髁突肥大继发牙颌面畸形,是由于髁突非肿瘤性过度增生而导致面部不对称畸形、咬合紊乱、颞下颌关节功能障碍等症状的一种疾病。该病病因仍不明确,目前以正颌外科、关节外科、颌骨轮廓整形术以及术前、术后正畸治疗作为主要治疗方式,根据髁突增生的活跃程度、颌骨畸形的严重程度以及患者意愿,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以期矫治颌骨畸形、改善咬合关系、重建良好的关节功能。本文将从髁突肥大继发牙颌面畸形的病因、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治疗目标及手术方式选择结合笔者经验对该病的诊治作一系统论述。
目的 通过体内外实验探究搭载米诺环素-壳聚糖纳米粒(MCN)的甲基丙烯酸化明胶(GelMA)水凝胶在牙周炎治疗中的效果。 方法 采用离子凝胶法合成MCN,并将MCN包裹在GelMA水凝胶中得到GelMA/MCN复合水凝胶。通过透射电镜、扫描电镜、傅里叶红外光谱对材料进行表征分析,考察材料的降解速率、米诺环素释放速率。检测GelMA/MCN水凝胶对于牙龈卟啉单胞菌(P. gingivalis)的抗菌能力,并筛选出有效抗菌浓度。评估GelMA/MCN水凝胶的生物相容性和成骨能力。构建大鼠牙周炎模型,评价GelMA/MCN水凝胶在牙周炎治疗中的效果。 结果 表征测试结果显示,成功构建了粒径在80 nm左右的MCN;MCN的修饰对GelMA水凝胶形貌无明显影响。MCN和GelMA/MCN均可以缓慢、稳定地释放米诺环素。当GelAM/MCN水凝胶的MCN含量大于等于0.2 mg·mL-1时,P. gingivalis生长完全被抑制。在体外模拟牙周炎的酶促降解环境下,GelMA/MCN水凝胶在有效抗菌浓度下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体内实验证实该水凝胶可有效阻止牙周炎骨缺损的进一步发展,促进骨缺损修复。 结论 GelMA/MCN复合水凝胶能稳定、缓慢地释放米诺环素,在有效抗菌浓度下保护细胞活力,并促进牙周炎骨缺损的修复。
目的 探讨不同种壳聚糖衍生物温敏型复合水凝胶作为支架材料应用于牙周组织工程的可行性。 方法 制备磺化壳聚糖(SCS)、磷酸化壳聚糖(PCS)及磷酸化磺化壳聚糖(PSCS)3种具有不同生物学特性的壳聚糖衍生物,构建3种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壳聚糖衍生物/胶原温敏型复合水凝胶。选取20只雄性wistar大鼠,大鼠双侧上颌第一磨牙近中建立三壁骨袋,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空白凝胶组、bFGF/SCS/胶原温敏型复合水凝胶组、bFGF/PCS/胶原温敏型复合水凝胶组、bFGF/PSCS/胶原温敏型复合水凝胶组,术后6周处死大鼠,采集标本,进行大体、苏木精-伊红染色、Masson染色观察。 结果 术后6周,3种bFGF/壳聚糖衍生物/胶原温敏型复合水凝胶组与空白对照组在相对牙槽骨高度比值、相对上皮根向下移比及牙周组织再生分级计数等方面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bFGF/壳聚糖衍生物/胶原温敏型复合水凝胶在牙周组织工程邻域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近年来,通过截骨和移动牙-颌骨复合体的正颌外科手术已成为治疗牙颌面畸形的重要方法。上、下颌骨最终的空间位置将直接影响正颌手术的治疗效果,也是治疗的关键步骤。为了精准实现理想的颌骨空间位置,在数字化外科和3D打印技术迅猛发展的推动下,正颌外科已经从过去的“经验外科”时代进入“精准外科”的新时代。本文详细阐述了多年来我们在“精准正颌外科”治疗模式方面的探索和研究,介绍其技术体系及在“Ortho+X”治疗模式中的应用,旨在为广大同行提供参考和帮助。
基于口腔黏膜结构的独特性和给药的方便性,局部药物递送在口腔黏膜疾病的治疗中得到广泛应用。但由于口腔是一个有开放、湿润及运动的特殊微环境,口腔黏膜给药面临着巨大挑战。针对这一困境,近年来黏附材料得以深入研究,以期延长药物局部停留时间,从而达到药物缓释和提高生物利用度的目的,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本文将针对口腔黏膜黏附材料的特点和现状简要总结。
内镜外科在我国经历了30余年的快速发展,已经成为很多外科专业的主流术式。从首次报道至今,内镜在唾液腺切除术中的应用已有20余年。纵观内镜外科的总体发展历程,现阶段口腔颌面外科的内镜手术仍处于早期探索阶段,尚未得到成熟推广应用。得益于其他学科的引领和经验,口腔颌面外科的内镜技术有希望能够实现跨越式的发展。本文从内镜发展的总脉络出发,对内镜在唾液腺切除手术中的应用历史、现状与未来发展的趋势作一论述。
