎儿安全,临床治疗策略局限。孕妇应掌握口腔健康知识、增强口腔保健意识。口腔医生应在“孕前预防,孕期治标,孕后治本”的原则下,根据不同的妊娠时期制定合适的治疗方案,以最安全、简单、有效的手段控制急症、防止疾病进展,避免对孕妇和胎儿的不良影响。防治结合,让孕妇和口腔医生共同维护妊娠期口腔健康。本文围绕妊娠期治疗原则,对妊娠期口腔急症治疗的时机选择、临床管理和不同疾病的治疗策略等进行了总结。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8. 伴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症状的偏侧咀嚼者咬合分析
    章巧, 黄东宗, 翟孝庭, 李鸿波, 胡敏, 刘洪臣, 姜华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2022, 40 (4): 457-467.   DOI: 10.7518/hxkq.2022.04.014
    摘要1156)   HTML90)    PDF(pc) (1345KB)(1460)    收藏

    目的 采用TeeTester数字化咬合系统比较分析伴颞下颌关节紊乱病(TMD)症状的偏侧咀嚼者和非偏侧咀嚼者的咬合情况。方法 根据调查问卷和口腔检查筛查出80名受试者,分为4组:伴TMD症状的偏侧咀嚼者20名,不伴TMD症状的偏侧咀嚼者20名,伴TMD症状的非偏侧咀嚼者20名,不伴TMD症状的非偏侧咀嚼者20名。使用TeeTester数字化咬合系统测定4组对象的全牙列最大接触面积、全牙列最大咬合力、𬌗力不对称指数、咬合力中心点、咬合接触时间、分离时间等。采用SPSS 25.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牙尖交错位时,4组的全牙列最大咬合力、最大咬合接触面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伴/不伴TMD症状的偏侧咀嚼组习惯侧与非习惯侧咬合力分布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组的咬合力中心点、中心点偏移方向、中心点距中线垂直距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Spearman相关性分析,习惯侧最大咬合力、习惯侧最大接触面积、咬合力中心点与偏侧咀嚼呈正相关(P<0.05),全牙列最大咬合力、最大接触面积与TMD呈负相关(P<0.05)。结论 1)伴TMD症状的偏侧咀嚼者和伴TMD症状的非偏侧咀嚼者的咬合特点存在一定的差异,数字化咬合系统为动态评估偏侧咀嚼者的咬合情况提供了客观参数。2)咬合分析指标中习惯侧最大咬合力、最大接触面积、咬合力中心点与偏侧咀嚼呈正相关。偏侧咀嚼引起的异常咬合(全牙列最大咬合力,最大接触面积)与TMD呈负相关。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9. 头颈部鳞癌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专家共识
    刘磊, 向中正, 李一, 郭伟, 杨凯, 王军, 孙志军, 任国欣, 张建国, 孙沫逸, 冉伟, 黄桂林, 唐瞻贵, 李龙江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2022, 40 (6): 619-628.   DOI: 10.7518/hxkq.2022.06.001
    摘要1464)   HTML136)    PDF(pc) (960KB)(1455)    收藏

    近年来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s)在恶性肿瘤治疗中有着突破性进展,并迅速被批准作为多系统恶性肿瘤的一线治疗方案。在头颈部鳞癌中,帕博利珠单抗单药或联合化疗方案已被国内外指南推荐用于复发/转移头颈部鳞癌的一线治疗。虽然ICIs在头颈部鳞癌治疗中有里程碑的意义,但当前仍然存在诸多需要重视的问题,如ICIs疗效预测因子的选择,肿瘤病灶对ICIs治疗反应的评价,免疫超进展的应对以及免疫相关不良反应的处理等。因此,本共识基于当前临床已有的循证医学依据,结合临床上关注的热点问题进行深入探讨,整合头颈部肿瘤各专业领域专家的临床工作经验而形成相对规范统一的认识。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0. 美学区种植体植入轴向的影响因素及临床决策
    刘雨婷, 袁泉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2023, 41 (5): 512-520.   DOI: 10.7518/hxkq.2023.2023151
    摘要2389)   HTML93)    PDF(pc) (3643KB)(1410)    收藏

