氧化锆全冠在口腔修复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传统氧化锆机械性能佳,但半透性较差,透明氧化锆的出现大大提高了氧化锆的美学性能。但在临床中,应对影响全锆冠美学修复效果的因素进行综合考量,选择最合适的全锆冠修复体,同时临床医师需要根据患者实际情况合理设计牙体预备量以及预备方式。在氧化锆的临床粘接过程中,要对基牙和修复体做好表面处理,选择合适的粘接剂以获得良好的粘接强度和美观性。
目的 回顾性观察iRoot BP Plus冠髓切断术治疗乳磨牙部分不可复性牙髓炎的临床疗效。 方法 收集2019年1月—2023年8月行乳磨牙iRoot BP Plus冠髓切断术治疗且随访24~47个月的部分不可复性牙髓炎病例102例,根据术前有无不可复性牙髓炎症状将纳入病例分为无症状组(n=53)和有症状组(n=49),观察两组的临床和影像学成功率。 结果 无症状组和有症状组的临床成功率分别为96.2%和97.9%,影像学成功率分别为96.2%和93.9%。 结论 在高抗菌等级前提下,iRoot BP Plus冠髓切断术可以尝试用于治疗乳磨牙部分不可复性冠髓炎。
术后感染是牙拔除术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拔牙术后感染可表现为局部感染,也可扩散为全身感染。临床上口腔外科医生可通过督促患者加强口腔卫生保健、合理应用抗生素和选择适当的拔牙手术方式来预防拔牙术后感染。对于感染的治疗策略,口腔外科医生应根据不同的临床表现和诊断来制定。对于干槽症、迟发性感染、间隙感染、边缘性颌骨骨髓炎等局部组织感染,可通过局部清创处理、治疗性运用抗生素、必要时切开引流等方法来控制感染;对于怀疑发生坏死性筋膜炎的患者,应广泛清创,以减少组织坏死面积;对于接受过放疗或者抗骨吸收类药物治疗的患者,拔牙应遵循相关临床指南或专家共识的建议,以减少颌骨坏死等风险;对于全身基础情况较差或免疫功能不全的患者,应注意鉴别感染性心内膜炎和颅内感染,以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本文中笔者结合文献回顾和临床经验,总结了拔牙后感染的预防与治疗策略,以期为口腔外科同行提供参考。
妊娠期是口腔疾病患病和治疗的特殊时期,妊娠期发生的口腔急症需得到恰当的处置。一方面,孕妇生理环境、个人习惯的改变增加了部分口腔疾病的易患性;另一方面,为了保证孕妇和胎儿安全,临床治疗策略局限。孕妇应掌握口腔健康知识、增强口腔保健意识。口腔医生应在“孕前预防,孕期治标,孕后治本”的原则下,根据不同的妊娠时期制定合适的治疗方案,以最安全、简单、有效的手段控制急症、防止疾病进展,避免对孕妇和胎儿的不良影响。防治结合,让孕妇和口腔医生共同维护妊娠期口腔健康。本文围绕妊娠期治疗原则,对妊娠期口腔急症治疗的时机选择、临床管理和不同疾病的治疗策略等进行了总结。
欧美国家提出的口腔美感指标(简称欧美审美)与我国口腔美感指标(简称中式审美)存在差异,这些不同在正式修复方案的设计与修复效果评价中对医—患—技三方存在或大或小的影响,处理不当将直接弱化三方的合作效能、拉低患者的满意度,严重时甚至可导致医疗纠纷。本文从做好我国口腔美容修复出发,介绍了口腔中式审美的内涵特征,讨论了口腔审美分析的诊疗价值,并进一步详细介绍了采用改良中式牙科审美社会心理影响量表、口腔美容修复期望值评估尺等进行审美分析评估的流程和方案。
根管治疗是牙髓及根尖周疾病的主要治疗手段,为了增进根管清理和成形的效果,不同材质和设计的根管预备器械不断涌现,其中机用镍钛预备器械极大提高了根管预备效率。然而,随着根管系统解剖复杂性、根管治疗目的和预后的认识的深入,临床实践对机用镍钛预备器械提出了新需求,这些基于临床导向的需求为器械改革创新提供了动力。目前镍钛预备系统不断推陈出新,新型机用镍钛预备系统的改良及优势何在,其如何提高根管预备效率,本文拟对这类问题进行系统阐述。
机器人手术被誉为外科学领域的“第三次技术革命”,是现代外科学发展的重要里程碑。然而我国创新型手术机器人产业尚处于起步阶段,仅用于部分外科领域。为了探讨国产手术机器人在口腔颌面外科应用的有效性,笔者在国产自主手术机器人辅助下顺利完成腮腺良性肿瘤切除1例,手术顺利,面神经功能保存完好,术后创口愈合良好。
复杂冠根折是牙外伤中一类累及牙髓的釉质-牙本质-牙骨质联合折断,治疗方法复杂,过程中需综合考虑牙髓、牙周及牙体情况,进行多学科联合序列治疗。本病例报道了1例上前牙复杂冠根折后2颗患牙不同的治疗修复过程,包括初诊时翻瓣术后11牙的断冠再接和21牙腭侧去除断裂碎片直接树脂修复,以及复诊时11、21牙的牙髓治疗及冠部修复,经过18个月的随访,患牙的功能及牙周状况维持良好,美观性也得到了患儿及家长的肯定。对于儿童复杂冠根折上前牙,断冠再接及桩冠修复是一种可行的治疗方案。
可降解镁基金属引导骨再生(GBR)膜具有良好的机械性能、生物降解性和生物促成骨性能,是治疗颌面部骨缺损的理想植入物。本文对镁基金属引导骨再生膜的现状和未来的研究趋势进行阐述。首先介绍了镁基金属的研究历史及应用领域,随后从镁基金属GBR膜的机械性能、生物相容性和促成骨性能及其机制方面介绍了镁基金属制备GBR膜的应用优势,最后对当前镁基金属GBR膜的局限性及在口腔医学中的应用和展望进行介绍。镁基金属GBR膜在基础和转化研究方面都取得了重要的进展,为治疗口腔颌面部的骨缺损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前牙牙间隙是一种常见的牙齿缺陷。临床常用关闭前牙牙间隙方案包括正畸治疗、直接修复以及间接修复等,是一项可能同时涉及正畸科、牙体牙髓科、修复科、全科以及牙周科等口腔门诊多科室合作的诊疗项目。由于当前我国口腔门诊普遍存在的分科过细、跨科室合作效率低,以及牙间隙的病因繁杂,使得临床跨科室合作关闭牙间隙时如何选择最佳治疗时机与合理方案尚缺乏清晰的诊疗思路,最终将影响关闭前牙牙间隙的疾病诊治效能和疗效。为此,本文推荐了一套基于病因诊断与牙间隙几何量实测值进行分类分级来关闭前牙牙间隙的三个序列临床决策树。该套决策树通过患者病史和临床检查结果进行病因归类,并判断牙间隙的稳定性,再进一步依据牙间隙几何量实测值、患者的求美心理评估、诊疗费用与时间成本等,合理选择相应的口腔门诊跨科室联合治疗方案,实现牙间隙的精准分类诊疗。本决策树针对前牙牙间隙跨科室合作难点,提供了客观高效的决策拐点,有助于进一步提高工作效率,提升关闭前牙牙间隙的疗效。
