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点击排行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早期矫治的现状思考
    李煌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2025, 43 (2): 151-157.   DOI: 10.7518/hxkq.2025.2024323
    摘要2579)   HTML158)    PDF(pc) (819KB)(1326)    收藏

    早期矫治是近年来口腔正畸、儿童口腔,乃至全科口腔医生的发展热点和关注焦点,但仍存在一些误区,如过早或过度进行干预,适应证把控不严,夸大早期矫治的作用等。本文以国内早期矫治的现状分析为切入点,逐一剖析口腔医生乃至大众关心的9个问题,包括早期矫治是否是新兴概念,早期矫治是否有必要,早期矫治的时机,早期矫治的适应证,早期矫治能否提供一个不拔牙或不手术的机会,早期矫治能否彻底改变面型和下颌生长型,早期矫治能否治疗口呼吸或腺样体面容或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硅胶类口腔功能训练器在早期矫治中的作用,透明矫治器在早期矫治中是否优于传统矫治器,旨在促进早期矫治的规范化。早期矫治一定要选择好适应证,掌握正畸的基本原理和技术,选择最合适患儿的治疗方式和治疗时机。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 儿童口腔治疗中局部麻醉应用的专家共识
    王艳, 邹静, 吉阳, 汪俊, 夏斌, 赵玮, 吴礼安, 宋光泰, 刘源, 陈旭, 尚佳健, 杜芹, 郭青玉, 蒋备战, 张红梅, 邢向辉, 李艳红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2025, 43 (4): 455-461.   DOI: 10.7518/hxkq.2025.2025090
    摘要2411)   HTML70)    PDF(pc) (861KB)(723)    收藏

    儿童口腔治疗具有其独特的临床特点,包括儿童生理、心理和行为等方面,均与成人口腔治疗不同,这使得口腔局部麻醉在儿童中的应用有着特殊的要求。本文对局部麻醉技术在儿童口腔治疗中的应用原则、常用药物与剂量控制、安全性与有效性评估、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等方面提出专家共识,旨在提高儿童口腔治疗的医疗安全与质量,为口腔医生的临床治疗提供指导。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 3种根管封闭剂充填效果的Micro-CT评估
    黄日鸿, 曾祥倪, 蒋丽, 张立霞, 朱静雅, 何飞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2025, 43 (5): 722-727.   DOI: 10.7518/hxkq.2025.2025009
    摘要2250)   HTML11)    PDF(pc) (1202KB)(132)    收藏

    目的 应用Micro-CT评价3种生物材料根管封闭剂iRoot SP、C-Root SP及GuttaFlow Bioseal(GFB)的根管充填效果。 方法 选取60颗单根单管离体前磨牙,截冠使工作长度统一为12 mm,机用镍钛根管预备至30号06锥度。样本随机分成6组,使用3种根管封闭剂、2种充填法进行根管充填,分别为iRoot SP+单尖法充填、C-Root SP+单尖法充填、GFB+单尖法充填、iRoot SP+超声活化单尖法充填、C-Root SP+超声活化单尖法充填、GFB+超声活化单尖法充填。对充填样本进行Micro-CT扫描,Mimics 22.0软件进行根管系统三维重建,计算根管整体充填率及根冠1/3、根中1/3、根尖1/3的分段充填率。 结果 3种根管封闭剂的整体充填率均大于90%。单尖法根管充填时,GFB的根管整体充填率、根冠1/3及根中1/3段充填率均低于iRoot SP、C-Root SP(P<0.01),iRoot SP与C-Root SP充填率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超声活化单尖法根管充填时,GFB的根管整体充填率及各段充填率均低于iRoot SP、C-Root SP(P<0.01),iRoot SP与C-Root SP充填率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种充填方法对比,除C-Root SP单尖法充填时根尖1/3充填率低于超声活化单尖法(P<0.01),GFB单尖法充填时根冠1/3充填率高于超声活化单尖法(P<0.01)外,其余充填率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3种生物材料根管封闭剂使用单尖法及超声活化单尖法充填根管的整体充填率良好,其中iRoot SP与C-Root SP的充填效果相似,相比GFB具有更好的充填质量。C-Root SP配合超声活化单尖法能提高根尖段充填率。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 牙槽骨缺损骨充填或移植替代材料临床随机对照试验设计与评价方法的专家共识
    廖小毓, 薛洋, 郑雪妮, 王恩博, 潘剑, 邹多宏, 赵吉宏, 韩冰, 刘昌奎, 华红, 梁新华, 尚姝环, 王文梅, 刘水冰, 王虎, 王培, 冯斌, 巨佳, 张林林, 胡开进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2025, 43 (5): 613-619.   DOI: 10.7518/hxkq.2025.2025156
    摘要2220)   HTML16)    PDF(pc) (1322KB)(154)    收藏

