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下载排行
    一年内发表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 最近1个月下载排行 | 最近1年下载排行

    当前位置: 两年内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不可复性牙髓炎恒牙的活髓保存治疗
    汪俊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2023, 41 (6): 622-627.   DOI: 10.7518/hxkq.2023.2023193
    摘要2064)   HTML194)    PDF(pc) (738KB)(2519)    收藏

    传统观点认为,活髓保存治疗(VPT)主要用于年轻恒牙的牙髓治疗,但近些年来,VPT治疗也越来越多地应用于发育完全的恒牙。此外,以往只有牙髓正常或可复性牙髓炎的患牙才能进行VPT,但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不可复性牙髓炎或根尖周炎患牙VPT成功。哪些不可复性牙髓炎或根尖周炎患牙可以尝试进行VPT、临床如何评估和操作,本文拟对这些问题进行阐述。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 口腔正畸与颌面部美学
    马艳宁, 金作林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2023, 41 (6): 628-634.   DOI: 10.7518/hxkq.2023.2023231
    摘要1757)   HTML88)    PDF(pc) (963KB)(2503)    收藏

    口腔正畸是一门基于美学的临床应用学科,通过调整牙齿移动以及颌骨关系来协调鼻唇颏的相互关系。正畸医生需要在术前对患者的面部软组织正貌和侧貌进行充分的分析,了解可能存在的颌面部对称性、水平向、垂直向问题,可能的影响因素(增龄性变化和代偿性变化对面部形态的影响)以及在牙齿正畸时给颌面部形态带来的变化,以引导矫治方案的设计与正畸治疗的实施,有效提高正畸临床的效果,本文将以正畸医生视角对指导正畸方案设计的美学评价作一综述。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 口腔修复诊疗中构建虚拟患者的机遇与挑战
    沈颉飞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2024, 42 (1): 1-11.   DOI: 10.7518/hxkq.2024.2023317
    摘要1688)   HTML129)    PDF(pc) (4069KB)(2421)    收藏

    在口腔修复领域,构建虚拟患者进行数字化仿生修复展现出广阔的应用前景。虚拟患者由包含口颌面部信息的数字化素材构成,能准确地反映出口颌面结构的形态和空间关系。然而,在数字化素材的获取、精确配准过程和动态颌位关系的记录与转移中,均存在诸多挑战。本文将围绕虚拟患者的构建流程,阐述目前构建虚拟患者的关键点和难点,推动虚拟患者技术在口腔修复领域的普及和推广。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 拔牙后的感染与防治
    曹钰彬, 叶立, 潘剑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2024, 42 (4): 426-434.   DOI: 10.7518/hxkq.2024.2023427
    摘要1630)   HTML179)    PDF(pc) (1642KB)(2251)    收藏

    术后感染是牙拔除术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拔牙术后感染可表现为局部感染,也可扩散为全身感染。临床上口腔外科医生可通过督促患者加强口腔卫生保健、合理应用抗生素和选择适当的拔牙手术方式来预防拔牙术后感染。对于感染的治疗策略,口腔外科医生应根据不同的临床表现和诊断来制定。对于干槽症、迟发性感染、间隙感染、边缘性颌骨骨髓炎等局部组织感染,可通过局部清创处理、治疗性运用抗生素、必要时切开引流等方法来控制感染;对于怀疑发生坏死性筋膜炎的患者,应广泛清创,以减少组织坏死面积;对于接受过放疗或者抗骨吸收类药物治疗的患者,拔牙应遵循相关临床指南或专家共识的建议,以减少颌骨坏死等风险;对于全身基础情况较差或免疫功能不全的患者,应注意鉴别感染性心内膜炎和颅内感染,以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本文中笔者结合文献回顾和临床经验,总结了拔牙后感染的预防与治疗策略,以期为口腔外科同行提供参考。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5. 周围性面瘫患者的面神经功能训练专家共识
    陈芸梅, 刘艳, 黄秋雨, 罗姜, 吴红梅, 王烨华, 吴玲, 李秀娥, 毕小琴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2023, 41 (6): 613-621.   DOI: 10.7518/hxkq.2023.2023200
    摘要872)   HTML66)    PDF(pc) (1083KB)(1834)    收藏

    周围性面瘫患者进行面神经训练可预防面部表情肌萎缩,促进面瘫康复。目前临床尚缺乏具体、统一的面神经训练技术标准,这造成了临床上训练方法繁多、水平参差不齐的现状。为了规范护理人员面神经功能训练技术的应用,本团队召集国内相关专家,基于循证结合周围性面瘫的疾病特点和专家临床经验,通过深度访谈专家,进行专家函询和专家会议,最终制定了《周围性面瘫患者的面神经功能训练专家共识》,对面神经功能训练时机、训练方法、评价方法、健康教育等方面给出了规范化建议,供临床参考。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6. 隐形功能矫治器对比传统功能矫治器前导下颌治疗骨性类错畸形患者疗效的meta分析
    余磊, 李紫薇, 康芙嘉, 王宋庆, 谢尊玄, 朱宪春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2023, 41 (3): 305-314.   DOI: 10.7518/hxkq.2023.2022453
    摘要914)   HTML94)    PDF(pc) (6910KB)(1618)    收藏

    目的 以传统功能矫治器为对照,对隐形功能矫治器治疗骨性Ⅱ类错畸形的疗效进行meta分析。 方法 电子检索PubMed、Web of Science、Embase、Cochrane Library、中国生物医学文摘数据库、中国知网数据库、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2组研究者按照PICOS条目制定的纳入、排除标准,筛查文献、提取数据,并使用ROBINS-I进行质量评价。采用Revman 5.4和Stata 17.0软件进行meta分析。 结果 共纳入9个临床对照试验,总样本量283例。隐形矫治器与功能矫治器在治疗骨性Ⅱ类错畸形患者时,SNA、SNB、ANB、下颌体长度、上前牙角度、覆盖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间下颌平面角变化存在0.90°的差异;对照组下颌支生长量比隐形组多1.10 mm;隐形组下牙唇倾度比对照组少1.94°。 结论 隐形组在前导下颌时能更好地控制下颌前牙的唇倾度,下颌平面角基本保持不变,下颌升支的生长量不如对照组,临床中应当采用辅助措施进行改进。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7. 妊娠期口腔急症的临床考量
    张雪峰, 刘显, 刘畅, 华成舸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2024, 42 (2): 142-153.   DOI: 10.7518/hxkq.2024.2023367
    摘要1544)   HTML173)    PDF(pc) (1699KB)(1447)    收藏

