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通过体内外实验探究搭载米诺环素-壳聚糖纳米粒(MCN)的甲基丙烯酸化明胶(GelMA)水凝胶在牙周炎治疗中的效果。 方法 采用离子凝胶法合成MCN,并将MCN包裹在GelMA水凝胶中得到GelMA/MCN复合水凝胶。通过透射电镜、扫描电镜、傅里叶红外光谱对材料进行表征分析,考察材料的降解速率、米诺环素释放速率。检测GelMA/MCN水凝胶对于牙龈卟啉单胞菌(P. gingivalis)的抗菌能力,并筛选出有效抗菌浓度。评估GelMA/MCN水凝胶的生物相容性和成骨能力。构建大鼠牙周炎模型,评价GelMA/MCN水凝胶在牙周炎治疗中的效果。 结果 表征测试结果显示,成功构建了粒径在80 nm左右的MCN;MCN的修饰对GelMA水凝胶形貌无明显影响。MCN和GelMA/MCN均可以缓慢、稳定地释放米诺环素。当GelAM/MCN水凝胶的MCN含量大于等于0.2 mg·mL-1时,P. gingivalis生长完全被抑制。在体外模拟牙周炎的酶促降解环境下,GelMA/MCN水凝胶在有效抗菌浓度下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体内实验证实该水凝胶可有效阻止牙周炎骨缺损的进一步发展,促进骨缺损修复。 结论 GelMA/MCN复合水凝胶能稳定、缓慢地释放米诺环素,在有效抗菌浓度下保护细胞活力,并促进牙周炎骨缺损的修复。
目的 探讨不同种壳聚糖衍生物温敏型复合水凝胶作为支架材料应用于牙周组织工程的可行性。 方法 制备磺化壳聚糖(SCS)、磷酸化壳聚糖(PCS)及磷酸化磺化壳聚糖(PSCS)3种具有不同生物学特性的壳聚糖衍生物,构建3种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壳聚糖衍生物/胶原温敏型复合水凝胶。选取20只雄性wistar大鼠,大鼠双侧上颌第一磨牙近中建立三壁骨袋,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空白凝胶组、bFGF/SCS/胶原温敏型复合水凝胶组、bFGF/PCS/胶原温敏型复合水凝胶组、bFGF/PSCS/胶原温敏型复合水凝胶组,术后6周处死大鼠,采集标本,进行大体、苏木精-伊红染色、Masson染色观察。 结果 术后6周,3种bFGF/壳聚糖衍生物/胶原温敏型复合水凝胶组与空白对照组在相对牙槽骨高度比值、相对上皮根向下移比及牙周组织再生分级计数等方面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bFGF/壳聚糖衍生物/胶原温敏型复合水凝胶在牙周组织工程邻域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根尖区牙根外吸收(EARR)是口腔正畸治疗中最常见的风险之一,难以预测,且不能完全避免。正畸EARR的风险因素目前尚不明确,一般可分为患者相关因素和治疗相关因素。正畸治疗中发生的EARR通常可在影像学检查时发现。轻、中度EARR通常无明显危害,可密切关注,谨慎正畸;若发生重度EARR,则建议先暂停正畸加力,观察3个月,等待牙骨质的修复。为进一步规范和提高临床医生对正畸EARR的认识,本文邀请了全国20余位口腔正畸及相关领域专家,基于文献分析与讨论,制定出此共识,为正畸临床提供参考。
基于口腔黏膜结构的独特性和给药的方便性,局部药物递送在口腔黏膜疾病的治疗中得到广泛应用。但由于口腔是一个有开放、湿润及运动的特殊微环境,口腔黏膜给药面临着巨大挑战。针对这一困境,近年来黏附材料得以深入研究,以期延长药物局部停留时间,从而达到药物缓释和提高生物利用度的目的,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本文将针对口腔黏膜黏附材料的特点和现状简要总结。
目的 对阻生牙所致的下颌第二磨牙牙根外吸收的病例,提出一种新的治疗方式以保存患牙及其活髓。 方法 对临床诊断为阻生牙所致牙根外吸收的下颌第二磨牙,联合口腔颌面外科与牙体牙髓病科,在阻生牙拔除即刻,对第二磨牙外吸收的牙根通过显微根尖手术于外吸收部位清创并切除根尖,通过活髓保存术于截根面以生物活性材料直接盖髓。 结果 患牙牙根外吸收停止,术后1年随访患牙无症状,牙冠完整,牙髓组织正常,影像学检查根尖周未见透射影,牙周膜间隙正常,骨硬板连续,牙槽骨重建,预后良好。 结论 在阻生牙拔除同期联合显微根尖手术及活髓保存术,可保存阻生牙所致牙根外吸收的下颌第二磨牙牙髓活力,有望成为该疾病的候选治疗方案之一。
因为肿瘤等原因造成的颌骨缺损,常严重影响外形和功能。口腔颌面部肿瘤治疗的目标除了治愈肿瘤,还应该包括尽量恢复患者患病前的功能。显微外科技术和数字化外科技术的发展推动了以血管化游离骨瓣重建颌骨缺损的发展,术前的可视化设计可以帮助获得更好的外形。在重建的颌骨上如何恢复咬合功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本文将从颌骨重建理念、血管化骨瓣的选择、种植时机的选择、种植体周围软组织的处理、放疗对颌骨重建后种植义齿的影响等方面进行讨论。
低龄儿童龋(ECC)影响儿童牙齿、牙列、颅颌面和全身健康发育,是目前世界范围内需要面对和解决的重要儿童公共卫生问题之一。ECC的临床管理应以维护儿童口腔健康为中心,从其致病因素入手,以龋病风险评估为基础,早期预防在先,预防和治疗相结合,医护人员、儿童及其监护人相互配合,周期性地持续进行,从而阻止ECC的发生发展。本共识从ECC的风险评估、早期预防管理、临床治疗及术后管理来阐述ECC的临床管理策略。
当今正畸牙移动技术体系已基本成熟,但总体疗效与治疗预期之间仍存在差距。经文献回顾及分析,笔者总结认为,正畸牙移动包含了三大核心科学问题:目标位、效率、精准度。围绕这三大问题的研究是进一步提升正畸疗效、推动正畸学进步的着力点。