美学区种植治疗的目标在于长期稳定的骨结合和理想美学效果。除了种植体植入的理想三维位置,良好的种植体轴向亦是保证美学区种植治疗成功的关键因素。由于上颌前牙区特殊的解剖结构,医生在种植手术时常需要综合考量剩余牙槽骨骨量及形态、软组织特征、修复方式和患者需求等多种因素,从而确定种植体植入的轴向。本文综述了前牙美学区种植体植入轴向的影响因素,并分析了理想修复体长轴与牙槽骨的矢状位置关系,以期为美学区种植决策的制定提供参考。
因为肿瘤等原因造成的颌骨缺损,常严重影响外形和功能。口腔颌面部肿瘤治疗的目标除了治愈肿瘤,还应该包括尽量恢复患者患病前的功能。显微外科技术和数字化外科技术的发展推动了以血管化游离骨瓣重建颌骨缺损的发展,术前的可视化设计可以帮助获得更好的外形。在重建的颌骨上如何恢复咬合功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本文将从颌骨重建理念、血管化骨瓣的选择、种植时机的选择、种植体周围软组织的处理、放疗对颌骨重建后种植义齿的影响等方面进行讨论。
目的 对阻生牙所致的下颌第二磨牙牙根外吸收的病例,提出一种新的治疗方式以保存患牙及其活髓。 方法 对临床诊断为阻生牙所致牙根外吸收的下颌第二磨牙,联合口腔颌面外科与牙体牙髓病科,在阻生牙拔除即刻,对第二磨牙外吸收的牙根通过显微根尖手术于外吸收部位清创并切除根尖,通过活髓保存术于截根面以生物活性材料直接盖髓。 结果 患牙牙根外吸收停止,术后1年随访患牙无症状,牙冠完整,牙髓组织正常,影像学检查根尖周未见透射影,牙周膜间隙正常,骨硬板连续,牙槽骨重建,预后良好。 结论 在阻生牙拔除同期联合显微根尖手术及活髓保存术,可保存阻生牙所致牙根外吸收的下颌第二磨牙牙髓活力,有望成为该疾病的候选治疗方案之一。
目的 探讨2种陶瓷材料贴面式嵌体及纤维桩修复上颌第一前磨牙穿髓型非龋性颈部缺损的应力分布规律,以期为临床选择微创、有效的修复方法提供思考。 方法 选择符合标准的右上第一前磨牙锥形束CT数据,建立健康对照(HC)组、缺损对照(DC)组,根据2种贴面式嵌体材料[IPS e.max CAD(LD)、Lava Ultimate(LU)]以及不同的纤维桩位置[无纤维桩(NP)、颊侧根管纤维桩(B)、腭侧根管纤维桩(P)、颊腭侧根管纤维桩(BP)],建立8个实验模型(LDNP、LDB、LDP、LDBP、LUNP、LUB、LUP、LUBP)组,模拟轴向和侧向载荷,采用有限元软件分析各结构最大主应力峰值,采用颊尖位移量分析颊尖顶位移变化量。在各实验组中:缺损尖端牙体应力峰值与DC组进行变化量分析;颊尖位移量、釉质应力峰值、牙本质应力峰值与HC组进行变化量分析,变化量百分数相差小于5%认为是无差异的。 结果 LD组与LU组均可有效减小缺损尖端牙体的应力峰值,且LD组降幅更为显著。关于贴面式嵌体及树脂粘接剂应力,LD组高于LU组,并且呈现同一材料不同实验组之间应力峰值相近。此外,双根管纤维桩组可显著减小颊尖位移量。 结论 贴面式瓷嵌体可在穿髓非龋性颈部缺损的修复中进行应用,且与Lava Ultimate相比,IPS e.max CAD可更好保护尖端牙体组织,此外推测联合颊腭双根管纤维桩修复时可减小整体变形量及修复体脱粘接事件的发生。
当临床中既要进行缺失牙的种植,又要进行余留牙的牙体预备时,利用数字技术将二者进行同期整合是一个减少就诊次数、提升效率的方案。本文提出了一种同期种植与牙体预备技术的数字化流程,将种植手术导板和三维打印定深孔导板同期整合为一个导板,同时完成引导种植体植入与精准牙体预备。以“修复为导向”的虚拟种植规划设计并制作出的种植手术导板,可以提高种植体植入的效率和可预测性,其线性精度要求为1 mm左右;而定深孔导板实现了牙体预备量的精准引导、修复空间可视化,保证了备牙质量,其线性精度要求为百微米级。不同的设计精度需求使得二者的结合提升导板整体的引导精度需求,二者的一体化同期应用也实现了最大程度减少临床操作时间、就诊次数以及患者经济负担的要求。
目的 本实验采用Er: Yag激光对不同厚度、不同材质贴面进行体外照射去粘接,通过分析比较Er:Yag激光对于贴面、牙体组织微观结构的影响,为激光无创拆除贴面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选取新鲜拔除正畸下颌前磨牙,标准化牙体预备后制作3种不同厚度(1.0、1.5、2.0 mm)和不同材质(Vita琥珀瓷、Vita MarkⅡ、润瓷)贴面进行粘接,1周后使用Er: Yag激光(2.5、3.5 W)照射贴面并记录时间。扫描电镜(SEM)观察去除后的微观形态。 结果 润瓷贴面经2.5或3.5 W Er: Yag激光长时间(>20 min)照射后仍无法取下;2.5 W Er: Yag激光去除粘接时间:1.0 mm Vita琥珀瓷组(96.0 s±16.0 s)大于1.0 mm Vita MarkⅡ组(84.5 s±19.5 s)(P<0.05);1.5 mm Vita琥珀瓷组(246.5 s±13.5 s)大于1.5 mm Vita MarkⅡ组(170.0 s±14.0 s)(P<0.05);3.5 W Er: Yag激光去除粘接时间:2.0 mm Vita琥珀瓷组(381.0 s±24.0 s)大于2.0 mm Vita MarkⅡ组(341.5 s±26.5 s)。 结论 同种材质、相同厚度情况下:激光功率越大,拆除时间越短,当功率较小时,可能导致贴面无法拆除。相同厚度、相同功率情况下:激光穿透瓷块到达粘接层可能对瓷块结构产生影响。同种材料、相同功率情况下:瓷块厚度越厚,拆除所需时间越长,所需功率越高。激光无法直接拆除树脂类贴面。