    妊娠期是口腔疾病患病和治疗的特殊时期,妊娠期发生的口腔急症需得到恰当的处置。一方面,孕妇生理环境、个人习惯的改变增加了部分口腔疾病的易患性;另一方面,为了保证孕妇和胎儿安全,临床治疗策略局限。孕妇应掌握口腔健康知识、增强口腔保健意识。口腔医生应在“孕前预防,孕期治标,孕后治本”的原则下,根据不同的妊娠时期制定合适的治疗方案,以最安全、简单、有效的手段控制急症、防止疾病进展,避免对孕妇和胎儿的不良影响。防治结合,让孕妇和口腔医生共同维护妊娠期口腔健康。本文围绕妊娠期治疗原则,对妊娠期口腔急症治疗的时机选择、临床管理和不同疾病的治疗策略等进行了总结。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8. 内镜下唾液腺切除术式的变迁与趋势——从内镜辅助到完全内镜
    朱桂全, 李春洁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2023, 41 (4): 377-384.   DOI: 10.7518/hxkq.2023.2023116
    摘要2603)   HTML299)    PDF(pc) (5020KB)(1429)    收藏

    内镜外科在我国经历了30余年的快速发展,已经成为很多外科专业的主流术式。从首次报道至今,内镜在唾液腺切除术中的应用已有20余年。纵观内镜外科的总体发展历程,现阶段口腔颌面外科的内镜手术仍处于早期探索阶段,尚未得到成熟推广应用。得益于其他学科的引领和经验,口腔颌面外科的内镜技术有希望能够实现跨越式的发展。本文从内镜发展的总脉络出发,对内镜在唾液腺切除手术中的应用历史、现状与未来发展的趋势作一论述。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9. 可降解镁基金属引导骨再生膜的研究现状与展望
    陈良伟, 韩建民, 郭传瑸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2024, 42 (4): 415-425.   DOI: 10.7518/hxkq.2024.2024140
    摘要1213)   HTML102)    PDF(pc) (1016KB)(1408)    PDF(mobile) (1437KB)(228)    收藏

    可降解镁基金属引导骨再生(GBR)膜具有良好的机械性能、生物降解性和生物促成骨性能,是治疗颌面部骨缺损的理想植入物。本文对镁基金属引导骨再生膜的现状和未来的研究趋势进行阐述。首先介绍了镁基金属的研究历史及应用领域,随后从镁基金属GBR膜的机械性能、生物相容性和促成骨性能及其机制方面介绍了镁基金属制备GBR膜的应用优势,最后对当前镁基金属GBR膜的局限性及在口腔医学中的应用和展望进行介绍。镁基金属GBR膜在基础和转化研究方面都取得了重要的进展,为治疗口腔颌面部的骨缺损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0. 上前牙即刻种植即刻修复术后软组织变化与不同跳跃间隙的相关性
    张邃, 孙毅, 黄长波, 何东宁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2023, 41 (6): 678-685.   DOI: 10.7518/hxkq.2023.2023153
    摘要1945)   HTML35)    PDF(pc) (4373KB)(1388)    收藏

    目的 评估上颌前牙美学区即刻种植即刻修复(IIPP)后种植体周软组织变化与术中不同跳跃间隙的相关性,为临床对不同跳跃间隙患者的唇侧软组织轮廓的变化趋势及长期稳定性评估提供依据。 方法 纳入32名上颌美学区单颗牙缺失患者,均接受IIPP临床程序。根据跳跃间隙大小分为A、B、C组,A组:水平缺损间隙(HDD)≤2 mm;B组:2 mm<HDD≤3 mm;C组:HDD>3 mm,术后均即刻修复。使用Geomagic studio 2013对种植体周软组织轮廓体积、唇侧牙龈边缘水平进行定量分析。使用粉色美学评分(PES)进行最终美学效果评价。 结果 所有种植体在术后6个月均产生骨结合,软组织轮廓平均厚度变化为0.62 mm±0.15 mm,美学评分指数平均为11.09±0.99。术后6个月3组牙龈黏膜水平的变化分别为(0.45±0.11)、(0.40±0.12)、(0.35±0.11)mm,术后6个月3组软组织轮廓体积平均厚度的变化分别为(0.77±0.16)、(0.63±0.17)、(0.54±0.11)mm。术中跳跃间隙大小和牙龈黏膜水平、平均厚度变化存在中度负相关关系,术中跳跃间隙大小与PES未见明显相关。 结论 上前牙IIPP术后6个月内唇侧软组织轮廓体积虽然存在持续性减小,但该术式可以达到较为满意的美学效果,并且当跳跃间隙大于3 mm时,种植体周软组织水平可以得到良好的维持。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1. 美学区种植体植入轴向的影响因素及临床决策
    刘雨婷, 袁泉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2023, 41 (5): 512-520.   DOI: 10.7518/hxkq.2023.2023151
    摘要2365)   HTML92)    PDF(pc) (3643KB)(1372)    收藏

    美学区种植治疗的目标在于长期稳定的骨结合和理想美学效果。除了种植体植入的理想三维位置,良好的种植体轴向亦是保证美学区种植治疗成功的关键因素。由于上颌前牙区特殊的解剖结构,医生在种植手术时常需要综合考量剩余牙槽骨骨量及形态、软组织特征、修复方式和患者需求等多种因素,从而确定种植体植入的轴向。本文综述了前牙美学区种植体植入轴向的影响因素,并分析了理想修复体长轴与牙槽骨的矢状位置关系,以期为美学区种植决策的制定提供参考。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2. 桩核冠修复的感染控制
    黄翠, 朱嘉康, 王茜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2023, 41 (3): 247-253.   DOI: 10.7518/hxkq.2023.2023030
    摘要1760)   HTML582)    PDF(pc) (800KB)(1370)    收藏

    桩核冠修复是根管治疗后的患牙最常见的修复形式之一。感染控制是根管治疗的核心目标,口腔内科医生通常在根管治疗中能很好的落实和实现,而很多修复医生在后期的桩核冠修复中往往忽视对患牙的感染控制,忽视对根管治疗疗效的维持,这可能导致最终修复的失败。近来提倡的冠根一体化治疗理念要求临床医生将患牙从根管治疗到最终修复进行整体的考虑,而非简单地分为内科治疗和修复治疗两个部分。感染控制作为冠根一体化中的核心内容,应该被临床医生重视并落实到整个治疗环节中,特别是在根管治疗完成后的修复治疗中。因此,本文对桩核冠修复的感染控制进行阐述,对需行桩核冠修复的患牙进行分类,并提出桩核冠修复前和修复中感染控制的措施,以期为临床提供参考和指导。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3. 先天口面裂的分级分类诊疗专家共识
    李承浩, 安阳, 段小红, 郭应坤, 刘珊玲, 罗红, 马端, 任芸芸, 王旭东, 吴晓珊, 谢红宁, 朱洪平, 朱军, 石冰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2025, 43 (1): 1-14.   DOI: 10.7518/hxkq.2025.2024306
    摘要1467)   HTML351)    PDF(pc) (1114KB)(1205)    收藏