目的 评价3种不同方法在根管再治疗中去除根管内充填材料的效果。 方法 收集以牙胶和塑化材料为充填物的磨牙牙根各45个,分别随机分为3组(n=15)。使用WaveOne(WaveOne组)、1#P钻+WaveOne(1#P钻+WaveOne组)、P5超声工作尖ET25+ProTaper Universal(P5+ProTaper Universal组)去除根管内充填材料并完成根管预备,记录操作时间;测量牙根剖面根管壁残留充填材料面积百分比;计算牙胶充填根管样本再治疗后根管偏移度。 结果 根充材料类型和预备方法对充填材料残留面积百分比无显著影响(P>0.05),但根尖1/3的充填材料残留面积百分比高于颈1/3(P<0.05)。WaveOne组及1#P钻+WaveOne组取出牙胶或塑化材料平均用时少于P5+ProTaper Universal组(P=0.000)。预备方法对根管弯曲度无显著影响(P=0.650)。 结论 根管再治疗取出充填物时,WaveOne在清洁能力、中心定位能力方面与ProTaper Universal相似,且可以独立用于大多数没有通路的根管,简化根管再治疗的疏通过程。
基台在种植修复系统中连接根方种植体与冠方上部修复体,是承上启下的重要部件。在符合机械及生物学等常规规范下,基台的合理设计选择可一定程度上弥补目标修复体空间(TRS)与种植体空间位置上的偏差,对维系种植体周组织的健康及修复体长期、稳定、有效的预后发挥重要的作用。与后牙基台相比,日常使用的前牙基台种类更加繁杂,如何能够便捷正确选择前牙基台极具挑战性。本决策方案通过虚拟种植设计进行正确种植位点比选,并与上部目标修复体进行术前统筹后,实测选定位点上种植体平面目标修复空间高度(I),预判能否进行种植修复及可选的种植修复体固位方式。术后再根据种植系统(S)、螺钉孔穿出位置和修复体固位方式等初选基台类型;进入术后二期修复时,再结合种植体周水平软组织厚度(T)、穿龈深度(GH)及长轴角度(L)等的实测核查值,完成永久基台的最终选择。同时具体讨论了个性化基台的概念和分类应用。该方案的主控变量L、I、GH、T、S组合成了Lights字样,因此简称为前牙基台Lights决策树。该决策树的决策效能良好,临床可及性高。
牙槽突裂因其与牙颌协调、鼻唇畸形的密切关系是唇腭裂整复的关键环节之一。传统成年牙槽突裂整复因较低的成功率,特别是鼻翼基底的重建不足,成为颌面外科医师的主要困扰,而鼻翼基底的良好重建是防止鼻畸形复发的关键因素之一。本文根据成年牙槽突裂的畸形特点提出成年牙槽突裂的两阶段整复理念与技术流程,以供参考与讨论。
近年来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s)在恶性肿瘤治疗中有着突破性进展,并迅速被批准作为多系统恶性肿瘤的一线治疗方案。在头颈部鳞癌中,帕博利珠单抗单药或联合化疗方案已被国内外指南推荐用于复发/转移头颈部鳞癌的一线治疗。虽然ICIs在头颈部鳞癌治疗中有里程碑的意义,但当前仍然存在诸多需要重视的问题,如ICIs疗效预测因子的选择,肿瘤病灶对ICIs治疗反应的评价,免疫超进展的应对以及免疫相关不良反应的处理等。因此,本共识基于当前临床已有的循证医学依据,结合临床上关注的热点问题进行深入探讨,整合头颈部肿瘤各专业领域专家的临床工作经验而形成相对规范统一的认识。
目的 探讨无髓变色牙内漂白临床效果及术后1年内颜色反弹情况,以期指导临床和提示预后。 方法 对20例无髓变色牙进行内漂白治疗,分别于漂白前、漂白后即刻、漂白后第1、3、6、9、12月使用电脑比色仪对变色牙进行颜色测量,获得不同时间点牙体颈、中、切各部位颜色的L*、a*、b*值,计算出漂白前后颜色变化量ΔE*、ΔL*、Δa*、Δb*,并观察ΔE*、ΔL*、Δa*、Δb*在颈、中、切部随时间的变化情况,分析颜色反弹速度(V*)以及反弹率(P*)。 结果 20例无髓变色牙内漂白后即刻颜色改变平均ΔE*为14.99。漂白后牙体颈部和中部ΔE*、ΔL*在1、3、6、9、12月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自漂白后第9个月起,牙体中部及颈部颜色的反弹速度较第1个月时降低,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牙体切端ΔE*、ΔL*在第6、9、12月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牙体切端颜色的反弹速度各时间点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0例牙齿在漂白后第9月颜色反弹达到稳定时的平均反弹率为30.11%。 结论 内漂白能使无髓变色牙获得显著的颜色改变。漂白后主要影响颜色反弹的依然主要是明度L*,与a*、b*关系不大。内漂白后的牙齿颜色在1年内会出现一定程度反弹,但从第9个月起颜色反弹速度趋于稳定,临床上可在此时根据患牙与邻牙颜色是否协调以及患者需求来决定是否进行二次内漂白。
目的 总结晚期(2、3期)药物相关性颌骨坏死(MRONJ)的手术治疗效果。 方法 纳入2013年7月—2021年5月就诊于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口腔医院口腔颌面外科且采用手术治疗的晚期MRONJ患者。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患者的原发疾病、用药情况、病变情况、手术治疗和随访结果等。 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104例患者(123处病变),男性42例,女性62例,平均年龄(64.6±9.1)岁。原发疾病为恶性肿瘤91例,非肿瘤性疾病13例。2期病变43处(35.0%),3期病变80处(65.0%)。39处(31.7%)病变位于上颌骨,84处(68.3%)病变位于下颌骨。使用唑来膦酸89例(85.6%),阿仑膦酸钠10例(9.6%),帕米膦酸钠10例(9.6%),抗血管生成药物62例(59.6%)。平均药物治疗时长(34.7±25.8)月,平均停药时长(10.1±10.7)月。全部患者均在全麻下完成手术。手术去净死骨后,2期病变以局部黏骨膜瓣关闭创口,3期病变根据具体情况分别采用重建钛板联合下颌下腺转位、血管化腓骨瓣修复、碘仿纱条填塞、带蒂颊脂垫瓣修复等关闭创口。术后随访3个月至6年,81.3%(100/123)病变在末次随访时实现黏膜愈合,18.7%(23/123)病变术后复发。 结论 晚期MRONJ可以通过手术治疗实现黏膜愈合;对于合适的患者,可以考虑血管化软硬组织修复重建以提高生命质量。
