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通过截骨和移动牙-颌骨复合体的正颌外科手术已成为治疗牙颌面畸形的重要方法。上、下颌骨最终的空间位置将直接影响正颌手术的治疗效果,也是治疗的关键步骤。为了精准实现理想的颌骨空间位置,在数字化外科和3D打印技术迅猛发展的推动下,正颌外科已经从过去的“经验外科”时代进入“精准外科”的新时代。本文详细阐述了多年来我们在“精准正颌外科”治疗模式方面的探索和研究,介绍其技术体系及在“Ortho+X”治疗模式中的应用,旨在为广大同行提供参考和帮助。
美学区种植治疗的目标在于长期稳定的骨结合和理想美学效果。除了种植体植入的理想三维位置,良好的种植体轴向亦是保证美学区种植治疗成功的关键因素。由于上颌前牙区特殊的解剖结构,医生在种植手术时常需要综合考量剩余牙槽骨骨量及形态、软组织特征、修复方式和患者需求等多种因素,从而确定种植体植入的轴向。本文综述了前牙美学区种植体植入轴向的影响因素,并分析了理想修复体长轴与牙槽骨的矢状位置关系,以期为美学区种植决策的制定提供参考。
天然基牙二次冠修复是固定修复的难点之一。天然基牙需要进行二次冠修复的原因包括美学因素、侵犯生物学宽度等。本文将围绕美学区天然基牙二次冠修复中预备体不良边缘如何进行修复-牙周治疗的处理策略进行探讨,梳理美学区天然基牙二次冠修复不良边缘处理的决策树。美学区天然基牙二次冠修复中预备体边缘是核心,总的治疗原则为在适宜的美学位置、适宜的生物学位置,形成清晰、光滑及连续的边缘形态。
目的 应用锥形束CT(CBCT)分析及总结多生牙的特征,以期为临床诊疗提供参考。 方法 共收集718例患者(共1 138颗多生牙)的CBCT影像资料作为研究对象,分析了患者就诊年龄、性别、多生牙数目、位置、形态、萌出状态、伴发症状等情况,并进一步统计分析了多生牙上下颌位置、萌出状态和性别与上述特征的相关性。 结果 患者平均年龄(9.54±5.32)岁,男女比2.88∶1。77.02%在替牙期就诊,数量多为1颗(50.70%);1 138颗多生牙中,圆锥形最多,85.76%位于切牙区,92.09%位于上颌,46.75%呈倒置位,86.20%未萌出,65.29%牙根发育完全,60.63%对邻近结构造成影响。多生牙位于上颌或下颌在萌出状态、形态、分区、方向、牙根发育以及对邻近结构影响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生牙是否萌出在性别、形态、分区、方向、牙根发育以及对邻近结构影响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在切牙区发生率高于女性,且男性多生牙牙根发育较女性更完全(P<0.05)。 结论 CBCT可精确分析多生牙特征,有助于临床制定诊疗方案。
目的 评估上颌前牙美学区即刻种植即刻修复(IIPP)后种植体周软组织变化与术中不同跳跃间隙的相关性,为临床对不同跳跃间隙患者的唇侧软组织轮廓的变化趋势及长期稳定性评估提供依据。 方法 纳入32名上颌美学区单颗牙缺失患者,均接受IIPP临床程序。根据跳跃间隙大小分为A、B、C组,A组:水平缺损间隙(HDD)≤2 mm;B组:2 mm<HDD≤3 mm;C组:HDD>3 mm,术后均即刻修复。使用Geomagic studio 2013对种植体周软组织轮廓体积、唇侧牙龈边缘水平进行定量分析。使用粉色美学评分(PES)进行最终美学效果评价。 结果 所有种植体在术后6个月均产生骨结合,软组织轮廓平均厚度变化为0.62 mm±0.15 mm,美学评分指数平均为11.09±0.99。术后6个月3组牙龈黏膜水平的变化分别为(0.45±0.11)、(0.40±0.12)、(0.35±0.11)mm,术后6个月3组软组织轮廓体积平均厚度的变化分别为(0.77±0.16)、(0.63±0.17)、(0.54±0.11)mm。术中跳跃间隙大小和牙龈黏膜水平、平均厚度变化存在中度负相关关系,术中跳跃间隙大小与PES未见明显相关。 结论 上前牙IIPP术后6个月内唇侧软组织轮廓体积虽然存在持续性减小,但该术式可以达到较为满意的美学效果,并且当跳跃间隙大于3 mm时,种植体周软组织水平可以得到良好的维持。
目的 探讨2种陶瓷材料贴面式嵌体及纤维桩修复上颌第一前磨牙穿髓型非龋性颈部缺损的应力分布规律,以期为临床选择微创、有效的修复方法提供思考。 方法 选择符合标准的右上第一前磨牙锥形束CT数据,建立健康对照(HC)组、缺损对照(DC)组,根据2种贴面式嵌体材料[IPS e.max CAD(LD)、Lava Ultimate(LU)]以及不同的纤维桩位置[无纤维桩(NP)、颊侧根管纤维桩(B)、腭侧根管纤维桩(P)、颊腭侧根管纤维桩(BP)],建立8个实验模型(LDNP、LDB、LDP、LDBP、LUNP、LUB、LUP、LUBP)组,模拟轴向和侧向载荷,采用有限元软件分析各结构最大主应力峰值,采用颊尖位移量分析颊尖顶位移变化量。在各实验组中:缺损尖端牙体应力峰值与DC组进行变化量分析;颊尖位移量、釉质应力峰值、牙本质应力峰值与HC组进行变化量分析,变化量百分数相差小于5%认为是无差异的。 结果 LD组与LU组均可有效减小缺损尖端牙体的应力峰值,且LD组降幅更为显著。关于贴面式嵌体及树脂粘接剂应力,LD组高于LU组,并且呈现同一材料不同实验组之间应力峰值相近。此外,双根管纤维桩组可显著减小颊尖位移量。 结论 贴面式瓷嵌体可在穿髓非龋性颈部缺损的修复中进行应用,且与Lava Ultimate相比,IPS e.max CAD可更好保护尖端牙体组织,此外推测联合颊腭双根管纤维桩修复时可减小整体变形量及修复体脱粘接事件的发生。
