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点击排行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拔牙后的感染与防治
    曹钰彬, 叶立, 潘剑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2024, 42 (4): 426-434.   DOI: 10.7518/hxkq.2024.2023427
    摘要1509)   HTML168)    PDF(pc) (1642KB)(2099)    收藏

    术后感染是牙拔除术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拔牙术后感染可表现为局部感染,也可扩散为全身感染。临床上口腔外科医生可通过督促患者加强口腔卫生保健、合理应用抗生素和选择适当的拔牙手术方式来预防拔牙术后感染。对于感染的治疗策略,口腔外科医生应根据不同的临床表现和诊断来制定。对于干槽症、迟发性感染、间隙感染、边缘性颌骨骨髓炎等局部组织感染,可通过局部清创处理、治疗性运用抗生素、必要时切开引流等方法来控制感染;对于怀疑发生坏死性筋膜炎的患者,应广泛清创,以减少组织坏死面积;对于接受过放疗或者抗骨吸收类药物治疗的患者,拔牙应遵循相关临床指南或专家共识的建议,以减少颌骨坏死等风险;对于全身基础情况较差或免疫功能不全的患者,应注意鉴别感染性心内膜炎和颅内感染,以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本文中笔者结合文献回顾和临床经验,总结了拔牙后感染的预防与治疗策略,以期为口腔外科同行提供参考。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 先天口面裂的分级分类诊疗专家共识
    李承浩, 安阳, 段小红, 郭应坤, 刘珊玲, 罗红, 马端, 任芸芸, 王旭东, 吴晓珊, 谢红宁, 朱洪平, 朱军, 石冰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2025, 43 (1): 1-14.   DOI: 10.7518/hxkq.2025.2024306
    摘要1416)   HTML348)    PDF(pc) (1114KB)(705)    收藏

    先天口面裂是颌面部最常见的出生缺陷,其预后根据畸形的病因和严重程度的不同有着很大的差别。其中非综合征型先天口面裂的畸形程度较轻且治愈效果好,综合征型先天口面裂常因伴有身体其他器官的异常而致使治疗难度较大,预后较差。本共识对不同严重程度的先天口面裂进行详细的分级分类,并提出相应的诊疗指南,为患者家庭应对产前筛查结果、选择治疗方案提供参考,对我国预防和控制严重出生缺陷发生、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 临床导向的机用镍钛预备器械研究新进展
    崔晨, 权晶晶, 韦曦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2024, 42 (6): 699-705.   DOI: 10.7518/hxkq.2024.2024225
    摘要1279)   HTML90)    PDF(pc) (795KB)(382)    收藏

    根管治疗是牙髓及根尖周疾病的主要治疗手段,为了增进根管清理和成形的效果,不同材质和设计的根管预备器械不断涌现,其中机用镍钛预备器械极大提高了根管预备效率。然而,随着根管系统解剖复杂性、根管治疗目的和预后的认识的深入,临床实践对机用镍钛预备器械提出了新需求,这些基于临床导向的需求为器械改革创新提供了动力。目前镍钛预备系统不断推陈出新,新型机用镍钛预备系统的改良及优势何在,其如何提高根管预备效率,本文拟对这类问题进行系统阐述。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 关闭前牙牙间隙的口腔门诊多科室合作临床决策
    于海洋, 税钰森, 蒋青松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2024, 42 (3): 277-285.   DOI: 10.7518/hxkq.2024.2023460
    摘要1152)   HTML143)    PDF(pc) (1711KB)(974)    收藏

    前牙牙间隙是一种常见的牙齿缺陷。临床常用关闭前牙牙间隙方案包括正畸治疗、直接修复以及间接修复等,是一项可能同时涉及正畸科、牙体牙髓科、修复科、全科以及牙周科等口腔门诊多科室合作的诊疗项目。由于当前我国口腔门诊普遍存在的分科过细、跨科室合作效率低,以及牙间隙的病因繁杂,使得临床跨科室合作关闭牙间隙时如何选择最佳治疗时机与合理方案尚缺乏清晰的诊疗思路,最终将影响关闭前牙牙间隙的疾病诊治效能和疗效。为此,本文推荐了一套基于病因诊断与牙间隙几何量实测值进行分类分级来关闭前牙牙间隙的三个序列临床决策树。该套决策树通过患者病史和临床检查结果进行病因归类,并判断牙间隙的稳定性,再进一步依据牙间隙几何量实测值、患者的求美心理评估、诊疗费用与时间成本等,合理选择相应的口腔门诊跨科室联合治疗方案,实现牙间隙的精准分类诊疗。本决策树针对前牙牙间隙跨科室合作难点,提供了客观高效的决策拐点,有助于进一步提高工作效率,提升关闭前牙牙间隙的疗效。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5. 可降解镁基金属引导骨再生膜的研究现状与展望
    陈良伟, 韩建民, 郭传瑸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2024, 42 (4): 415-425.   DOI: 10.7518/hxkq.2024.2024140
    摘要1142)   HTML101)    PDF(pc) (1016KB)(997)    PDF(mobile) (1437KB)(224)    收藏

    可降解镁基金属引导骨再生(GBR)膜具有良好的机械性能、生物降解性和生物促成骨性能,是治疗颌面部骨缺损的理想植入物。本文对镁基金属引导骨再生膜的现状和未来的研究趋势进行阐述。首先介绍了镁基金属的研究历史及应用领域,随后从镁基金属GBR膜的机械性能、生物相容性和促成骨性能及其机制方面介绍了镁基金属制备GBR膜的应用优势,最后对当前镁基金属GBR膜的局限性及在口腔医学中的应用和展望进行介绍。镁基金属GBR膜在基础和转化研究方面都取得了重要的进展,为治疗口腔颌面部的骨缺损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6. 均角型骨性类患者拔牙掩饰性或手术治疗后上气道容积和舌骨位置的比较
    徐景胙, 刘浩洁, 林成钊, 刘振浩, 翟烨, 郭舒瑜, 徐荣耀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2025, 43 (1): 53-62.   DOI: 10.7518/hxkq.2025.2024184
    摘要1128)   HTML45)    PDF(pc) (1187KB)(253)    收藏

    目的 比较2种矫治方式对骨性Ⅲ类错畸形治疗的气道影响差异,尤其关注气道容积、形态、腭角、下颌旋转及骨位移等方面的具体改变,并通过寻找可能具有临床意义的气道指标,以期为预防OSAHS提供新的监测依据。 方法 选取2018年9月—2023年12月在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口腔正畸科临床诊断为骨性Ⅲ类错畸形患者36例,按照治疗方法不同,分为正畸正颌联合治疗组(n=18)和掩饰性治疗(n=18)组。通过比较术前、术后锥形束CT及三维头影测量分析气道容积、横径、腭角、下颌骨及舌骨等变化。 结果 掩饰性治疗后鼻咽容积、舌咽容积均有增大趋势,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正畸正颌联合治疗后鼻咽容积、气道鼻咽段和舌咽段横径、腭角、下颌旋转及舌骨位移的改变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治疗后比较,舌咽段横径、腭角及舌骨至蝶鞍点距离等变化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正畸正颌联合治疗组的患者在舌咽段截面积、腭角及舌骨的改变较掩饰性治疗组明显。OSAHS的易感人群多出现舌骨下移及气道最小截面积减小,因此在采取正畸正颌联合治疗方案时应格外注意其气道形态的改变,以避免造成不良后果。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7. 不明原因根尖周炎为首诊症状的低血磷性佝偻病1
    史远, 苏吉梅, 吕丽华, 吴鼎文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2024, 42 (6): 832-838.   DOI: 10.7518/hxkq.2024.2024175
    摘要1040)   HTML30)    PDF(pc) (3482KB)(87)    收藏