低血磷性佝偻病是一种罕见病,分为遗传性与获得性两类。主要临床表现有生长障碍、四肢弯曲畸形及功能障碍,以及成人甲状旁腺功能亢进、骨关节炎、骨软化症、多发性骨折等,口腔表现为非龋坏、非外伤牙齿出现反复根尖周炎、根尖周脓肿甚至蜂窝织炎、牙周炎、牙齿早失等。X连锁性低血磷性佝偻病(XLHR)占所有低血磷性佝偻病的80%。本文报告1例以多个非龋坏、非外伤牙根尖周炎为首诊症状的3岁XLHR患儿,通过病史、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基因型检测,结合文献分析其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诊断、鉴别诊断、治疗以及随访,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减少口腔科医生漏诊和误诊。
目的 探讨第一乳磨牙远中邻面龋金属预成冠修复对第二乳磨牙近中邻面龋树脂充填修复效果的影响。 方法 选择来我院门诊就诊的80名4~8岁患者,共计120颗牙。120颗牙随机分为2组:A组(68颗)为第一乳磨牙和第二乳磨牙两颗牙均直接树脂充填;B组(52颗)为第一乳磨牙树脂充填后使用金属预成冠修复,第二乳磨牙树脂充填。比较两组第二乳磨牙树脂充填的成功率。 结果 3个月时,A组成功率为92.65%,B组为96.15%,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个月时,A组成功率为89.71%,B组为94.23%,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年时,A组成功率为73.53%,B组为88.46%,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年时,A组成功率为66.18%,B组为86.54%,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与第一乳磨牙树脂充填比较,第一乳磨牙金属预成冠修复可以提高第二乳磨牙近中邻面龋树脂充填的成功率。
目的 介绍一种衍生自数字孪生的颌位调整新技术,并评价其辅助临床治疗颞下颌关节紊乱病(TMD)的效果。 方法 纳入2022年6月至2023年5月于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院颞下颌关节科就诊的TMD患者74例,收集患者的初诊计算机断层扫描(CT)和双侧颞下颌关节磁共振成像(MRI)数据。根据MRI数据进行评估将148个关节分为正常盘-髁关系组(正常组)、可复性盘移位(DDWR)组以及不可复性盘移位(DDWoR)组,用CT数据重建患者口颌系统三维模型并构建个性化参考系进行颌位调整,将调整后的咬合关系输出打印为咬合导板,患者佩戴后行MRI复查。测量不同组别调整颌位前后患者髁突及关节盘的移位量和方向以及髁突与关节盘的夹角,评估其与髁突移位的相关性。 结果 在正常组中,关节盘沿X轴和Z轴分别向后、下移动(-0.60±0.62)、(0.51±0.71)mm;在DDWR组中,关节盘沿X轴和Z轴分别向后、上移动(-1.33±1.38)、(-0.09±1.31)mm;在DDWoR组中,关节盘沿X轴和Z轴分别向前、下移动(0.49±1.76)、(1.35±1.76)mm。在3组中,患者的髁突与关节盘的夹角在调整颌位后都减小。所有患者在调整颌位后症状均得到了改善。 结论 使用数字化软件辅助调整颌位能够简化流程、降低技术的敏感性,改善患者盘-髁结构及症状,在治疗TMD患者中的应用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目的 为应对义齿加工厂在制备基于激光选区熔化(SLM)技术的牙科钴铬合金口腔修复体时因高孔隙率引发的质量问题,探究了不同成型工艺参数对材料微观结构及性能的影响机制,并据此精确界定了能够有效降低缺陷的口腔修复体成型工艺参数范围。 方法 通过调整SLM过程中的打印参数,探讨激光功率、扫描速度以及扫描间距对牙科钴铬合金成型件孔隙特性、表面粗糙度及硬度的影响。借助金相微观分析结合图像分析和熔池模拟技术,揭示孔隙的形成机制,并阐明了SLM牙科钴铬合金孔隙率与能量密度之间的关联。 结果 线能量密度高于0.18 J/mm时,熔池底部易出现气孔缺陷;激光能量密度低于0.13 J/mm时,熔池间隙内则因粉末未充分熔化而产生缺陷。尤其是当线能量密度超出0.30 J/mm或低于0.12 J/mm的阈值时,孔隙率显著升高至超过1%。此外,SLM牙科钴铬合金的自由面粗糙度与能量密度之间呈负相关关系,宏观硬度与孔隙率之间呈反比关系。 结论 基于本研究采用的原材料及成型设备条件,成功确定了SLM成型件孔隙率低于1%的关键工艺参数。具体而言,这些关键参数涵盖了线能量密度,其取值范围为0.13~0.30 J/mm,同时,扫描间距应严格控制在90 μm以下。
