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期目录
2024年 第42卷 第5期 刊出日期:2024-10-01
上一期   
  • 专家论坛
    人工颞下颌关节在口腔颌面外科中应用的策略思考与展望
    毕瑞野, 祝颂松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2024, 42(5):  551-557.  doi:10.7518/hxkq.2024.2024187
    摘要 ( 253 )   HTML ( 82 )   PDF (4301KB) ( 261 )   收藏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颞下颌关节在人体口颌系统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其损伤破坏可造成口颌功能障碍与继发颌骨畸形,严重影响患者生存质量。人工颞下颌关节置换是关节严重破坏的主要治疗方式之一,并具有其他方式不可替代的优势。近年来,人工颞下颌关节置换在我国日益受到重视与关注,但因多种原因未获得普及与推广。本文通过总结国内外人工颞下颌关节置换经验,对人工关节置换的治疗原则、治疗流程与技术要点进行系统阐述,旨在促进人工颞下颌关节置换在临床上的应用与推广。

    临床决策
    正中关系的临床决策
    于海洋, 颜哲彬, 解晨阳, 吴秦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2024, 42(5):  558-565.  doi:10.7518/hxkq.2024.2024147
    摘要 ( 221 )   HTML ( 53 )   PDF (1336KB) ( 265 )   收藏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正中关系(CR)最初应用于无牙颌的全口义齿修复,后来逐渐应用于有牙颌的临床诊疗。关于CR在有牙颌中的应用,一方面对其合理性有不少质疑,如在颞下颌关节紊乱病治疗中,CR是否应作为诊疗核心?咬合重建修复治疗中,CR是否应作为建颌位?正畸治疗中,CR是否应作为目标颌位?但另一方面,CR的各种临床运用却是客观存在的。根据现有认知,本文汇总整理了争议不大的几种主要临床场景的适用条件,初步提出了CR临床应用时的决策树,供临床参考。

    临床指南应用
    美国国立综合癌症网络肿瘤学临床实践指南指导下的口腔癌规范化治疗
    邱思齐, 李玥晗, 刘法昱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2024, 42(5):  566-571.  doi:10.7518/hxkq.2024.2024168
    摘要 ( 142 )   HTML ( 24 )   PDF (3934KB) ( 150 )   收藏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口腔癌在全球范围内发病率较高,是影响口腔与全身的重要公共健康问题。不同专业学科对于口腔癌的治疗手段不一,并且医生个人经验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临床工作指南能够使不同专业的医生根据实际情况确定一个对于患者最适合的、一致化的治疗方案。美国国立综合癌症网络(NCCN)制定的NCCN肿瘤学临床实践指南已经成为全球肿瘤临床实践中应用最广泛的指南。本文就2024年第3版的《NCCN头颈癌指南》,结合具体病例,探讨不同分期口腔癌规范化治疗方案的选择。

    基础研究
    包封骨形态发生蛋白2的不同相对分子质量聚乳酸-聚乙醇酸共聚物微囊促进成骨效果的研究
    袁莉红, 陈晨, 马语笛, 梁睿贞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2024, 42(5):  572-580.  doi:10.7518/hxkq.2024075
    摘要 ( 117 )   HTML ( 14 )   PDF (5628KB) ( 95 )   收藏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索不同相对分子质量聚乳酸-聚乙醇酸共聚物(PLGA)微囊包封骨形态发生蛋白2(BMP-2)对成骨细胞骨形成能力的影响。 方法 用双通道微量注射泵制备包封BMP-2的2种相对分子质量(12 000和30 000)的PLGA微囊。用光学显微镜及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观察微囊形态结构;磷酸盐缓冲溶液浸泡法表征微囊缓释性能;细胞Calcein-AM/PI染色及CCK-8法检测微囊细胞相容性;Transwell迁移实验检测包封BMP-2的微囊作用48 h对MC3T3-E1细胞的趋化作用;碱性磷酸酶活力测定、茜素红染色法检测微囊作用MC3T3-E1细胞后对细胞骨形成能力的影响。 结果 2种相对分子质量的微囊均表面光滑,具有良好的细胞相容性。相对分子质量12 000的微囊的趋化作用最佳。相对分子质量30 000的微囊较相对分子质量12 000的微囊缓释时间长,且初始爆发量减少了约25%。成骨诱导14、21 d后,相对分子质量30 000的微囊形成的钙沉积结节较相对分子质量12 000的微囊多。 结论 本研究通过调控PLGA的相对分子质量控制BMP-2的释放,发现相对分子质量30 000的微囊能够更好地诱导MC3T3-E1细胞的长期骨形成能力。