    低血磷性佝偻病是一种罕见病,分为遗传性与获得性两类。主要临床表现有生长障碍、四肢弯曲畸形及功能障碍,以及成人甲状旁腺功能亢进、骨关节炎、骨软化症、多发性骨折等,口腔表现为非龋坏、非外伤牙齿出现反复根尖周炎、根尖周脓肿甚至蜂窝织炎、牙周炎、牙齿早失等。X连锁性低血磷性佝偻病(XLHR)占所有低血磷性佝偻病的80%。本文报告1例以多个非龋坏、非外伤牙根尖周炎为首诊症状的3岁XLHR患儿,通过病史、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基因型检测,结合文献分析其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诊断、鉴别诊断、治疗以及随访,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减少口腔科医生漏诊和误诊。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8. 磨牙正锁患者颞下颌关节形态学及咬合应力下髁突三维有限元分析
    褚天昊, 张雪颖, 王浩丞, 马浩杰, 刘媛媛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2025, 43 (1): 114-125.   DOI: 10.7518/hxkq.2024.2024169
    摘要1032)   HTML38)    PDF(pc) (4083KB)(188)    收藏

    目的 通过测量单、双侧磨牙正锁患者的双侧颞下颌关节的形态及位置并模拟咬合时下颌骨受力变形情况,旨在为单、双侧磨牙正锁患者的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的诊断提供依据。 方法 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根据纳入标准,选择成人安氏Ⅰ类错患者20例作为对照组,10例单侧磨牙正锁患者(单侧组)、10例双侧磨牙正锁患者(双侧组)作为实验组。患者拍摄锥形束CT,通过测量关节窝宽度、关节窝高度、关节结节倾斜度、髁突长轴、髁突短轴、髁突水平角及颞下颌关节间隙的大小,比较颞下颌关节形态和位置。利用软件模拟患者咬合情况,进行下颌骨形态三维有限元分析,评估下颌骨的受力变形情况,进一步探讨下颌骨形态受力与患者可能存在的颞下颌关节紊乱症状的关系。 结果 比较对照组左侧、单侧组锁侧、双侧组左侧颞下颌关节,结果显示关节上间隙单侧组小于对照组(P<0.05);髁突长轴单、双侧组均小于对照组(P<0.05),且单侧组大于双侧组(P<0.05);髁突短轴双侧组小于对照组(P<0.05);髁突水平角单、双侧组均大于对照组(P<0.05)。对比对照组右侧、单侧组正常侧、双侧组右侧关节形态和位置,结果显示关节上间隙单、双侧组均小于对照组(P<0.05),髁突长轴双侧组小于对照组(P<0.05),髁突短轴单侧组正常侧大于双侧组。三维有限元分析:后牙正锁患者的髁突是咬合变形集中区域,锁侧第一磨牙咬合时,X轴与Z轴方向上,变形最大区位于髁突。X轴方向上,髁突变形量锁侧大于正常侧,在Z轴方向,正常侧大于锁侧。X轴方向局部变形最大值点在锁侧髁突内极横嵴前后,而局部变形最小值点在正常侧髁突内极中1/3前斜面处;Z轴方向局部变形最大值点位于正常侧髁突外极及外极下方;对不同咬合情况进行模拟发现,髁突X轴变形值在正常侧磨牙咬合、Y轴变形值在正常侧前磨牙咬合以及Z轴变形值在正中咬合最大,髁突变形值在锁时并不最为显著。 结论 单、双侧磨牙正锁髁突形态短小,双侧组相对单侧组存在更加短小的髁突形态。磨牙正锁患者的髁突是不良咬合变形集中区域,其变形最大点位分布于髁突内外极横嵴附近。不良咬合情况对髁突变形值有影响,但不能说明二者之间是否有明确因果关系。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9. L形技术联合浓缩生长因子应用于上颌前牙水平型骨缺损的临床效果观察
    史芮雯, 杨虎, 刘月, 史一林, 张圣锛, 刘煜, 宋丰, 兰晶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2025, 43 (1): 76-83.   DOI: 10.7518/hxkq.2024.2024268
    摘要1001)   HTML36)    PDF(pc) (2784KB)(155)    收藏

    目的 探讨L形技术联合浓缩生长因子应用于上颌前牙水平型骨缺损的临床效果。 方法 选择行单颗上颌前牙种植同期植骨的25例患者的25颗种植体为研究对象,据植骨术式的不同,将患者分为试验组(L形技术引导性骨再生术联合浓缩生长因子,11例)、对照组(传统引导性骨再生术联合浓缩生长因子,14例)。对2组患者术后的早期不适、创口愈合、种植体周骨量、种植体周硬组织吸收量、影像灰度值、种植体稳定性等进行对比。 结果 2组术后早期不适、创口愈合及术后6个月的种植体稳定性、影像灰度值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试验组的垂直向种植体周骨量大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试验组的水平向种植体周硬组织吸收量大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L形技术联合浓缩生长因子应用于上颌前牙区种植同期垂直向骨增量效果更优,且在种植体稳定性、早期不适及创口愈合方面均可获得良好的临床效果。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0. 基于菌斑控制的种植体周围炎引导骨再生治疗随访71
    苏文祺, 张丹丹, 程艳, 崔雯洁, 雷浪, 李厚轩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2025, 43 (1): 133-139.   DOI: 10.7518/hxkq.2024.2024131
    摘要997)   HTML31)    PDF(pc) (4868KB)(216)    收藏

    种植体周围炎是发生在种植体周围组织中与牙菌斑相关的病理状况,其特征是种植体周围黏膜组织发生炎症性改变,随后支持骨组织逐渐丧失。本文报道1例基于菌斑控制的种植体周围炎引导骨再生治疗病例。患者35牙种植术后4年因“左下后牙肿胀不适2年余”就诊。X线根尖片显示35牙种植体远中骨密度降低,临床诊断为35牙种植体周围炎。35牙种植体经引导骨再生治疗,并进行定期牙周维护,术后3.5、11、18个月和7年复查显示牙槽骨高度及骨密度稳定,牙周探诊深度变浅,但牙龈轻度退缩。本病例7年的随访结果提示,种植体周围炎经过完善的牙周治疗后,临床牙周指标可以获得明显改善,牙槽骨得到良好的修复再生。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1. 第一乳磨牙金属预成冠修复对第二乳磨牙近中邻面龋树脂充填的临床效果的影响研究
    汪春仙, 张瑜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2024, 42 (6): 773-777.   DOI: 10.7518/hxkq.2024.2024189
    摘要864)   HTML38)    PDF(pc) (785KB)(155)    收藏

    目的 探讨第一乳磨牙远中邻面龋金属预成冠修复对第二乳磨牙近中邻面龋树脂充填修复效果的影响。 方法 选择来我院门诊就诊的80名4~8岁患者,共计120颗牙。120颗牙随机分为2组:A组(68颗)为第一乳磨牙和第二乳磨牙两颗牙均直接树脂充填;B组(52颗)为第一乳磨牙树脂充填后使用金属预成冠修复,第二乳磨牙树脂充填。比较两组第二乳磨牙树脂充填的成功率。 结果 3个月时,A组成功率为92.65%,B组为96.15%,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个月时,A组成功率为89.71%,B组为94.23%,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年时,A组成功率为73.53%,B组为88.46%,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年时,A组成功率为66.18%,B组为86.54%,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与第一乳磨牙树脂充填比较,第一乳磨牙金属预成冠修复可以提高第二乳磨牙近中邻面龋树脂充填的成功率。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2. 通过集中数字化印模提高临床效率的横断面研究
    徐英新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2025, 43 (1): 63-67.   DOI: 10.7518/hxkq.2024.2024159
    摘要823)   HTML43)    PDF(pc) (643KB)(145)    收藏