    先天口面裂是颌面部最常见的出生缺陷,其预后根据畸形的病因和严重程度的不同有着很大的差别。其中非综合征型先天口面裂的畸形程度较轻且治愈效果好,综合征型先天口面裂常因伴有身体其他器官的异常而致使治疗难度较大,预后较差。本共识对不同严重程度的先天口面裂进行详细的分级分类,并提出相应的诊疗指南,为患者家庭应对产前筛查结果、选择治疗方案提供参考,对我国预防和控制严重出生缺陷发生、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4. 中国学龄前儿童龋齿患病率及填充率的Meta分析
    张静, 王雁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2023, 41 (5): 573-581.   DOI: 10.7518/hxkq.2023.2023071
    摘要712)   HTML40)    PDF(pc) (2822KB)(1187)    收藏

    目的 了解近5年中国3~5岁学龄前儿童龋齿患病及治疗情况。 方法 系统检索2017—2022年CNKI、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以及MEDLINE、EMBASE文献库中中国学龄前儿童龋齿流行病学文献,对符合标准的纳入文献进行Meta分析,并按性别、年龄、地理区域、民族、居住地进行亚组分析。 结果 共纳入文献27篇,总计纳入学龄前儿童72 788例,患龋儿童38 344例。学龄前儿童龋齿合并患病率为59.3%(95%CI:54.6%~63.9%),龋齿合并填充率为5.7%(95%CI:2.5%~8.8%)。亚组分析中3、4、5岁儿童龋齿合并患病率分别为46.9%(95%CI:42.5%~51.4%)、59.0%(95%CI:55.1%~62.8%)、67.3%(95%CI:62.5%~72.2%),不同年龄段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此外,不同地域间差异也具有统计学意义,其中西北地区学龄前儿童患龋率最高,为68.6%(95%CI:55.5%~81.8%),而华中地区学龄前儿童患龋率最低,为49.1%(95%CI:47.3%~51.0%)。不同性别、民族、居住地间学龄前儿童患龋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我国3~5岁学龄前儿童龋患现状严重且呈逐年增高趋势,当务之急应全面加强学龄前儿童口腔健康工作,落实疾病三级预防策略。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5. 隐形矫治器远移下颌第一磨牙的三维有限元研究
    康芙嘉, 余磊, 张琦, 李欣鹏, 胡志强, 朱宪春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2023, 41 (4): 405-413.   DOI: 10.7518/hxkq.2023.2023021
    摘要1017)   HTML39)    PDF(pc) (3762KB)(1182)    收藏

    目的 构建隐形矫治器远移下颌第一磨牙的有限元模型,探究是否使用微种植体支抗及不同第一磨牙起始位置进行远移时的牙列移动特点。 方法 使用锥形束CT(CBCT)数据构建下颌骨、牙齿、牙周膜及隐形矫治器模型,依据是否辅助微种植体弹性牵引分为无支抗组及微种植体组(第一磨牙与第二磨牙根间),在两组中以第一磨牙起始位置分为工况1:第一磨牙距第二前磨牙0 mm;工况2:第一磨牙距第二前磨牙1 mm,工况3:第一磨牙距第二前磨牙2 mm;工况4:第一磨牙距第二前磨牙3 mm。分析各工况牙列总体位移及各方向位移的数据特点。 结果 无支抗组:除第一磨牙向远中移动外,其余牙均表现为反向移动。微种植体组:除工况1中第二磨牙表现为少量近中移动,其余工况全牙列均表现为远中移动、前牙舌向移动,其中工况4第一磨牙远中位移值最大。随着第一磨牙起始位置向远中改变,第一磨牙向远中、前磨牙向近中及前牙向唇侧移动量增加,而第二磨牙向近中移动量减小。 结论 微种植体能够有效保护前牙支抗,增加磨牙远移的表达率,避免第二磨牙出现往返移动,且第一磨牙移动起始位置与其远移量及其余牙齿移动量有关。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6. 氧化锆全冠的临床应用原则及新进展
    王剑, 杨林新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2024, 42 (2): 135-141.   DOI: 10.7518/hxkq.2024.2023404
    摘要1884)   HTML170)    PDF(pc) (729KB)(1175)    收藏

    氧化锆全冠在口腔修复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传统氧化锆机械性能佳,但半透性较差,透明氧化锆的出现大大提高了氧化锆的美学性能。但在临床中,应对影响全锆冠美学修复效果的因素进行综合考量,选择最合适的全锆冠修复体,同时临床医师需要根据患者实际情况合理设计牙体预备量以及预备方式。在氧化锆的临床粘接过程中,要对基牙和修复体做好表面处理,选择合适的粘接剂以获得良好的粘接强度和美观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7. 汉唐之际口腔认知与疾病诊疗研究与展望
    高琴, 朱梦迪, 王伽伯, 王松灵, 周建, 张净秋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2023, 41 (5): 604-612.   DOI: 10.7518/hxkq.2023.2023183
    摘要387)   HTML2013265937)    PDF(pc) (832KB)(1171)    收藏

    汉唐时期是中医学从奠基到成熟的重要节点,此时传统口腔医学也从初创进入重要发展阶段。通过对现有文献与研究成果的梳理、分析,可以发现:目前汉唐口腔医学研究集中在汉唐口腔生理、病理和口腔疾病治疗与卫生保健等方面,对汉唐口腔医学发展史及当时医书所载口齿相关术语释义略有涉及,研究方法与思路也较为单一,古籍文献的引用、分析多为简单罗列与初步的演绎推理。从大的宏观视角出发,目前汉唐口腔医学发展的全貌并未覆盖,一系列重大问题尚未触及。同时,对汉唐口腔医学研究新方法的探讨与运用,亟需推进。从未来研究的前景看,中国口腔疾病传统治疗的研究领域广阔,大量文献尚未挖掘,假以时日必将成果丰硕。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8. 牙龈卟啉单胞菌来源的脂多糖诱导非酒精性脂肪肝的局部巨噬细胞免疫耐受表型
    郭力嘉, 刘奕彤, 陈颖怡, 徐骏疾, 刘怡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2023, 41 (4): 385-394.   DOI: 10.7518/hxkq.2023.2023111
    摘要587)   HTML34)    PDF(pc) (6205KB)(1156)    收藏