    美学区种植治疗的目标在于长期稳定的骨结合和理想美学效果。除了种植体植入的理想三维位置,良好的种植体轴向亦是保证美学区种植治疗成功的关键因素。由于上颌前牙区特殊的解剖结构,医生在种植手术时常需要综合考量剩余牙槽骨骨量及形态、软组织特征、修复方式和患者需求等多种因素,从而确定种植体植入的轴向。本文综述了前牙美学区种植体植入轴向的影响因素,并分析了理想修复体长轴与牙槽骨的矢状位置关系,以期为美学区种植决策的制定提供参考。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1. 前牙种植基台的临床决策——Lights决策树
    于海洋, 孙蔓琳, 王中熠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2022, 40 (5): 504-512.   DOI: 10.7518/hxkq.2022.05.002
    摘要1519)   HTML168)    PDF(pc) (2641KB)(1406)    收藏

    基台在种植修复系统中连接根方种植体与冠方上部修复体,是承上启下的重要部件。在符合机械及生物学等常规规范下,基台的合理设计选择可一定程度上弥补目标修复体空间(TRS)与种植体空间位置上的偏差,对维系种植体周组织的健康及修复体长期、稳定、有效的预后发挥重要的作用。与后牙基台相比,日常使用的前牙基台种类更加繁杂,如何能够便捷正确选择前牙基台极具挑战性。本决策方案通过虚拟种植设计进行正确种植位点比选,并与上部目标修复体进行术前统筹后,实测选定位点上种植体平面目标修复空间高度(I),预判能否进行种植修复及可选的种植修复体固位方式。术后再根据种植系统(S)、螺钉孔穿出位置和修复体固位方式等初选基台类型;进入术后二期修复时,再结合种植体周水平软组织厚度(T)、穿龈深度(GH)及长轴角度(L)等的实测核查值,完成永久基台的最终选择。同时具体讨论了个性化基台的概念和分类应用。该方案的主控变量L、I、GH、T、S组合成了Lights字样,因此简称为前牙基台Lights决策树。该决策树的决策效能良好,临床可及性高。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2. 桩核冠修复的感染控制
    黄翠, 朱嘉康, 王茜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2023, 41 (3): 247-253.   DOI: 10.7518/hxkq.2023.2023030
    摘要1783)   HTML582)    PDF(pc) (800KB)(1389)    收藏

    桩核冠修复是根管治疗后的患牙最常见的修复形式之一。感染控制是根管治疗的核心目标,口腔内科医生通常在根管治疗中能很好的落实和实现,而很多修复医生在后期的桩核冠修复中往往忽视对患牙的感染控制,忽视对根管治疗疗效的维持,这可能导致最终修复的失败。近来提倡的冠根一体化治疗理念要求临床医生将患牙从根管治疗到最终修复进行整体的考虑,而非简单地分为内科治疗和修复治疗两个部分。感染控制作为冠根一体化中的核心内容,应该被临床医生重视并落实到整个治疗环节中,特别是在根管治疗完成后的修复治疗中。因此,本文对桩核冠修复的感染控制进行阐述,对需行桩核冠修复的患牙进行分类,并提出桩核冠修复前和修复中感染控制的措施,以期为临床提供参考和指导。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3. 不同方法去除根管内充填材料的效果评价
    杨雯君, 韩佳佳, 王逸尘, 李凤翔, 杜启涛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2022, 40 (6): 685-689.   DOI: 10.7518/hxkq.2022.06.009
    摘要1518)   HTML209)    PDF(pc) (1254KB)(1369)    收藏