    非综合征型多数牙先天缺失家系中PAX9新突变的研究及PAX9突变导致非综合征型先天缺牙基因型—表型分析
    靳占云, 郭峻嘉, 袁云云, 孟令强, 李慧, 赵娅, 任嘉宝, 马永平, 肖遵胜, 张红, 杨玲, 窦晨云, 王晓雪, 王金梅, 沈文静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2024, 42(5):  581-592.  doi:10.7518/hxkq.2024.2024090
    摘要 ( 104 )   HTML ( 12 )   PDF (4953KB) ( 74 )   收藏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在中国多个非综合征型先天缺牙家系中鉴定PAX9突变,并研究PAX9突变导致非综合征型先天缺牙的基因型—表型关系,为先天缺牙基因诊断提供依据。 方法 收集自2018年至2023年期间于河北医科大学口腔医院就诊的44例非综合征型多数牙缺失患者。采集先证者及其核心家系成员外周血进行全外显子组测序(WES),并用Sanger测序验证其突变,通过生物信息学工具对突变体进行了致病性分析和功能预测。在PubMed等检索出与先天缺牙相关PAX9突变的55篇文章共232例患者,分析PAX9突变基因型—表型关系。 结果 在中国家庭中发现了一个新的PAX9基因移码突变c.447delG(p.Pro150Argfs*62)和一个已报道的PAX9基因错义突变c.406C>T(p.Gln136*)。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和三维结构建模,预测发现该移码突变具有致病性,突变导致PAX9蛋白提前终止,结构与功能受损严重。总结PAX9基因型—表型关系发现,携带PAX9突变的非综合征型先天缺牙患者最容易缺失第二磨牙。 结论 发现非综合征型先天缺牙新的PAX9基因移码突变c.447delG(p.Pro150Argfs*62),扩展先天缺牙PAX9突变谱。非综合征型先天缺牙PAX9突变最易感牙位为第二磨牙,PAX9突变导致的乳牙缺失均为乳磨牙缺失。

    香芹酚水凝胶对牙周炎大鼠牙槽骨保护作用研究
    周露露, 滕念, 高甜甜, 王洪斌, 高翔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2024, 42(5):  593-608.  doi:10.7518/hxkq.2024.2024037
    摘要 ( 112 )   HTML ( 14 )   PDF (10915KB) ( 109 )   收藏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本研究旨在探究香芹酚水凝胶对牙周炎大鼠牙槽骨的保护作用及机制。 方法 以泊洛沙姆、羟丙基甲基纤维素为基质,制备负载香芹酚的温敏型水凝胶。SD大鼠经结扎线法造模,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牙周炎组、空白水凝胶组及低、中、高剂量香芹酚水凝胶组,观察各组大鼠牙周炎症状及牙槽骨CT结构;观察肝、脾、肾及牙周组织变化;检测血清中骨代谢指标;Western blot检测骨保护素(OPG)及核因子-κB(NF-κB)通路蛋白表达;定量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qRT-PCR)检测炎性因子水平。 结果 香芹酚水凝胶具有良好缓释性、生物相容性及细胞黏附性;香芹酚水凝胶组大鼠牙周炎症状明显减轻,牙龈组织中OPG蛋白表达显著增加(P<0.01),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RANKL)、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RANK)、NF-κB蛋白水平及各炎症因子水平大幅降低(P<0.01)。 结论 香芹酚水凝胶可调节OPG、NF-κB通路,减少牙槽骨吸收,改善牙周炎症。