目的 比较瑞马唑仑和咪达唑仑在阻生牙拔除术中的镇静效果,以期为牙科焦虑患者提供更加舒适的镇静治疗。 方法 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试验设计,将60例接受静脉镇静下颌阻生第三磨牙拔除术的患者平均分配到瑞马唑仑组或咪达唑仑组。患者在行神经阻滞麻醉前使用瑞马唑仑或咪达唑仑进行预先镇静,记录并分析镇静起效、术后苏醒及完全恢复时间,手术前后改良牙科焦虑量表(MDAS)评分,医患满意度,术后24 h不良反应发生率,不同时间点心率(HR)和平均动脉压(MAP)的变化趋势。 结果 与咪达唑仑组相比,瑞马唑仑组患者的镇静起效、术后苏醒及完全恢复时间显著缩短,术后MDAS评分显著降低,医患满意度显著提高,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降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瑞马唑仑起效和恢复更快,缓解牙科焦虑效果更好,医患满意度更高,在牙科焦虑患者镇静治疗时具有明显的优势。
随着牙齿磨损、牙列缺损等导致正中关系丧失的患者增多,咬合重建的临床需求也在增加。咬合重建是一种通过重新建立均匀稳定的上下牙列咬合关系以恢复口颌系统功能的一种特殊修复方式。如何进行咬合功能分析以实现精准的修复设计与调整是咬合重建中极其重要的一环。本文报告了1例利用数字化咬合功能分析获取咬合及下颌运动相关参数用于咬合重建修复体设计的病例,达到术前设计、术中调整、术后验证的目的,使得咬合重建进行得更加高效准确。
目的 观察骨板翻盖术联合可吸收板治疗口腔颌面部大型下颌骨囊肿的临床效果。 方法 选取2017年10月—2022年9月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口腔颌面外科诊治的唇(颊)侧皮质骨存在的大型下颌骨囊肿患者为研究对象,口内入路行骨板翻盖术,术后3、6和9个月定期随访进行锥形束计算机断层扫描(CBCT),观察术后患者恢复情况及影像学检查,评估该术式的临床效果。 结果 对11例唇(颊)侧皮质骨存在的下颌骨大型囊肿进行了评估。术前测量唇(颊)侧皮质骨的平均厚度约为(1.98±0.37)mm,骨板最薄处厚度平均为(0.73±0.17)mm,骨板最薄处约0.51 mm。术中囊腔均显露良好,手术顺利完成。术后创口一期愈合无感染,术后3、6、9个月的囊肿缩小率分别约为20.01%、41.76%、73.41%。用CBCT和MIMICS软件测量颌骨的骨质密度,术后3、6、9个月囊肿区成骨密度约为313.78、555.85、657.45 HU。患者和观察者视觉模拟量表评估患者颌面部外形较术前无明显变化。 结论 骨板翻盖术是治疗唇(颊)侧皮质骨存在的口腔颌面部大型下颌骨囊肿的有效方法。
目的 对纯钛表面分别进行碱蚀、碱蚀后硅烷化、碱蚀后多巴胺修饰等不同方式改性后在其表面制备生物胶原蛋白涂层,评价钛表面不同改性处理后胶原修饰的方案对细胞增殖黏附与成骨分化能力的影响。 方法 胶原蛋白通过交联剂作用附着于纯钛(Ti-C)、碱蚀钛片(Ti-Na-C)、碱蚀后硅烷化修饰钛片(Ti-A-C)及碱蚀后多巴胺修饰钛片表面(Ti-D-C),以纯钛为对照组。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观察材料表面微形貌,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XPS)分析材料表面元素组成,表面接触角测量仪评估材料表面亲水性。体外培养MC3T3-E1细胞,通过CCK-8、激光共聚焦显微镜、碱性磷酸酶(ALP)活性检测、茜素红染色及定量检测评价材料表面成骨细胞的增殖黏附与成骨分化能力,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T-qPCR)检测成骨相关基因ALP、Ⅰ型胶原蛋白(COL-1)、骨钙素(OCN)、骨桥蛋白(OPN)的mRNA表达水平。 结果 SEM与XPS结果表明胶原已成功修饰于钛片表面,Ti-Na-C组有较厚的胶原纤维层覆盖。表面接触角测量结果显示,除了Ti-Na-C组与Ti-Na组的接触角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其余胶原修饰后的材料表面具有更好的亲水性。CCK-8结果显示各组材料均无明显细胞毒性,胶原修饰后的材料表面成骨细胞增殖高于相应的未经胶原修饰材料;共聚焦显微镜检测结果可见,胶原修饰后材料表面细胞铺展面积更大;ALP染色与茜素红染色结果均提示,Ti-Na-C组体外成骨效果最佳,茜素红定量结果显示Ti-Na-C组吸光度值最高;RT-qPCR检测结果显示Ti-Na-C组的OPN基因表达量最高。 结论 在碱蚀、碱蚀后硅烷化、碱蚀后多巴胺修饰等对钛表面进行不同改性处理后修饰胶原的方案中,钛表面经过碱蚀处理后直接修饰胶原的方法最有利于MC3T3-E1黏附铺展、增殖与成骨分化,可作为胶原修饰的方案。