    目的 评价3种不同方法在根管再治疗中去除根管内充填材料的效果。 方法 收集以牙胶和塑化材料为充填物的磨牙牙根各45个,分别随机分为3组(n=15)。使用WaveOne(WaveOne组)、1#P钻+WaveOne(1#P钻+WaveOne组)、P5超声工作尖ET25+ProTaper Universal(P5+ProTaper Universal组)去除根管内充填材料并完成根管预备,记录操作时间;测量牙根剖面根管壁残留充填材料面积百分比;计算牙胶充填根管样本再治疗后根管偏移度。 结果 根充材料类型和预备方法对充填材料残留面积百分比无显著影响(P>0.05),但根尖1/3的充填材料残留面积百分比高于颈1/3(P<0.05)。WaveOne组及1#P钻+WaveOne组取出牙胶或塑化材料平均用时少于P5+ProTaper Universal组(P=0.000)。预备方法对根管弯曲度无显著影响(P=0.650)。 结论 根管再治疗取出充填物时,WaveOne在清洁能力、中心定位能力方面与ProTaper Universal相似,且可以独立用于大多数没有通路的根管,简化根管再治疗的疏通过程。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4. 基于混合现实的手术导航系统在颅颌面创伤骨整复中的应用研究
    林承重, 张勇, 董韶, 吴锦阳, 张楚茜, 万新军, 张诗雷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2022, 40 (6): 676-684.   DOI: 10.7518/hxkq.2022.06.008
    摘要1024)   HTML71)    PDF(pc) (5290KB)(1332)    收藏

    目的 搭建基于混合现实(MR)及红外光学定位的手术导航系统,并评估其在颅颌面创伤骨整复中的临床适用性。 方法 集成基于MR技术和光学定位追踪的软硬件系统,并完善系统工作流程;通过3D打印头颅模型实验,分析该系统的系统误差、目标配准误差和截骨应用误差;进一步通过颧上颌骨复合体(ZMC)复位的模型实验和额骨缺损修复的初步临床应用,探讨该系统的适用性。 结果 本MR手术导航系统的系统误差为(1.23±0.52)mm,目标配准误差为(2.83±1.18)mm,截骨应用误差为(3.13±1.66)mm;ZMC模型虚拟手术规划流畅,复位顺利;本系统引导下的额骨缺损修复重建手术过程顺利,重建效果满意。 结论 本研究搭建的MR手术导航系统具有虚实融合效果佳、动态导航稳定性好的优点,其在颅颌面外科的医患沟通、医学教育、术前规划和术中导航等各方面都具有应用潜力。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5. 新型可注射型藻酸盐印模材料的制备与印模精度评价
    刘幸子, 王馨惠, 吴静雅, 罗菁菁, 王云, 李全利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2022, 40 (6): 662-667.   DOI: 10.7518/hxkq.2022.06.006
    摘要770)   HTML37)    PDF(pc) (2858KB)(1304)    收藏

    目的 研制一种新型可注射型藻酸盐印模材料,评价其准确性。 方法 将一定比例的海藻酸钠、磷酸三钠、氟钛酸钾、硅藻土等成分用水溶解,行星离心搅拌机混合均匀,获得一定黏度的基质组分;将一定比例半水硫酸钙、氧化镁、甘油、聚乙二醇(PEG)400离心搅拌机混合均匀,获得同样黏度的胶结剂组分。基质组分与胶结剂组分封装在2∶1体积比的A/B胶管内。使用时用与A/B胶管匹配的注射枪和混合头加压混合。样本分为3组:以注射型藻酸盐印模材料(IA组)作为实验组,Jeltrate藻酸盐印模材料(JA组)和Silagum-putty/light加成型硅橡胶印模材料(SI组)为对照。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观察注射性藻酸盐印模材料的内部形貌,数字三维测量方法评价印模材料的准确性。 结果 SEM结果显示注射型藻酸盐印模材料比Jeltrate藻酸盐印模材料结构致密均匀,气泡含量较少。IA组、JA组、SI组模型与标准模型的差异性(正确度)分别为(49.58±1.453)、(54.75±7.264)、(30.92±1.013)μm。IA组、JA组、SI组内模型之间的差异性(精密度)分别为(85.79±8.191)、(97.65±11.060)、(56.51±4.995)μm。3组印模材料在正确度和精密度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新型可注射型的藻酸盐印模材料的准确性优于传统的粉剂型藻酸盐印模材料,但差于加成型硅橡胶印模材料。新型可注射性的藻酸盐印模材料具有良好的操作性能和印模准确性,显示出良好的应用前景。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6. 隐形矫治器远移下颌第一磨牙的三维有限元研究
    康芙嘉, 余磊, 张琦, 李欣鹏, 胡志强, 朱宪春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2023, 41 (4): 405-413.   DOI: 10.7518/hxkq.2023.2023021
    摘要1062)   HTML41)    PDF(pc) (3762KB)(1290)    收藏