    临床研究
    成人正畸术后美观人群的颅颌面特征和前牙目标位设计
    程俊鑫, 朱钰洁, 李玥霖, 郑英成, 王军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2024, 42(5):  609-623.  doi:10.7518/hxkq.2024.2023443
    摘要 ( 155 )   HTML ( 22 )   PDF (4074KB) ( 120 )   收藏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以正畸患者为基础,探究成人正畸术后美观人群的颅颌面特征,并为前牙目标位设计提供参考。 方法 从1 055例成人正畸患者中,经过纳入标准、排除标准和术后美学评价,最终纳入338例术后美观人群进行头影测量分析。统计描述术后美观人群的头影测量均值,广义估计方程比较性别、骨性矢状向分类(ANB)的差异,单因素分析评价不同性别中年龄、骨性指标和软组织指标的相关性,多因素分析评价骨组织指标、软组织指标对正畸切牙指标拟合的影响。 结果 术后美观人群中,男女性在颅骨和下颌骨长度、下颌骨顺旋程度、骨性颏部突度、上颌切牙唇倾度、上唇厚度、面下1/3高度、鼻部突度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术后美观骨性Ⅰ类人群中,男性和女性的骨性颏部突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男性下唇突度比女性更小,其余性别差异与不区分骨性矢状向分类的美观人群结果一致。男性在不同骨性分类中,上下唇突度、软组织颏部突度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但骨性Ⅱ类比骨性Ⅰ类人群的上唇基底部更薄,骨性Ⅲ类比骨性Ⅰ类人群的下唇面高更大。女性在不同骨性分类中,上唇突度、上唇面高、软组织颏部突度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但骨性Ⅲ类比骨性Ⅰ类人群的上唇基底部更厚。术后美观人群中,男女性的上唇厚度、女性上唇基底部厚度及下唇面高与年龄存在相关性。男性患者上唇突度与后颅底长度、下颌体长度、ANB、上颌骨矢状向长度存在相关性,下唇突度与下颌升支高度、下颌骨顺旋情况、骨性颏部突度存在相关性。女性患者上唇突度与SNA、ANB、上颌骨矢状向长度、下颌骨顺旋情况、骨性颏部突度存在相关性,下唇突度与ANB、下颌骨顺旋情况、骨性颏部突度存在相关性。使用多个骨性指标拟合牙性指标时,男性的牙性指标IMPA和女性的牙性指标G Vert-U1的adjusted R2(分别为0.712、0.795)最大。同时使用多个骨性和软组织指标拟合牙性指标时,男女性的G Vert-U1的adjusted R2(分别为0.836、0.842)最大,其中男性G Vert-U1主要受软组织颏部突度和鼻基底部突度影响,女性G Vert-U1主要受鼻基底部突度和ANB影响。 结论 本研究以正畸患者为基础,展示了成人正畸术后美观人群的颅颌面特征,发现了性别、年龄、骨组织与软组织指标的相关性,基于多个骨组织和软组织对牙性指标进行拟合,为正畸前牙目标位美学设计提供参考。

    正颌手术患者不同体位下静态露齿的比较及影响因素分析
    张添文, 杨辉俊, 王锋, 林博, 杨宏宇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2024, 42(5):  624-628.  doi:10.7518/hxkq.2024.2024099
    摘要 ( 112 )   HTML ( 13 )   PDF (931KB) ( 80 )   收藏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究正颌手术患者不同体位下静态露齿的差异及影响因素。 方法 收集正颌术前或术后患者148例,分别于直立位与仰卧位时拍摄照片,测量静态露齿值,比较不同体位的差值是否具有统计学意义。将患者根据性别、口内是否有正畸托槽、测量时间(术前、术后)、术中上颌骨移动方向(前徙、后退)进行分类,比较静态露齿差值的差异。将露齿差值与年龄进行Pearson相关分析,探究其相关性。 结果 2种体位下静态露齿的差值为0.99 mm±0.95 mm,二者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不同性别的静态露齿差值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是否有正畸托槽、术前术后测量时间、不同上颌骨移动方向的静态露齿差值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露齿差值与年龄无明显相关性(r=-0.087,P=0.291)。 结论 仰卧位相较于直立位,静态露齿会增加约0.99 mm;男性不同体位下静态露齿差值大于女性,是否有正畸托槽、是否接受过上颌骨手术、上颌骨移动方向、年龄对不同体位下静态露齿的差值无影响。