    目的 探索通过改进传统印模流程为集中数字化印模流程以提高临床效率的效果。 方法 北京大学深圳医院口腔医学中心修复科对制取印模的临床流程进行了改进,即将由医生用印模材料为患者制取印模改进为一位技师为全科所有患者集中制取数字化印模。统计临床流程改进前单颗后牙二氧化锆全冠修复的患者印模制取所需的医生椅旁时间、集中数字化印模制取所需的时间、患者的舒适度、修复体的邻接关系、咬合接触关系及戴牙所需的时间。评价集中数字化印模是否会降低修复体的质量及增加戴牙时长。 结果 医生椅旁为患者制取传统印模的平均时长为(9.98±1.41)min,集中数字化印模制取平均时长为(5.98±1.49)min,印模制取时间更短(P<0.05);相较传统印模,集中数字化印模让患者感觉更舒适(P<0.05);集中数字化印模修复体的邻接关系更合适(P<0.05),但2组间咬合关系和戴牙所需时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对单颗后牙二氧化锆全冠修复的患者,通过集中数字化印模可以提高临床效率。同时印模制取的时间更短,患者感觉更舒适,也保证了修复体的质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3. 激光工艺参数对激光选区熔化牙科钴铬合金孔隙、表面粗糙度和硬度的影响
    桑磊, 颜家振, 李宁, 辛成来, 王群, 刘畅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2024, 42 (4): 462-469.   DOI: 10.7518/hxkq.2024.2023400
    摘要726)   HTML18)    PDF(pc) (5204KB)(195)    收藏

    目的 为应对义齿加工厂在制备基于激光选区熔化(SLM)技术的牙科钴铬合金口腔修复体时因高孔隙率引发的质量问题,探究了不同成型工艺参数对材料微观结构及性能的影响机制,并据此精确界定了能够有效降低缺陷的口腔修复体成型工艺参数范围。 方法 通过调整SLM过程中的打印参数,探讨激光功率、扫描速度以及扫描间距对牙科钴铬合金成型件孔隙特性、表面粗糙度及硬度的影响。借助金相微观分析结合图像分析和熔池模拟技术,揭示孔隙的形成机制,并阐明了SLM牙科钴铬合金孔隙率与能量密度之间的关联。 结果 线能量密度高于0.18 J/mm时,熔池底部易出现气孔缺陷;激光能量密度低于0.13 J/mm时,熔池间隙内则因粉末未充分熔化而产生缺陷。尤其是当线能量密度超出0.30 J/mm或低于0.12 J/mm的阈值时,孔隙率显著升高至超过1%。此外,SLM牙科钴铬合金的自由面粗糙度与能量密度之间呈负相关关系,宏观硬度与孔隙率之间呈反比关系。 结论 基于本研究采用的原材料及成型设备条件,成功确定了SLM成型件孔隙率低于1%的关键工艺参数。具体而言,这些关键参数涵盖了线能量密度,其取值范围为0.13~0.30 J/mm,同时,扫描间距应严格控制在90 μm以下。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4. 乳牙融合牙及其继承恒牙的临床研究
    邱芬芳, 孟姗, 崇阳阳, 宋晓丽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2025, 43 (1): 92-97.   DOI: 10.7518/hxkq.2024.2024304
    摘要700)   HTML31)    PDF(pc) (2634KB)(228)    收藏

    目的 应用全口牙位曲面体层片技术研究乳牙融合牙的特点及其继承恒牙的表现类型。 方法 收集2023年1月—2024年7月苏州口腔医院影像数据库中3~6岁乳牙列期儿童的全口牙位曲面体层片,共纳入14 404张,观察记录乳牙融合牙的发生情况,同时记录其继承恒牙的表现类型。应用SPSS 24.0统计软件分析所得的数据。 结果 乳牙融合牙的发生率为3.06%(441/14 404),好发牙位从高到低的顺序为:下颌乳侧切牙和乳尖牙融合(58.18%)>下颌乳中切牙和侧切牙融合(30.91%)>上颌乳中切牙和侧切牙融合(8.89%)>乳切牙和多生牙融合(2.02%)。乳牙融合牙发生于男孩226例,女孩215例,性别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发生1对乳牙融合牙有387例,2对乳牙融合牙有54例。乳牙融合牙发生于右侧有287对,左侧有208对,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患者发生下颌乳牙融合牙有443对,上颌有54对,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患者发生单侧乳牙融合牙有387例,双侧有54例,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乳牙融合牙其继承恒牙有3种表现类型:1)继承恒牙缺失占49.49%(245/495);2)继承恒牙不缺失占46.67%(231/495);3)继承恒牙融合牙占3.84%(19/495)。 结论 乳牙融合牙发生率为3.06%,好发于下前牙区,无性别差异,融合牙1对多发,右侧多于左侧,下颌多于上颌,单侧多于双侧,乳牙融合牙对继承恒牙有一定影响,儿童口腔医生应重视并密切追踪观察恒牙列是否存在异常,早期发现预防乳牙融合牙产生的危害。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5. 瑞马唑仑在阻生牙拔除术中的应用
    巴凯, 倪端, 杜若冰, 魏雪琴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2024, 42 (4): 476-480.   DOI: 10.7518/hxkq.2024.2023450
    摘要654)   HTML31)    PDF(pc) (723KB)(450)    收藏

    目的 比较瑞马唑仑和咪达唑仑在阻生牙拔除术中的镇静效果,以期为牙科焦虑患者提供更加舒适的镇静治疗。 方法 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试验设计,将60例接受静脉镇静下颌阻生第三磨牙拔除术的患者平均分配到瑞马唑仑组或咪达唑仑组。患者在行神经阻滞麻醉前使用瑞马唑仑或咪达唑仑进行预先镇静,记录并分析镇静起效、术后苏醒及完全恢复时间,手术前后改良牙科焦虑量表(MDAS)评分,医患满意度,术后24 h不良反应发生率,不同时间点心率(HR)和平均动脉压(MAP)的变化趋势。 结果 与咪达唑仑组相比,瑞马唑仑组患者的镇静起效、术后苏醒及完全恢复时间显著缩短,术后MDAS评分显著降低,医患满意度显著提高,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降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瑞马唑仑起效和恢复更快,缓解牙科焦虑效果更好,医患满意度更高,在牙科焦虑患者镇静治疗时具有明显的优势。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6. 数字化咬合功能分析指导下的全口精准咬合重建1
    郭艳玲, 李嘉鑫, 刘欣然, 岳源, 魏娜, 王敏, 郝亮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2024, 42 (3): 394-402.   DOI: 10.7518/hxkq.2024.2023448
    摘要637)   HTML32)    PDF(pc) (7105KB)(557)    收藏

    随着牙齿磨损、牙列缺损等导致正中关系丧失的患者增多,咬合重建的临床需求也在增加。咬合重建是一种通过重新建立均匀稳定的上下牙列咬合关系以恢复口颌系统功能的一种特殊修复方式。如何进行咬合功能分析以实现精准的修复设计与调整是咬合重建中极其重要的一环。本文报告了1例利用数字化咬合功能分析获取咬合及下颌运动相关参数用于咬合重建修复体设计的病例,达到术前设计、术中调整、术后验证的目的,使得咬合重建进行得更加高效准确。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7. 钛表面不同改性处理后修饰胶原对体外成骨性能影响的比较研究
    董丹妮, 黄艳玲, 赖颖真, 尹戈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2024, 42 (4): 452-461.   DOI: 10.7518/hxkq.2024.2023451
    摘要567)   HTML25)    PDF(pc) (4743KB)(323)    收藏