牙周炎是一种破坏牙齿支持组织完整性的慢性炎症性疾病,是影响全球口腔和系统健康的公共卫生问题。随着科学和医学的发展,口腔健康的重要性及其对全身健康的影响越来越受到关注。这就要求口腔科医生在临床诊疗工作中更加重视伴不同全身疾病患者的诊疗方法。本文就伴全身疾病牙周炎患者的诊疗策略进行阐述,旨在帮助口腔科医生制定更合理的诊疗决策。
传统观点认为,活髓保存治疗(VPT)主要用于年轻恒牙的牙髓治疗,但近些年来,VPT治疗也越来越多地应用于发育完全的恒牙。此外,以往只有牙髓正常或可复性牙髓炎的患牙才能进行VPT,但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不可复性牙髓炎或根尖周炎患牙VPT成功。哪些不可复性牙髓炎或根尖周炎患牙可以尝试进行VPT、临床如何评估和操作,本文拟对这些问题进行阐述。
目的 本实验采用Er: Yag激光对不同厚度、不同材质贴面进行体外照射去粘接,通过分析比较Er:Yag激光对于贴面、牙体组织微观结构的影响,为激光无创拆除贴面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选取新鲜拔除正畸下颌前磨牙,标准化牙体预备后制作3种不同厚度(1.0、1.5、2.0 mm)和不同材质(Vita琥珀瓷、Vita MarkⅡ、润瓷)贴面进行粘接,1周后使用Er: Yag激光(2.5、3.5 W)照射贴面并记录时间。扫描电镜(SEM)观察去除后的微观形态。 结果 润瓷贴面经2.5或3.5 W Er: Yag激光长时间(>20 min)照射后仍无法取下;2.5 W Er: Yag激光去除粘接时间:1.0 mm Vita琥珀瓷组(96.0 s±16.0 s)大于1.0 mm Vita MarkⅡ组(84.5 s±19.5 s)(P<0.05);1.5 mm Vita琥珀瓷组(246.5 s±13.5 s)大于1.5 mm Vita MarkⅡ组(170.0 s±14.0 s)(P<0.05);3.5 W Er: Yag激光去除粘接时间:2.0 mm Vita琥珀瓷组(381.0 s±24.0 s)大于2.0 mm Vita MarkⅡ组(341.5 s±26.5 s)。 结论 同种材质、相同厚度情况下:激光功率越大,拆除时间越短,当功率较小时,可能导致贴面无法拆除。相同厚度、相同功率情况下:激光穿透瓷块到达粘接层可能对瓷块结构产生影响。同种材料、相同功率情况下:瓷块厚度越厚,拆除所需时间越长,所需功率越高。激光无法直接拆除树脂类贴面。
氧化锆全冠在口腔修复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传统氧化锆机械性能佳,但半透性较差,透明氧化锆的出现大大提高了氧化锆的美学性能。但在临床中,应对影响全锆冠美学修复效果的因素进行综合考量,选择最合适的全锆冠修复体,同时临床医师需要根据患者实际情况合理设计牙体预备量以及预备方式。在氧化锆的临床粘接过程中,要对基牙和修复体做好表面处理,选择合适的粘接剂以获得良好的粘接强度和美观性。
口腔正畸是一门基于美学的临床应用学科,通过调整牙齿移动以及颌骨关系来协调鼻唇颏的相互关系。正畸医生需要在术前对患者的面部软组织正貌和侧貌进行充分的分析,了解可能存在的颌面部对称性、水平向、垂直向问题,可能的影响因素(增龄性变化和代偿性变化对面部形态的影响)以及在牙齿正畸时给颌面部形态带来的变化,以引导矫治方案的设计与正畸治疗的实施,有效提高正畸临床的效果,本文将以正畸医生视角对指导正畸方案设计的美学评价作一综述。
在口腔修复领域,构建虚拟患者进行数字化仿生修复展现出广阔的应用前景。虚拟患者由包含口颌面部信息的数字化素材构成,能准确地反映出口颌面结构的形态和空间关系。然而,在数字化素材的获取、精确配准过程和动态颌位关系的记录与转移中,均存在诸多挑战。本文将围绕虚拟患者的构建流程,阐述目前构建虚拟患者的关键点和难点,推动虚拟患者技术在口腔修复领域的普及和推广。
目的 回顾性观察iRoot BP Plus冠髓切断术治疗乳磨牙部分不可复性牙髓炎的临床疗效。 方法 收集2019年1月—2023年8月行乳磨牙iRoot BP Plus冠髓切断术治疗且随访24~47个月的部分不可复性牙髓炎病例102例,根据术前有无不可复性牙髓炎症状将纳入病例分为无症状组(n=53)和有症状组(n=49),观察两组的临床和影像学成功率。 结果 无症状组和有症状组的临床成功率分别为96.2%和97.9%,影像学成功率分别为96.2%和93.9%。 结论 在高抗菌等级前提下,iRoot BP Plus冠髓切断术可以尝试用于治疗乳磨牙部分不可复性冠髓炎。