    骨管技术在期下颌骨药物相关性颌骨坏死手术中的应用初探
    高娜, 田美, 孙亚威, 王丹妮, 孙国文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2024, 42(5):  629-635.  doi:10.7518/hxkq.2024.2024133
    摘要 ( 119 )   HTML ( 11 )   PDF (2018KB) ( 89 )   收藏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手术联合骨管技术在Ⅱ期下颌骨药物相关性颌骨坏死(MRONJ)治疗中的效果。 方法 纳入2020年6月—2023年6月期间21例行手术治疗的Ⅱ期下颌骨MRONJ患者,回顾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性别、年龄、原发疾病、药物名称及给药方式、术前是否停药和预后)。其中男性14例,女性7例,发病时平均年龄为(68.33±10.74)岁。根据美国口腔颌面外科医师协会的指南对患者进行分期,纳入患者为Ⅱ期下颌骨MRONJ,治疗方式为颌骨部分切除术联合骨管技术,术中软组织无张力严密缝合。术后定期随访,并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及影像学检查等评价手术疗效。采用简版SF-12量表对所有患者进行术前和术后生活质量评价。 结果 本组患者共21例,术后随访8~38个月,17例患者黏膜愈合良好(80.95%),临床伴随症状消失,无新的死骨形成。患者术后生活质量评分[(83.62±5.90)分]显著高于术前[(63.67±4.70)分](P<0.05)。 结论 手术联合骨管技术在较为难治的Ⅱ期MRONJ患者中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成功率高。

    基于磁共振成像影像数据的单侧唇裂成人患者动静态鼻唇肌解剖研究
    王康喆, 李玉明, 夏春潮, 石冰, 李承浩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2024, 42(5):  636-643.  doi:10.7518/hxkq.2024.2024063
    摘要 ( 99 )   HTML ( 14 )   PDF (4799KB) ( 89 )   收藏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对不同程度单侧唇裂患者的磁共振成像(MRI)影像数据进行三维重建,分析动静态下多组鼻唇部肌肉解剖形态及变化规律。 方法 纳入1例正常人及4例成年单侧唇裂患者,分别在静态(上下唇自然闭合)和动态(嘟嘴、咧嘴)下行MRI检查,使用3D Slicer软件对影像数据进行三维重建,绘制鼻唇肌肉的解剖形态。测量3种动作下裂隙侧和非裂隙侧提上唇肌、颧小肌、颧大肌的交界点(肌肉汇入口轮匝肌的位置)到正中矢状面、肌肉起始点到交界点、动静态交界点之间的距离及动静态交界点连线与水平面的角度,并做比值计算。 结果 动静态下4例单侧唇裂患者的肌肉交界点到正中矢状面裂隙侧与非裂隙侧的距离比值均大于1,而肌肉起始点到交界点的该项距离比值均小于1。静态下同名肌肉的这两项距离比值均随唇裂程度加重呈梯度增加,且静态下同一患者中颧小肌的这两项距离比值更突出。3组肌肉从静态到动态的交界点连线与水平面所成角度,裂隙侧与非裂隙侧的比值均大于1。 结论 单侧唇裂患者两侧肌肉插入口轮匝肌的位点对称性、直线距离均与肌肉类型、唇裂类型相关;裂隙侧肌肉收缩角度大于非裂隙侧。

    锥形束计算机断层扫描评估上颌后牙区施耐德膜增厚与根尖周病变的相关性分析
    冯博, 李凤翔, 杜启涛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2024, 42(5):  644-651.  doi:10.7518/hxkq.2024.2024164
    摘要 ( 121 )   HTML ( 17 )   PDF (3129KB) ( 78 )   收藏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评估患者上颌窦内衬黏膜上皮,即施耐德膜(SM)增厚的情况及其与上颌后牙区根尖周病变(PAL)的关系,以期为牙源性上颌窦炎的预防和治疗提供参考。 方法 回顾性分析符合纳入标准的301例患者554个上颌窦的锥形束计算机断层扫描(CBCT)影像学资料,以确定上颌后牙PAL与SM增厚的相关性。记录病理性黏膜增厚的病例数,并根据SM增厚的程度与类型进行分类。评估SM增厚与PAL的直径,PAL上缘与上颌窦底的波及关系及有PAL的患牙是否进行根管治疗之间的相关性。 结果 在上颌后牙区,当患者出现PAL时,SM增厚的检出率高于无PAL,并且PAL与SM增厚之间具有相关性。PAL各项检测指标与SM增厚程度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CBCT根尖周指数(CBCT-PAI)PAL直径与SM增厚程度呈现正相关性,而PAL上缘与上颌窦底的3种不同波及关系、有PAL的患牙是否进行根管治疗与SM增厚程度不具有相关性。PAL各项检测指标与SM增厚类型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有PAL的患牙是否进行根管治疗与SM增厚类型之间具有相关性,而PAL直径和PAL上缘与上颌窦底的3种不同波及关系与SM增厚类型不具有相关性。 结论 上颌后牙PAL与SM增厚密切相关,PAL直径与SM增厚程度呈正相关;有PAL且进行过根管治疗的患牙常见出现SM息肉型增厚,PAL上缘与上颌窦底的波及关系不影响SM的发展。