    目的 探索牙龈卟啉单胞菌感染的非酒精性脂肪肝局部巨噬细胞功能变化及潜在调控靶点。 方法 利用单细胞测序技术分析合并牙龈卟啉单胞菌感染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小鼠肝脏中的各类细胞表型及其功能变化。进一步利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酶联免疫吸附和免疫荧光染色观察肝脏组织中的炎症程度及巨噬细胞抗原呈递功能标志物表达水平,利用油红染色观察NASH肝脏局部脂肪组织堆积情况。体外利用牙龈卟啉单胞菌来源的脂多糖干预小鼠腹腔巨噬细胞,通过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和转录组测序验证体内试验结果。 结果 与健康肝脏中的巨噬细胞相比,牙龈卟啉单胞菌感染的NASH小鼠肝脏巨噬细胞表现出了显著的异质性,其高表达包括C1qb、C1qc、Mafb、Apoe和Cd14在内的多个炎症基因,但与抗原提呈功能相关的基因Cd209a、H2-Aa、H2-Ab1和H2-DMb1等的表达相对较低。进一步的体内外研究表明,这些巨噬细胞的活化和浸润可能是由于局部牙龈卟啉单胞菌来源的脂多糖的积累和诱导造成的。 结论 牙龈卟啉单胞菌来源的脂多糖诱导非酒精性脂肪肝的局部巨噬细胞免疫耐受表型,可能是牙周炎致病菌感染促进NASH炎症和发病的关键机制。本研究结果进一步阐明巨噬细胞在NASH相关疾病发病过程中的功能障碍和调节机制,并为其临床治疗提供了几个潜在的调控靶点。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9. 意向性牙再植术保留重度牙周炎患牙的临床应用策略
    叶畅畅, 杨禾, 黄萍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2024, 42 (1): 12-18.   DOI: 10.7518/hxkq.2024.2023206
    摘要1579)   HTML131)    PDF(pc) (3848KB)(1139)    收藏

    随着牙周组织再生技术的发展与进步,越来越多的学者报道可通过意向性牙再植术治疗重度牙周炎患牙。对于已经具备拔牙指征的重度牙周炎患牙,意向性牙再植术已经成为保存天然牙最后的可能手段。然而意向性牙再植术的适应证要求严格,手术能否成功与病例的选择和医生的操作技能密不可分。本文探讨意向性牙再植术治疗重度牙周炎患牙的适应证和操作步骤,并结合文献和病例分析影响重度牙周炎患牙意向性牙再植术预后的相关因素,为临床医生了解和掌握该项手术技术提供参考。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0. 髁突肥大继发牙颌面畸形的诊断与治疗
    罗恩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2023, 41 (4): 369-376.   DOI: 10.7518/hxkq.2023.2023059
    摘要5834)   HTML232)    PDF(pc) (7679KB)(1060)    收藏

    髁突肥大继发牙颌面畸形,是由于髁突非肿瘤性过度增生而导致面部不对称畸形、咬合紊乱、颞下颌关节功能障碍等症状的一种疾病。该病病因仍不明确,目前以正颌外科、关节外科、颌骨轮廓整形术以及术前、术后正畸治疗作为主要治疗方式,根据髁突增生的活跃程度、颌骨畸形的严重程度以及患者意愿,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以期矫治颌骨畸形、改善咬合关系、重建良好的关节功能。本文将从髁突肥大继发牙颌面畸形的病因、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治疗目标及手术方式选择结合笔者经验对该病的诊治作一系统论述。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1. 伴全身系统疾病牙周炎患者的诊疗策略
    林莉, 李兆榕, 晋伊宁, 尹寿成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2023, 41 (5): 502-511.   DOI: 10.7518/hxkq.2023.2023181
    摘要1912)   HTML441)    PDF(pc) (841KB)(1047)    收藏

    牙周炎是一种破坏牙齿支持组织完整性的慢性炎症性疾病,是影响全球口腔和系统健康的公共卫生问题。随着科学和医学的发展,口腔健康的重要性及其对全身健康的影响越来越受到关注。这就要求口腔科医生在临床诊疗工作中更加重视伴不同全身疾病患者的诊疗方法。本文就伴全身疾病牙周炎患者的诊疗策略进行阐述,旨在帮助口腔科医生制定更合理的诊疗决策。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2. 关闭前牙牙间隙的口腔门诊多科室合作临床决策
    于海洋, 税钰森, 蒋青松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2024, 42 (3): 277-285.   DOI: 10.7518/hxkq.2024.2023460
    摘要1222)   HTML148)    PDF(pc) (1711KB)(1045)    收藏

    前牙牙间隙是一种常见的牙齿缺陷。临床常用关闭前牙牙间隙方案包括正畸治疗、直接修复以及间接修复等,是一项可能同时涉及正畸科、牙体牙髓科、修复科、全科以及牙周科等口腔门诊多科室合作的诊疗项目。由于当前我国口腔门诊普遍存在的分科过细、跨科室合作效率低,以及牙间隙的病因繁杂,使得临床跨科室合作关闭牙间隙时如何选择最佳治疗时机与合理方案尚缺乏清晰的诊疗思路,最终将影响关闭前牙牙间隙的疾病诊治效能和疗效。为此,本文推荐了一套基于病因诊断与牙间隙几何量实测值进行分类分级来关闭前牙牙间隙的三个序列临床决策树。该套决策树通过患者病史和临床检查结果进行病因归类,并判断牙间隙的稳定性,再进一步依据牙间隙几何量实测值、患者的求美心理评估、诊疗费用与时间成本等,合理选择相应的口腔门诊跨科室联合治疗方案,实现牙间隙的精准分类诊疗。本决策树针对前牙牙间隙跨科室合作难点,提供了客观高效的决策拐点,有助于进一步提高工作效率,提升关闭前牙牙间隙的疗效。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3. 从“经验外科”到“精准外科”——精准正颌外科体系的建立与临床应用
    王旭东, 魏弘朴, 李彪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2023, 41 (5): 491-501.   DOI: 10.7518/hxkq.2023.2023152
    摘要2796)   HTML614)    PDF(pc) (5441KB)(1023)    收藏