随着牙周组织再生技术的发展与进步,越来越多的学者报道可通过意向性牙再植术治疗重度牙周炎患牙。对于已经具备拔牙指征的重度牙周炎患牙,意向性牙再植术已经成为保存天然牙最后的可能手段。然而意向性牙再植术的适应证要求严格,手术能否成功与病例的选择和医生的操作技能密不可分。本文探讨意向性牙再植术治疗重度牙周炎患牙的适应证和操作步骤,并结合文献和病例分析影响重度牙周炎患牙意向性牙再植术预后的相关因素,为临床医生了解和掌握该项手术技术提供参考。
欧美国家提出的口腔美感指标(简称欧美审美)与我国口腔美感指标(简称中式审美)存在差异,这些不同在正式修复方案的设计与修复效果评价中对医—患—技三方存在或大或小的影响,处理不当将直接弱化三方的合作效能、拉低患者的满意度,严重时甚至可导致医疗纠纷。本文从做好我国口腔美容修复出发,介绍了口腔中式审美的内涵特征,讨论了口腔审美分析的诊疗价值,并进一步详细介绍了采用改良中式牙科审美社会心理影响量表、口腔美容修复期望值评估尺等进行审美分析评估的流程和方案。
妊娠期是口腔疾病患病和治疗的特殊时期,妊娠期发生的口腔急症需得到恰当的处置。一方面,孕妇生理环境、个人习惯的改变增加了部分口腔疾病的易患性;另一方面,为了保证孕妇和胎儿安全,临床治疗策略局限。孕妇应掌握口腔健康知识、增强口腔保健意识。口腔医生应在“孕前预防,孕期治标,孕后治本”的原则下,根据不同的妊娠时期制定合适的治疗方案,以最安全、简单、有效的手段控制急症、防止疾病进展,避免对孕妇和胎儿的不良影响。防治结合,让孕妇和口腔医生共同维护妊娠期口腔健康。本文围绕妊娠期治疗原则,对妊娠期口腔急症治疗的时机选择、临床管理和不同疾病的治疗策略等进行了总结。
当前美容修复临床方案多基于欧美国家提出的口腔美感指标(简称欧美审美)制定,但机械地照搬欧美口腔美容修复方案,忽视了其与中国人口腔美感指标(简称中式审美)的差别,是无法有效支撑国人个性化口腔美容修复诊治的。另外,近年发展迅猛的美容修复新技术、新方案层出不穷,但不少热门概念的内涵混淆不清,也缺乏应有的分级诊疗规范,急需讨论明晰。本文从服务好口腔美容修复临床运用出发,探讨了中译词“美学”的不足与误用,美学与美容的区别与联系,美容修复与固定修复的相关关系,还讨论了前牙区、美学区与暴露区的差别、口腔审美分析的诊疗价值,以及脱敏、暗示等疗法在口腔疑难美容修复病例中的运用方法。进一步介绍了审美分析引导的暴露区牙位修复重建的决策树及临床路径,并案析介绍了审美分析评估临床流程、口腔美容修复临床三分类及相应的临床分类诊疗要点。
目的 运用micro-CT比较T-Flex、Reciproc Blue(RB)、ProTaper Gold(PTG)和ProTaper Universal(PTU)4种机用镍钛锉在体外根管预备后牙本质微裂形成方面的差异。 方法 选用根管弯曲度不大于10°的新鲜离体双根管前磨牙32颗建立体外根管预备模型。根据所用镍钛系统将其随机分为T-Flex、RB、PTG、PTU组(n=8)。设置micro-CT体素大小为17.18 μm,扫描分析预备前后牙根横断面图像(n=56 940),观察牙本质微裂的存在。各组结果以存在裂纹的断层图像的数量及百分比来表示,McNemar检验用于比较预备前后牙本质裂纹的存在是否有显著差异,显著性水平设定为P<0.05。 结果 总体有11.04%的图像显示有牙本质微裂(n=6 288)。T-Flex、RB、PTG和PTU组在预备后观察到具有牙本质微裂截面的比例各自为9.82%、10.79%、12.27%和11.25%。所有在预备后断层图像上发现的牙本质裂纹在相应的预备前图像中均已存在。使用上述镍钛系统预备前磨牙根管未出现新的微裂纹。 结论 未经根管预备的离体牙中预先即存在牙本质微裂纹;T-Flex、RB、PTG和PTU 4种机用镍钛器械对前磨牙直根管进行根管预备均不会导致新的牙本质微裂纹形成。
复杂冠根折是牙外伤中一类累及牙髓的釉质-牙本质-牙骨质联合折断,治疗方法复杂,过程中需综合考虑牙髓、牙周及牙体情况,进行多学科联合序列治疗。本病例报道了1例上前牙复杂冠根折后2颗患牙不同的治疗修复过程,包括初诊时翻瓣术后11牙的断冠再接和21牙腭侧去除断裂碎片直接树脂修复,以及复诊时11、21牙的牙髓治疗及冠部修复,经过18个月的随访,患牙的功能及牙周状况维持良好,美观性也得到了患儿及家长的肯定。对于儿童复杂冠根折上前牙,断冠再接及桩冠修复是一种可行的治疗方案。
机器人手术被誉为外科学领域的“第三次技术革命”,是现代外科学发展的重要里程碑。然而我国创新型手术机器人产业尚处于起步阶段,仅用于部分外科领域。为了探讨国产手术机器人在口腔颌面外科应用的有效性,笔者在国产自主手术机器人辅助下顺利完成腮腺良性肿瘤切除1例,手术顺利,面神经功能保存完好,术后创口愈合良好。
目的 为解决目前实心种植体弹性模量大而导致的松动、脱落等问题,试图研究一种拥有降低应力集中、减小弹性模量等优势的梯度多孔牙种植体。 方法 利用SolidWorks软件设计梯度多孔种植体基台和种植体的机械结构,从孔形、孔径、多孔层高度、周向分布4个方面,通过正交试验设计来评价梯度多孔种植体的力学性能。使用ANSYS软件评估不同结构组合参数下种植体及其周围骨组织的等效应力分布,得出最佳梯度多孔种植体的参数组合。 结果 孔形、孔径、多孔层高度、孔分布4种因素对种植体所受最大等效应力的影响分别为:随着孔形的变小和孔分布的减少,等效应力均呈现显著性下降的趋势;孔径从500 μm到600 μm再到700 μm,等效应力呈现先减小再增大的趋势;随着多孔层高度的增加,等效应力呈现上升的趋势。 结论 最终得到梯度多孔种植体的最佳参数组合是:孔形为正方形、孔径为600 μm、多孔层高度为3 mm、孔分布为四分步。