    目的 对纯钛表面分别进行碱蚀、碱蚀后硅烷化、碱蚀后多巴胺修饰等不同方式改性后在其表面制备生物胶原蛋白涂层,评价钛表面不同改性处理后胶原修饰的方案对细胞增殖黏附与成骨分化能力的影响。 方法 胶原蛋白通过交联剂作用附着于纯钛(Ti-C)、碱蚀钛片(Ti-Na-C)、碱蚀后硅烷化修饰钛片(Ti-A-C)及碱蚀后多巴胺修饰钛片表面(Ti-D-C),以纯钛为对照组。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观察材料表面微形貌,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XPS)分析材料表面元素组成,表面接触角测量仪评估材料表面亲水性。体外培养MC3T3-E1细胞,通过CCK-8、激光共聚焦显微镜、碱性磷酸酶(ALP)活性检测、茜素红染色及定量检测评价材料表面成骨细胞的增殖黏附与成骨分化能力,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T-qPCR)检测成骨相关基因ALP、Ⅰ型胶原蛋白(COL-1)、骨钙素(OCN)、骨桥蛋白(OPN)的mRNA表达水平。 结果 SEM与XPS结果表明胶原已成功修饰于钛片表面,Ti-Na-C组有较厚的胶原纤维层覆盖。表面接触角测量结果显示,除了Ti-Na-C组与Ti-Na组的接触角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其余胶原修饰后的材料表面具有更好的亲水性。CCK-8结果显示各组材料均无明显细胞毒性,胶原修饰后的材料表面成骨细胞增殖高于相应的未经胶原修饰材料;共聚焦显微镜检测结果可见,胶原修饰后材料表面细胞铺展面积更大;ALP染色与茜素红染色结果均提示,Ti-Na-C组体外成骨效果最佳,茜素红定量结果显示Ti-Na-C组吸光度值最高;RT-qPCR检测结果显示Ti-Na-C组的OPN基因表达量最高。 结论 在碱蚀、碱蚀后硅烷化、碱蚀后多巴胺修饰等对钛表面进行不同改性处理后修饰胶原的方案中,钛表面经过碱蚀处理后直接修饰胶原的方法最有利于MC3T3-E1黏附铺展、增殖与成骨分化,可作为胶原修饰的方案。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8. 骨板翻盖术联合可吸收板固定治疗下颌骨大型囊肿的效果观察
    胡一帆, 孙清妍, 王晨燚, 翟孝庭, 姜华, 刘华蔚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2024, 42 (4): 470-475.   DOI: 10.7518/hxkq.2024.2023438
    摘要542)   HTML35)    PDF(pc) (3010KB)(222)    收藏

    目的 观察骨板翻盖术联合可吸收板治疗口腔颌面部大型下颌骨囊肿的临床效果。 方法 选取2017年10月—2022年9月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口腔颌面外科诊治的唇(颊)侧皮质骨存在的大型下颌骨囊肿患者为研究对象,口内入路行骨板翻盖术,术后3、6和9个月定期随访进行锥形束计算机断层扫描(CBCT),观察术后患者恢复情况及影像学检查,评估该术式的临床效果。 结果 对11例唇(颊)侧皮质骨存在的下颌骨大型囊肿进行了评估。术前测量唇(颊)侧皮质骨的平均厚度约为(1.98±0.37)mm,骨板最薄处厚度平均为(0.73±0.17)mm,骨板最薄处约0.51 mm。术中囊腔均显露良好,手术顺利完成。术后创口一期愈合无感染,术后3、6、9个月的囊肿缩小率分别约为20.01%、41.76%、73.41%。用CBCT和MIMICS软件测量颌骨的骨质密度,术后3、6、9个月囊肿区成骨密度约为313.78、555.85、657.45 HU。患者和观察者视觉模拟量表评估患者颌面部外形较术前无明显变化。 结论 骨板翻盖术是治疗唇(颊)侧皮质骨存在的口腔颌面部大型下颌骨囊肿的有效方法。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9. 激光及涂层表面处理对氧化锆陶瓷粘接强度的影响
    杜桥, 牛光良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2024, 42 (3): 359-364.   DOI: 10.7518/hxkq.2024.2023369
    摘要542)   HTML26)    PDF(pc) (3336KB)(184)    收藏

    目的 探讨Er: YAG激光、Nd: YAG激光及硅锆涂层处理氧化锆陶瓷表面对其粘接强度的影响。 方法 用粉末压片机制作直径为18 mm、厚度为1.5 mm的氧化锆预烧结圆形瓷片,按照伪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5组,分别接受不处理烧结(空白对照组)、烧结后氧化铝颗粒喷砂(喷砂组)、烧结后Er: YAG激光照射(Er: YAG激光组)、烧结后Nd: YAG激光照射(Nd: YAG激光组)、硅锆涂层后烧结(硅锆涂层组)表面处理,用树脂粘接剂粘接氧化锆陶瓷与复合树脂柱,用万能测试机进行剪切强度测试,体式显微镜下观察并记录断裂破坏模式,粗糙度测量仪测量瓷片表面粗糙度,扫描电子显微镜下观察表面微观形貌,能谱仪分析表面元素组成。 结果 剪切粘接强度测试结果表明,硅锆涂层组的剪切粘接强度高于其余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喷砂组与Er: YAG激光组的粘接强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均高于Nd: YAG激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粗糙度测量结果表明,硅锆涂层组的表面粗糙度高于其余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喷砂组、Er: YAG激光组和Nd: YAG激光组的表面粗糙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均高于空白对照组(P<0.05)。扫描电子显微镜下观察可见,喷砂组表面可见无规则深浅不同的划痕,Er: YAG激光组表面可见激光作用形成的较大凹坑,较大凹坑中可见散在较小的孔洞,氧化锆晶体结构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局部熔融形成的相对平整表面,表面可见大量裂纹。Nd: YAG激光组表面可见激光作用区形成凹坑,凹坑表面可见大量裂纹形成。硅锆涂层组表面可见较为复杂的多孔结构,可见大量“小岛样”结构,“小岛样”结构表面及其周围沟壑内可见大量氧化锆晶粒,晶粒间存在大量微小孔隙。空白对照组、Er: YAG激光组及Nd: YAG激光组表面仅有Zr、O、Y元素,喷砂组表面可见Al元素存在,硅锆涂层组可见较高比例的Si元素。 结论 Er: YAG激光及Nd: YAG激光处理氧化锆陶瓷表面可使其粗糙度增加,提高与树脂粘接剂间的粘接强度。硅锆涂层处理能增加氧化锆表面粗糙度和粘接强度,且效果优于喷砂及激光处理。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0. 人工颞下颌关节在口腔颌面外科中应用的策略思考与展望
    毕瑞野, 祝颂松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2024, 42 (5): 551-557.   DOI: 10.7518/hxkq.2024.2024187
    摘要536)   HTML140)    PDF(pc) (4301KB)(589)    收藏

    颞下颌关节在人体口颌系统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其损伤破坏可造成口颌功能障碍与继发颌骨畸形,严重影响患者生存质量。人工颞下颌关节置换是关节严重破坏的主要治疗方式之一,并具有其他方式不可替代的优势。近年来,人工颞下颌关节置换在我国日益受到重视与关注,但因多种原因未获得普及与推广。本文通过总结国内外人工颞下颌关节置换经验,对人工关节置换的治疗原则、治疗流程与技术要点进行系统阐述,旨在促进人工颞下颌关节置换在临床上的应用与推广。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1. 人工老化对不同品牌超透氧化锆光学特性的影响
    陈罗娜, 张鑫, 田正宇, 王剑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2024, 42 (3): 353-358.   DOI: 10.7518/hxkq.2024.2023372
    摘要535)   HTML20)    PDF(pc) (1308KB)(112)    收藏