    近年来,通过截骨和移动牙-颌骨复合体的正颌外科手术已成为治疗牙颌面畸形的重要方法。上、下颌骨最终的空间位置将直接影响正颌手术的治疗效果,也是治疗的关键步骤。为了精准实现理想的颌骨空间位置,在数字化外科和3D打印技术迅猛发展的推动下,正颌外科已经从过去的“经验外科”时代进入“精准外科”的新时代。本文详细阐述了多年来我们在“精准正颌外科”治疗模式方面的探索和研究,介绍其技术体系及在“Ortho+X”治疗模式中的应用,旨在为广大同行提供参考和帮助。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4. 37例颞下颌关节盘不可复性前移位患者自然转归的临床及磁共振成像特征分析
    闫森, 乔永明, 段亮伟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2024, 42 (1): 82-88.   DOI: 10.7518/hxkq.2024.2023219
    摘要570)   HTML50)    PDF(pc) (3110KB)(973)    收藏

    目的 了解颞下颌关节盘不可复性前移位患者自然病程的临床、影像学变化及不同年龄段的差异性。 方法 选择2016年1月—2023年6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口腔颌面外科就诊的颞下颌关节盘不可复性前移位患者37例(45侧),男性4例,女性33例,平均年龄23.5岁,平均病程14.4个月。收集初诊及复诊时临床及磁共振成像(MRI)资料,测量关节盘的长度和厚度、关节盘前移角度、髁突高度,使用SPSS 25.0进行统计分析,比较临床及影像学的变化。 结果 37例(45侧)患者复诊与初诊相比较:3例3侧自愈为可复性盘前移位;48.4%患者自觉张口受限未缓解或加重;58.3%患者张口疼痛无改善;54.5%咀嚼疼痛无改善;33.3%患者面部偏斜呈现加重趋势,仅1例缓解。关节盘前移角度从初诊时61.63°增长至67.81°,关节盘长度从8.20 mm缩短至7.27 mm,髁突高度从23.17 mm降为22.76 mm,以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髁突吸收比例上升。青少年组与成人组颞下颌关节盘不可复性前移位患者关节软硬组织变化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在颞下颌关节盘不可复性前移位自然病程中,部分患者的临床症状不能完全缓解;不同年龄段患者都会出现关节盘前移程度逐渐增大,关节盘长度逐渐缩短,发生折叠变形,髁突出现吸收,继发面部偏斜、下颌后缩等继发畸形。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5. 重度牙周炎患牙拔除或挽救之思考
    王勤涛, 马志伟, 王津津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2023, 41 (6): 635-640.   DOI: 10.7518/hxkq.2023.2023274
    摘要939)   HTML102)    PDF(pc) (2810KB)(969)    收藏

    重度牙周炎病损患牙的舍与留是口腔界亘古至今争议热点之一,从不同观点、专业、技术、时间、经济等角度出发考虑则会有不同抉择,尚无统一的共识。本文基于笔者自己的理解、经验、文献复习等,从重度牙周炎病损患牙舍与留的影响因素、舍弃时需考量什么、尽量保存是否可能、如何发现和预防病损发展等方面提出一些交流看法,旨在引发同行间的更多思考和积累临床循证资料,以利合作与促进口腔健康。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6. 一种三维打印导板引导的同期种植与牙体预备技术
    胡楠, 刘春煦, 高静, 解晨阳, 余嘉怡, 贾璐铭, 于海洋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2023, 41 (4): 483-490.   DOI: 10.7518/hxkq.2023.2022027
    摘要1857)   HTML11691)    PDF(pc) (5241KB)(961)    收藏

    当临床中既要进行缺失牙的种植,又要进行余留牙的牙体预备时,利用数字技术将二者进行同期整合是一个减少就诊次数、提升效率的方案。本文提出了一种同期种植与牙体预备技术的数字化流程,将种植手术导板和三维打印定深孔导板同期整合为一个导板,同时完成引导种植体植入与精准牙体预备。以“修复为导向”的虚拟种植规划设计并制作出的种植手术导板,可以提高种植体植入的效率和可预测性,其线性精度要求为1 mm左右;而定深孔导板实现了牙体预备量的精准引导、修复空间可视化,保证了备牙质量,其线性精度要求为百微米级。不同的设计精度需求使得二者的结合提升导板整体的引导精度需求,二者的一体化同期应用也实现了最大程度减少临床操作时间、就诊次数以及患者经济负担的要求。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7. 比较隧道术及冠向复位瓣术治疗牙龈退缩的疗效及长期稳定性的Meta分析
    程小明, 唐睿, 葛自力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2023, 41 (4): 450-462.   DOI: 10.7518/hxkq.2023.2023045
    摘要642)   HTML21)    PDF(pc) (7870KB)(918)    收藏

    目的 系统评价隧道术(TUN)和冠向复位瓣(CAF)联合结缔组织移植术(CTG)治疗牙龈退缩的疗效及长期稳定性。 方法 通过计算机检索PubMed、Web of Science、Embase、CNKI数据库,搜集相关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RCT),只有用于比较CAF与TUN的RCT才被纳入本篇Meta分析。检索时间自建库至2022年9月1日。 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8项RCT,包括305位受试者的454个退缩位点。Meta分析结果显示:在主要指标平均根面覆盖率(MRC)长期稳定性方面,CAF组、TUN组在短期和长期结果比较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分别是[MD:1.45%,95% CI(-2.93%,5.82%),P=0.52]、[MD:-0.70%,95%CI(-6.41%,5.00%),P=0.81],但CAF组在术后MRC长期结果上较TUN组表现更佳[MD:5.69%,95%CI(0.87%,10.50%),P=0.02],其中完全根面覆盖率(CRC)分析结果与MRC结果大致相同。次要指标角化龈宽度(KTW)增长量,短期内TUN组显著优于CAF组[MD:-0.38 mm,95%CI(-0.67 mm,-0.10 mm),P=0.008],长期结果显示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MD:-0.26 mm,95%CI(-0.94 mm,0.43 mm),P=0.46]。次要指标根面覆盖美学评分(RES),TUN组优于CAF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MD:0.62,95%CI(0.28,0.96),P=0.000 3]。术后VAS疼痛指数评分,由于纳入文献统计的结果较少,且异质性太大,分析的结果未见显著性差异[MD:0.53,95%CI(-1.96,3.03),P=0.68]。 结论 本研究发现CAF+CTG和TUN+CTG在治疗牙龈退缩均可取得良好CRC,且CAF比TUN表现更佳,两组均能取得良好的长期稳定性。在术后RES,TUN组较CAF组评分更高。考虑到本研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未来仍需要更大样本、更高质量、更长随访时间的临床试验评估TUN在牙龈退缩手术的疗效。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8. 意向性牙再植治疗下颌第二磨牙根管治疗失败病例1
    蔡美娟, 向绍雯, 谢成婕, 欧阳楚红, 童方丽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2023, 41 (4): 471-477.   DOI: 10.7518/hxkq.2023.2022487
    摘要690)   HTML71)    PDF(pc) (4775KB)(901)    收藏