目的 探究多种常用超透氧化锆陶瓷在人工老化前后半透性和颜色的改变,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方法 分别将6种不同品牌(Wieland、3M ESPE、Amann Girrbach、Kuraray Noritake、爱尔创和贝施美)的超透氧化锆按照厂商产品说明进行切割及烧结,分别以ZNT、LVP、AG、KAT、UPC和BSM命名实验组,以义获嘉铸瓷作为对照组(PLT),制备成直径14 mm、厚度1 mm的试件(n=6),置于立式压力蒸汽灭菌器中,在134 ℃、0.2 MPa的标准环境下分别对各组试件进行4、8、12 h三个时段人工老化处理。采用CIE1976Lab色度系统,用电脑比色仪测量各组试件人工老化前及人工老化4、8、12 h后的CIE L*、a*、b*值,并计算半透明度(TP)及色差(ΔE)。 结果 老化前各组的TP值从大到小分别为PLT>KAT>AG>ZNT>BSM>UPC>LVP。老化4 h及8 h后,所有实验组的TP值和老化前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老化12 h后,KAT组和ZNT组的TP值与老化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AG组、BSM组、LVP组和UPC组的TP值与老化前相比出现了显著性降低(P<0.05)。对照组TP值在不同阶段均显著高于实验组(P<0.05),且不受老化影响。以ΔE=3.3为肉眼可见色差,老化4 h后所有组∆E均小于3.3,老化8 h后仅有UPC组ΔE略大于3.3,老化12 h后BSM组和UPC组ΔE大于3.3。 结论 各品牌超透氧化锆在不同老化时间后,半透性和色差可能会有改变,部分氧化锆材料随着老化时间的增加半透性呈下降趋势,色差呈上升趋势。
目的 探讨Er: YAG激光、Nd: YAG激光及硅锆涂层处理氧化锆陶瓷表面对其粘接强度的影响。 方法 用粉末压片机制作直径为18 mm、厚度为1.5 mm的氧化锆预烧结圆形瓷片,按照伪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5组,分别接受不处理烧结(空白对照组)、烧结后氧化铝颗粒喷砂(喷砂组)、烧结后Er: YAG激光照射(Er: YAG激光组)、烧结后Nd: YAG激光照射(Nd: YAG激光组)、硅锆涂层后烧结(硅锆涂层组)表面处理,用树脂粘接剂粘接氧化锆陶瓷与复合树脂柱,用万能测试机进行剪切强度测试,体式显微镜下观察并记录断裂破坏模式,粗糙度测量仪测量瓷片表面粗糙度,扫描电子显微镜下观察表面微观形貌,能谱仪分析表面元素组成。 结果 剪切粘接强度测试结果表明,硅锆涂层组的剪切粘接强度高于其余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喷砂组与Er: YAG激光组的粘接强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均高于Nd: YAG激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粗糙度测量结果表明,硅锆涂层组的表面粗糙度高于其余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喷砂组、Er: YAG激光组和Nd: YAG激光组的表面粗糙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均高于空白对照组(P<0.05)。扫描电子显微镜下观察可见,喷砂组表面可见无规则深浅不同的划痕,Er: YAG激光组表面可见激光作用形成的较大凹坑,较大凹坑中可见散在较小的孔洞,氧化锆晶体结构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局部熔融形成的相对平整表面,表面可见大量裂纹。Nd: YAG激光组表面可见激光作用区形成凹坑,凹坑表面可见大量裂纹形成。硅锆涂层组表面可见较为复杂的多孔结构,可见大量“小岛样”结构,“小岛样”结构表面及其周围沟壑内可见大量氧化锆晶粒,晶粒间存在大量微小孔隙。空白对照组、Er: YAG激光组及Nd: YAG激光组表面仅有Zr、O、Y元素,喷砂组表面可见Al元素存在,硅锆涂层组可见较高比例的Si元素。 结论 Er: YAG激光及Nd: YAG激光处理氧化锆陶瓷表面可使其粗糙度增加,提高与树脂粘接剂间的粘接强度。硅锆涂层处理能增加氧化锆表面粗糙度和粘接强度,且效果优于喷砂及激光处理。
颞下颌关节在人体口颌系统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其损伤破坏可造成口颌功能障碍与继发颌骨畸形,严重影响患者生存质量。人工颞下颌关节置换是关节严重破坏的主要治疗方式之一,并具有其他方式不可替代的优势。近年来,人工颞下颌关节置换在我国日益受到重视与关注,但因多种原因未获得普及与推广。本文通过总结国内外人工颞下颌关节置换经验,对人工关节置换的治疗原则、治疗流程与技术要点进行系统阐述,旨在促进人工颞下颌关节置换在临床上的应用与推广。
正中关系(CR)最初应用于无牙颌的全口义齿修复,后来逐渐应用于有牙颌的临床诊疗。关于CR在有牙颌中的应用,一方面对其合理性有不少质疑,如在颞下颌关节紊乱病治疗中,CR是否应作为诊疗核心?咬合重建修复治疗中,CR是否应作为建颌位?正畸治疗中,CR是否应作为目标颌位?但另一方面,CR的各种临床运用却是客观存在的。根据现有认知,本文汇总整理了争议不大的几种主要临床场景的适用条件,初步提出了CR临床应用时的决策树,供临床参考。
目的 提出一种儿童带环丝圈式间隙保持器的椅旁数字化设计与制作方法,并初步验证其临床可行性。 方法 选取10例因乳牙早失需要进行间隙保持的患儿为研究对象,采集患儿口内扫描数据建立缺牙数字模型,使用自主研发的儿童带环丝圈式间隙保持器设计软件,完成个性化带环与丝圈结构的快速设计,生成一体化带环丝圈式间隙保持器的数字模型。分别采用椅旁金属数控切削工艺(试验组)和技工室金属3D打印工艺(对照组)制作间隙保持器。对保持器进行模型试戴,邀请儿童口腔高年资专家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从间隙保持器的密合度、就位稳定性两个方面进行评价,并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试验组10例间隙保持器的设计及制作总时间均小于1 h。统计分析结果表明,2组间隙保持器均满足临床使用需求,试验组间隙保持器的密合度、稳定性优于对照组。 结论 本研究提出的儿童带环丝圈式间隙保持器的椅旁数字化设计与制作方法,可实现初次就诊当日佩戴间隙保持器,临床可行性好,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潜力。