    目的 探究多种常用超透氧化锆陶瓷在人工老化前后半透性和颜色的改变,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方法 分别将6种不同品牌(Wieland、3M ESPE、Amann Girrbach、Kuraray Noritake、爱尔创和贝施美)的超透氧化锆按照厂商产品说明进行切割及烧结,分别以ZNT、LVP、AG、KAT、UPC和BSM命名实验组,以义获嘉铸瓷作为对照组(PLT),制备成直径14 mm、厚度1 mm的试件(n=6),置于立式压力蒸汽灭菌器中,在134 ℃、0.2 MPa的标准环境下分别对各组试件进行4、8、12 h三个时段人工老化处理。采用CIE1976Lab色度系统,用电脑比色仪测量各组试件人工老化前及人工老化4、8、12 h后的CIE L*、a*、b*值,并计算半透明度(TP)及色差(ΔE)。 结果 老化前各组的TP值从大到小分别为PLT>KAT>AG>ZNT>BSM>UPC>LVP。老化4 h及8 h后,所有实验组的TP值和老化前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老化12 h后,KAT组和ZNT组的TP值与老化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AG组、BSM组、LVP组和UPC组的TP值与老化前相比出现了显著性降低(P<0.05)。对照组TP值在不同阶段均显著高于实验组(P<0.05),且不受老化影响。以ΔE=3.3为肉眼可见色差,老化4 h后所有组∆E均小于3.3,老化8 h后仅有UPC组ΔE略大于3.3,老化12 h后BSM组和UPC组ΔE大于3.3。 结论 各品牌超透氧化锆在不同老化时间后,半透性和色差可能会有改变,部分氧化锆材料随着老化时间的增加半透性呈下降趋势,色差呈上升趋势。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2. 正中关系的临床决策
    于海洋, 颜哲彬, 解晨阳, 吴秦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2024, 42 (5): 558-565.   DOI: 10.7518/hxkq.2024.2024147
    摘要487)   HTML101)    PDF(pc) (1336KB)(684)    收藏

    正中关系(CR)最初应用于无牙颌的全口义齿修复,后来逐渐应用于有牙颌的临床诊疗。关于CR在有牙颌中的应用,一方面对其合理性有不少质疑,如在颞下颌关节紊乱病治疗中,CR是否应作为诊疗核心?咬合重建修复治疗中,CR是否应作为建颌位?正畸治疗中,CR是否应作为目标颌位?但另一方面,CR的各种临床运用却是客观存在的。根据现有认知,本文汇总整理了争议不大的几种主要临床场景的适用条件,初步提出了CR临床应用时的决策树,供临床参考。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3. 基于口腔特殊环境的水凝胶创面敷贴设计策略
    许瑞, 潘钊, 邹多宏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2024, 42 (6): 689-698.   DOI: 10.7518/hxkq.2024.2024262
    摘要434)   HTML72)    PDF(pc) (1163KB)(446)    收藏

    外伤、手术、疾病以及化学刺激等造成的口腔内创伤为患者带来疼痛并增加感染风险。有效的创面保护及修复对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和维护口腔健康至关重要。敷贴材料通过阻隔创面与口腔环境,为创面提供理想的愈合条件。然而在口腔高度湿润且微生物富集的动态环境下,伤口敷贴如何保持性能稳定仍面临巨大挑战。水凝胶因其良好的生物安全性以及性能多样性展现出广阔的应用前景,成为解决口腔创面保护及修复难题的研究热点。本文探讨水凝胶敷贴克服口腔特殊环境实现持久黏附及功能发挥的设计策略,以期为理想的口腔创面屏障材料设计提供新思路。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4. 不翻瓣种植术与翻瓣种植术对软组织影响的Meta分析
    陈韵伊, 孙慈吉, 黎红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2024, 42 (3): 382-393.   DOI: 10.7518/hxkq.2024.2023341
    摘要417)   HTML35)    PDF(pc) (3705KB)(288)    收藏

    目的 系统比较不翻瓣种植术与翻瓣种植术对种植体周围软组织产生的影响。 方法 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Clinical Trails、OpenGrey、OpenDoar、Scopus、Ovid等9个数据库,纳入比较不翻瓣种植术与翻瓣种植术修复缺失牙的相关随机对照试验,检索时限为从2013年1月1日到2023 年8月27日,采用软件RevMan 5.3、Stata 14.0对符合纳入标准的研究进行Meta分析。 结果 共检得1 245篇文献,最终纳入17项研究。Meta分析结果表明:不翻瓣种植术可产生更好的种植体周围软组织愈合,种植体成功率[均数差(MD)=1.06,95%可信区间(CI)(1.02,1.10),P=0.004]、角化龈宽度变化[MD=0.10,95%CI(0.00,0.20),P=0.04]、探诊深度[MD=-0.60,95%CI(-0.67,-0.53),P<0.000 01]均优于翻瓣种植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改良牙菌斑指数[标准化均数差(SMD)=-0.41,95%CI(-0.81,0.00),P=0.05]、改良龈沟出血指数[SMD=-0.44,95%CI(-0.78,-0.10),P=0.01]最终合并结果显示优于翻瓣种植术;不翻瓣种植术龈乳头指数高于翻瓣种植术;两者间牙菌斑指数、牙龈指数变化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与翻瓣种植术相比,不翻瓣种植术能实现更高的种植体成功率、更小的角化龈宽度变化、更小的探诊深度,不翻瓣种植术的改良牙菌斑指数、改良龈沟出血指数、龈乳头指数也存在优势。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5. 肯氏Ⅰ、Ⅱ类牙列缺损数字化印模及模型在可摘局部义齿中的应用
    黄建波, 梅子彧, 黄罡, 郭亚林, 孟翔峰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2024, 42 (4): 481-485.   DOI: 10.7518/hxkq.2024.2024103
    摘要414)   HTML36)    PDF(pc) (2011KB)(419)    收藏

    目的 评估肯氏Ⅰ、Ⅱ类牙列缺损数字化印模及树脂模型技术在可摘局部义齿(RPD)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 选择肯氏Ⅰ、Ⅱ类牙列缺损患者,按照义齿制作流程分组:数字化印模/树脂模型/钴铬合金铸造支架组(A组)、数字化印模/树脂模型/激光打印钛支架组(B组)、藻酸盐印模/石膏模型/钴铬合金铸造支架组(C组)、藻酸盐印模/石膏模型/激光打印钛支架组(D组),每组40例。对最终完成的RPD在口内就位情况进行检查,评估指标包括卡环固位力、连接体和基托在口内的密合度、咬合准确度,各项指标评估分值使用Kruskal-Wallis秩和检验进行分析。 结果 4组RPD各项指标的评分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利用数字化印模及树脂模型完成的铸造钴铬合金和激光打印钛支架式RPD能够满足肯氏Ⅰ、Ⅱ类牙列缺损患者的临床修复要求。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6. 基于基因表达综合数据库芯片挖掘结合网络药理学与分子对接探讨芒果苷治疗口腔黏膜下纤维化的机制研究
    宋子毅, 杨超, 张云龙, 张柱江, 任天娇, 张欣悦, 李雪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2024, 42 (4): 444-451.   DOI: 10.7518/hxkq.2024.2024050
    摘要408)   HTML34)    PDF(pc) (4433KB)(425)    收藏