    骨移植是一种治疗骨缺损的主要方法,其中,异种骨材料由于来源丰富、加工储存便利、避免二次手术等优势被广泛应用于临床骨缺损的治疗中。随着国产化进程的推进及进口产品的有限性,越来越多的骨充填或移植替代材料进入临床试验中。为了加强对医疗器械临床试验的管理,维护医疗器械临床试验过程中受试者权益,保障临床试验科学有效地进行,相关专家起草本共识,从设计原则、受试者纳排标准、观察时间、疗效评价指标、安全性评价指标、质量控制等方面总结相关临床经验,以期为广大同仁提供参考。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5. 全身麻醉下年轻恒牙疾病的治疗策略
    李莹, 冯晓宇, 贾瑞芝, 王勇, 尚佳健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2025, 43 (4): 462-468.   DOI: 10.7518/hxkq.2025.2025195
    摘要2168)   HTML26)    PDF(pc) (14332KB)(318)    收藏

    年轻恒牙是指已萌出但在形态和结构上尚未形成和成熟的恒牙,其疾病的发病情况和治疗方法有其自身特点。由于特殊卫生保健需求儿童不能配合常规的牙科门诊治疗,大多选择在全身麻醉下进行。随着社会发展,儿童牙科全身麻醉技术的需求越来越大,本文探讨全身麻醉下年轻恒牙疾病的治疗策略,包括龋病、牙髓病根尖周疾病等的诊断、治疗原则及治疗方法等。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6. 《全身麻醉、镇静下儿童牙病诊疗规范》解读
    张琼, 邹静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2025, 43 (4): 469-477.   DOI: 10.7518/hxkq.2025.2025220
    摘要2111)   HTML25)    PDF(pc) (3069KB)(304)    收藏

    2023年5月,中华口腔医学会颁布了《全身麻醉、镇静下儿童牙病诊疗规范》团体标准。该规范是在组织全国知名医学院校口腔医学领域开展儿童全身麻醉、镇静治疗的专家,参考国内外研究成果,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反复讨论、修改后而制定的适合我国全身麻醉、镇静下儿童牙病的诊疗与评价体系,以统一和规范相关医疗行为。本文对该规范进行深入梳理,并结合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院儿童口腔团队12年来全身麻醉下儿童牙病诊疗的临床经验和研究成果,对全身麻醉下儿童牙病诊疗中的安全考量、治疗方案选择、术后并发症防控、术后随访及口腔健康维护等问题进行解读,以期为儿童口腔医务人员开展相关工作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7. 先天口面裂的分级分类诊疗专家共识
    李承浩, 安阳, 段小红, 郭应坤, 刘珊玲, 罗红, 马端, 任芸芸, 王旭东, 吴晓珊, 谢红宁, 朱洪平, 朱军, 石冰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2025, 43 (1): 1-14.   DOI: 10.7518/hxkq.2025.2024306
    摘要1984)   HTML361)    PDF(pc) (1114KB)(3262)    收藏