目的 对成年男性及女性正畸患者颧牙槽嵴区的骨皮质密度、骨皮质厚度及颊侧可利用的有效骨量进行分析,为微种植钉植入时的位点选择提供参考。 方法 采集200例年龄20~30岁患者(男女比例为1∶1)的锥形束CT扫描数据,从近中至远中依次将矢状面上右侧上颌后牙区分为6个层面,每个层面在垂直距离为颊侧骨皮质距离釉牙骨质界8、10、12 mm处分别设置3个测量位点,共计18个测量位点,测量其骨皮质密度、厚度及有效骨量,并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成年男性与女性正畸患者的骨皮质密度、厚度及有效骨量的最高值均位于平分第二前磨牙与第一磨牙根间区,其中骨皮质密度、厚度随着垂直高度增加而增大,而有效骨量随着垂直高度增加而减少。成年男性与女性患者之间的骨皮质密度、骨皮质厚度和颊侧有效骨量存在一定的差异。 结论 成年男性与女性正畸患者颧牙槽嵴区微种植钉的最佳植入位点均位于第二前磨牙与第一磨牙根间区,其中男性最佳植入位点的垂直高度可以适当高于女性。
目的 探究3种口内扫描仪用于获取最大牙尖交错位(MIP)咬合关系的准确度,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 方法 招募10名上下颌牙列完整、咬合关系正常的受试者。对照组采用面弓转移和咬合记录将位于MIP的上下颌石膏模型固定在𬌗架上,并使用桌面扫描仪对固定的模型进行扫描以获得数字化模型数据;实验组分别使用Trios 3、Carestream 3600以及Aoralscan 3口内扫描仪对受试者进行口内扫描以获取位于MIP时上下颌口扫模型数据。在对照组数字化模型的上下颌双侧中切牙、尖牙和第一磨牙上设置测量点并测量上下颌对应同名牙上测量点之间的距离,获得测量的距离之和DA,同时计算模型中切牙区、尖牙区以及第一磨牙区的测量点间距离之和,分别记为DI、DC、DM。将添加测量点的对照组上下颌模型分别与实验组上下颌口扫模型进行精确匹配,计算匹配后对照组模型的DA、DI、DC和DM。对对照组和实验组获得的DA、DI、DC、DM进行统计学分析,以评估3种口内扫描仪记录咬合关系的准确度。 结果 对照组DA、DI、DC、DM的值分别为(39.58±6.40)、(13.64±3.58)、(14.91±2.85)、(11.03±1.56)mm,Trios 3组相应的值为(38.99±6.60)、(13.42±3.66)、(14.55±2.87)、(11.03±1.69)mm,Carestream 3600组相应的值为(38.57±6.36)、(13.56±3.68)、(14.45±2.85)、(10.55±1.41)mm,Aoralscan 3组相应的值为(38.16±5.69)、(13.03±3.54)、(14.23±2.59)、(10.90±1.54)mm。方差分析显示无论是整体偏差DA(P=0.96),还是局部偏差DI(P=0.98)、DC(P=0.96)、DM(P=0.89),3种口内扫描仪获取的数字化模型与对照组模型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在规范的操作流程下,3种口内扫描仪获取的MIP咬合关系与传统方法无差异,满足临床诊疗的需求。
目的 研究口腔黏膜癌变进程中基于数据计算验证的固有免疫细胞和免疫检查点分子的表达趋势,并通过预测其交互作用,探索免疫治疗抑制口腔黏膜癌变进程的方法。 方法 1)利用癌症基因组图谱对口腔黏膜癌变进程中的免疫细胞和免疫检查点分子进行全面评分,筛选出干扰肿瘤细胞免疫逃逸的固有免疫细胞和免疫检查点分子;2)收集血常规资料,对口腔黏膜癌变进程中外周血免疫细胞进行统计学分析,筛选外周血中可能影响口腔黏膜癌变进程的免疫细胞;3)对口腔黏膜癌变进程各阶段中基于数据计算验证的固有免疫细胞和免疫检查点分子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4)采用特殊染色鉴定口腔黏膜癌变进程各阶段中基于数据计算验证的固有免疫细胞;5)对口腔黏膜癌变进程中基于数据计算验证的固有免疫细胞和免疫检查点分子进行生存分析,验证固有免疫细胞和免疫检查点分子与口腔鳞状细胞癌预后间的关联。 结果 在口腔黏膜癌变进程中,单核细胞、中性粒细胞表达呈上升趋势;嗜酸性粒细胞表达呈升降单峰趋势;肥大细胞表达呈下降趋势;免疫检查点分子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相关蛋白4(CTLA4)和细胞程序性死亡-配体1(PD-L1)的表达呈上升趋势。单核细胞、中性粒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表达趋势与CTLA4和PD-L1免疫检查点分子的表达趋势正相关;肥大细胞表达趋势与CTLA4和PD-L1免疫检查点分子的表达趋势负相关。单核细胞、中性粒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可能促进CTLA4和(或)PD-L1介导的肿瘤细胞免疫逃逸,加速口腔黏膜癌变进程;肥大细胞可能抑制CTLA4和(或)PD-L1介导的肿瘤细胞免疫逃逸,延缓口腔黏膜癌变进程。 结论 干扰固有免疫中特定免疫细胞可在一定程度上调控CTLA4和(或)PD-L1的表达,抑制肿瘤细胞免疫逃逸,延缓口腔黏膜癌变进程。