牙酸蚀症是指牙齿受到不涉及细菌的化学物质侵蚀使得牙齿硬组织发生进行性破坏的一种疾病。病因包括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内在因素如暴食、厌食、胃肠道疾病、药物等导致的胃食管反流而引起的牙齿酸蚀,外在因素则主要包括饮食、药物、职业因素等。本文介绍了1位患者,因诊断为视神经炎而接受糖皮质激素治疗,从而引起胃食管反流症状,出现全口牙齿尤其是上颌牙列的重度酸蚀破坏。本文主要就视神经炎激素治疗与牙酸蚀症发生的机制进行了探讨。
目的 采用TeeTester数字化咬合系统比较分析伴颞下颌关节紊乱病(TMD)症状的偏侧咀嚼者和非偏侧咀嚼者的咬合情况。方法 根据调查问卷和口腔检查筛查出80名受试者,分为4组:伴TMD症状的偏侧咀嚼者20名,不伴TMD症状的偏侧咀嚼者20名,伴TMD症状的非偏侧咀嚼者20名,不伴TMD症状的非偏侧咀嚼者20名。使用TeeTester数字化咬合系统测定4组对象的全牙列最大接触面积、全牙列最大咬合力、𬌗力不对称指数、咬合力中心点、咬合接触时间、分离时间等。采用SPSS 25.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牙尖交错位时,4组的全牙列最大咬合力、最大咬合接触面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伴/不伴TMD症状的偏侧咀嚼组习惯侧与非习惯侧咬合力分布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组的咬合力中心点、中心点偏移方向、中心点距中线垂直距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Spearman相关性分析,习惯侧最大咬合力、习惯侧最大接触面积、咬合力中心点与偏侧咀嚼呈正相关(P<0.05),全牙列最大咬合力、最大接触面积与TMD呈负相关(P<0.05)。结论 1)伴TMD症状的偏侧咀嚼者和伴TMD症状的非偏侧咀嚼者的咬合特点存在一定的差异,数字化咬合系统为动态评估偏侧咀嚼者的咬合情况提供了客观参数。2)咬合分析指标中习惯侧最大咬合力、最大接触面积、咬合力中心点与偏侧咀嚼呈正相关。偏侧咀嚼引起的异常咬合(全牙列最大咬合力,最大接触面积)与TMD呈负相关。
目的 研究放大镜及显微镜对口腔技师实操应用时的人体工程学影响,对比裸眼、放大镜及显微镜工作条件下技师的工作姿势,从人体工程学的人体姿势评价指标对放大镜及显微镜工具的实操应用价值进行对比评价。方法 在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学技术教研室选择3名已熟练掌握放大镜及显微镜工具的技师,进行前瞻性随机对照试验。试验前在操作位置的矢状位、俯视位、背侧位分别安装相机设备,每人依次在裸眼(A空白对照组)、3.5倍头戴式放大镜(B放大镜组)和9倍技工显微镜(C显微镜组)下,瓷贴面采用椅旁计算机辅助设计(CAD)与计算机辅助制造(CAM)设备切削底层+饰面的设计方案,按照标准流程分别完成5颗右上中切牙瓷贴面的制作,全程通过录像完成姿势记录。每次操作完成后,采用OpenPose对视频数据的人体姿态进行识别,而后使用MATLAB计算上肢工作姿势中手臂、手肘、手腕、颈部及躯干角度等各关节角度,计算对应的快速上肢评估(RULA)分值,同时结合记录的实操时间进行人体工程学优势评价,采用SPSS 26.0统计学软件对汇总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人体上肢关节角度分析结果显示,裸眼组的手臂、手肘、手腕、颈部及躯干角度分别为14.93°±9.44°、120.19°±2.99°、23.97°±2.84°、47.27°±5.72°及7.76°±2.30°,上述各关节角度在3组间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裸眼组相比,颈部及躯干角度在放大镜组分别降低了29.09%和42.53%,在显微镜组明显分别下降了43.99%和87.11%。通过LSD方法进行多重比较,在颈部角度与躯干角度中,裸眼组和放大镜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裸眼组和显微镜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放大镜组和显微镜组间的差异也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RULA分值分析结果显示,裸眼组、放大镜组和显微镜组的RULA平均值分别为(6.24±0.34)、(5.53±0.35)、(3.31±0.19)分;与裸眼组相比,放大镜组的RULA平均值降低,显微镜组的RULA平均值显著降低,各两组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显微镜组的RULA平均值比放大镜组的显著降低(P<0.05)。实操时间的分析结果显示,裸眼组、放大镜组和显微镜组的平均实操时间分别为(50.69±36.78)、(52.01±34.65)及(59.44±35.81)min,3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放大镜和显微镜均能改善口腔技师实操时的人体工作姿势,在有利技师的人体工程学便利上,显微镜有更好的效果。