    乳磨牙牙髓切断术后预成冠修复的疗效评价
    邓舒曼, 牛姗姗, 高奇, 张莉, 陈志晓, 刘梦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2024, 42(5):  652-659.  doi:10.7518/hxkq.2024.2024122
    摘要 ( 149 )   HTML ( 22 )   PDF (809KB) ( 145 )   收藏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金属预成冠(PMC)与全瓷预成冠(ZC)在儿童乳磨牙龋损中的修复疗效以及对牙周健康的影响,分析其可能的影响因素。 方法 本研究采用队列研究方法,收集2021年10月—2021年12月于深圳市儿童医院口腔科就诊的3~8岁患儿,下颌第一乳磨牙因龋损行牙髓切断术后进行PMC、ZC修复,共192例,包括PMC组96例(96颗龋齿),ZC组96例(96颗龋齿),分别于治疗后3个月、1年和2年进行临床检查,观察PMC组和ZC组的临床修复效果以及牙周状况,记录修复体是否完整、牙龈指数(GI)、探诊出血指数(BI)、菌斑指数(PLI)和世界牙科联盟(FDI)修复体各项性能评价指标。 结果 PMC组与ZC组在修复后3个月、1年、2年的牙周健康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修复3个月、1年、2年后,PMC组GI、BI、PLI高于Z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FDI修复体各项性能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性别患儿在2组修复后,GI、BI、PLI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性别患儿在PMC修复后的FDI修复体各项性能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ZC修复后的FDI修复体各项性能评分中,女童评分高于男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PMC组年龄与GI、BI、PLI、FDI修复体各项性能评分均呈负相关,存在显著相关性(P<0.01),ZC组年龄与GI、BI、PLI、FDI修复体各项性能评分均无显著相关性(P>0.05)。 结论 PMC与ZC可为乳磨牙龋损患儿提供较理想的修复手段。两种预成冠修复后的牙周健康状况趋于稳定,乳牙ZC组牙周健康状况优于PMC。患儿的年龄越大,PMC组牙周状况越好。

    上颌中切牙即刻种植术后骨量变化的影响因素探讨
    杨虎, 史芮雯, 刘月, 史一林, 张圣锛, 兰晶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2024, 42(5):  660-666.  doi:10.7518/hxkq.2024.2024127
    摘要 ( 101 )   HTML ( 12 )   PDF (1149KB) ( 96 )   收藏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单颗上颌中切牙即刻种植的临床效果及术后种植体周骨量的影响因素。 方法 选取接受单颗上颌中切牙即刻种植治疗的100例患者(100枚种植体)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临床资料及术前、术后当天和术后6个月影像学资料。测量术后即刻和术后6个月的种植体唇腭侧颈部、中部和根部的骨板厚度,观察骨量变化的规律,并通过回归分析模型评估唇腭侧骨板厚度的预测因素。 结果 术后6个月,种植体颈部、中部和根部唇侧骨厚度分别为2.35、2.29和3.28 mm,腭侧分别为0.00、2.40和6.05 mm;颈部骨吸收率最高,唇侧和腭侧分别为32.87%和62.20%;回归分析模型显示,种植体颈部唇侧骨厚度的影响因素为种植体颈部唇侧初始骨厚度、横断面上种植体中心与两邻牙中心连线夹角、种植体直径和愈合方式(P<0.05),而种植体腭侧初始骨厚度为种植体腭侧骨厚度的唯一预测因素(P<0.05)。 结论 单颗上颌中切牙即刻种植临床效果良好,种植体周新生骨厚度受多种因素共同影响,在制定即刻种植方案时,需综合考虑这些因素以达到最佳治疗效果。