目的 研究小鼠牙周炎进程中骨膜蛋白表达的时空变化规律。 方法 采用丝线结扎法构建小鼠牙周炎模型。设置对照组、栓丝4 d组、栓丝7 d组、栓丝14 d组、自愈组(栓丝14 d再去除丝线14 d),通过Micro-CT、组织学染色观察各组小鼠牙周组织的动态变化特征,利用RNAscope、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分析牙周膜内骨膜蛋白在牙周炎进程不同阶段的变化规律。培养人牙周膜细胞并随机分为对照组、脂多糖(LPS)刺激组(LPS处理12 h)、去除LPS刺激组(LPS处理3 h后再用培养基培养9 h),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RT-PCR)检测骨膜蛋白、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的表达。 结果 栓丝7 d组可见明显的牙槽骨吸收,栓丝14 d组牙周组织破坏加重,表现为破骨细胞增多、牙周膜间隙增宽、牙槽骨高度降低,而自愈组见一定程度的牙周组织修复。与对照组相比,栓丝4 d组、栓丝7 d组牙周膜内骨膜蛋白表达降低,栓丝14 d组骨膜蛋白表达相较于栓丝4 d组及栓丝7 d组增加,自愈组骨膜蛋白表达与对照组相似。qRT-PCR结果显示,LPS刺激组与对照组相比骨膜蛋白、TGF-β1的表达均下降,而去除LPS刺激组与LPS刺激组相比骨膜蛋白、TGF-β1的表达均升高。 结论 小鼠牙周膜内骨膜蛋白表达随炎症进展呈先下降后回升的趋势,去除炎症刺激后骨膜蛋白表达的恢复可能与TGF-β1表达上调有关。
目的 通过建立大鼠牙周炎模型,探讨生物钟蛋白Bmal1对慢性牙周炎相关肾损伤的影响。 方法 将12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牙周炎组,每组6只。采用正畸结扎丝对牙周炎组大鼠双侧上颌第一磨牙进行结扎处理,对照组大鼠不进行任何干预措施。8周后,检测2组大鼠的牙周临床指标,包括牙周探诊深度、牙龈出血指数和牙齿松动度。采用Micro-CT对大鼠上颌骨进行扫描和三维图像重建,评估牙槽骨吸收情况。采用苏木精-伊红(HE)和过碘酸雪夫(PAS)染色对牙周组织和肾组织进行病理学观察。采用生化试剂盒检测肾脏功能指标肌酐、白蛋白、血尿素氮的水平,以及氧化应激指标超氧化物歧化酶、谷胱甘肽和丙二醛的水平。MitoSOX red染色检测肾组织内活性氧(ROS)含量。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T-qPCR)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大鼠肾组织中Bmal1、核因子-E2相关因子2(Nrf2)和血红素加氧酶1(HO-1)的基因及蛋白表达水平。 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牙周组织Micro⁃CT及HE染色结果显示,牙周炎组上颌第一磨牙区出现明显的骨吸收和附着丧失;肾组织HE及PAS染色结果表明,牙周炎组大鼠肾组织有显著的组织病理损伤;肾功能和氧化应激指标结果显示,牙周炎组的氧化应激水平出现异常而肾功能指标无明显异常;MitoSOX red结果显示,牙周炎组肾组织内ROS含量升高;RT-qPCR和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牙周炎组肾组织内Bmal1、Nrf2和HO-1表达水平降低。 结论 生物钟蛋白Bmal1在牙周炎大鼠肾脏的氧化损伤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目的 系统比较不翻瓣种植术与翻瓣种植术对种植体周围软组织产生的影响。 方法 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Clinical Trails、OpenGrey、OpenDoar、Scopus、Ovid等9个数据库,纳入比较不翻瓣种植术与翻瓣种植术修复缺失牙的相关随机对照试验,检索时限为从2013年1月1日到2023 年8月27日,采用软件RevMan 5.3、Stata 14.0对符合纳入标准的研究进行Meta分析。 结果 共检得1 245篇文献,最终纳入17项研究。Meta分析结果表明:不翻瓣种植术可产生更好的种植体周围软组织愈合,种植体成功率[均数差(MD)=1.06,95%可信区间(CI)(1.02,1.10),P=0.004]、角化龈宽度变化[MD=0.10,95%CI(0.00,0.20),P=0.04]、探诊深度[MD=-0.60,95%CI(-0.67,-0.53),P<0.000 01]均优于翻瓣种植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改良牙菌斑指数[标准化均数差(SMD)=-0.41,95%CI(-0.81,0.00),P=0.05]、改良龈沟出血指数[SMD=-0.44,95%CI(-0.78,-0.10),P=0.01]最终合并结果显示优于翻瓣种植术;不翻瓣种植术龈乳头指数高于翻瓣种植术;两者间牙菌斑指数、牙龈指数变化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与翻瓣种植术相比,不翻瓣种植术能实现更高的种植体成功率、更小的角化龈宽度变化、更小的探诊深度,不翻瓣种植术的改良牙菌斑指数、改良龈沟出血指数、龈乳头指数也存在优势。