牙周炎是一种破坏牙齿支持组织完整性的慢性炎症性疾病,是影响全球口腔和系统健康的公共卫生问题。随着科学和医学的发展,口腔健康的重要性及其对全身健康的影响越来越受到关注。这就要求口腔科医生在临床诊疗工作中更加重视伴不同全身疾病患者的诊疗方法。本文就伴全身疾病牙周炎患者的诊疗策略进行阐述,旨在帮助口腔科医生制定更合理的诊疗决策。
桩核冠修复是根管治疗后的患牙最常见的修复形式之一。感染控制是根管治疗的核心目标,口腔内科医生通常在根管治疗中能很好的落实和实现,而很多修复医生在后期的桩核冠修复中往往忽视对患牙的感染控制,忽视对根管治疗疗效的维持,这可能导致最终修复的失败。近来提倡的冠根一体化治疗理念要求临床医生将患牙从根管治疗到最终修复进行整体的考虑,而非简单地分为内科治疗和修复治疗两个部分。感染控制作为冠根一体化中的核心内容,应该被临床医生重视并落实到整个治疗环节中,特别是在根管治疗完成后的修复治疗中。因此,本文对桩核冠修复的感染控制进行阐述,对需行桩核冠修复的患牙进行分类,并提出桩核冠修复前和修复中感染控制的措施,以期为临床提供参考和指导。
目的 探讨数字化方法测量种植体周围骨嵴上软组织高度的可行性。 方法 选择2022年8—12月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安徽省立医院)口腔医学中心就诊的牙种植患者36例,共计43个种植牙位。所有患者完成口腔种植手术当天立即获取术后锥形束CT(CBCT)影像学资料与术前获取的口内数字化印模,导入口腔种植手术规划软件中进行图像的拟合,然后在种植区放置相同规格的虚拟种植体,调整种植体位置,与CBCT图像里的种植体影重叠,在种植体视图界面测量骨嵴上软组织高度(STH)(记为数字化方法测量组)。术中按照标准窝洞制备方法逐级制备种植窝洞并植入植体,使种植体上缘与牙槽嵴顶平齐,采用牙周探针测量STH(记为牙周探针测量组)。采用配对t检验比较数字化方法测量组与牙周探针测量组的STH差异,Bland-Altman检验分析两种方法的一致性,组内相关系数(ICC)检验不同测量者使用数字化方法测量结果的可信度。 结果 两种方法测量种植区STH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land-Altman检验分析两种方法的一致性较好,但下颌后牙测量结果显示牙周探针测量结果大于数字化方法测量组,不同测量者采用数字化方法测量STH结果的ICC及其95%CI为0.992(0.986~0.996)。 结论 数字化方法测量种植体周围骨嵴上软组织高度的结果与牙周探针测量法较为一致,可靠性较好。
牙槽突裂因其与牙颌协调、鼻唇畸形的密切关系是唇腭裂整复的关键环节之一。传统成年牙槽突裂整复因较低的成功率,特别是鼻翼基底的重建不足,成为颌面外科医师的主要困扰,而鼻翼基底的良好重建是防止鼻畸形复发的关键因素之一。本文根据成年牙槽突裂的畸形特点提出成年牙槽突裂的两阶段整复理念与技术流程,以供参考与讨论。
目的 探讨一种改良的耳屏缘切口腮腺前缘穿咬肌入路在髁突重建术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 对16例患者(女性9例,男性7例)采用改良的耳屏缘切口腮腺前缘穿咬肌入路行髁突重建术。术后定期随访,通过患者腮腺涎瘘、面神经功能、张口度、咬合关系、面部瘢痕等临床指标评价髁突重建后的功能,通过曲面体层片、CT及三维CT重建影像学检查评估移植肋骨肋软骨的位置和形态。 结果 术后随访6个月~3年,所有患者面形恢复好,切口瘢痕隐蔽,无腮腺涎瘘,张口度和咬合关系良好,1例出现暂时性面瘫,经治疗后痊愈。影像学结果显示,所有移植肋骨肋软骨存活,处于正常解剖位置。 结论 改良的耳屏缘切口腮腺前缘穿咬肌入路在髁突重建术中可降低涎瘘和面神经损伤的发生率,术野清晰,且切口瘢痕隐蔽,未增加其他并发症的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
目的 回顾采用髂骨松质骨的单侧完全性牙槽突裂植骨术的效果并探究其影响因素。 方法 回顾性研究就诊于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院唇腭裂外科行髂骨松质骨植骨修复的单侧完全性牙槽突裂患者160例,其中小年龄组(6~12岁)和大年龄(≥13岁)组各80例,收集术前、术后3 d内、术后6个月以上的锥形束CT(CBCT)影像,借助Mimics软件判断有无骨桥形成,并测量体积计算髂骨植入率、剩余骨充填率和吸收率,并研究两亚组的植骨影响因素。 结果 以骨桥形成为临床成功标准,总人群的成功率为71.25%,小年龄组和大年龄组分别为78.75%和63.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6),同时后者的裂隙体积显著大于前者(P<0.001),小年龄组的植骨影响因素为腭侧骨壁(P=0.006)和腭裂手术史(P=0.012),大年龄组仅腭侧骨壁对植骨效果有显著影响(P=0.036)。 结论 大年龄组的植骨效果差于小年龄组,腭侧骨壁是牙槽突裂植骨的重要影响因素,小年龄患者的植骨效果也受腭裂手术史影响。