    目的 构建隐形矫治器远移下颌第一磨牙的有限元模型,探究是否使用微种植体支抗及不同第一磨牙起始位置进行远移时的牙列移动特点。 方法 使用锥形束CT(CBCT)数据构建下颌骨、牙齿、牙周膜及隐形矫治器模型,依据是否辅助微种植体弹性牵引分为无支抗组及微种植体组(第一磨牙与第二磨牙根间),在两组中以第一磨牙起始位置分为工况1:第一磨牙距第二前磨牙0 mm;工况2:第一磨牙距第二前磨牙1 mm,工况3:第一磨牙距第二前磨牙2 mm;工况4:第一磨牙距第二前磨牙3 mm。分析各工况牙列总体位移及各方向位移的数据特点。 结果 无支抗组:除第一磨牙向远中移动外,其余牙均表现为反向移动。微种植体组:除工况1中第二磨牙表现为少量近中移动,其余工况全牙列均表现为远中移动、前牙舌向移动,其中工况4第一磨牙远中位移值最大。随着第一磨牙起始位置向远中改变,第一磨牙向远中、前磨牙向近中及前牙向唇侧移动量增加,而第二磨牙向近中移动量减小。 结论 微种植体能够有效保护前牙支抗,增加磨牙远移的表达率,避免第二磨牙出现往返移动,且第一磨牙移动起始位置与其远移量及其余牙齿移动量有关。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7. 中国学龄前儿童龋齿患病率及填充率的Meta分析
    张静, 王雁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2023, 41 (5): 573-581.   DOI: 10.7518/hxkq.2023.2023071
    摘要785)   HTML44)    PDF(pc) (2822KB)(1230)    收藏

    目的 了解近5年中国3~5岁学龄前儿童龋齿患病及治疗情况。 方法 系统检索2017—2022年CNKI、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以及MEDLINE、EMBASE文献库中中国学龄前儿童龋齿流行病学文献,对符合标准的纳入文献进行Meta分析,并按性别、年龄、地理区域、民族、居住地进行亚组分析。 结果 共纳入文献27篇,总计纳入学龄前儿童72 788例,患龋儿童38 344例。学龄前儿童龋齿合并患病率为59.3%(95%CI:54.6%~63.9%),龋齿合并填充率为5.7%(95%CI:2.5%~8.8%)。亚组分析中3、4、5岁儿童龋齿合并患病率分别为46.9%(95%CI:42.5%~51.4%)、59.0%(95%CI:55.1%~62.8%)、67.3%(95%CI:62.5%~72.2%),不同年龄段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此外,不同地域间差异也具有统计学意义,其中西北地区学龄前儿童患龋率最高,为68.6%(95%CI:55.5%~81.8%),而华中地区学龄前儿童患龋率最低,为49.1%(95%CI:47.3%~51.0%)。不同性别、民族、居住地间学龄前儿童患龋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我国3~5岁学龄前儿童龋患现状严重且呈逐年增高趋势,当务之急应全面加强学龄前儿童口腔健康工作,落实疾病三级预防策略。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8. 无托槽隐形矫治器联合微种植体内收并压低上前牙的三维有限元分析
    施则安, 夏恺, 罗良语, 赵志河, 刘钧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2022, 40 (5): 589-596.   DOI: 10.7518/hxkq.2022.05.013
    摘要834)   HTML35)    PDF(pc) (2723KB)(1214)    收藏