    目的 基于基因表达综合(GEO)数据库芯片挖掘、网络药理学及分子对接技术探讨芒果苷(MF)治疗口腔黏膜下纤维化(OSF)的核心作用靶标及潜在作用机制。 方法 基于GEO芯片挖掘OSF的潜在治疗靶点,利用数据库预测MF潜在作用靶标和收集OSF疾病靶标,使用EVenn平台绘制维恩图,STRING数据库绘制蛋白质互作(PPI)网络,DAVID平台进行基因本体论(GO)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富集分析,Cytoscape 3.10.1软件绘制药物—靶标—通路—疾病网络图,AutoDocktools 1.5.6软件进行分子对接分析及可视化。 结果 从多种数据库挖掘得到MF潜在靶标356个,OSF疾病靶标360个,选取PPI网络中排名前15个关键靶蛋白,GO功能及KEGG通路富集分析结果显示,MF治疗OSF主要涉及高级糖基化终末产物-受体(AGE-RAGE)、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等信号通路。分子对接显示,MF与丝氨酸蛋白激酶(AKT1)、肿瘤坏死因子(TNF)等核心靶点有较佳结合活性。 结论 MF可能通过多靶点、多途径的方式对OSF发挥治疗作用。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7. 生成式人工智能在口腔医学领域应用价值的比较研究
    叶元龙, 曾维, 陈金龙, 刘磊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2024, 42 (6): 810-815.   DOI: 10.7518/hxkq.2024.2024144
    摘要401)   HTML35)    PDF(pc) (642KB)(366)    收藏

    目的 本研究旨在比较3种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GAI)在中文语境下口腔医学领域的应用价值及其存在的问题,从而为其应用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本研究设计了36个涵盖口腔医学各专业的问题,包括病历撰写、专业知识解答、文章翻译润色等多个方面。将这些问题分别输入至ChatGPT4-turbo、Gemini(2024.2)和文心一言4.0进行回答,邀请3名经验丰富的口腔医师采用盲评法对答案进行四级李斯特量表评估,对GAI在不同应用场景的使用价值进行评价。 结果 在临床文书撰写和图片制作方面,Gemini 45分,文心一言38分,ChatGPT 33分;在科研辅助方面,Gemini 45分,文心一言39分,ChatGPT 35分;在教学辅助能力方面,文心一言54分,Gemini 50分,ChatGPT 48分;在患者咨询和导诊方面,Gemini 78分,文心一言59分,ChatGPT 48分。在总分方面,Gemini 218分,文心一言190分,ChatGPT 164分。在应用场景评价中,得分最高的3项为文章翻译润色、医患沟通文案撰写和科普宣传文案撰写,分别为26、23、23分;得分最低的2项为指定文献的搜索汇报和图片生成,分别为13和12分。 结论 中文语境下在口腔医学领域应用价值从高到低依次为Gemini、文心一言和ChatGPT。总体来看,GAI在翻译润色、医患沟通文案撰写和科普文章撰写方面有较大的应用价值,在指定文献的搜索汇报和图片生成方面的应用价值最低。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8. 口腔颌面部肿瘤患者手术恐惧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张宇, 况黎霞, 毕小琴, 詹学莉, 张天雨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2024, 42 (4): 494-501.   DOI: 10.7518/hxkq.2024.2024039
    摘要393)   HTML25)    PDF(pc) (1450KB)(366)    收藏

    目的 调查口腔颌面部肿瘤患者手术恐惧的发生率及严重程度。 方法 选取拟行手术的口腔颌面部肿瘤患者作为调查对象。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外科手术恐惧问卷(SFQ)、患者健康问卷抑郁量表(PHQ-9)及广泛性焦虑量表(GAD-7)进行调查。 结果 研究共纳入203例患者。173例(85.22%)患者存在手术恐惧,SFQ得分的中位数为20,四分位数为(6,36)。恐惧水平分为无、轻度、中度、重度水平,性别、糖尿病、术前明显不适症状、PHQ-9、GAD-7得分为各恐惧水平具有统计学差异的变量。多因素分析显示,女性中度恐惧(OR=2.19,P=0.03)和重度恐惧(OR=2.72,P=0.01)较多,糖尿病患者重度恐惧(OR=3.33,P=0.02)较多,术前有明显不适症状的患者无恐惧(OR=4.73,P=0.02)较多。203例患者的抑郁、焦虑发生率分别为31.03%和24.63%,重度恐惧患者合并焦虑及抑郁的发生率为40.00%。手术恐惧分布与焦虑(r=0.491,P<0.001)、抑郁(r=0.514,P<0.001)呈中度正相关。 结论 口腔颌面部肿瘤患者普遍存在手术恐惧且恐惧程度分布于各水平段。医护人员可根据影响因素筛选和评估中、重度手术恐惧人群,根据恐惧来源采取针对性的干预措施以减轻手术恐惧和焦虑、抑郁情绪。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9. 屏障材料自体浓缩生长因子膜和骨胶原在后牙区牙槽嵴保存术中的应用:一项1年随访的前瞻性队列研究
    朱湛枫, 杨婷婷, 陈沁怡, 邱伟恩, 黎詠珊, 林意蓝, 班宇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2024, 42 (3): 346-352.   DOI: 10.7518/hxkq.2024.2023458
    摘要389)   HTML29)    PDF(pc) (1877KB)(291)    收藏

    目的 评价自体浓缩生长因子(CGF)膜和骨胶原作为屏障材料在后牙区牙槽嵴保存术(ARP)术后1年的骨组织保存效果。 方法 选取三壁及以上骨缺损需接受后牙区牙槽嵴保存术治疗的24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配至CGF组(12例)和骨胶原组(Collagen组)(12例)。2组患者均拔除无法保留后牙,拔牙窝内填充异种移植物骨替代物Bio‐Oss®至拔牙前牙槽嵴顶处,CGF组将制取的CGF膜覆盖于骨替代材料上缘并封闭创口,Collagen组采用Bio-Oss® Collagen覆盖并封闭创口。牙槽峭保存术后6个月植入种植体。采用锥形束CT测量分析术后即刻、6个月和1年的垂直牙槽嵴骨高度和水平牙槽嵴骨宽度变化,评估种植术中再植骨率和植体存留率。采用SPSS 28.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24例患者均完成术后1年随访,无1例退出试验或失访,无1例出现术后感染、出血和种植体周病等。术后6个月CGF组的垂直牙槽嵴骨高度减少量低于Collagen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CGF组和Collagen组垂直牙槽嵴骨高度的减少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术后1年CGF组和Collagen组水平牙槽嵴骨宽度的减少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种植术中再植骨率均为16.7%,植体存留率为100%。 结论 CGF膜和Bio-Oss® Collagen作为后牙区牙槽嵴保存术的屏障材料,均能有效减少拔牙后牙槽骨吸收,保存牙槽骨。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0. 慢性牙周炎与帕金森病之间潜在相关性的初探
    杨荣霞, 宗颖睿, 张晨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2024, 42 (4): 521-530.   DOI: 10.7518/hxkq.2024.2024010
    摘要385)   HTML24)    PDF(pc) (3135KB)(499)    收藏