目的 探讨无髓变色牙内漂白临床效果及术后1年内颜色反弹情况,以期指导临床和提示预后。 方法 对20例无髓变色牙进行内漂白治疗,分别于漂白前、漂白后即刻、漂白后第1、3、6、9、12月使用电脑比色仪对变色牙进行颜色测量,获得不同时间点牙体颈、中、切各部位颜色的L*、a*、b*值,计算出漂白前后颜色变化量ΔE*、ΔL*、Δa*、Δb*,并观察ΔE*、ΔL*、Δa*、Δb*在颈、中、切部随时间的变化情况,分析颜色反弹速度(V*)以及反弹率(P*)。 结果 20例无髓变色牙内漂白后即刻颜色改变平均ΔE*为14.99。漂白后牙体颈部和中部ΔE*、ΔL*在1、3、6、9、12月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自漂白后第9个月起,牙体中部及颈部颜色的反弹速度较第1个月时降低,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牙体切端ΔE*、ΔL*在第6、9、12月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牙体切端颜色的反弹速度各时间点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0例牙齿在漂白后第9月颜色反弹达到稳定时的平均反弹率为30.11%。 结论 内漂白能使无髓变色牙获得显著的颜色改变。漂白后主要影响颜色反弹的依然主要是明度L*,与a*、b*关系不大。内漂白后的牙齿颜色在1年内会出现一定程度反弹,但从第9个月起颜色反弹速度趋于稳定,临床上可在此时根据患牙与邻牙颜色是否协调以及患者需求来决定是否进行二次内漂白。
目的 总结晚期(2、3期)药物相关性颌骨坏死(MRONJ)的手术治疗效果。 方法 纳入2013年7月—2021年5月就诊于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口腔医院口腔颌面外科且采用手术治疗的晚期MRONJ患者。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患者的原发疾病、用药情况、病变情况、手术治疗和随访结果等。 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104例患者(123处病变),男性42例,女性62例,平均年龄(64.6±9.1)岁。原发疾病为恶性肿瘤91例,非肿瘤性疾病13例。2期病变43处(35.0%),3期病变80处(65.0%)。39处(31.7%)病变位于上颌骨,84处(68.3%)病变位于下颌骨。使用唑来膦酸89例(85.6%),阿仑膦酸钠10例(9.6%),帕米膦酸钠10例(9.6%),抗血管生成药物62例(59.6%)。平均药物治疗时长(34.7±25.8)月,平均停药时长(10.1±10.7)月。全部患者均在全麻下完成手术。手术去净死骨后,2期病变以局部黏骨膜瓣关闭创口,3期病变根据具体情况分别采用重建钛板联合下颌下腺转位、血管化腓骨瓣修复、碘仿纱条填塞、带蒂颊脂垫瓣修复等关闭创口。术后随访3个月至6年,81.3%(100/123)病变在末次随访时实现黏膜愈合,18.7%(23/123)病变术后复发。 结论 晚期MRONJ可以通过手术治疗实现黏膜愈合;对于合适的患者,可以考虑血管化软硬组织修复重建以提高生命质量。
牙酸蚀症是指牙齿受到不涉及细菌的化学物质侵蚀使得牙齿硬组织发生进行性破坏的一种疾病。病因包括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内在因素如暴食、厌食、胃肠道疾病、药物等导致的胃食管反流而引起的牙齿酸蚀,外在因素则主要包括饮食、药物、职业因素等。本文介绍了1位患者,因诊断为视神经炎而接受糖皮质激素治疗,从而引起胃食管反流症状,出现全口牙齿尤其是上颌牙列的重度酸蚀破坏。本文主要就视神经炎激素治疗与牙酸蚀症发生的机制进行了探讨。
疣状黄瘤是一种罕见的良性黏膜皮肤病变,而口腔扁平苔藓则是口腔门诊中较为常见的一种慢性炎症性疾病。国外已有文献报道,疣状黄瘤与口腔扁平苔藓可以存在伴发现象。由于疣状黄瘤的低发病率,两病共存的情况较为罕见,目前,对于两种疾病伴发的内在机制尚无定论。本文报道了1例口腔疣状黄瘤合并口腔扁平苔藓的临床病例,并回顾相关文献,探讨两种疾病伴发的临床分类、病理分型及可能的发病机制。