    目的 运用三维有限元技术研究无托槽隐形矫治器联合微种植体内收并且压低上前牙时,使用不同方式的微种植体牵引的治疗效果差异。 方法 获取患者上颌骨及牙体等锥形束CT数据,使用Mimics、Geomagic、Solidworks和Ansys软件建立所需要的三维有限元模型以及无托槽隐形矫治器。根据微种植体的设计不同,分为4个实验组。第1组为空白对照组;第2组在上颌双侧第二前磨牙和第一磨牙之间各植入一颗微种植体,在双侧尖牙牙套上沿内收方向加0.98 N的力;第3组在第2组基础上,在中切牙之间植入一颗微种植体加力0.98 N压低上前牙;第4组在第2组基础上,在双侧中切牙和侧切牙之间各植入一颗微种植体加力0.56 N压低上前牙。对各组进行受力分析,比较不同位点植入微种植体牵引加力时前牙转矩的改变、运动趋势以及应力分布。 结果 4组中所有上颌切牙皆表现出内收和压低的趋势,且伴有不同程度的转矩改变。第3组上颌中切牙及侧切牙在矢状向冠根位移差最小,第4组上颌中切牙及侧切牙压低值最大,第2组最大应力集中值最大。 结论 将微种植体植入上颌中切牙之间进行牵引更利于转矩控制;而植入上颌中切牙与侧切牙之间并联合前牙垂直牵引时更利于单纯压低,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过山车”效应。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9. 伴全身系统疾病牙周炎患者的诊疗策略
    林莉, 李兆榕, 晋伊宁, 尹寿成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2023, 41 (5): 502-511.   DOI: 10.7518/hxkq.2023.2023181
    摘要1941)   HTML442)    PDF(pc) (841KB)(1198)    收藏

    牙周炎是一种破坏牙齿支持组织完整性的慢性炎症性疾病,是影响全球口腔和系统健康的公共卫生问题。随着科学和医学的发展,口腔健康的重要性及其对全身健康的影响越来越受到关注。这就要求口腔科医生在临床诊疗工作中更加重视伴不同全身疾病患者的诊疗方法。本文就伴全身疾病牙周炎患者的诊疗策略进行阐述,旨在帮助口腔科医生制定更合理的诊疗决策。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0. 氧化锆全冠的临床应用原则及新进展
    王剑, 杨林新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2024, 42 (2): 135-141.   DOI: 10.7518/hxkq.2024.2023404
    摘要1936)   HTML170)    PDF(pc) (729KB)(1198)    收藏

    氧化锆全冠在口腔修复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传统氧化锆机械性能佳,但半透性较差,透明氧化锆的出现大大提高了氧化锆的美学性能。但在临床中,应对影响全锆冠美学修复效果的因素进行综合考量,选择最合适的全锆冠修复体,同时临床医师需要根据患者实际情况合理设计牙体预备量以及预备方式。在氧化锆的临床粘接过程中,要对基牙和修复体做好表面处理,选择合适的粘接剂以获得良好的粘接强度和美观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1. 汉唐之际口腔认知与疾病诊疗研究与展望
    高琴, 朱梦迪, 王伽伯, 王松灵, 周建, 张净秋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2023, 41 (5): 604-612.   DOI: 10.7518/hxkq.2023.2023183
    摘要410)   HTML2013265937)    PDF(pc) (832KB)(1182)    收藏

    汉唐时期是中医学从奠基到成熟的重要节点,此时传统口腔医学也从初创进入重要发展阶段。通过对现有文献与研究成果的梳理、分析,可以发现:目前汉唐口腔医学研究集中在汉唐口腔生理、病理和口腔疾病治疗与卫生保健等方面,对汉唐口腔医学发展史及当时医书所载口齿相关术语释义略有涉及,研究方法与思路也较为单一,古籍文献的引用、分析多为简单罗列与初步的演绎推理。从大的宏观视角出发,目前汉唐口腔医学发展的全貌并未覆盖,一系列重大问题尚未触及。同时,对汉唐口腔医学研究新方法的探讨与运用,亟需推进。从未来研究的前景看,中国口腔疾病传统治疗的研究领域广阔,大量文献尚未挖掘,假以时日必将成果丰硕。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2. 牙龈卟啉单胞菌来源的脂多糖诱导非酒精性脂肪肝的局部巨噬细胞免疫耐受表型
    郭力嘉, 刘奕彤, 陈颖怡, 徐骏疾, 刘怡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2023, 41 (4): 385-394.   DOI: 10.7518/hxkq.2023.2023111
    摘要620)   HTML34)    PDF(pc) (6205KB)(1177)    收藏