目的 通过系统评价及Meta分析的方法评估在后牙区骨量不足植入4 mm超短种植体(ESI)的安全性和效用。 方法 电子检索2010年1月1日—2022年8月31日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CNKI、万方数据库有关ESI与标准种植体(SI)(≥8 mm)的随机对照试验或临床对照试验,并进行引文检索。应用RevMan 5.4版软件进行Meta分析。 结果 共11篇研究符合纳入标准,其中随机对照试验6篇,临床对照试验5篇。Meta分析结果:在后牙区种植时,ESI与SI的存留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R=1.23,95%CI(0.66,2.27),P=0.52];ESI表现出更稳定的边缘骨水平[MD=-0.16,95%CI(-0.25,-0.07),P=0.000 7],更少的生物并发症[RR=0.34,95%CI(0.19,0.62),P=0.000 4],然而机械并发症更多[RR=2.89,95%CI(1.05,7.92),P=0.04]。 结论 基于有限的证据,在后牙牙槽嵴高度低于5 mm时应用ESI可以获得媲美SI的临床效果,且具备技术敏感性低、术后生物并发症少等优势。由于ESI长期随访证据不足、样本量有限,仍需要更多临床试验评估ESI的长期效用。
冠、桥修复需要对基牙进行定量调磨,如何更加精准地进行牙体的定量预备是微创修复追求的目标之一。本文报道1例上、下颌侧切牙先天缺失的病例,以目标修复体空间(TRS)为指导,在正畸、牙周多学科联合治疗后,制作个性化牙体预备数字化导板辅助精准牙体预备,完成固定桥修复,最终为患者恢复了上颌牙列的完整、美观和功能。该病例提示,在TRS指导下,牙体预备数字化导板能有效提高牙体预备的准确性。
目的 通过多模态医学数据融合,实现数字化升高咬合垂直距离并进行咬合重建,应用于临床诊断及修复。方法 利用软件手段,将口内扫描(IOS)、口外面部扫描(EOS)、锥形束计算机断层扫描(CBCT)、动态咬合运动轨迹进行多模态医学数据融合,创建可视化、可操作的四维虚拟牙科患者,对虚拟患者咬合及颞下颌关节进行系统性评估,在兼顾前牙美学及后牙修复空间的基础上,进行数字化升高咬合垂直距离,建立新的颌位并对接计算机辅助设计和计算机辅助制造(CAD/CAM)设备,实现咬合重建的固定修复。结果 通过多模态医学数据融合及CAD/CAM设备的对接,得到了可视化、可操控的四维虚拟牙科患者,使咬合重建的固定修复技术更加便捷与安全。结论 多模态数据融合创建四维虚拟患者创新地实现了同一患者各种数据在同时间、同空间的结合,方便、直观地展示了患者口颌系统解剖结构及功能状态,能够为临床医生提供有效的诊断与修复手段。
目的 探讨双重睑切口在颧额缝骨折内固定入路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12例颧骨复合体骨折、骨折段移位明显、伴有面部塌陷或张口受限等功能障碍患者,行局部小切口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其中颧额缝采用双重睑切口入路,术后评价骨折复位固定、功能和畸形改善、术后瘢痕等情况。结果 所有骨折复位固定方便,患者颧面部外形满意,功能改善明显,术后瘢痕隐蔽。结论 双重睑切口作为颧骨复合体骨折复位内固定其中的手术入路,既能达到骨折复位,又能减少创伤,具有一定的临床使用价值。
唾液腺低级别导管内癌(LGIDC)是一种罕见的唾液腺肿瘤,主要发生于腮腺,极少发生于其他部位。副腮腺LGIDC目前国内外文献鲜有报道。本文报道1例副腮腺LGIDC并回顾相关文献,探讨LGIDC的临床表现、诊断要点以及治疗方案,为临床诊治及后续研究提供参考。
目的 比较声波、超声和激光3种动能冲洗技术对管间峡区的清理能力。 方法 选取32颗具有管间峡区的人上颌第一前磨牙,Reciproc Blue机用镍钛器械预备根管后,通过简单随机抽样分成4组(n=8),分别进行如下冲洗处理:传统冲洗器组(对照组)使用27号侧方开口冲洗器、声波组使用EDDY连接气动马达、超声组使用IRRI Safe连接超声P5手柄、激光组使用9 mm光纤头连接Er:YAG激光器,每根管冲洗20 s。每组前4个样本冲洗80 s,后4个样本冲洗120 s。将所有样本进行固定、脱钙、包埋、切片和苏木精-伊红染色。在显微镜下采集图像,利用Image J软件测量峡区和根管的清洁度,SPSS 25.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冲洗80 s时,传统冲洗器组、声波组、超声组、激光组的峡区清洁度分别为30.91%±3.14%、52.22%±0.31%、83.77%±5.64%、77.97%±7.97%,3个实验组均优于传统冲洗器组(P<0.05),超声组、激光组优于声波组(P<0.01,P<0.05),但超声组和激光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冲洗120 s时,传统冲洗器组、声波组、超声组、激光组的峡区清洁度分别为75.72%±2.38%、85.66%±4.42%、88.07%±4.09%、89.12%±3.63%,3个实验组均优于传统冲洗器组(P<0.05),但各实验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组间的根管清洁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冲洗120 s时的峡区清洁度和根管清洁度均优于冲洗80 s时(P<0.01,P<0.001)。 结论 声波、超声和激光3种动能冲洗技术对管间峡区的清理作用均优于传统冲洗器法,超声和激光动能冲洗技术优于声波,冲洗120 s的清洁度优于冲洗80 s。