    当根管再治疗和根尖手术难以治疗根尖周病损时,意向性牙再植成为保留天然牙的另一种可选择的临床技术。本文报道1例28岁女性,主诉左下颌第二磨牙3个月前接受根管治疗后出现咀嚼不适,既往病史及影像学检查显示下颌第二磨牙为C形根管系统且根管充填致密,牙根C形凹槽中份出现透射影,近中根管壁和远中根管壁菲薄,该病例采用意向性牙再植治疗,18个月随访结果提示,意向性牙再植和纳米生物材料的应用促进了感染控制、牙齿保留和牙周组织再生。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9. 不同硫酸化程度的糖胺聚糖成软骨作用的体外研究
    郑雯, 蔡明详, 彭荟桢, 刘敏义, 刘湘宁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2023, 41 (4): 395-404.   DOI: 10.7518/hxkq.2023.2023055
    摘要466)   HTML21)    PDF(pc) (5739KB)(849)    收藏

    目的 本研究旨在探讨硫酸软骨素(CS)、硫酸皮肤素(DS)与肝素(HEP)对软骨形成细胞成软骨分化和小鼠关节软骨状态维持的作用及其机制。 方法 小鼠软骨发生细胞系(ATDC5)和小鼠关节软骨组织块在含不同硫酸化程度糖胺聚糖的培养基中培养后,使用细胞增殖试验、阿利新蓝染色、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T-qPCR)和蛋白质印迹(Western blot)分析来观察细胞增殖、成软骨分化、软骨形成、软骨组织维持的作用,并进一步探讨其潜在机制。 结果 HEP和DS主要通过激活骨形态发生蛋白(BMP)信号通路,CS主要通过激活蛋白激酶B(AKT)信号通路促进软骨形成细胞的增殖能力、提高基质蛋白多糖的生成、增加Sox9、Ⅱ型胶原蛋白(Col2a1)和聚集蛋白聚糖(Aggrecan)的表达水平。 结论 本研究探讨了不同硫酸化程度的糖胺聚糖对细胞成软骨与软骨稳态的维持作用差异及其机制,HEP有助于促进软骨形成和维持软骨组织正常状态,CS在损伤软骨组织再生方面效果更好。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0. 正中关系的临床决策
    于海洋, 颜哲彬, 解晨阳, 吴秦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2024, 42 (5): 558-565.   DOI: 10.7518/hxkq.2024.2024147
    摘要533)   HTML104)    PDF(pc) (1336KB)(838)    收藏

    正中关系(CR)最初应用于无牙颌的全口义齿修复,后来逐渐应用于有牙颌的临床诊疗。关于CR在有牙颌中的应用,一方面对其合理性有不少质疑,如在颞下颌关节紊乱病治疗中,CR是否应作为诊疗核心?咬合重建修复治疗中,CR是否应作为建颌位?正畸治疗中,CR是否应作为目标颌位?但另一方面,CR的各种临床运用却是客观存在的。根据现有认知,本文汇总整理了争议不大的几种主要临床场景的适用条件,初步提出了CR临床应用时的决策树,供临床参考。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1. 数字孪生辅助调整颌位流程的临床新技术和应用效果研究
    龚衍吉, 刘洋, 尹德强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2024, 42 (2): 268-276.   DOI: 10.7518/hxkq.2024.2023327
    摘要902)   HTML46)    PDF(pc) (2933KB)(836)    收藏

    目的 介绍一种衍生自数字孪生的颌位调整新技术,并评价其辅助临床治疗颞下颌关节紊乱病(TMD)的效果。 方法 纳入2022年6月至2023年5月于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院颞下颌关节科就诊的TMD患者74例,收集患者的初诊计算机断层扫描(CT)和双侧颞下颌关节磁共振成像(MRI)数据。根据MRI数据进行评估将148个关节分为正常盘-髁关系组(正常组)、可复性盘移位(DDWR)组以及不可复性盘移位(DDWoR)组,用CT数据重建患者口颌系统三维模型并构建个性化参考系进行颌位调整,将调整后的咬合关系输出打印为咬合导板,患者佩戴后行MRI复查。测量不同组别调整颌位前后患者髁突及关节盘的移位量和方向以及髁突与关节盘的夹角,评估其与髁突移位的相关性。 结果 在正常组中,关节盘沿X轴和Z轴分别向后、下移动(-0.60±0.62)、(0.51±0.71)mm;在DDWR组中,关节盘沿X轴和Z轴分别向后、上移动(-1.33±1.38)、(-0.09±1.31)mm;在DDWoR组中,关节盘沿X轴和Z轴分别向前、下移动(0.49±1.76)、(1.35±1.76)mm。在3组中,患者的髁突与关节盘的夹角在调整颌位后都减小。所有患者在调整颌位后症状均得到了改善。 结论 使用数字化软件辅助调整颌位能够简化流程、降低技术的敏感性,改善患者盘-髁结构及症状,在治疗TMD患者中的应用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2. Twin-block矫治器对安氏类错患者髁突影响的Meta分析
    李雨霖, 徐静晨, 蒋晓鸽, 陈嵩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2023, 41 (4): 463-470.   DOI: 10.7518/hxkq.2023.2023052
    摘要603)   HTML31)    PDF(pc) (3245KB)(834)    收藏

    目的 评价Twin-block矫治器对安氏Ⅱ类错患者髁突生长改建及位置的影响。 方法 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中国知网(CNKI)、维普(VIP)等数据库,纳入所有应用Twin-block矫治器治疗安氏Ⅱ类错畸形患者并对其髁突进行评估的随机对照试验、临床对照试验及单臂临床试验。2位评价者独立纳入文献、进行偏倚风险评估并提取数据,运用Revman 5.3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最终纳入文献8篇,共8项研究,其中7项为高质量研究。Meta分析结果显示:Twin-block矫治后,髁突向前移位,关节前间隙减小(P<0.000 01),关节后间隙增大(P<0.000 01),而关节上间隙未发现具有统计学意义的改变(P=0.11);关节间隙指数的增大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 01)。治疗后髁突前后径增大(P=0.000 2),髁突高度增大(P<0.000 01),而髁突内外径的增大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42)。 结论 Twin-block矫治器能够促进髁突向后上方的生长改建,并引导其向前移位从而使髁突-关节盘重新定位,达到良好的下颌位置并改善安氏Ⅱ类咬合关系。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3. 基于审美分析的口腔美容修复分类诊疗方案(一):基本概念、决策树及临床路径
    于海洋, 赵俊颐, 孙蔓琳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2024, 42 (1): 19-27.   DOI: 10.7518/hxkq.2024.2023212
    摘要1145)   HTML69)    PDF(pc) (2597KB)(825)    收藏