目的 通过系统评价及Meta分析的方法评估在后牙区骨量不足植入4 mm超短种植体(ESI)的安全性和效用。 方法 电子检索2010年1月1日—2022年8月31日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CNKI、万方数据库有关ESI与标准种植体(SI)(≥8 mm)的随机对照试验或临床对照试验,并进行引文检索。应用RevMan 5.4版软件进行Meta分析。 结果 共11篇研究符合纳入标准,其中随机对照试验6篇,临床对照试验5篇。Meta分析结果:在后牙区种植时,ESI与SI的存留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R=1.23,95%CI(0.66,2.27),P=0.52];ESI表现出更稳定的边缘骨水平[MD=-0.16,95%CI(-0.25,-0.07),P=0.000 7],更少的生物并发症[RR=0.34,95%CI(0.19,0.62),P=0.000 4],然而机械并发症更多[RR=2.89,95%CI(1.05,7.92),P=0.04]。 结论 基于有限的证据,在后牙牙槽嵴高度低于5 mm时应用ESI可以获得媲美SI的临床效果,且具备技术敏感性低、术后生物并发症少等优势。由于ESI长期随访证据不足、样本量有限,仍需要更多临床试验评估ESI的长期效用。
目的 评价10种光固化复合树脂在不同溶液中的颜色稳定性及吸水溶解性能。 方法 10种光固化复合树脂分别为:BeautifilⅡ(B2)、Ceram. X One Universal(CXU)、Charisma(CS)、Charisma Diamond(CD)、Denfil(DF)、DX. Universal(DXU)、Filtek Z250(Z250)、Filtek Z350 XT(Z350)、FS-1(FS)、Magnafill Putty(MP)。每种树脂材料各制作20个试件,随机分为4组(n=5),分别浸入蒸馏水(对照组)、咖喱、咖啡和红酒28 d,分光光度计测量试件浸入前及浸入后1、7、14、21和28 d的色度值(CIE L∗a∗b∗),计算染色前后色差值。根据ISO 4049: 2019标准,每种材料制作3个试件,测量材料的吸水性和溶解性。采用三因素方差分析评估树脂材料、染液、染色时间对染色前后色差值(ΔE)的影响,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不同材料的吸水值和溶解值变化。 结果 随着染色时间增加,所有试件均出现一定程度的颜色变化。树脂材料类型、染液类型、染色时间以及三者的交互作用对ΔE的影响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所测材料任一时间点颜色变化:咖喱>红酒>咖啡>蒸馏水。浸入咖喱、咖啡、红酒7 d后所有材料均出现临床不可接受的变色(ΔE>3.3)。浸入咖喱28 d后,CS的ΔE最小,DXU的ΔE最大;浸入咖啡28 d后,FS的ΔE最小,DXU的ΔE最大;浸入红酒28 d后,FS的ΔE最小,Z350的ΔE最大。MP与CXU在所有溶液中的色差值均较小。Z350吸水值最高,MP吸水值最低;CS和CD的溶解值高于其他材料。 结论 光固化复合树脂的颜色稳定性具有材料依赖性,并受色素种类、浸泡时间的影响;MP与CXU的颜色稳定性较好;MP的吸水性和溶解性较低。
目的 评估可摘局部义齿(RPD)加工设计单的填写质量,分析医技沟通及信息传递的现状。 方法 随机抽取某一全国性大型义齿加工厂在4周内的RPD加工设计单,按照委托方的等级将加工设计单分为3组。调查内容包括患者基本信息、医生基本信息、设计图信息、其他详细信息以及出件时间等信息。同时由2位质检员共同完成质量评估。 结果 共收集和评估了916份设计单的填写情况。患者及医生的姓名填写率最好,均为97.6%(n=894);出件时间填写情况最差,仅占6.4%(n=59)。58.7%(n=538)的设计单无医生联系电话,86.8%(n=795)设计单的设计图信息部分填写不全。质量评估结果为74.2%设计单未达到入检“合格”的标准。 结论 目前RPD加工设计单整体上看填写质量较差,RPD设计及制作中医技职责划分不明确,医技沟通情况不理想。
恶性外周神经鞘膜瘤是一种罕见的神经源性恶性肿瘤,其临床症状和影像学表现不典型,诊断困难,恶性程度高,预后较差。恶性外周神经鞘膜瘤通常发生在躯干,约20%发生在头颈部,发生于口腔内者罕见。本文报道1例舌部恶性外周神经鞘膜瘤病例,并结合文献复习,对恶性外周神经鞘膜瘤的临床特点、诊断和治疗进行总结,为该疾病的诊治提供参考。
目的 构建隐形矫治器远移下颌第一磨牙的有限元模型,探究是否使用微种植体支抗及不同第一磨牙起始位置进行远移时的牙列移动特点。 方法 使用锥形束CT(CBCT)数据构建下颌骨、牙齿、牙周膜及隐形矫治器模型,依据是否辅助微种植体弹性牵引分为无支抗组及微种植体组(第一磨牙与第二磨牙根间),在两组中以第一磨牙起始位置分为工况1:第一磨牙距第二前磨牙0 mm;工况2:第一磨牙距第二前磨牙1 mm,工况3:第一磨牙距第二前磨牙2 mm;工况4:第一磨牙距第二前磨牙3 mm。分析各工况牙列总体位移及各方向位移的数据特点。 结果 无支抗组:除第一磨牙向远中移动外,其余牙均表现为反向移动。微种植体组:除工况1中第二磨牙表现为少量近中移动,其余工况全牙列均表现为远中移动、前牙舌向移动,其中工况4第一磨牙远中位移值最大。随着第一磨牙起始位置向远中改变,第一磨牙向远中、前磨牙向近中及前牙向唇侧移动量增加,而第二磨牙向近中移动量减小。 结论 微种植体能够有效保护前牙支抗,增加磨牙远移的表达率,避免第二磨牙出现往返移动,且第一磨牙移动起始位置与其远移量及其余牙齿移动量有关。