    目的 探索牙龈卟啉单胞菌感染的非酒精性脂肪肝局部巨噬细胞功能变化及潜在调控靶点。 方法 利用单细胞测序技术分析合并牙龈卟啉单胞菌感染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小鼠肝脏中的各类细胞表型及其功能变化。进一步利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酶联免疫吸附和免疫荧光染色观察肝脏组织中的炎症程度及巨噬细胞抗原呈递功能标志物表达水平,利用油红染色观察NASH肝脏局部脂肪组织堆积情况。体外利用牙龈卟啉单胞菌来源的脂多糖干预小鼠腹腔巨噬细胞,通过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和转录组测序验证体内试验结果。 结果 与健康肝脏中的巨噬细胞相比,牙龈卟啉单胞菌感染的NASH小鼠肝脏巨噬细胞表现出了显著的异质性,其高表达包括C1qb、C1qc、Mafb、Apoe和Cd14在内的多个炎症基因,但与抗原提呈功能相关的基因Cd209a、H2-Aa、H2-Ab1和H2-DMb1等的表达相对较低。进一步的体内外研究表明,这些巨噬细胞的活化和浸润可能是由于局部牙龈卟啉单胞菌来源的脂多糖的积累和诱导造成的。 结论 牙龈卟啉单胞菌来源的脂多糖诱导非酒精性脂肪肝的局部巨噬细胞免疫耐受表型,可能是牙周炎致病菌感染促进NASH炎症和发病的关键机制。本研究结果进一步阐明巨噬细胞在NASH相关疾病发病过程中的功能障碍和调节机制,并为其临床治疗提供了几个潜在的调控靶点。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3. 意向性牙再植术保留重度牙周炎患牙的临床应用策略
    叶畅畅, 杨禾, 黄萍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2024, 42 (1): 12-18.   DOI: 10.7518/hxkq.2024.2023206
    摘要1616)   HTML133)    PDF(pc) (3848KB)(1176)    收藏

    随着牙周组织再生技术的发展与进步,越来越多的学者报道可通过意向性牙再植术治疗重度牙周炎患牙。对于已经具备拔牙指征的重度牙周炎患牙,意向性牙再植术已经成为保存天然牙最后的可能手段。然而意向性牙再植术的适应证要求严格,手术能否成功与病例的选择和医生的操作技能密不可分。本文探讨意向性牙再植术治疗重度牙周炎患牙的适应证和操作步骤,并结合文献和病例分析影响重度牙周炎患牙意向性牙再植术预后的相关因素,为临床医生了解和掌握该项手术技术提供参考。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4. 颌骨缺损血管化游离骨瓣重建后的种植修复治疗
    单小峰, 蔡志刚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2023, 41 (2): 123-128.   DOI: 10.7518/hxkq.2023.2023005
    摘要2413)   HTML399)    PDF(pc) (2172KB)(1159)    收藏

    因为肿瘤等原因造成的颌骨缺损,常严重影响外形和功能。口腔颌面部肿瘤治疗的目标除了治愈肿瘤,还应该包括尽量恢复患者患病前的功能。显微外科技术和数字化外科技术的发展推动了以血管化游离骨瓣重建颌骨缺损的发展,术前的可视化设计可以帮助获得更好的外形。在重建的颌骨上如何恢复咬合功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本文将从颌骨重建理念、血管化骨瓣的选择、种植时机的选择、种植体周围软组织的处理、放疗对颌骨重建后种植义齿的影响等方面进行讨论。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5. 基于机器学习和生物信息学分析的脂肪酸代谢相关基因在牙周炎中的作用研究
    陈宇翔, 赵安娜, 杨浩然, 杨霞, 程婷婷, 饶先琦, 李自良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2024, 42 (6): 735-747.   DOI: 10.7518/hxkq.2024.2024214
    摘要333)   HTML28)    PDF(pc) (5160KB)(1156)    收藏