目的 评价10种光固化复合树脂在不同溶液中的颜色稳定性及吸水溶解性能。 方法 10种光固化复合树脂分别为:BeautifilⅡ(B2)、Ceram. X One Universal(CXU)、Charisma(CS)、Charisma Diamond(CD)、Denfil(DF)、DX. Universal(DXU)、Filtek Z250(Z250)、Filtek Z350 XT(Z350)、FS-1(FS)、Magnafill Putty(MP)。每种树脂材料各制作20个试件,随机分为4组(n=5),分别浸入蒸馏水(对照组)、咖喱、咖啡和红酒28 d,分光光度计测量试件浸入前及浸入后1、7、14、21和28 d的色度值(CIE L∗a∗b∗),计算染色前后色差值。根据ISO 4049: 2019标准,每种材料制作3个试件,测量材料的吸水性和溶解性。采用三因素方差分析评估树脂材料、染液、染色时间对染色前后色差值(ΔE)的影响,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不同材料的吸水值和溶解值变化。 结果 随着染色时间增加,所有试件均出现一定程度的颜色变化。树脂材料类型、染液类型、染色时间以及三者的交互作用对ΔE的影响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所测材料任一时间点颜色变化:咖喱>红酒>咖啡>蒸馏水。浸入咖喱、咖啡、红酒7 d后所有材料均出现临床不可接受的变色(ΔE>3.3)。浸入咖喱28 d后,CS的ΔE最小,DXU的ΔE最大;浸入咖啡28 d后,FS的ΔE最小,DXU的ΔE最大;浸入红酒28 d后,FS的ΔE最小,Z350的ΔE最大。MP与CXU在所有溶液中的色差值均较小。Z350吸水值最高,MP吸水值最低;CS和CD的溶解值高于其他材料。 结论 光固化复合树脂的颜色稳定性具有材料依赖性,并受色素种类、浸泡时间的影响;MP与CXU的颜色稳定性较好;MP的吸水性和溶解性较低。
目的 研究分析原发性舌鳞状细胞癌颈部淋巴结低位(Ⅳ区和Ⅴ区)转移的临床规律,为舌癌颈部淋巴结低位区域的清扫决策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选取2010年1月—2015年12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收治的原发性舌鳞状细胞癌同期或二期行全颈(Ⅰ~Ⅴ区)淋巴结清扫患者203例,收集其临床病理资料及随访信息,分析原发舌鳞状细胞癌颈部低位淋巴结转移的临床病理影响因素和预后。结果 在203例患者中,Ⅳ区和Ⅴ区转移率分别为14.78%和4.93%,男性较女性更易出现Ⅳ区转移(P=0.04),不吸烟较吸烟更易出现V区转移(P=0.046);Ⅲ区和Ⅳ区的淋巴结状态与Ⅴ区转移风险明显相关(P=0.001);Ⅲ区包膜外侵犯患者发生Ⅳ区(P=0.014)和V区(P=0.026)转移的风险明显增加;发生低位淋巴结(Ⅳ/Ⅴ)转移的患者5年生存率仅为14.70%,是原发性舌鳞状细胞癌患者的独立不良预后因素(P<0.000 1)。结论 原发性舌鳞状细胞癌绝大部分转移发生于Ⅰ~Ⅲ区,低位淋巴结转移比率较低,对于cN0患者和Ⅰ~Ⅱ区淋巴结转移但无包膜外侵犯的cN+患者,Ⅴ区淋巴结可以选择观察。
目的 研究应用iTero软件分析无托槽隐形矫治牙齿的移动情况及牙列宽度的准确性。 方法 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设计,纳入样本19例,取初诊(T0)和阶段治疗(T1)石膏模型,进行实际三维模型重叠,测量阶段治疗后上颌牙齿在水平面的移动距离和上下牙列的宽度;应用iTero软件的进展评估功能,测量同一样本阶段治疗后上颌牙齿在水平面的移动距离和上下牙列的宽度,比较二者差异。 结果 应用iTero软件进展评估功能测量的上颌牙齿水平面移动距离的中位数(上、下四分位数)为2.31(1.59,3.22)mm;实际三维模型测量上颌牙齿水平面移动距离的中位数(上、下四分位数)为1.79(1.21,3.03)mm,两组数据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上下牙列宽度测量中,测量了4个指标,包括上颌尖牙间宽度、上颌磨牙间宽度、下颌尖牙间宽度、下颌磨牙间宽度,治疗前iTero软件的进展评估功能测量结果分别为(35.78±2.49)、(56.21±2.51)、(27.43±1.38)、(52.26±2.91)mm,实际测量结果分别为(35.77±2.53)、(56.17±2.47)、(27.40±1.41)、(52.30±2.86)m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阶段治疗后iTero软件的进展评估功能测量结果分别为(37.37±2.86)、(57.76±2.56)、(28.89±2.00)、(54.16±2.19)mm,实际测量结果分别为(37.29±2.94)、(57.71±2.63)、(28.88±2.05)、(54.01±2.15)m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iTero软件的进展评估功能测量模型重叠的准确性,与以硬腭为参考标志进行实际三维模型重叠测量的结果并不完全一致,临床医生不能完全依赖进展评估的测量结果,但其在分析牙列宽度指标方面具有较好的准确性。
目的 搭建基于混合现实(MR)及红外光学定位的手术导航系统,并评估其在颅颌面创伤骨整复中的临床适用性。 方法 集成基于MR技术和光学定位追踪的软硬件系统,并完善系统工作流程;通过3D打印头颅模型实验,分析该系统的系统误差、目标配准误差和截骨应用误差;进一步通过颧上颌骨复合体(ZMC)复位的模型实验和额骨缺损修复的初步临床应用,探讨该系统的适用性。 结果 本MR手术导航系统的系统误差为(1.23±0.52)mm,目标配准误差为(2.83±1.18)mm,截骨应用误差为(3.13±1.66)mm;ZMC模型虚拟手术规划流畅,复位顺利;本系统引导下的额骨缺损修复重建手术过程顺利,重建效果满意。 结论 本研究搭建的MR手术导航系统具有虚实融合效果佳、动态导航稳定性好的优点,其在颅颌面外科的医患沟通、医学教育、术前规划和术中导航等各方面都具有应用潜力。