目的 采用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技术探讨人参治疗牙周炎的潜在作用机制。 方法 通过多种数据库获得人参、牙周炎的潜在靶点,利用VENNY获得人参-牙周炎交集靶点,在STRING平台形成蛋白质互作网络关系图,采用Cytoscape软件形成核心靶点图并构建人参-活性成分-靶点网络图,将核心靶点进行基因本体论(GO)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富集分析,通过分子对接技术分析人参活性成分治疗牙周炎的核心靶点。 结果 分析获得22个人参活性成分、591个人参活性成分潜在作用靶点、2 249个牙周炎基因靶点和145个人参-牙周炎交集靶点。人参对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表皮生长因子受体等核心靶点以及低氧诱导因子-1(HIF-1)信号通路、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PI3K-Akt)信号通路分子具有较强的结合活性。 结论 人参及其活性成分可通过调节HIF-1、PI3K-Akt等多条信号通路发挥治疗牙周炎的作用。
目的 本研究旨在揭示种植体周炎发生发展过程中参与调控的关键基因,并通过随机森林(RF)和人工神经网络(ANN)构建种植体周炎的诊断模型。 方法 本研究从GEO数据库中获取GSE33774、GSE106090和GSE57631数据集。对GSE33774和GSE106090数据集进行差异表达和功能富集分析,通过蛋白质互作网络(PPI)和RF筛选出关键基因,利用ANN建立种植体周炎的诊断模型,并在GSE33774和GSE57631数据集中进行验证。同时,构建转录因子-基因相互作用网络和转录因子-微小RNA(miRNA)调控网络。 结果 本研究共筛选出124个参与调控种植体周炎的差异表达基因(DEGs)。富集分析结果表明,DEGs主要和免疫受体活性蛋白及细胞因子受体活性相关,主要参与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迁移的过程。PPI和RF筛选出6个关键基因,分别为CD38、CYBB、FCGR2A、SELL、TLR4和CXCL8。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ROC)表明ANN模型具有较好的诊断性。本研究还发现FOXC1、GATA2和NF-κB1可能是种植体周炎中重要的转录因子,hsa-miR-204可能是关键的miRNA。 结论 RF和ANN构建的种植体周炎的诊断模型可信度高,CD38、CYBB、FCGR2A、SELL、TLR4和CXCL8是潜在的诊断标志物。FOXC1、GATA2和NF-κB1可能是种植体周炎中重要的转录因子,hsa-miR-204作为关键的miRNA在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目的 基于基因表达综合(GEO)数据库芯片挖掘、网络药理学及分子对接技术探讨芒果苷(MF)治疗口腔黏膜下纤维化(OSF)的核心作用靶标及潜在作用机制。 方法 基于GEO芯片挖掘OSF的潜在治疗靶点,利用数据库预测MF潜在作用靶标和收集OSF疾病靶标,使用EVenn平台绘制维恩图,STRING数据库绘制蛋白质互作(PPI)网络,DAVID平台进行基因本体论(GO)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富集分析,Cytoscape 3.10.1软件绘制药物—靶标—通路—疾病网络图,AutoDocktools 1.5.6软件进行分子对接分析及可视化。 结果 从多种数据库挖掘得到MF潜在靶标356个,OSF疾病靶标360个,选取PPI网络中排名前15个关键靶蛋白,GO功能及KEGG通路富集分析结果显示,MF治疗OSF主要涉及高级糖基化终末产物-受体(AGE-RAGE)、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等信号通路。分子对接显示,MF与丝氨酸蛋白激酶(AKT1)、肿瘤坏死因子(TNF)等核心靶点有较佳结合活性。 结论 MF可能通过多靶点、多途径的方式对OSF发挥治疗作用。
探讨采用数字化导板去除折断纤维桩后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计算机辅助制造(CAM)一体化纤维桩核修复牙体缺损的应用前景。本文报道1例左上侧切牙纤维桩折断后采用定制车针及数字化导板引导下拆除,完成根管再治疗后CAD/CAM一体化纤维桩核及氧化锆全冠修复,并采用T-Scan Ⅲ系统进行咬合测试,为纤维桩折断后行二次修复提供参考。
外伤、手术、疾病以及化学刺激等造成的口腔内创伤为患者带来疼痛并增加感染风险。有效的创面保护及修复对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和维护口腔健康至关重要。敷贴材料通过阻隔创面与口腔环境,为创面提供理想的愈合条件。然而在口腔高度湿润且微生物富集的动态环境下,伤口敷贴如何保持性能稳定仍面临巨大挑战。水凝胶因其良好的生物安全性以及性能多样性展现出广阔的应用前景,成为解决口腔创面保护及修复难题的研究热点。本文探讨水凝胶敷贴克服口腔特殊环境实现持久黏附及功能发挥的设计策略,以期为理想的口腔创面屏障材料设计提供新思路。