目的 采用机器学习算法构建儿童龋齿预测模型,寻找儿童龋齿的危险因素,有针对性地提出儿童口腔健康改善措施、政策建议。 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根据四川省各地开展政策措施不同,在四川省8个市中随机抽取3~4所中学的12岁在校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口腔检查和体格检查,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12岁儿童龋齿的危险因素。将数据集按7∶3随机分为训练集和验证集,使用R 4.1.1构建随机森林、决策树、极致梯度提升和Logistic回归4种机器学习算法,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AUC)评估4种预测模型的预测效果。 结果 研究共纳入符合标准的12岁儿童4 439例,其中恒牙患龋率为50.93%。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身体质量指数、父亲最高学历、母亲最高学历、是否刷牙、每天刷几次牙、刷牙时使用牙膏、刷牙时长、饭后漱口、刷牙后睡前进食、甜饮料、零食、去牙科诊所看牙、几岁刷牙与儿童龋齿存在关联(P<0.05)。随机森林、决策树、Logistic回归、极致梯度提升预测儿童龋齿的AUC值分别为0.840、0.755、0.799、0.794,在随机森林模型中,贡献度最高的变量为刷牙后睡前进食。 结论 基于随机森林建立了一个儿童龋齿的预测模型,具有较好的预测效果。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对影响儿童龋齿发生的主要影响因素采取预防措施有利于降低儿童龋齿的发生率。
术后感染是牙拔除术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拔牙术后感染可表现为局部感染,也可扩散为全身感染。临床上口腔外科医生可通过督促患者加强口腔卫生保健、合理应用抗生素和选择适当的拔牙手术方式来预防拔牙术后感染。对于感染的治疗策略,口腔外科医生应根据不同的临床表现和诊断来制定。对于干槽症、迟发性感染、间隙感染、边缘性颌骨骨髓炎等局部组织感染,可通过局部清创处理、治疗性运用抗生素、必要时切开引流等方法来控制感染;对于怀疑发生坏死性筋膜炎的患者,应广泛清创,以减少组织坏死面积;对于接受过放疗或者抗骨吸收类药物治疗的患者,拔牙应遵循相关临床指南或专家共识的建议,以减少颌骨坏死等风险;对于全身基础情况较差或免疫功能不全的患者,应注意鉴别感染性心内膜炎和颅内感染,以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本文中笔者结合文献回顾和临床经验,总结了拔牙后感染的预防与治疗策略,以期为口腔外科同行提供参考。
前牙牙间隙是一种常见的牙齿缺陷。临床常用关闭前牙牙间隙方案包括正畸治疗、直接修复以及间接修复等,是一项可能同时涉及正畸科、牙体牙髓科、修复科、全科以及牙周科等口腔门诊多科室合作的诊疗项目。由于当前我国口腔门诊普遍存在的分科过细、跨科室合作效率低,以及牙间隙的病因繁杂,使得临床跨科室合作关闭牙间隙时如何选择最佳治疗时机与合理方案尚缺乏清晰的诊疗思路,最终将影响关闭前牙牙间隙的疾病诊治效能和疗效。为此,本文推荐了一套基于病因诊断与牙间隙几何量实测值进行分类分级来关闭前牙牙间隙的三个序列临床决策树。该套决策树通过患者病史和临床检查结果进行病因归类,并判断牙间隙的稳定性,再进一步依据牙间隙几何量实测值、患者的求美心理评估、诊疗费用与时间成本等,合理选择相应的口腔门诊跨科室联合治疗方案,实现牙间隙的精准分类诊疗。本决策树针对前牙牙间隙跨科室合作难点,提供了客观高效的决策拐点,有助于进一步提高工作效率,提升关闭前牙牙间隙的疗效。
可降解镁基金属引导骨再生(GBR)膜具有良好的机械性能、生物降解性和生物促成骨性能,是治疗颌面部骨缺损的理想植入物。本文对镁基金属引导骨再生膜的现状和未来的研究趋势进行阐述。首先介绍了镁基金属的研究历史及应用领域,随后从镁基金属GBR膜的机械性能、生物相容性和促成骨性能及其机制方面介绍了镁基金属制备GBR膜的应用优势,最后对当前镁基金属GBR膜的局限性及在口腔医学中的应用和展望进行介绍。镁基金属GBR膜在基础和转化研究方面都取得了重要的进展,为治疗口腔颌面部的骨缺损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重度牙周炎病损患牙的舍与留是口腔界亘古至今争议热点之一,从不同观点、专业、技术、时间、经济等角度出发考虑则会有不同抉择,尚无统一的共识。本文基于笔者自己的理解、经验、文献复习等,从重度牙周炎病损患牙舍与留的影响因素、舍弃时需考量什么、尽量保存是否可能、如何发现和预防病损发展等方面提出一些交流看法,旨在引发同行间的更多思考和积累临床循证资料,以利合作与促进口腔健康。