目的 利用磁共振成像(MRI)技术和锥形束CT(CBCT)分析颞下颌关节盘前移位患者矢状向关节盘位置与关节骨形态的关系。方法 对97例患者的178个颞下颌关节(TMJ)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矢状向MRI上关节盘的位置分成4组,即对照组(关节盘无移位)、轻度组(关节盘轻度前移位)、中度组(关节盘中度前移位)和重度组(关节盘重度前移位)。然后利用Mimics 20软件基于CBCT数据进行TMJ的相关形态学参数测量,包括髁突线性尺寸(宽度、长度和高度)、髁突体积和表面积,关节窝的深度和长度,关节结节倾斜角,关节前、上、后间隙等,并对各组矢状髁突位置进行评估。使用方差分析、非参数检验和卡方检验等比较关节形态及位置参数的组间差异,采用相关性分析探索矢状关节盘位置与关节测量参数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髁突的线性尺寸、关节窝深度、关节倾斜角、关节间隙和矢状髁突位置分布在4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关节窝长度在4组间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相关性分析显示:髁突的线性尺寸、髁突的体积及表面积、关节窝的深度、关节结节倾斜角和关节上间隙与关节盘矢状位置之间存在显著负相关,而关节后间隙与矢状关节盘位置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结论 TMJ骨形态与不同矢状关节盘位置之间存在相关性,应警惕临床看到的关节骨形态的退行性改变可能是患者存在关节盘前移位的标志。
目的 探讨基于卷积神经网络算法的人工智能(AI)计算机辅助诊断系统在锥形束CT(CBCT)影像上识别慢性根尖周炎根尖区病变的应用。 方法 收集北京大学口腔医院第二门诊部2017年1月—2021年12月累及单牙根的慢性根尖周炎的CBCT影像,总计49例患者55个牙位。由5位中级职称的临床医生通过Materialize Mimics Medical软件对慢性根尖周炎病变区域识别并进行手动逐层分割,然后通过AI 3D U-Net网络对病损特征进行深度学习,网络分割结果与手动分割数据的一致性,本研究通过交联比(IOU)、Dice系数、像素精确度(PA)在测试集上进行评价。 结果 神经网络在测试集的IOU为92.18%,Dice系数为95.93%,PA为99.27%。 结论 AI和临床医师的慢性根尖周炎病变检出和分割一致性较高,基于本研究深度学习方法的AI系统为下一步检测CBCT图像中的慢性根尖周炎奠定了基础。
目的 本研究旨在评估含羟磷灰石(HA)脱敏剂封闭牙本质小管的效果及其对温和型通用型粘接剂粘接性能的影响。 方法 收集完整的第三磨牙,制备冠中部牙本质样本,建立牙本质敏感模型。根据不同的脱敏处理方式随机分为4组,分别进行下述处理:无脱敏处理(对照组)、Biorepair牙膏处理(含HA脱敏牙膏)、Dontodent牙膏处理(含HA脱敏牙膏)和HA糊剂处理。通过扫描电镜(SEM)观察牙本质小管封闭情况,并评估牙本质小管封闭率。分别使用All-Bond Universal、Single Bond Universal和Clearfil Universal Bond以自酸蚀模式应用于脱敏处理后的牙本质。通过接触角测量评估脱敏处理后牙本质表面的润湿性和表面能(SFE)。制备树脂-牙本质粘接试样,测试微拉伸粘接强度,分析脱敏处理方式对于3种通用型粘接剂的牙本质微拉伸粘接强度的影响。 结果 SEM显示含HA脱敏牙膏和HA脱敏剂处理后牙本质小管均明显封闭,封闭率HA组>Biorepair组>Dontodent组(P<0.05)。接触角分析表明,含HA脱敏剂对通用型粘接剂的润湿性无显著影响(P>0.05),但脱敏处理后牙本质SFE显著增加(P<0.05)。微拉伸粘接强度测试表明,含HA脱敏牙膏会降低微拉伸粘接强度(P<0.05),而HA组与对照组的微拉伸粘接强度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含HA脱敏牙膏能够形成牙本质小管封闭。在使用温和型通用型粘接剂进行后续树脂修复时,含HA脱敏牙膏降低牙本质粘接强度,而HA糊剂的脱敏处理未对粘接性能产生不利影响。
目的 探究不同程度恒牙先天缺失患者蝶鞍与颅底的大小及形态差异。 方法 选取2020—2021年就诊于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院正畸科的322例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先天缺牙数目将患者分为3组:对照组(无恒牙先天缺失,112例);试验Ⅰ组(先天缺失1~2颗恒牙,104例);试验Ⅱ组(先天缺失3颗及以上恒牙,106例)。使用Uceph头影测量软件对每位患者头颅侧位片的蝶鞍的长度、深度和直径以及颅底相关线性和角度参数进行测量。对每位患者的蝶鞍形态进行判定。采用SPSS 21.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3组的蝶鞍长度、深度、直径以及颅底相关的线性和角度参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的鞍桥发生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试验组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Ⅰ组和试验Ⅱ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虽然蝶鞍的线性大小及颅底特征在正常人和先天缺牙患者中未见明显差异,但在先天缺牙患者中鞍桥发生率更高,提示该人群的蝶鞍解剖学形态可能异常。