前牙间隙或缺损是临床修复治疗中的常见问题,针对患牙的不同情况经过数字微笑设计、蜡型等预告技术确认后,常采用贴面、全冠等修复方式来关闭间隙,而传统树脂直接修复技术关闭间隙是目前比较微创的修复方案,但费时费力,外形控制更加依赖经验。运用数字化技术可以更加精确快速地进行美学修复空间的设计、转移,使便捷地关闭前牙间隙及修复缺损成为可能。该技术流程按照实操次序,先后整合了虚拟设计与实体蜡型、实体导板转移设计轮廓形态、就位导板后通过预设通道注射树脂等核心步骤,简化医生的临床操作步骤与时间,与传统手工涂塑技术相比有效地提高了修复效果的可预测性和精确度,降低了技术敏感性,节约椅旁操作时间,为快速关闭前牙间隙及修复缺损提供了新的技术方案。
目的 通过对骨性Ⅰ类患者矫治前后的测量数据进行分析,探讨不同颏部软组织形态在矫治前后的变化及其对矫治结果的影响。 方法 选取55例2012年1月—2020年12月在吉林大学口腔医院正畸科完成正畸治疗的成年女性骨性Ⅰ类患者,根据头颅侧位X线片中的软组织颏形态将患者分为异常颏组(颏部形态较平坦后缩,n=27)和正常颏组(颏部形态较圆润突出,n=28),并选取相关软硬组织指标进行测量,研究不同颏部形态矫治前后组内的变化以及组间的差异。 结果 矫治前异常颏组的颏唇沟角、下颌颏角、下颏顶角、PP-MP、LL-E、UL-E、Po-Pos、B-B’厚度大于正常颏组(P<0.05),m∶BMe和n∶B’Mes小于正常颏组(P<0.05)。矫治后异常颏组的下颌颏角、下颏顶角、U1-SN、L1-MP、LL-E距、UL-E距、SNA、SNB和B-B’厚度减小(P<0.05),鼻唇角、m∶BMe、n∶B’Mes和Po-Pos增大(P<0.05)。矫治后正常颏组的U1-SN、L1-MP、LL-E距、UL-E距和B-B’厚度减小,鼻唇角增大(P<0.05)。m∶BMe和n∶B’Mes正相关。 结论 颏部形态影响矫治计划的制定,与正常颏组相比,异常颏组需要设计更大的前牙回收量;颏部软组织形态与骨组织形态相关,但是矫治后软组织颏的变化不能直接按照骨组织变化进行预测;软组织颏形态影响软组织侧貌的美学评估和矫治前后软组织的变化,对于矫治后软组织颏部变化的预测必须考虑到软组织颏本身的形态。
牙内陷是在牙齿早期发育阶段成釉器卷曲或增生深入牙乳头而引起的一种罕见的牙齿发育异常,双牙内陷尤为罕见。本文利用锥形束CT辅助诊断上颌侧切牙双牙内陷伴根尖周炎,通过显微根管治疗,1年复查患牙无症状,根尖区低密度影像缩小。
目的 应用曲面体层技术探讨少牙多牙症(CHH)的发生率和临床特征。 方法 收集2019年1月—2021年5月就诊的41 648例儿童口腔科患者的曲面体层片,纳入CHH患者145例,观察记录CHH的发生情况。应用SPSS 24.0软件统计分析所得的数据。 结果 CHH的发生率为0.35%(145/41 648),男性(102例)多于女性(43例),性别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恒牙先天缺失特征:缺失1~2颗为主;最好发下颌侧切牙和下颌第二前磨牙;下颌恒牙先天缺失多于上颌恒牙先天缺失,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左侧先天缺失与右侧先天缺失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4)。多生牙特征:数目1~2颗;多见于上颌前牙区;多为圆锥形;垂直倒置生长和垂直正位生长为主。 结论 CHH是一种少见的混合牙齿数目异常,男性多于女性,恒牙先天缺失和多生牙的特征与单独发生的恒牙先天缺失/多生牙的特征相似,建议早期诊断和多学科治疗。
目的 系统评价中国成年人牙科焦虑症的患病率,为口腔保健的干预决策提供依据。 方法 计算机检索PubMed、Web of Science、Ebsco、Embase、The Cochrane Library、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和维普数据库有关中国成年人牙科焦虑症的横断面研究,检索时限均从建库到2022年9月30日。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并评价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后,采用R 4.0.4软件进行Meta分析。 结果 共纳入39个研究,包括24 309例研究对象。Meta分析结果显示,中国成年人牙科焦虑症患病率为35.39%[95%CI(31.31%,40.01%)]。亚组分析结果显示,男、女性患病率分别为32.92%和44.78%;16~39岁、40~59岁、≥60岁的成年人患病率分别为49.37%、47.13%、37.41%;轻度、中度和重度患者患病率分别为13.81%、15.15%、9.24%;小学及以下、中学、大学及以上文化程度的成年人患病率分别为33.81%、35.84%、36.24%;有牙科治疗史和无牙科治疗史成年人患病率分别为39.45%、45.90%;在口腔门诊接受调查和非口腔门诊接受调查的成年人患病率分别为27.10%、39.31%。 结论 我国成年人牙科焦虑症的患病率较高,以中度焦虑为主,女性、青年、无牙科治疗史的群体更易发生。建议对成年人牙科焦虑症进行早期干预,提高其口腔保健意识和治疗依从性,从而促进我国成年人的口腔健康水平。