目的 介绍一种衍生自数字孪生的颌位调整新技术,并评价其辅助临床治疗颞下颌关节紊乱病(TMD)的效果。 方法 纳入2022年6月至2023年5月于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院颞下颌关节科就诊的TMD患者74例,收集患者的初诊计算机断层扫描(CT)和双侧颞下颌关节磁共振成像(MRI)数据。根据MRI数据进行评估将148个关节分为正常盘-髁关系组(正常组)、可复性盘移位(DDWR)组以及不可复性盘移位(DDWoR)组,用CT数据重建患者口颌系统三维模型并构建个性化参考系进行颌位调整,将调整后的咬合关系输出打印为咬合导板,患者佩戴后行MRI复查。测量不同组别调整颌位前后患者髁突及关节盘的移位量和方向以及髁突与关节盘的夹角,评估其与髁突移位的相关性。 结果 在正常组中,关节盘沿X轴和Z轴分别向后、下移动(-0.60±0.62)、(0.51±0.71)mm;在DDWR组中,关节盘沿X轴和Z轴分别向后、上移动(-1.33±1.38)、(-0.09±1.31)mm;在DDWoR组中,关节盘沿X轴和Z轴分别向前、下移动(0.49±1.76)、(1.35±1.76)mm。在3组中,患者的髁突与关节盘的夹角在调整颌位后都减小。所有患者在调整颌位后症状均得到了改善。 结论 使用数字化软件辅助调整颌位能够简化流程、降低技术的敏感性,改善患者盘-髁结构及症状,在治疗TMD患者中的应用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周围性面瘫患者进行面神经训练可预防面部表情肌萎缩,促进面瘫康复。目前临床尚缺乏具体、统一的面神经训练技术标准,这造成了临床上训练方法繁多、水平参差不齐的现状。为了规范护理人员面神经功能训练技术的应用,本团队召集国内相关专家,基于循证结合周围性面瘫的疾病特点和专家临床经验,通过深度访谈专家,进行专家函询和专家会议,最终制定了《周围性面瘫患者的面神经功能训练专家共识》,对面神经功能训练时机、训练方法、评价方法、健康教育等方面给出了规范化建议,供临床参考。
目的 为应对义齿加工厂在制备基于激光选区熔化(SLM)技术的牙科钴铬合金口腔修复体时因高孔隙率引发的质量问题,探究了不同成型工艺参数对材料微观结构及性能的影响机制,并据此精确界定了能够有效降低缺陷的口腔修复体成型工艺参数范围。 方法 通过调整SLM过程中的打印参数,探讨激光功率、扫描速度以及扫描间距对牙科钴铬合金成型件孔隙特性、表面粗糙度及硬度的影响。借助金相微观分析结合图像分析和熔池模拟技术,揭示孔隙的形成机制,并阐明了SLM牙科钴铬合金孔隙率与能量密度之间的关联。 结果 线能量密度高于0.18 J/mm时,熔池底部易出现气孔缺陷;激光能量密度低于0.13 J/mm时,熔池间隙内则因粉末未充分熔化而产生缺陷。尤其是当线能量密度超出0.30 J/mm或低于0.12 J/mm的阈值时,孔隙率显著升高至超过1%。此外,SLM牙科钴铬合金的自由面粗糙度与能量密度之间呈负相关关系,宏观硬度与孔隙率之间呈反比关系。 结论 基于本研究采用的原材料及成型设备条件,成功确定了SLM成型件孔隙率低于1%的关键工艺参数。具体而言,这些关键参数涵盖了线能量密度,其取值范围为0.13~0.30 J/mm,同时,扫描间距应严格控制在90 μm以下。
目的 探讨老年慢性牙周炎患者健康素养与生活质量现状以及两者的相关性,了解健康素养与生活质量的影响因素。 方法 采用一般资料调查问卷、成人口腔健康素养问卷及慢性牙周炎患者生活质量量表对150例老年慢性牙周炎患者进行调查。 结果 老年慢性牙周炎患者健康素养总分为(6.59±4.11)分,生活质量总分为(29.25±9.42)分;健康素养与生活质量总分呈负相关(r=-0.234,P<0.01)。回归分析显示:年龄、居住地、文化程度、疾病了解情况是健康素养的影响因素,家族病史、吸烟、文化程度是生活质量的影响因素。 结论 老年慢性牙周炎患者健康素养水平不足,生活质量有待提高,提高患者健康素养是改善其生活质量的有效途径,建议制定相应健康教育策略以提高患者健康素养,改善其生活质量。
目的 探讨血清半乳糖凝聚素-3(Galectin-3)水平与2型糖尿病(T2DM)患者牙周炎发病风险的相关性。 方法 选取2021年7月—2022年11月在潍坊医学院附属潍坊市人民医院内分泌科就诊的T2DM患者140例,根据是否合并牙周炎分为T2DM不伴牙周炎组(T2DM组,n=67)和T2DM伴牙周炎组(T2DMP组,n=73),同期选取口腔科门诊血糖正常的非牙周炎志愿者65例为健康对照组(NC组)。采集所有受试者血液标本,检测并比较3组血清Galectin-3水平及相关实验室指标。 结果 NC组、T2DM组和T2DMP组血清Galectin-3水平分别为3.81(3.49,4.15)、4.82(4.25,5.26)和6.83(5.19,7.28)ng/mL,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校正基线资料影响后,T2DMP组和T2DM组血清Galectin-3水平比NC组显著升高(均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血清Galectin-3水平与稳态模型胰岛素抵抗指数(β=0.254,95%CI:0.089~0.419,P=0.003)、糖化血红蛋白A1c(β=0.397,95%CI:0.049~0.745,P=0.026)和临床附着丧失(β=0.298,95%CI:0.024~0.572,P=0.033)独立正相关。