目的 分析不同瓷层厚度和树脂水门汀对玻璃陶瓷贴面修复变色牙乳光性能的影响。方法 采用计算机辅助设计与计算机辅助制造(CAD/CAM)工艺制作IPS e.max CAD LT A3瓷贴面试件,核瓷组厚度分别为0.25 mm和0.50 mm;核瓷/饰瓷组厚度为0.25 mm核瓷/0.25 mm牙本质瓷、0.50 mm核瓷/0.25 mm牙本质瓷、0.50 mm核瓷/0.50 mm牙本质瓷和0.50 mm核瓷/0.25 mm牙本质瓷/0.25 mm切端瓷。模拟瓷贴面临床粘接程序,在CAD/CAM瓷贴面试件底部涂布Variolink N Bleach XL水门汀,制作CAD/CAM瓷贴面-树脂水门汀复合试件。利用分光光度计测试试件在反射和透射模式下色度值,并计算乳光值。结果 0.25 mm、0.50 mm核瓷组和0.25 mm核瓷/0.25 mm牙本质瓷、0.50 mm核瓷/0.25 mm牙本质瓷、0.50 mm核瓷/0.50 mm牙本质瓷、0.50 mm核瓷/0.25 mm牙本质瓷/0.25 mm切端瓷瓷贴面试件乳光值分别为6.10±0.50、7.00±0.24、6.40±0.24、7.08±0.28、7.16±0.21、7.81±0.11。随着核瓷厚度增加,乳光值显著增大(P<0.05);核瓷厚度相同,增加0.25 mm牙本质瓷,乳光值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于0.5mm核瓷组,牙本质瓷厚度从0.25 mm增加至0.5 mm,乳光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增加0.25 mm切端瓷后乳光值显著增大(P<0.05)。0.25 mm核瓷/0.25 mm牙本质瓷、0.50 mm核瓷/0.25 mm牙本质瓷、0.50 mm核瓷/0.50 mm牙本质瓷和0.50 mm核瓷/0.25 mm牙本质瓷/0.25 mm切端瓷CAD/CAM瓷贴面-树脂水门汀复合体试件的乳光值分别为6.29±0.31、7.56±0.36、7.67±0.30、8.65±0.53,随瓷层厚度增加乳光值增大(P<0.05),但0.50 mm核瓷/0.25 mm牙本质瓷和0.50 mm核瓷/0.50 mm牙本质瓷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33)。瓷层厚度和树脂水门汀对试件乳光值的影响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总厚度与有无树脂水门汀间无交互作用(P>0.05)。结论 玻璃陶瓷贴面修复变色牙时,为提高其乳光性能获得自然逼真的修复效果,推荐采用核瓷表面烧结切端瓷的设计,同时可适当增加核瓷厚度,选择具有遮色效果的树脂水门汀。
目的 慢性牙周炎表现的病理性骨吸收非常常见,牙周膜干细胞(PDLSCs)的外泌体(Exo)对骨吸收的作用和影响尚不明确,本研究分析了该Exo蛋白组分对破骨细胞分化的影响。方法 分别从正畸前拔牙患者和慢性牙周炎患者的牙周膜组织中提取PDLSCs,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表面标记物;通过差速离心分别提取2种细胞的Exo,即Exo-WT和Exo-CP,并通过Western blot、透射电子显微镜(TEM)、蛋白浓度检测、纳米粒径追踪检测Exo特征;通过蛋白质谱检测2种Exo的蛋白组分;通过酶联免疫吸附(ELISA)验证了差异表达蛋白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RANKL)、白细胞介素(IL)-1α、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骨形态发生蛋白2(BMP-2)表达水平;将10、100、1 000 μg·mL-1的Exo-CP或Exo-WT加入RAW264.7培养基中并于5 d时通过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T-qPCR)、Western blot、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TRAP)染色检测破骨分化相关指标表达情况;采用SPSS 24.0软件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Exo-CP富集的差异表达蛋白主要与破骨细胞分化的TNF信号通路、核转录因子κB(NF-κB)信号通路相关;ELISA实验证实了Exo-CP中高表达TNF-α、RANKL、IL-1α,低表达TGF-β1、BMP-2(P<0.05);Exo-CP作用于RAW264.7,显著提高了细胞的破骨分化相关基因及蛋白的表达水平,TRAP染色可见分化的破骨细胞,且呈现浓度依赖性,100、1 000 μg·mL-1浓度Exo-CP对破骨细胞分化的促进作用显著高于10 μg·mL-1浓度组(P<0.05)。结论 慢性牙周炎的病理性骨吸收可能由炎性PDLSCs所分泌的Exo通过促进破骨细胞分化引起,Exo中主要的作用蛋白可能为RANKL和TNF-α,本研究为慢性牙周炎骨吸收的发病机制提供了新视角。
目的 应用Meta分析方法评估运用脱细胞真皮基质或自体结缔组织移植物治疗多发性相邻牙龈退缩的差异性。 方法 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在4个英文电子数据库中筛选随机对照试验,检索日期截止至2022年4月20日,主要结局指标为角化牙龈组织宽度、退缩深度、探诊深度、临床附着水平、完全根面覆盖和根面覆盖美学评分。 结果 共纳入7项随机对照试验,术后12个月后,对照组结缔组织移植物较试验组脱细胞真皮基质能增加角化牙龈组织宽度[MD=-0.28(-0.47,-0.08),P=0.006]、降低牙龈退缩深度[MD=0.23(0.12,0.35),P<0.000 1]和提高完全根面覆盖[RR=0.80,95%CI(0.69,0.93),P=0.003];探诊深度、临床附着水平和根面覆盖美学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多发性相邻牙龈退缩治疗后,结缔组织移植物在增加角化牙龈组织宽度、降低牙龈退缩深度和提高完全根面覆盖方面具有优势,但脱细胞真皮基质由于手术简便并有相似的效果亦有临床应用价值。