    当前美容修复临床方案多基于欧美国家提出的口腔美感指标(简称欧美审美)制定,但机械地照搬欧美口腔美容修复方案,忽视了其与中国人口腔美感指标(简称中式审美)的差别,是无法有效支撑国人个性化口腔美容修复诊治的。另外,近年发展迅猛的美容修复新技术、新方案层出不穷,但不少热门概念的内涵混淆不清,也缺乏应有的分级诊疗规范,急需讨论明晰。本文从服务好口腔美容修复临床运用出发,探讨了中译词“美学”的不足与误用,美学与美容的区别与联系,美容修复与固定修复的相关关系,还讨论了前牙区、美学区与暴露区的差别、口腔审美分析的诊疗价值,以及脱敏、暗示等疗法在口腔疑难美容修复病例中的运用方法。进一步介绍了审美分析引导的暴露区牙位修复重建的决策树及临床路径,并案析介绍了审美分析评估临床流程、口腔美容修复临床三分类及相应的临床分类诊疗要点。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4. 牙骨质-骨化纤维瘤切除术同期联合异位尖牙自体牙移植1
    韩岳, 刘逸轩, 赵吉宏, 钟皓研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2023, 41 (6): 731-736.   DOI: 10.7518/hxkq.2023.2023103
    摘要365)   HTML1175316510)    PDF(pc) (6327KB)(777)    收藏

    牙骨质-骨化纤维瘤(COF)是一种间充质来源的良性牙源性肿瘤,可导致患区恒牙阻生或异位。自体牙移植术是指将牙从一个位置移植到同一个体的另一位置的手术过程,能够有效恢复患者的咀嚼和美观,是替代缺牙的可行方法。本文报告了1例COF切除术同期联合异位尖牙自体移植修复牙列缺损的病例,该方法有效促进了骨的连续性和稳定性的恢复,并实现了即时和长期美观功能的需求。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5. 巴戟天多糖通过上调沉默信息调节因子1抑制炎性牙周膜细胞NOD样受体热蛋白结构域相关蛋白3的表达及活性
    蔡红宣, 王正安, 张赞, 戴晶怡, 司为幸, 符起亚, 杨静文, 田亚光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2023, 41 (6): 662-670.   DOI: 10.7518/hxkq.2023.2023114
    摘要302)   HTML21)    PDF(pc) (8335KB)(774)    收藏

    目的 探讨炎性微环境下巴戟天多糖(MOP)对牙周膜细胞沉默信息调节因子1(SIRT1)及NOD样受体热蛋白结构域相关蛋白3(NLRP3)表达的影响。 方法 将30只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n=6)和模型组(n=24),模型组采用正畸丝结扎法建立牙周炎模型,3周后每组各处死6只大鼠,Micro-CT检测确认建模成功。剩余模型组大鼠随机分为牙周炎自然恢复组、生理盐水(NS)组和MOP组。MOP组于大鼠左上颌第一磨牙腭侧注射MOP[200 mg/(kg·3d),50 µL,持续4周],NS组注射等体积NS,牙周炎自然恢复组不做任何处理。取大鼠左上颌骨组织,采用苏木精-伊红(HE)染色观察牙周膜细胞病理改变,免疫组织化学检测SIRT1、NLRP3表达量。体外培养人牙周膜成纤维细胞(hPDLFs),CCK-8检测MOP对细胞活性的影响。将第4代细胞分为对照组、炎症组(10 µg/mL脂多糖)及实验组(5 µmol/L MOP,5 µmol/L MOP+10 µg/mL脂多糖)。利用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RT-PCR)及Western blot检测SIRT1和NLRP3表达变化,免疫沉淀及酶联免疫法(ELISA)分别检测NLRP3乙酰化及白细胞介素(IL)-1β、IL-18含量。采用Prism 9.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在体内实验中,MOP组较牙周炎自然恢复组和NS组NLRP3表达下降,SIRT1表达升高(P<0.05),炎细胞浸润减少。在体外实验中,与对照组相比,炎症组NLRP3 mRNA和蛋白表达量均增高(P<0.05),SIRT1表达降低(P<0.01);MOP能上调炎症细胞SIRT1表达(P<0.05),降低NLRP3表达及其乙酰化水平(P<0.05),减少上清液中IL-1β、IL-18含量(P<0.01)。 结论 炎性牙周膜细胞SIRT1表达降低,NLRP3表达升高;MOP干预能促进SIRT1表达,导致NLRP3表达受抑制,同时通过去乙酰化作用使NLRP3乙酰化水平下降,从而NLRP3活性降低,由此发挥抑制炎症作用。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6. 数字化技术在酸蚀症伴重度磨耗患者功能美学缺陷修复中的应用1
    侯玮玮, 郑绪红, 陈晓玲, 蔡蔚靓, 王朝阳, 苏智伟, 赵鹃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2024, 42 (1): 111-120.   DOI: 10.7518/hxkq.2023.2023130
    摘要501)   HTML60)    PDF(pc) (8987KB)(747)    收藏

    牙磨耗、磨损、酸蚀症等多因素导致的非龋性牙体缺损在口腔临床中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通常伴随着不同程度的口腔美学缺陷及功能障碍。对其进行全牙列固定修复咬合重建时,不仅要恢复牙列的形态和美观,更要实现咬合关系与整体口颌系统的协调。本文报道1例酸蚀症伴重度磨耗的病例,利用多模态数字化数据(口内扫描、面部扫描、电子面弓、下颌运动轨迹描记等)构建4D虚拟患者,制定全面的修复方案,进行不同牙齿的个性化微创修复,采用唇贴面、颊贴面、贴面、高嵌体、嵌体、全冠等多种修复体,完成数字化全牙列咬合重建治疗,为该疾病的诊治提供可视化、可全程质控的全局观诊疗策略。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7. 美学区天然基牙二次冠修复中预备体不良边缘的处理策略
    刘峰, 詹雅琳, 刘欣然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2023, 41 (6): 641-646.   DOI: 10.7518/hxkq.2023.2023281
    摘要2057)   HTML63)    PDF(pc) (1512KB)(745)    收藏