    临床病例
    青少年局限性海绵状牙龈增生1
    杨靖梅, 曾昕, 吴亚菲, 赵寰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2024, 42(5):  667-670.  doi:10.7518/hxkq.2024.2024023
    摘要 ( 122 )   HTML ( 18 )   PDF (3007KB) ( 106 )   收藏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青少年局限性海绵状牙龈增生(LJSGH)是一种具有独特病理表现的牙龈过度增生性疾病,其临床表现不典型,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明确,在国内尚未有病例报道。该病的诊断主要依靠病理检测,治疗后存在复发可能性,最佳治疗方法仍缺乏一定的循证医学证据。本文报道1例LJSGH,并结合文献复习,对其临床特点、病理学特征和治疗进行总结,为该病的诊治提供参考。

    误诊为面部炎症的Rosai-Dorfman1
    陈雅琦, 马文, 聂根定, 黎明, 崔庆赢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2024, 42(5):  671-674.  doi:10.7518/hxkq.2024.2023455
    摘要 ( 129 )   HTML ( 14 )   PDF (3084KB) ( 75 )   收藏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Rosai-Dorfman病是一种罕见的非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其病因及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发生在颌面部更为罕见,本文就1例首诊误诊为口腔疾病造成的面部炎症、终诊断为Rosai-Dorfman病的病例进行报道,结合文献对其临床特点、诊疗及预后进行讨论,为今后诊断和鉴别发生在面颊部的Rosai-Dorfman病提供参考。

    以口腔颌面部病变为首发症状的儿童伯基特淋巴瘤1例报告及文献综述
    武宏, 赵文慧, 杨小倩, 李秀丽, 张衍蓉, 宋爱梅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2024, 42(5):  675-682.  doi:10.7518/hxkq.2024.2023432
    摘要 ( 129 )   HTML ( 9 )   PDF (4606KB) ( 123 )   收藏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伯基特(Burkitt)淋巴瘤是一种具有高度侵袭性的B细胞淋巴瘤,是增殖最快的人类恶性肿瘤,早期发现具有较高的治疗成功率,晚期则预后较差。本病可发生于儿童和成人,包括地方型(非洲Burkitt淋巴瘤)、散发型和免疫缺陷相关型。散发型Burkitt淋巴瘤最常见的首发部位是腹部器官及淋巴结,以口腔颌面部为首发症状的Burkitt淋巴瘤少见。本文报道1例以面部膨隆、牙痛、牙齿松动等口腔颌面部病变为首发症状的儿童散发型Burkitt淋巴瘤患者,同时对以口腔颌面部病变为首发症状的Burkitt淋巴瘤的发病情况进行文献综述,以期为广大口腔临床医师提供参考,从而对以口腔疾病为表现的Burkitt淋巴瘤患者做到早诊断、早治疗,提高治疗成功率。

    临床新技术
    一种扩孔钻刮骨结合种植体推膜经牙槽嵴顶上颌窦提升技术
    彭培钊, 王兰, 胥铭章, 郑紫阳, 赵任圣洁, 肖科明, 周杨, 余科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2024, 42(5):  683-688.  doi:10.7518/hxkq.2024.2024076
    摘要 ( 153 )   HTML ( 29 )   PDF (2908KB) ( 157 )   收藏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经牙槽嵴顶上颌窦提升术是牙种植临床中解决上颌后牙区骨高度不足的有效方法,但现行的骨凿法、剥离法、Smart钻法等都需要专门的手术工具盒。本文介绍了一种使用各个种植系统自带的扩孔钻去除窦底剩余骨并在种植体植入的过程中同时推起窦膜的上颌窦提升方法。本技术操作简便、省时、窦膜穿孔率低,对146人175颗种植体进行1年的随访观察,在3 mm≤剩余骨高度(RBH)<5 mm和5≤RBH<8 mm两种情况下分别增加了5.00(4.70,5.30)mm和2.10(1.40,2.70)mm的窦内骨高度,可以满足临床种植体的稳定性要求,是一项适宜推广的牙种植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