校正协变量影响后,二分类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血清Galectin-3水平与T2DM患者牙周炎发病风险显著相关(OR=2.146,95%CI:1.260~3.655,P=0.005);趋势检验显示,T2DM患者牙周炎发病风险随着血清Galectin-3三分位数分组水平增加而增加(Ptrend=0.011)。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显示,血清Galectin-3预测T2DM伴发牙周炎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861(95%CI:0.801~0.920,Z=11.806,P<0.001)。 结论 T2DM伴牙周炎患者的血清Galectin-3水平升高;血清Galectin-3水平与T2DM患者牙周炎发病风险存在相关性。
史蒂文斯-约翰逊综合征(SJS)又称重症多形红斑型药疹,为一类主要由药物过敏所引起的皮肤和黏膜的不良反应,常累及口腔、眼及外生殖器黏膜,常伴发热,严重者可危及生命。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口腔科于2022年2月收治1名SJS继发双侧舌缘巨大炎性增生物的患者,入院时除舌增生物无其他明显症状。患者曾于2月前因服用对乙酰氨基酚产生严重药物不良反应致SJS,合并肝功异常及肺部感染,治疗康复1月后继发舌部增生物,遂收入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口腔颌面外二科,完善检查后手术切除舌部增生物,随访11个月,患者情况可,无不适。SJS继发舌增生物的病例极其罕见,口腔科医师如遇类似病例,应详细询问药物过敏史及近期用药史,警惕其是否近期发生过药物不良反应。
目的 比较瑞马唑仑和咪达唑仑在阻生牙拔除术中的镇静效果,以期为牙科焦虑患者提供更加舒适的镇静治疗。 方法 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试验设计,将60例接受静脉镇静下颌阻生第三磨牙拔除术的患者平均分配到瑞马唑仑组或咪达唑仑组。患者在行神经阻滞麻醉前使用瑞马唑仑或咪达唑仑进行预先镇静,记录并分析镇静起效、术后苏醒及完全恢复时间,手术前后改良牙科焦虑量表(MDAS)评分,医患满意度,术后24 h不良反应发生率,不同时间点心率(HR)和平均动脉压(MAP)的变化趋势。 结果 与咪达唑仑组相比,瑞马唑仑组患者的镇静起效、术后苏醒及完全恢复时间显著缩短,术后MDAS评分显著降低,医患满意度显著提高,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降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瑞马唑仑起效和恢复更快,缓解牙科焦虑效果更好,医患满意度更高,在牙科焦虑患者镇静治疗时具有明显的优势。
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LCH)是一组原因不明的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异常增殖聚集疾病,多发于儿童。LCH分为勒-雪病、汉-许-克病、嗜酸性肉芽肿、先天性自愈性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4种临床类型。病损可累及单器官或全身多处器官,临床表现根据累及器官不同而不同,皮肤黏膜可为LCH的首发部位。根据受累器官,LCH有不同的治疗方法,包括手术、放疗、联合化疗等。本文报道1例口腔黏膜溃疡性病损曾经出现短暂自愈的LCH,旨在为罕见病LCH的临床诊疗提供更多参考信息。
目的 观察骨板翻盖术联合可吸收板治疗口腔颌面部大型下颌骨囊肿的临床效果。 方法 选取2017年10月—2022年9月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口腔颌面外科诊治的唇(颊)侧皮质骨存在的大型下颌骨囊肿患者为研究对象,口内入路行骨板翻盖术,术后3、6和9个月定期随访进行锥形束计算机断层扫描(CBCT),观察术后患者恢复情况及影像学检查,评估该术式的临床效果。 结果 对11例唇(颊)侧皮质骨存在的下颌骨大型囊肿进行了评估。术前测量唇(颊)侧皮质骨的平均厚度约为(1.98±0.37)mm,骨板最薄处厚度平均为(0.73±0.17)mm,骨板最薄处约0.51 mm。术中囊腔均显露良好,手术顺利完成。术后创口一期愈合无感染,术后3、6、9个月的囊肿缩小率分别约为20.01%、41.76%、73.41%。用CBCT和MIMICS软件测量颌骨的骨质密度,术后3、6、9个月囊肿区成骨密度约为313.78、555.85、657.45 HU。患者和观察者视觉模拟量表评估患者颌面部外形较术前无明显变化。 结论 骨板翻盖术是治疗唇(颊)侧皮质骨存在的口腔颌面部大型下颌骨囊肿的有效方法。