    目的 探讨慢性牙周炎(CP)和帕金森病(PD)之间潜在的核心基因、相关通路和转录因子。 方法 从基因表达综合(GEO)数据库下载CP(GSE16134、GSE23586和GSE10334)和PD(GSE20141和GSE49036)的基因表达谱进行差异表达分析、功能聚类分析,并构建蛋白质相互作用(PPI)网络,通过4种拓扑分析算法和模块划分筛选出核心基因,进行转录因子的预测及功能聚类分析。通过CP和PD的外部数据集对核心基因进行验证,并通过双本孟德尔随机化(MR)进一步评估二者的因果关系。 结果 合并数据后,CP数据集共筛选出1 211个差异表达基因(DEG),其中551个上调,660个下调,PD数据集共筛选出2 407个DEG,其中1 438个上调,969个下调;PPI网络包括145个节点和126条边,最终筛选出4个核心基因,分别为FCGR3B、PRF1、IL18和CD33;预测的转录因子包括HSF1、HSF2和HSF4;相关通路主要为自然杀伤细胞(NK)介导的细胞毒性作用;MR结果表明,CP与PD的发病风险可能呈正向因果关系。 结论 本研究探索了CP和PD的潜在共同发病机制及可能的因果关系,为进一步的机制研究提供新思路,预测的转录因子为可能的治疗靶点提供新见解。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1. 骨膜蛋白在小鼠牙周炎进程中的时空表达规律研究
    李钺, 许春梅, 谢旭东, 施培磊, 王骏, 丁一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2024, 42 (3): 286-295.   DOI: 10.7518/hxkq.2024.2023336
    摘要384)   HTML41)    PDF(pc) (7126KB)(336)    收藏

    目的 研究小鼠牙周炎进程中骨膜蛋白表达的时空变化规律。 方法 采用丝线结扎法构建小鼠牙周炎模型。设置对照组、栓丝4 d组、栓丝7 d组、栓丝14 d组、自愈组(栓丝14 d再去除丝线14 d),通过Micro-CT、组织学染色观察各组小鼠牙周组织的动态变化特征,利用RNAscope、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分析牙周膜内骨膜蛋白在牙周炎进程不同阶段的变化规律。培养人牙周膜细胞并随机分为对照组、脂多糖(LPS)刺激组(LPS处理12 h)、去除LPS刺激组(LPS处理3 h后再用培养基培养9 h),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RT-PCR)检测骨膜蛋白、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的表达。 结果 栓丝7 d组可见明显的牙槽骨吸收,栓丝14 d组牙周组织破坏加重,表现为破骨细胞增多、牙周膜间隙增宽、牙槽骨高度降低,而自愈组见一定程度的牙周组织修复。与对照组相比,栓丝4 d组、栓丝7 d组牙周膜内骨膜蛋白表达降低,栓丝14 d组骨膜蛋白表达相较于栓丝4 d组及栓丝7 d组增加,自愈组骨膜蛋白表达与对照组相似。qRT-PCR结果显示,LPS刺激组与对照组相比骨膜蛋白、TGF-β1的表达均下降,而去除LPS刺激组与LPS刺激组相比骨膜蛋白、TGF-β1的表达均升高。 结论 小鼠牙周膜内骨膜蛋白表达随炎症进展呈先下降后回升的趋势,去除炎症刺激后骨膜蛋白表达的恢复可能与TGF-β1表达上调有关。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2. 数字化辅助下牙根先脱位拔除上颌第二磨牙根分叉间埋伏第三磨牙1
    贺兰稀, 居来提·吾麦尔null, 周子航, 于健, 王昭领, 陈虹瑜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2024, 42 (3): 403-408.   DOI: 10.7518/hxkq.2024.2023362
    摘要373)   HTML40)    PDF(pc) (3223KB)(293)    收藏

    上颌阻生第三磨牙多位于上颌结节区,此区域手术操作空间小、视野差。本文报道1例牙冠位于邻牙两牙根之间、与上颌窦关系密切的上颌水平超高位阻生第三磨牙的拔除。利用数字化模拟技术三维重建患者部分上颌骨、相关牙齿等毗邻解剖结构,精准制定最佳手术方案,采用牙根先脱位、牙冠后脱位法拔除阻生牙。该法既保护了邻牙牙根,也降低了上颌窦黏膜损伤以及穿孔的风险,提高了手术效率,减小了手术创伤,符合微创牙槽外科理念,为临床上拔除此类埋伏阻生牙提供了新思路和经验。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3. 上颌侧切牙Ⅲ型双牙内陷伴根尖周炎非手术治疗1
    陈红, 张荣华, 赵媛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2024, 42 (3): 409-414.   DOI: 10.7518/hxkq.2024.2023291
    摘要358)   HTML673)    PDF(pc) (3936KB)(350)    收藏

    牙内陷是牙胚发育期成釉器或上皮根鞘过度增殖,卷叠入牙乳头引起的牙冠或牙根发育异常。严重内陷的患牙内陷通道与牙髓和牙周组织相通,常引起牙髓病和根尖周病,其复杂的解剖形态为术前诊断和临床操作增加了难度。本文报道了1例上颌侧切牙Ⅲ型双牙内陷伴根尖周炎的病例,在锥形束CT和显微镜辅助下行非手术治疗,随访1年,患牙无症状,根尖周病变明显缩小。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4. 成人正畸术后美观人群的颅颌面特征和前牙目标位设计
    程俊鑫, 朱钰洁, 李玥霖, 郑英成, 王军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2024, 42 (5): 609-623.   DOI: 10.7518/hxkq.2024.2023443
    摘要358)   HTML56)    PDF(pc) (4074KB)(322)    收藏

    目的 以正畸患者为基础,探究成人正畸术后美观人群的颅颌面特征,并为前牙目标位设计提供参考。 方法 从1 055例成人正畸患者中,经过纳入标准、排除标准和术后美学评价,最终纳入338例术后美观人群进行头影测量分析。统计描述术后美观人群的头影测量均值,广义估计方程比较性别、骨性矢状向分类(ANB)的差异,单因素分析评价不同性别中年龄、骨性指标和软组织指标的相关性,多因素分析评价骨组织指标、软组织指标对正畸切牙指标拟合的影响。 结果 术后美观人群中,男女性在颅骨和下颌骨长度、下颌骨顺旋程度、骨性颏部突度、上颌切牙唇倾度、上唇厚度、面下1/3高度、鼻部突度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术后美观骨性Ⅰ类人群中,男性和女性的骨性颏部突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男性下唇突度比女性更小,其余性别差异与不区分骨性矢状向分类的美观人群结果一致。男性在不同骨性分类中,上下唇突度、软组织颏部突度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但骨性Ⅱ类比骨性Ⅰ类人群的上唇基底部更薄,骨性Ⅲ类比骨性Ⅰ类人群的下唇面高更大。女性在不同骨性分类中,上唇突度、上唇面高、软组织颏部突度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但骨性Ⅲ类比骨性Ⅰ类人群的上唇基底部更厚。术后美观人群中,男女性的上唇厚度、女性上唇基底部厚度及下唇面高与年龄存在相关性。男性患者上唇突度与后颅底长度、下颌体长度、ANB、上颌骨矢状向长度存在相关性,下唇突度与下颌升支高度、下颌骨顺旋情况、骨性颏部突度存在相关性。女性患者上唇突度与SNA、ANB、上颌骨矢状向长度、下颌骨顺旋情况、骨性颏部突度存在相关性,下唇突度与ANB、下颌骨顺旋情况、骨性颏部突度存在相关性。使用多个骨性指标拟合牙性指标时,男性的牙性指标IMPA和女性的牙性指标G Vert-U1的adjusted R2(分别为0.712、0.795)最大。同时使用多个骨性和软组织指标拟合牙性指标时,男女性的G Vert-U1的adjusted R2(分别为0.836、0.842)最大,其中男性G Vert-U1主要受软组织颏部突度和鼻基底部突度影响,女性G Vert-U1主要受鼻基底部突度和ANB影响。 结论 本研究以正畸患者为基础,展示了成人正畸术后美观人群的颅颌面特征,发现了性别、年龄、骨组织与软组织指标的相关性,基于多个骨组织和软组织对牙性指标进行拟合,为正畸前牙目标位美学设计提供参考。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5. 数字化导板引导下拆除纤维桩并一体化纤维桩核修复1
    徐宇琛, 尹路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2024, 42 (4): 538-542.   DOI: 10.7518/hxkq.2024.2023344
    摘要357)   HTML40)    PDF(pc) (2823KB)(370)    收藏