目的 本实验旨在探究3种不同修复基台循环加载前后扭矩丧失以及基台沉降。方法 将30枚内六角种植体随机分为3组,每组10枚种植体,并连接相应修复基台。A组种植体连接原厂成品基台,B组种植体连接铸造基台,C组种植体连接第三方计算机辅助设计/计算机辅助制造(CAD/CAM)基台。通过光学影像测量仪测量3组基台莫氏锥度。使用数显扭矩计测量循环加载前后的移除扭矩。试件在疲劳机上进行循环加载,循环载荷应力振幅范围为0~250 N,以10 Hz的频率施加10万个周期的循环载荷,循环加载后测量基台沉降值。配对t检验用于分析组内循环加载前后扭矩丧失量。方差分析及Tukey HSD检验用于比较基台莫氏锥度、移除扭矩丧失量和基台沉降值的组间差异。结果 配对t检验显示3组基台循环加载前后扭矩丧失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方差分析显示基台莫氏锥度(P<0.001)、循环载荷后基台螺丝移除扭矩丧失量(P=0.009)和基台沉降值(P=0.01)在3组之间差异有统计意义,但是铸造基台组和第三方CAD/CAM基台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所有组中基台经循环加载后螺丝扭矩均有显著下降。不同基台与种植体连接部位之间存在差异。就本实验有限的数据提示成品基台在经过循环加载后对基台螺丝扭矩的维持效果优于铸造基台和第三方CAD/CAM基台。
冠突过长(CPH)是一种罕见的下颌骨发育过程中冠突形态和长度的异常疾病,本文报道2例双侧CPH引起下颌运动及开口受限的病例资料,通过报道病例的临床表现、X线检查、治疗及预后,为该疾病的诊疗提供参考。这2例CPH病例经外科切除伸长的冠突后,即刻开口度均增加到近三指,其中1例治疗6个月后,随访开口度正常,而另外1例术后2年CPH复发。CPH的病因暂不明确,可能与多种因素相关。CPH导致开口受限的情况在临床上极其少见,易与其他疾病混淆导致误诊。因此,应综合运用临床及影像学加以鉴别诊断。外科手术切除伸长的冠突是目前公认的治疗方式,而术后长期有效的开口训练对治疗效果的维持至关重要。
疣状黄瘤是一种罕见的良性黏膜皮肤病变,而口腔扁平苔藓则是口腔门诊中较为常见的一种慢性炎症性疾病。国外已有文献报道,疣状黄瘤与口腔扁平苔藓可以存在伴发现象。由于疣状黄瘤的低发病率,两病共存的情况较为罕见,目前,对于两种疾病伴发的内在机制尚无定论。本文报道了1例口腔疣状黄瘤合并口腔扁平苔藓的临床病例,并回顾相关文献,探讨两种疾病伴发的临床分类、病理分型及可能的发病机制。
目的 研制一种新型可注射型藻酸盐印模材料,评价其准确性。 方法 将一定比例的海藻酸钠、磷酸三钠、氟钛酸钾、硅藻土等成分用水溶解,行星离心搅拌机混合均匀,获得一定黏度的基质组分;将一定比例半水硫酸钙、氧化镁、甘油、聚乙二醇(PEG)400离心搅拌机混合均匀,获得同样黏度的胶结剂组分。基质组分与胶结剂组分封装在2∶1体积比的A/B胶管内。使用时用与A/B胶管匹配的注射枪和混合头加压混合。样本分为3组:以注射型藻酸盐印模材料(IA组)作为实验组,Jeltrate藻酸盐印模材料(JA组)和Silagum-putty/light加成型硅橡胶印模材料(SI组)为对照。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观察注射性藻酸盐印模材料的内部形貌,数字三维测量方法评价印模材料的准确性。 结果 SEM结果显示注射型藻酸盐印模材料比Jeltrate藻酸盐印模材料结构致密均匀,气泡含量较少。IA组、JA组、SI组模型与标准模型的差异性(正确度)分别为(49.58±1.453)、(54.75±7.264)、(30.92±1.013)μm。IA组、JA组、SI组内模型之间的差异性(精密度)分别为(85.79±8.191)、(97.65±11.060)、(56.51±4.995)μm。3组印模材料在正确度和精密度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新型可注射型的藻酸盐印模材料的准确性优于传统的粉剂型藻酸盐印模材料,但差于加成型硅橡胶印模材料。新型可注射性的藻酸盐印模材料具有良好的操作性能和印模准确性,显示出良好的应用前景。
目的 通过Meta分析方法系统评估在牙槽嵴缺损需要骨增量时使用自体牙本质(ATD)移植的有效性及安全性。 方法 电子检索2010年1月1日—2022年3月19日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Cochrane Library、CNKI、万方数据库有关牙槽嵴增量使用ATD的临床研究。使用Cochrane Tool评估随机对照试验的偏倚风险,使用Newcastle-Ottawa Scale评估队列研究。RevMan 5.4对数据进行合并分析。 结果 共纳入10项研究,其中5项研究对照组采用自体骨,另5项研究对照组采用脱蛋白牛骨基质(DBBM)。Meta分析结果显示,牙槽嵴增量术后6个月,ATD较自体骨获得更多水平向牙槽嵴增量[MD=2.01,95%可信区间(CI)(1.09,2.93),P<0.000 1],但在垂直向牙槽嵴增量上效果相似[MD=-0.06,95%CI(-0.21,0.08),P=0.39]。ATD与自体骨或DBBM相比呈现更少的材料吸收[MD=-0.59,95%CI(-1.03,-0.15),P=0.008;MD=-0.63,95%CI(-1.18,-0.07),P=0.03],而在种植体稳定系数和术后并发症上均无显著差异[MD=-0.76,95%CI(-3.04,1.52),P=0.51;RR=1.01,95%CI(0.33,3.12),P=0.98]。 结论 有限证据表明,在牙槽嵴缺损中移植ATD可取得与移植自体骨或DBBM类似或更佳的骨增量效果且材料吸收更少,可作为扩增牙槽嵴的植骨材料。但仍需要进行更大样本、更高质量、更长随访时间的临床试验评估ATD在牙槽嵴增量中的疗效。
牙内陷是由牙发育时期成釉器过度卷叠或局部过度增殖,深入到牙乳头中而导致的牙齿形态异常,因其复杂的解剖结构,给常规的牙髓治疗带来困难和挑战。牙中牙的牙髓治疗为牙内陷最复杂的一种情况,本文报道1例上颌侧切牙年轻恒牙牙中牙伴根尖周炎的牙髓血运重建治疗的病例,结合锥形束CT的辅助诊断,对其治疗及预后进行评估。随访2年,牙根继续发育,根尖周炎症消失。本病例为年轻恒牙牙中牙的牙髓病及根尖周病提供了新的治疗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