目的 探究多种常用超透氧化锆陶瓷在人工老化前后半透性和颜色的改变,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方法 分别将6种不同品牌(Wieland、3M ESPE、Amann Girrbach、Kuraray Noritake、爱尔创和贝施美)的超透氧化锆按照厂商产品说明进行切割及烧结,分别以ZNT、LVP、AG、KAT、UPC和BSM命名实验组,以义获嘉铸瓷作为对照组(PLT),制备成直径14 mm、厚度1 mm的试件(n=6),置于立式压力蒸汽灭菌器中,在134 ℃、0.2 MPa的标准环境下分别对各组试件进行4、8、12 h三个时段人工老化处理。采用CIE1976Lab色度系统,用电脑比色仪测量各组试件人工老化前及人工老化4、8、12 h后的CIE L*、a*、b*值,并计算半透明度(TP)及色差(ΔE)。 结果 老化前各组的TP值从大到小分别为PLT>KAT>AG>ZNT>BSM>UPC>LVP。老化4 h及8 h后,所有实验组的TP值和老化前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老化12 h后,KAT组和ZNT组的TP值与老化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AG组、BSM组、LVP组和UPC组的TP值与老化前相比出现了显著性降低(P<0.05)。对照组TP值在不同阶段均显著高于实验组(P<0.05),且不受老化影响。以ΔE=3.3为肉眼可见色差,老化4 h后所有组∆E均小于3.3,老化8 h后仅有UPC组ΔE略大于3.3,老化12 h后BSM组和UPC组ΔE大于3.3。 结论 各品牌超透氧化锆在不同老化时间后,半透性和色差可能会有改变,部分氧化锆材料随着老化时间的增加半透性呈下降趋势,色差呈上升趋势。
目的 了解近5年中国3~5岁学龄前儿童龋齿患病及治疗情况。 方法 系统检索2017—2022年CNKI、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以及MEDLINE、EMBASE文献库中中国学龄前儿童龋齿流行病学文献,对符合标准的纳入文献进行Meta分析,并按性别、年龄、地理区域、民族、居住地进行亚组分析。 结果 共纳入文献27篇,总计纳入学龄前儿童72 788例,患龋儿童38 344例。学龄前儿童龋齿合并患病率为59.3%(95%CI:54.6%~63.9%),龋齿合并填充率为5.7%(95%CI:2.5%~8.8%)。亚组分析中3、4、5岁儿童龋齿合并患病率分别为46.9%(95%CI:42.5%~51.4%)、59.0%(95%CI:55.1%~62.8%)、67.3%(95%CI:62.5%~72.2%),不同年龄段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此外,不同地域间差异也具有统计学意义,其中西北地区学龄前儿童患龋率最高,为68.6%(95%CI:55.5%~81.8%),而华中地区学龄前儿童患龋率最低,为49.1%(95%CI:47.3%~51.0%)。不同性别、民族、居住地间学龄前儿童患龋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我国3~5岁学龄前儿童龋患现状严重且呈逐年增高趋势,当务之急应全面加强学龄前儿童口腔健康工作,落实疾病三级预防策略。
目的 探讨Er: YAG激光、Nd: YAG激光及硅锆涂层处理氧化锆陶瓷表面对其粘接强度的影响。 方法 用粉末压片机制作直径为18 mm、厚度为1.5 mm的氧化锆预烧结圆形瓷片,按照伪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5组,分别接受不处理烧结(空白对照组)、烧结后氧化铝颗粒喷砂(喷砂组)、烧结后Er: YAG激光照射(Er: YAG激光组)、烧结后Nd: YAG激光照射(Nd: YAG激光组)、硅锆涂层后烧结(硅锆涂层组)表面处理,用树脂粘接剂粘接氧化锆陶瓷与复合树脂柱,用万能测试机进行剪切强度测试,体式显微镜下观察并记录断裂破坏模式,粗糙度测量仪测量瓷片表面粗糙度,扫描电子显微镜下观察表面微观形貌,能谱仪分析表面元素组成。 结果 剪切粘接强度测试结果表明,硅锆涂层组的剪切粘接强度高于其余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喷砂组与Er: YAG激光组的粘接强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均高于Nd: YAG激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粗糙度测量结果表明,硅锆涂层组的表面粗糙度高于其余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喷砂组、Er: YAG激光组和Nd: YAG激光组的表面粗糙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均高于空白对照组(P<0.05)。