    天然基牙二次冠修复是固定修复的难点之一。天然基牙需要进行二次冠修复的原因包括美学因素、侵犯生物学宽度等。本文将围绕美学区天然基牙二次冠修复中预备体不良边缘如何进行修复-牙周治疗的处理策略进行探讨,梳理美学区天然基牙二次冠修复不良边缘处理的决策树。美学区天然基牙二次冠修复中预备体边缘是核心,总的治疗原则为在适宜的美学位置、适宜的生物学位置,形成清晰、光滑及连续的边缘形态。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8. 4种机用镍钛锉根管预备后形成牙本质微裂的研究
    王梓, 薛明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2024, 42 (1): 75-81.   DOI: 10.7518/hxkq.2023.2023257
    摘要1140)   HTML61)    PDF(pc) (1895KB)(742)    收藏

    目的 运用micro-CT比较T-Flex、Reciproc Blue(RB)、ProTaper Gold(PTG)和ProTaper Universal(PTU)4种机用镍钛锉在体外根管预备后牙本质微裂形成方面的差异。 方法 选用根管弯曲度不大于10°的新鲜离体双根管前磨牙32颗建立体外根管预备模型。根据所用镍钛系统将其随机分为T-Flex、RB、PTG、PTU组(n=8)。设置micro-CT体素大小为17.18 μm,扫描分析预备前后牙根横断面图像(n=56 940),观察牙本质微裂的存在。各组结果以存在裂纹的断层图像的数量及百分比来表示,McNemar检验用于比较预备前后牙本质裂纹的存在是否有显著差异,显著性水平设定为P<0.05。 结果 总体有11.04%的图像显示有牙本质微裂(n=6 288)。T-Flex、RB、PTG和PTU组在预备后观察到具有牙本质微裂截面的比例各自为9.82%、10.79%、12.27%和11.25%。所有在预备后断层图像上发现的牙本质裂纹在相应的预备前图像中均已存在。使用上述镍钛系统预备前磨牙根管未出现新的微裂纹。 结论 未经根管预备的离体牙中预先即存在牙本质微裂纹;T-Flex、RB、PTG和PTU 4种机用镍钛器械对前磨牙直根管进行根管预备均不会导致新的牙本质微裂纹形成。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9. 生物钟蛋白Bmal1对实验性牙周炎相关肾损伤的影响
    马浩楠, 李琼, 商雅琦, 辛禧瑞, 刘歆婵, 武洲, 于维先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2024, 42 (2): 163-171.   DOI: 10.7518/hxkq.2024.2023245
    摘要460)   HTML47)    PDF(pc) (7118KB)(738)    收藏

    目的 通过建立大鼠牙周炎模型,探讨生物钟蛋白Bmal1对慢性牙周炎相关肾损伤的影响。 方法 将12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牙周炎组,每组6只。采用正畸结扎丝对牙周炎组大鼠双侧上颌第一磨牙进行结扎处理,对照组大鼠不进行任何干预措施。8周后,检测2组大鼠的牙周临床指标,包括牙周探诊深度、牙龈出血指数和牙齿松动度。采用Micro-CT对大鼠上颌骨进行扫描和三维图像重建,评估牙槽骨吸收情况。采用苏木精-伊红(HE)和过碘酸雪夫(PAS)染色对牙周组织和肾组织进行病理学观察。采用生化试剂盒检测肾脏功能指标肌酐、白蛋白、血尿素氮的水平,以及氧化应激指标超氧化物歧化酶、谷胱甘肽和丙二醛的水平。MitoSOX red染色检测肾组织内活性氧(ROS)含量。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T-qPCR)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大鼠肾组织中Bmal1、核因子-E2相关因子2(Nrf2)和血红素加氧酶1(HO-1)的基因及蛋白表达水平。 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牙周组织Micro⁃CT及HE染色结果显示,牙周炎组上颌第一磨牙区出现明显的骨吸收和附着丧失;肾组织HE及PAS染色结果表明,牙周炎组大鼠肾组织有显著的组织病理损伤;肾功能和氧化应激指标结果显示,牙周炎组的氧化应激水平出现异常而肾功能指标无明显异常;MitoSOX red结果显示,牙周炎组肾组织内ROS含量升高;RT-qPCR和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牙周炎组肾组织内Bmal1、Nrf2和HO-1表达水平降低。 结论 生物钟蛋白Bmal1在牙周炎大鼠肾脏的氧化损伤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0. 基于机器学习和生物信息学分析的脂肪酸代谢相关基因在牙周炎中的作用研究
    陈宇翔, 赵安娜, 杨浩然, 杨霞, 程婷婷, 饶先琦, 李自良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2024, 42 (6): 735-747.   DOI: 10.7518/hxkq.2024.2024214
    摘要307)   HTML28)    PDF(pc) (5160KB)(731)    收藏

    目的 通过机器学习和生物信息学方法研究脂肪酸代谢相关基因在牙周炎中的作用。 方法 从GEO数据库下载牙周炎数据集GSE10334和GSE16134,GeneCards数据库下载脂肪酸代谢相关基因集。通过R语言“limma”包筛选牙周炎中差异表达的脂肪酸代谢相关基因(DEFAMRGs),并进行功能富集和通路分析。进一步用递归特征消除、最小绝对收缩和选择算子和Boruta算法确定枢纽DEFAMRGs,并用其构建诊断模型且进行内部和外部验证。利用一致性聚类分析构建枢纽DEFAMRGs相关的牙周炎亚型。利用CIBERSORT软件分析牙龈组织的免疫细胞浸润,并探究枢纽DEFAMRGs和免疫细胞之间的相关性。 结果 共筛选出113个牙周炎DEFAMRGs。富集分析结果表明,DEFAMRGs主要和免疫炎症反应以及免疫细胞趋化相关。最终确定8个枢纽DEFAMRGs(BTG2、CXCL12、FABP4、CLDN10、PPBP、RGS1、LGALSL和RIF1)并构建了诊断模型(AUC=0.967),基于此将牙周炎分为两个亚型。此外,枢纽DEFAMRGs与不同免疫细胞群体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性,其中相关性较高的免疫细胞是肥大细胞和树突状细胞。 结论 该研究为牙周炎的发生发展机制提供新的见解和思路,基于枢纽DEFAMRGs构建的诊断模型可为牙周炎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新的方向。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