目的 调查口腔颌面部肿瘤患者手术恐惧的发生率及严重程度。 方法 选取拟行手术的口腔颌面部肿瘤患者作为调查对象。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外科手术恐惧问卷(SFQ)、患者健康问卷抑郁量表(PHQ-9)及广泛性焦虑量表(GAD-7)进行调查。 结果 研究共纳入203例患者。173例(85.22%)患者存在手术恐惧,SFQ得分的中位数为20,四分位数为(6,36)。恐惧水平分为无、轻度、中度、重度水平,性别、糖尿病、术前明显不适症状、PHQ-9、GAD-7得分为各恐惧水平具有统计学差异的变量。多因素分析显示,女性中度恐惧(OR=2.19,P=0.03)和重度恐惧(OR=2.72,P=0.01)较多,糖尿病患者重度恐惧(OR=3.33,P=0.02)较多,术前有明显不适症状的患者无恐惧(OR=4.73,P=0.02)较多。203例患者的抑郁、焦虑发生率分别为31.03%和24.63%,重度恐惧患者合并焦虑及抑郁的发生率为40.00%。手术恐惧分布与焦虑(r=0.491,P<0.001)、抑郁(r=0.514,P<0.001)呈中度正相关。 结论 口腔颌面部肿瘤患者普遍存在手术恐惧且恐惧程度分布于各水平段。医护人员可根据影响因素筛选和评估中、重度手术恐惧人群,根据恐惧来源采取针对性的干预措施以减轻手术恐惧和焦虑、抑郁情绪。
目的 评估肯氏Ⅰ、Ⅱ类牙列缺损数字化印模及树脂模型技术在可摘局部义齿(RPD)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 选择肯氏Ⅰ、Ⅱ类牙列缺损患者,按照义齿制作流程分组:数字化印模/树脂模型/钴铬合金铸造支架组(A组)、数字化印模/树脂模型/激光打印钛支架组(B组)、藻酸盐印模/石膏模型/钴铬合金铸造支架组(C组)、藻酸盐印模/石膏模型/激光打印钛支架组(D组),每组40例。对最终完成的RPD在口内就位情况进行检查,评估指标包括卡环固位力、连接体和基托在口内的密合度、咬合准确度,各项指标评估分值使用Kruskal-Wallis秩和检验进行分析。 结果 4组RPD各项指标的评分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利用数字化印模及树脂模型完成的铸造钴铬合金和激光打印钛支架式RPD能够满足肯氏Ⅰ、Ⅱ类牙列缺损患者的临床修复要求。
牙内陷是牙胚发育期成釉器或上皮根鞘过度增殖,卷叠入牙乳头引起的牙冠或牙根发育异常。严重内陷的患牙内陷通道与牙髓和牙周组织相通,常引起牙髓病和根尖周病,其复杂的解剖形态为术前诊断和临床操作增加了难度。本文报道了1例上颌侧切牙Ⅲ型双牙内陷伴根尖周炎的病例,在锥形束CT和显微镜辅助下行非手术治疗,随访1年,患牙无症状,根尖周病变明显缩小。
目的 评价自体浓缩生长因子(CGF)膜和骨胶原作为屏障材料在后牙区牙槽嵴保存术(ARP)术后1年的骨组织保存效果。 方法 选取三壁及以上骨缺损需接受后牙区牙槽嵴保存术治疗的24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配至CGF组(12例)和骨胶原组(Collagen组)(12例)。2组患者均拔除无法保留后牙,拔牙窝内填充异种移植物骨替代物Bio‐Oss®至拔牙前牙槽嵴顶处,CGF组将制取的CGF膜覆盖于骨替代材料上缘并封闭创口,Collagen组采用Bio-Oss® Collagen覆盖并封闭创口。牙槽峭保存术后6个月植入种植体。采用锥形束CT测量分析术后即刻、6个月和1年的垂直牙槽嵴骨高度和水平牙槽嵴骨宽度变化,评估种植术中再植骨率和植体存留率。采用SPSS 28.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24例患者均完成术后1年随访,无1例退出试验或失访,无1例出现术后感染、出血和种植体周病等。术后6个月CGF组的垂直牙槽嵴骨高度减少量低于Collagen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CGF组和Collagen组垂直牙槽嵴骨高度的减少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术后1年CGF组和Collagen组水平牙槽嵴骨宽度的减少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种植术中再植骨率均为16.7%,植体存留率为100%。 结论 CGF膜和Bio-Oss® Collagen作为后牙区牙槽嵴保存术的屏障材料,均能有效减少拔牙后牙槽骨吸收,保存牙槽骨。
当对倾斜、伸长及扭转等特殊情况的牙齿进行牙体预备时,进行牙齿形态的数字化设计并制作多级三维打印导板指导牙体预备是一种更加高效、准确的方案。本文报道了1例上下颌尖牙倾斜角度大、伸长明显且伴扭转采用冠修复改形的病例,以目标修复体空间分析技术为指导,先根据修复体的最终形态设计制作截冠导板指导截冠,再设计制作牙体预备导板指导备牙,上述多级导板的联合应用提高了特殊情况时牙体预备的效率和准确性,具有很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上颌阻生第三磨牙多位于上颌结节区,此区域手术操作空间小、视野差。本文报道1例牙冠位于邻牙两牙根之间、与上颌窦关系密切的上颌水平超高位阻生第三磨牙的拔除。利用数字化模拟技术三维重建患者部分上颌骨、相关牙齿等毗邻解剖结构,精准制定最佳手术方案,采用牙根先脱位、牙冠后脱位法拔除阻生牙。该法既保护了邻牙牙根,也降低了上颌窦黏膜损伤以及穿孔的风险,提高了手术效率,减小了手术创伤,符合微创牙槽外科理念,为临床上拔除此类埋伏阻生牙提供了新思路和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