    探讨采用数字化导板去除折断纤维桩后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计算机辅助制造(CAM)一体化纤维桩核修复牙体缺损的应用前景。本文报道1例左上侧切牙纤维桩折断后采用定制车针及数字化导板引导下拆除,完成根管再治疗后CAD/CAM一体化纤维桩核及氧化锆全冠修复,并采用T-Scan Ⅲ系统进行咬合测试,为纤维桩折断后行二次修复提供参考。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6. 基于目标修复体空间指导的多级备牙导板精准修复严重倾斜牙1
    杨雷宁, 陈梓杰, 赵君娜, 汪怡文, 张静, 韩晓鹏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2024, 42 (4): 543-550.   DOI: 10.7518/hxkq.2024.2023428
    摘要348)   HTML937)    PDF(pc) (4600KB)(278)    收藏

    当对倾斜、伸长及扭转等特殊情况的牙齿进行牙体预备时,进行牙齿形态的数字化设计并制作多级三维打印导板指导牙体预备是一种更加高效、准确的方案。本文报道了1例上下颌尖牙倾斜角度大、伸长明显且伴扭转采用冠修复改形的病例,以目标修复体空间分析技术为指导,先根据修复体的最终形态设计制作截冠导板指导截冠,再设计制作牙体预备导板指导备牙,上述多级导板的联合应用提高了特殊情况时牙体预备的效率和准确性,具有很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7. 美国国立综合癌症网络肿瘤学临床实践指南指导下的口腔癌规范化治疗
    邱思齐, 李玥晗, 刘法昱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2024, 42 (5): 566-571.   DOI: 10.7518/hxkq.2024.2024168
    摘要334)   HTML55)    PDF(pc) (3934KB)(390)    收藏

    口腔癌在全球范围内发病率较高,是影响口腔与全身的重要公共健康问题。不同专业学科对于口腔癌的治疗手段不一,并且医生个人经验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临床工作指南能够使不同专业的医生根据实际情况确定一个对于患者最适合的、一致化的治疗方案。美国国立综合癌症网络(NCCN)制定的NCCN肿瘤学临床实践指南已经成为全球肿瘤临床实践中应用最广泛的指南。本文就2024年第3版的《NCCN头颈癌指南》,结合具体病例,探讨不同分期口腔癌规范化治疗方案的选择。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8. 自主最大笑容三维面像与数字化三维牙列模型整合方法的建立及其准确性研究
    唐振兴, 钱语然, 任芮葶, 宋万忠, 李宇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2024, 42 (3): 334-339.   DOI: 10.7518/hxkq.2024.2023407
    摘要328)   HTML30)    PDF(pc) (2432KB)(302)    收藏

    目的 拟建立一种将自主最大笑容(AMS)三维面像与数字化三维牙列模型整合的方法,以实现在三维面像背景下显示数字化正畸终末位设计的目的。 方法 利用Geomagic Studio软件,通过手动注册和全局注册功能,将AMS三维面像和初始牙列模型进行配准对齐,然后用终末位牙列模型在原位替换初始牙列模型,并去除AMS三维面像口内区域,从而实现AMS三维面像和终末位牙列模型的融合显示。计算AMS三维面像和初始牙列模型上4组对应标志点对间的距离,通过配对t检验评估配准操作的准确性。 结果 该方法成功实现了AMS三维面像与初始、终末三维牙列模型的整合。两次配准对齐后,点对间的平均距离分别为(1.19±0.55)mm和(1.55±0.59)mm。两次测量结果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具有很高的一致性(组内相关性系数=0.914)。 结论 本研究建立了AMS三维面像与数字化初始、终末三维牙列模型整合的方法。该方法具有较高的准确性,有助于实现在三维面像背景下数字化正畸终末位设计效果的显示,从而提升以隐形正畸为代表的数字化正畸终末位设计的质量。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9. Wnt1-CrePax2-Cre标记的小鼠第一鳃弓颅颌面部神经嵴细胞异质性研究
    徐珏, 刘双, 符宏高, 邵美瑛, 陈美玲, 黄镇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2024, 42 (4): 435-443.   DOI: 10.7518/hxkq.2024.2023374
    摘要324)   HTML32)    PDF(pc) (4685KB)(640)    收藏

    目的 利用Wnt1-Cre和Pax2-Cre小鼠特异性标记颅颌面神经嵴细胞(CNCs)迁移到第一鳃弓时的分化异质性及机制。 方法 分别收取胚胎期(E)8.0~E9.25 Wnt1-Cre;R26RmTmG及Pax2-Cre;R26RmTmG小鼠胚胎进行整体荧光观察,利用石蜡切片免疫荧光对E15.5的Pax2-Cre;R26RAi9和Wnt1-Cre;R26RAi9小鼠所标记的CNCs在颅面部主要组织器官中的谱系分化情况进行比较分析,最后对E10.5的Wnt1-Cre;R26RmTmG和Pax2-Cre;R26RmTmG小鼠的第一鳃弓组织中CNCs进行单细胞测序分析,并对差异基因进行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PCR)验证。 结果 Pax2-Cre和Wnt1-Cre小鼠特异性标记的CNCs均在E8.0自神经板开始迁移,但Pax2-Cre小鼠仅标记迁移到第一鳃弓的CNCs,而Wnt1-Cre同时标记了迁移到第一和第二鳃弓的CNCs;在分化谱系示踪方面,二者皆标记了CNCs分化形成的颅颌面部组织器官的间充质,但Wnt1-Cre在上腭和舌中标记CNCs更多;在第一鳃弓间充质中,Pax2-Cre所标记的CNCs特异性表达基因主要参与了成骨,而Wnt1-Cre所标记的CNCs特异性表达基因主要参与了肢体发育、细胞迁移和成骨,q-PCR结果也证实了两者高表达差异基因参与了以上功能。 结论 本研究结果提示Pax2-Cre小鼠可特异性用于第一鳃弓CNCs及其衍生组织成骨方面的研究。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0. 基于转录组测序探讨柚皮素对脂多糖作用下人牙周膜干细胞的抗炎作用及相关机制
    李俊玉, 徐晓梅, 刘兴玉, 曾婷, 张丽, 郑茜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2024, 42 (4): 512-520.   DOI: 10.7518/hxkq.2024.2023453
    摘要323)   HTML17)    PDF(pc) (3064KB)(288)    收藏

    目的 联合使用转录组测序(RNA-seq)和生信分析,探究柚皮素(Nar)对脂多糖(LPS)刺激下的人牙周膜干细胞(hPDLSCs)的抗炎作用及机制。 方法 采用细胞计数试剂盒(CCK-8)、实时荧光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qRT-PCR)、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Nar对LPS刺激下hPDLSCs增殖及炎性因子表达情况,筛选出Nar的最佳抗炎浓度。采用RNA-seq,以|log2FC|≥1且P≤0.05为标准筛选出显著差异基因(DEGs)。采用火山图分析、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富集分析、String数据库及Cytoscape的MCODE模块筛选核心基因。ELISA、qRT-PCR和蛋白印迹实验(Western blot)检测对核因子κB(NF-κB)信号通路的影响。 结果 适宜浓度的Nar可减轻LPS刺激下hPDLSCs的炎症因子表达,促进其增殖,20 μmol/L Nar抗炎效果最佳。RNA-seq提示炎症相关信号通路显著富集。Nar通过抑制NF-κB信号通路产生抗炎作用,Nar与NF-κB抑制剂BAY 11-7802效果相似。 结论 Nar可以通过抑制NF-κB信号通路发挥抗炎作用。Nar可能是辅助治疗牙周炎的一种潜在的药效成分。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