    目的 通过机器学习和生物信息学方法研究脂肪酸代谢相关基因在牙周炎中的作用。 方法 从GEO数据库下载牙周炎数据集GSE10334和GSE16134,GeneCards数据库下载脂肪酸代谢相关基因集。通过R语言“limma”包筛选牙周炎中差异表达的脂肪酸代谢相关基因(DEFAMRGs),并进行功能富集和通路分析。进一步用递归特征消除、最小绝对收缩和选择算子和Boruta算法确定枢纽DEFAMRGs,并用其构建诊断模型且进行内部和外部验证。利用一致性聚类分析构建枢纽DEFAMRGs相关的牙周炎亚型。利用CIBERSORT软件分析牙龈组织的免疫细胞浸润,并探究枢纽DEFAMRGs和免疫细胞之间的相关性。 结果 共筛选出113个牙周炎DEFAMRGs。富集分析结果表明,DEFAMRGs主要和免疫炎症反应以及免疫细胞趋化相关。最终确定8个枢纽DEFAMRGs(BTG2、CXCL12、FABP4、CLDN10、PPBP、RGS1、LGALSL和RIF1)并构建了诊断模型(AUC=0.967),基于此将牙周炎分为两个亚型。此外,枢纽DEFAMRGs与不同免疫细胞群体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性,其中相关性较高的免疫细胞是肥大细胞和树突状细胞。 结论 该研究为牙周炎的发生发展机制提供新的见解和思路,基于枢纽DEFAMRGs构建的诊断模型可为牙周炎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新的方向。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6. 多模态数据融合的可视化技术在咬合重建中的应用
    孙欣荣, 冯玥, 刘伟才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2022, 40 (4): 468-475.   DOI: 10.7518/hxkq.2022.04.015
    摘要1268)   HTML98)    PDF(pc) (5649KB)(1137)    收藏

    目的 通过多模态医学数据融合,实现数字化升高咬合垂直距离并进行咬合重建,应用于临床诊断及修复。方法 利用软件手段,将口内扫描(IOS)、口外面部扫描(EOS)、锥形束计算机断层扫描(CBCT)、动态咬合运动轨迹进行多模态医学数据融合,创建可视化、可操作的四维虚拟牙科患者,对虚拟患者咬合及颞下颌关节进行系统性评估,在兼顾前牙美学及后牙修复空间的基础上,进行数字化升高咬合垂直距离,建立新的颌位并对接计算机辅助设计和计算机辅助制造(CAD/CAM)设备,实现咬合重建的固定修复。结果 通过多模态医学数据融合及CAD/CAM设备的对接,得到了可视化、可操控的四维虚拟牙科患者,使咬合重建的固定修复技术更加便捷与安全。结论 多模态数据融合创建四维虚拟患者创新地实现了同一患者各种数据在同时间、同空间的结合,方便、直观地展示了患者口颌系统解剖结构及功能状态,能够为临床医生提供有效的诊断与修复手段。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7. 大鼠三叉神经痛模型中小胶质细胞激活情况及经时变化
    卢妍竹, 张婧琦, 赖文莉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2022, 40 (6): 638-644.   DOI: 10.7518/hxkq.2022.06.003
    摘要946)   HTML38)    PDF(pc) (4305KB)(1120)    收藏

    目的 研究大鼠三叉神经痛模型中三叉神经脊束核尾侧亚核(Sp5C)小胶质细胞激活情况及随时间的变化,并探究其与颌面部疼痛是否具有一致性。 方法 部分结扎大鼠三叉神经的眶下神经(IoN)分支,引起三叉神经慢性压迫性损伤(CCI),构建大鼠三叉神经痛动物模型(IoN-CCI)。手术当天(术前)、术后第1、5、10、15、30天观察大鼠行为学变化,通过电子Von Frey测痛仪测试机械痛阈变化,称重测量体重变化,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Sp5C中小胶质细胞标志物钙离子结合衔接分子1(Iba-1)表达量变化,并对3种不同形态的小胶质细胞占比进行分析。 结果 行为学变化及机械痛阈变化显示,IoN-CCI组手术同侧颌面部疼痛水平在术后先升高后降低。IoN-CCI组手术同侧Sp5C的Iba-1表达及变形虫样小胶质细胞占比分别在术后第10天及术后第5天达到峰值,至术后第30天基本恢复至与同组对侧一致,该趋势与颌面部疼痛水平变化基本一致。 结论 眶下神经部分结扎构建大鼠三叉神经痛模型引起Sp5C中小胶质细胞激活,激活情况与颌面部疼痛情况基本一致,在第10天达到最高峰。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8. 晚期药物相关性颌骨坏死的手术治疗
    冯志强, 安金刚, 张益, 贺洋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2023, 41 (1): 43-51.   DOI: 10.7518/hxkq.2023.01.006
    摘要1434)   HTML162)    PDF(pc) (5806KB)(1110)    收藏