目的 联合使用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技术探究姜黄素作用于牙周炎的治疗靶点。 方法 采用多种数据库预测姜黄素、牙周炎的作用靶点,利用String绘制姜黄素-牙周炎蛋白质相互作用(PPI)网络,筛选出的关键靶基因进行基因本体论(GO)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分析;通过分子对接技术分析姜黄素治疗牙周炎的关键靶点。 结果 从数据库中获得672个牙周炎相关疾病靶点,107个姜黄素作用靶点,筛选获得20个关键靶点,对这20个靶点进行GO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发现,姜黄素可能通过调节低氧诱导因子(HIF)-1、甲状旁腺激素(PTH)等信号通路发挥治疗作用;分子对接分析结果表明,姜黄素和多个靶点均具有良好的结合潜能。 结论 本研究获得姜黄素治疗牙周炎的潜在靶点及分子机制,对促进药物的研发及临床应用提供理论基础。
目的 研究地塞米松诱导同系新西兰仔兔先天腭裂的转录组异质性,进一步探究先天性腭裂发生的分子机制。 方法 妊娠第14天到第17天给20只新西兰孕兔肌肉注射地塞米松(每天1.0 mg),观察每只孕兔所有子代腭部表型。选取生产了8只胚胎、腭裂胚胎与非腭裂胚胎为4∶4的孕兔,分为腭裂组(CP)与非腭裂组(NCP),收集其腭部组织进行转录组测序分析。 结果 CP组与NCP组相比,共有225个差异基因(Q<0.05),其中120个基因上调,105个基因下调。差异性表达基因的GO和KEGG富集分析表明,异三聚体G蛋白复合物、细胞外基质、转录因子复合物、基底膜的GO分类呈显著富集;GABA能突触、吗啡成瘾、逆行内源性大麻素信号、谷氨酸突触、含血清素的神经突触、肌动蛋白细胞骨架的调节、Apelin信号通路等在KEGG通路中显著富集。实时荧光定量分析法验证表明,与NCP组相比,CP组ARHGEF6(P<0.05)、ABI2(P<0.001)基因表达水平下降,APC基因表达水平上升(P<0.001)。 结论 参与腭突中肌动蛋白细胞骨架调节的基因ARHGEF6、APC、ABI2的表达水平异常可能和地塞米松诱导新西兰兔先天性腭裂的形成相关。
目的 了解遵义市小学教师的口腔健康知识和对口腔健康教育的态度。 方法 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遵义市10所小学636名小学教师作为研究对象,自行设计调查问卷,收集教师的基本信息、口腔保健习惯、口腔保健知识知晓率、对口腔健康和口腔健康教育的态度等信息,所得数据采用SPSS 21.0软件进行统计。 结果 本调查回收有效问卷614份,在口腔保健习惯方面,小学教师刷牙时长在3 min及以上仅占8.8%,23.8%有横刷牙习惯,64.7%没有洁牙习惯,78.2%未使用过牙线。口腔保健知晓率方面,教师对六龄齿是不会换的、窝沟封闭可以预防龋齿、使用牙线可以去除牙菌斑等方面的认识薄弱,但是,总体对口腔健康和口腔健康教育的态度较好。 结论 可通过组织培训等多途径提高遵义市小学教师的口腔健康知识,发挥教师在引领和培养学龄儿童建立良好的口腔习惯中的积极作用。
目的 基于卷积神经网络模型,预测根尖片图像中影像表现近髓的患牙露髓的风险,并将网络模型的预测结果与高年资医生的预测结果相比较,评估网络模型的性能,以用于教学训练口腔医学生和年轻医生,并辅助医生术前明确治疗计划和进行良好的医患沟通。 方法 选取2019—2022年于天津医科大学口腔医院牙体牙髓科就诊的深龋引起的牙髓炎病例206例,其中去腐备洞期间露髓的病例104例,未露髓的病例102例。将收集的206张根尖片图像按比例随机分为3组,分别为训练集126张根尖片、验证集40张根尖片和测试集40张根尖片。选取视觉几何群网络(VGG)、残差网络(ResNet)和密集卷积网络(DenseNet)3个卷积神经网络分析训练集中根尖片的规律,使用验证集的根尖片调整网络超参数,最终使用测试集的40张根尖片图像测试3个网络模型的性能,同时选择1名牙体牙髓专业的高年资主任医生预测测试集的40张根尖片影像深龋是否露髓。