扫描电子显微镜下观察可见,喷砂组表面可见无规则深浅不同的划痕,Er: YAG激光组表面可见激光作用形成的较大凹坑,较大凹坑中可见散在较小的孔洞,氧化锆晶体结构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局部熔融形成的相对平整表面,表面可见大量裂纹。Nd: YAG激光组表面可见激光作用区形成凹坑,凹坑表面可见大量裂纹形成。硅锆涂层组表面可见较为复杂的多孔结构,可见大量“小岛样”结构,“小岛样”结构表面及其周围沟壑内可见大量氧化锆晶粒,晶粒间存在大量微小孔隙。空白对照组、Er: YAG激光组及Nd: YAG激光组表面仅有Zr、O、Y元素,喷砂组表面可见Al元素存在,硅锆涂层组可见较高比例的Si元素。 结论 Er: YAG激光及Nd: YAG激光处理氧化锆陶瓷表面可使其粗糙度增加,提高与树脂粘接剂间的粘接强度。硅锆涂层处理能增加氧化锆表面粗糙度和粘接强度,且效果优于喷砂及激光处理。
目的 对纯钛表面分别进行碱蚀、碱蚀后硅烷化、碱蚀后多巴胺修饰等不同方式改性后在其表面制备生物胶原蛋白涂层,评价钛表面不同改性处理后胶原修饰的方案对细胞增殖黏附与成骨分化能力的影响。 方法 胶原蛋白通过交联剂作用附着于纯钛(Ti-C)、碱蚀钛片(Ti-Na-C)、碱蚀后硅烷化修饰钛片(Ti-A-C)及碱蚀后多巴胺修饰钛片表面(Ti-D-C),以纯钛为对照组。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观察材料表面微形貌,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XPS)分析材料表面元素组成,表面接触角测量仪评估材料表面亲水性。体外培养MC3T3-E1细胞,通过CCK-8、激光共聚焦显微镜、碱性磷酸酶(ALP)活性检测、茜素红染色及定量检测评价材料表面成骨细胞的增殖黏附与成骨分化能力,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T-qPCR)检测成骨相关基因ALP、Ⅰ型胶原蛋白(COL-1)、骨钙素(OCN)、骨桥蛋白(OPN)的mRNA表达水平。 结果 SEM与XPS结果表明胶原已成功修饰于钛片表面,Ti-Na-C组有较厚的胶原纤维层覆盖。表面接触角测量结果显示,除了Ti-Na-C组与Ti-Na组的接触角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其余胶原修饰后的材料表面具有更好的亲水性。CCK-8结果显示各组材料均无明显细胞毒性,胶原修饰后的材料表面成骨细胞增殖高于相应的未经胶原修饰材料;共聚焦显微镜检测结果可见,胶原修饰后材料表面细胞铺展面积更大;ALP染色与茜素红染色结果均提示,Ti-Na-C组体外成骨效果最佳,茜素红定量结果显示Ti-Na-C组吸光度值最高;RT-qPCR检测结果显示Ti-Na-C组的OPN基因表达量最高。 结论 在碱蚀、碱蚀后硅烷化、碱蚀后多巴胺修饰等对钛表面进行不同改性处理后修饰胶原的方案中,钛表面经过碱蚀处理后直接修饰胶原的方法最有利于MC3T3-E1黏附铺展、增殖与成骨分化,可作为胶原修饰的方案。
目的 比较超声、声波和激光3种辅助冲洗方法对弯曲根管内壁的清洁效果。 方法 92颗具有弯曲度为20°~40°独立根管的磨牙,标准化预备至04 25#,龙胆紫溶液染色72 h。52个样本随机分为4组(n=13):注射器组(对照组)、超声组、声波组及激光组,分别进行终末冲洗。每组10个样本垂直于牙长轴分为弯曲上段、弯曲段及根尖段,体视显微镜及Image J软件测量各部位冲洗液渗入牙本质的深度。每组剩余3个样本沿牙体长轴劈开,扫描电子显微镜检测玷污层情况。SPSS 26.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筛选促渗透作用最佳的冲洗方法。40个样本使用筛选出的方法进行终末冲洗,根据冲洗时间随机分为4组(n=10):10、20、30、40 s,检测冲洗液渗入深度。 结果 弯曲上段,各实验组与对照组冲洗液渗入的平均深度无显著差异(P>0.05)。玷污层评分,激光组显著低于对照组和声波组(P<0.01)。弯曲段,超声组冲洗液渗入平均深度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各实验组玷污层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根尖段,超声组和激光组冲洗液渗入平均深度均大于对照组(P<0.05)。玷污层评分,激光组显著低于其他组(P<0.05)。根尖段,冲洗液渗入深度随超声冲洗时间延长而增加。 结论 弯曲根管内超声和激光辅助方法能很好地促冲洗液渗入牙本质小管,尤其是根尖段。弯曲根管中激光辅助冲洗能有效去除玷污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