    目的 总结晚期(2、3期)药物相关性颌骨坏死(MRONJ)的手术治疗效果。 方法 纳入2013年7月—2021年5月就诊于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口腔医院口腔颌面外科且采用手术治疗的晚期MRONJ患者。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患者的原发疾病、用药情况、病变情况、手术治疗和随访结果等。 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104例患者(123处病变),男性42例,女性62例,平均年龄(64.6±9.1)岁。原发疾病为恶性肿瘤91例,非肿瘤性疾病13例。2期病变43处(35.0%),3期病变80处(65.0%)。39处(31.7%)病变位于上颌骨,84处(68.3%)病变位于下颌骨。使用唑来膦酸89例(85.6%),阿仑膦酸钠10例(9.6%),帕米膦酸钠10例(9.6%),抗血管生成药物62例(59.6%)。平均药物治疗时长(34.7±25.8)月,平均停药时长(10.1±10.7)月。全部患者均在全麻下完成手术。手术去净死骨后,2期病变以局部黏骨膜瓣关闭创口,3期病变根据具体情况分别采用重建钛板联合下颌下腺转位、血管化腓骨瓣修复、碘仿纱条填塞、带蒂颊脂垫瓣修复等关闭创口。术后随访3个月至6年,81.3%(100/123)病变在末次随访时实现黏膜愈合,18.7%(23/123)病变术后复发。 结论 晚期MRONJ可以通过手术治疗实现黏膜愈合;对于合适的患者,可以考虑血管化软硬组织修复重建以提高生命质量。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9. 髁突肥大继发牙颌面畸形的诊断与治疗
    罗恩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2023, 41 (4): 369-376.   DOI: 10.7518/hxkq.2023.2023059
    摘要5883)   HTML235)    PDF(pc) (7679KB)(1108)    收藏

    髁突肥大继发牙颌面畸形,是由于髁突非肿瘤性过度增生而导致面部不对称畸形、咬合紊乱、颞下颌关节功能障碍等症状的一种疾病。该病病因仍不明确,目前以正颌外科、关节外科、颌骨轮廓整形术以及术前、术后正畸治疗作为主要治疗方式,根据髁突增生的活跃程度、颌骨畸形的严重程度以及患者意愿,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以期矫治颌骨畸形、改善咬合关系、重建良好的关节功能。本文将从髁突肥大继发牙颌面畸形的病因、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治疗目标及手术方式选择结合笔者经验对该病的诊治作一系统论述。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0. 关闭前牙牙间隙的口腔门诊多科室合作临床决策
    于海洋, 税钰森, 蒋青松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2024, 42 (3): 277-285.   DOI: 10.7518/hxkq.2024.2023460
    摘要1258)   HTML149)    PDF(pc) (1711KB)(1102)    收藏

    前牙牙间隙是一种常见的牙齿缺陷。临床常用关闭前牙牙间隙方案包括正畸治疗、直接修复以及间接修复等,是一项可能同时涉及正畸科、牙体牙髓科、修复科、全科以及牙周科等口腔门诊多科室合作的诊疗项目。由于当前我国口腔门诊普遍存在的分科过细、跨科室合作效率低,以及牙间隙的病因繁杂,使得临床跨科室合作关闭牙间隙时如何选择最佳治疗时机与合理方案尚缺乏清晰的诊疗思路,最终将影响关闭前牙牙间隙的疾病诊治效能和疗效。为此,本文推荐了一套基于病因诊断与牙间隙几何量实测值进行分类分级来关闭前牙牙间隙的三个序列临床决策树。该套决策树通过患者病史和临床检查结果进行病因归类,并判断牙间隙的稳定性,再进一步依据牙间隙几何量实测值、患者的求美心理评估、诊疗费用与时间成本等,合理选择相应的口腔门诊跨科室联合治疗方案,实现牙间隙的精准分类诊疗。本决策树针对前牙牙间隙跨科室合作难点,提供了客观高效的决策拐点,有助于进一步提高工作效率,提升关闭前牙牙间隙的疗效。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