以临床操作过程中去腐备洞后是否露髓作为金标准,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ROC曲线下面积(AUC)及准确率、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和F1评分比较VGG、ResNet、DenseNet 3种网络模型和高年资医生对测试集的40张根尖片是否露髓的预测效果,并选出最佳网络模型。 结果 最佳网络模型为DenseNet模型,其AUC为0.97;ResNet模型的AUC为0.89;VGG模型的AUC为0.78;高年资医生的AUC为0.87。比较高年资医生(0.850)与DenseNet模型的准确率(0.85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Kappa一致性检验结果显示为中等可信度(Kappa=0.6>0.4,P<0.05)。 结论 在VGG、ResNet、DenseNet 3个卷积神经网络模型中,DenseNet模型对影像表现近髓的患牙是否露髓的预测效果最佳,该模型的预测效果等同于牙体牙髓专业的高年资医生水平。
判断患者是否可以进行种植治疗或选择具体的种植引导方案时,不少医生忽视或者仅采用目测粗略估计患者的开口度,常导致在术中才发现开口度不足而无法完成植入或者角度受限勉强植入产生偏斜等不正确种植位点,进而诱发相关并发症。出现这类问题的主要原因还是术者缺乏对口内术区整体环境几何条件的准确分析与把控,术中出现了手术器械三维空间位阻而产生的。以往的开口度定义是患者大张口时上下中切牙切缘之间的距离,而种植位点可以在任一缺牙牙位,当位于后牙区时其开口度的具体测量方案不能简单等同于以往在前牙区的测量方法,而如何快速便捷地测量获得任一术区开口度的数值,并据此判断能否植入以及是否满足选定引导方式的开口度需求,就是本文讨论的重点。为了避免术区出现空间位阻影响种植治疗,本文介绍了种植术区开口度的新概念、新分类及相应的准确测量方案,并根据实测值建立了以开口度数值为引导的种植治疗引导方案决策树,为种植治疗术前设计提供了一种数量关系决策依据。
牙骨质-骨化纤维瘤作为间充质来源的良性牙源性肿瘤,主要发生于颌骨的牙承载区。本文报道1例位于左侧颊黏膜下的牙骨质-骨化纤维瘤病变,结合该病例的诊治情况及既往相关文献,对其分类以及鉴别诊断进行讨论。
目的 研究潍坊市8~9岁学龄儿童牙科畏惧症(CDF)的相关影响因素以及与心理弹性之间的关系,为CDF的早期预防和干预提供依据。 方法 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方法,于2021年6-10月抽取潍坊市4区10所小学1 995名8~9儿童作为调查对象,采用一般情况调查问卷、儿童畏惧调查-牙科分量表及青少年心理弹性量表进行调查。 结果 研究发现潍坊市8~9岁儿童CDF检出率为31.78%(634例),其中男生检出率为28.41%(296例),女生检出率为35.47%(338例)。多因素Logistic分析显示,性别为女性[比值比(OR)=1.329,95%置信区间(CI)=1.062~1.665]、有龋齿(OR=1.961,95%CI=1.330~2.891)、有牙痛经历(OR=2.133,95%CI=1.700~2.676)及有牙科治疗经历(OR=3.621,95%CI=2.888~4.540)是CDF发生的危险因素;父母受过大专及以上教育(OR=2.123,95%CI=1.546~2.916;OR=3.304,95%CI=2.368~4.612),心理弹性个人力维度中积极认知因子得分高(OR=1.520,95%CI=1.141~2.025),心理弹性支持力维度中人际协助因子得分高(OR=3.819,95%CI=2.743~5.318)及家庭支持因子得分高(OR=5.634,95%CI=4.047~7.844)是CDF发生的保护因素(P<0.05)。 结论 心理弹性评分高的儿童CDF发生率低,同时良好的教养方式有益于降低CDF的发生。
目的 比较下颌运动轨迹与虚拟架运动参数对下颌后牙单冠和三单位桥修复体的虚拟调效果。 方法 选择22名受试者,获取其口腔扫描及下颌运动数据。在牙科设计软件中分别设计具有0.3 mm咬合高点与干扰的4种修复体解剖蜡型:44、46牙单冠和44-46、45-47牙三单位桥,虚拟拔除对应牙位上的天然牙。分别使用下颌运动轨迹(下颌运动轨迹组)与虚拟架运动参数(虚拟架组)对修复体进行虚拟调。测量天然牙与调后修复体面间的三维偏差均方根,比较2组虚拟调方法的差异。 结果 在相同修复体下,下颌运动轨迹组的三维偏差均小于虚拟架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相同虚拟调方法下,44牙单冠的三维偏差最小,46牙单冠的三维偏差最大,且只有44牙单冠与其他修复体间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在后牙单冠和三单位桥咬合设计时,使用下颌运动轨迹调较基于虚拟架运动参数的虚拟调能更有效地去除修复体的咬合干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