    先天口面裂是颌面部最常见的出生缺陷,其预后根据畸形的病因和严重程度的不同有着很大的差别。其中非综合征型先天口面裂的畸形程度较轻且治愈效果好,综合征型先天口面裂常因伴有身体其他器官的异常而致使治疗难度较大,预后较差。本共识对不同严重程度的先天口面裂进行详细的分级分类,并提出相应的诊疗指南,为患者家庭应对产前筛查结果、选择治疗方案提供参考,对我国预防和控制严重出生缺陷发生、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8. 牙体显微分层修补术治疗上颌中切牙牙颈部外吸收1
    戢晓, 张岚, 黄定明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2025, 43 (5): 736-741.   DOI: 10.7518/hxkq.2025.2025033
    摘要1874)   HTML7)    PDF(pc) (2597KB)(152)    收藏

    牙吸收是在破牙细胞持续作用下发生的牙齿硬组织破坏。牙颈部外吸收是由于牙周膜或上皮下牙骨质破坏和(或)缺陷导致的牙齿颈部吸收。本文报道1例上颌中切牙外伤及正畸后牙颈部外吸收,术前通过锥形束CT充分了解患牙吸收部位和形态,术中利用显微技术及生物陶瓷和复合树脂材料分层修补对吸收部位进行严密充填修复,实现了保存患牙和尽可能长时间保存患牙健康牙髓的目标,术后6年随访效果良好。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9. 谷胱甘肽转移酶通过代谢重编程增强变异链球菌环境适应性的功能研究
    郑皓月, 彭显, 邹静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2025, 43 (5): 728-735.   DOI: 10.7518/hxkq.2025.2025084
    摘要1860)   HTML3)    PDF(pc) (2483KB)(76)    收藏

    目的 探讨谷胱甘肽转移酶(GST)对变异链球菌环境适应能力的影响 方法 构建变异链球菌GST基因敲除株ΔgsT。通过转录组测序分析变异链球菌UA159野生型与其GST基因敲除株ΔgsT的基因表达差异,酸胁迫实验、过氧化氢胁迫实验分析耐酸能力、抗氧化应激能力,营养限制条件下进行生长动力学分析,荧光原位杂交实验分析在菌斑生物膜的种间竞争能力。 结果 与变异链球菌野生型UA159相比,敲除株ΔgsT中198个基因显著差异表达,富集于代谢、应激响应及能量稳态相关通路。耐酸实验中,敲除株ΔgsT存活率显著降低(P<0.01)。过氧化氢处理15 min后,敲除株ΔgsT存活率为38.12%(野生型为71.75%)。营养限制下,敲除株ΔgsT最大比生长速率及稳定期生物量显著降低(P<0.05)。生物膜竞争实验中,变异链球菌敲除株ΔgsT在混合生物膜中所占的比例(8.50%)较野生型(16.89%)显著下降(P<0.05)。 结论 GST可通过调控代谢和应激响应相关基因,显著增强变异链球菌的耐酸、抗氧化及营养胁迫适应能力。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0. 梯形瓣和角形瓣对引导骨再生术后黏膜血供及成骨效果的影响
    陈双镇, 张贤月, 贾晓凤, 夏荣, 姜凡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2025, 43 (5): 679-688.   DOI: 10.7518/hxkq.2025.2024449
    摘要1803)   HTML7)    PDF(pc) (3928KB)(98)    收藏

    目的 通过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技术(CDFI)及锥形束计算机断层扫描技术(CBCT)评估使用梯形瓣和角形瓣进行上颌前牙区引导骨再生(GBR)术后黏膜血管参数变化及成骨效果。 方法 将单颗上颌前牙种植手术同期GBR的患者随机分为梯形瓣组和角形瓣组,采用不同的翻瓣方式行GBR术后,在不同的时间间隔(术前,术后2 h、1 d、3 d、1周、2周和4周)利用CDFI测量术区黏膜血管参数,拍摄术前、术后2 h、术后6月时CBCT图像评估骨增量效果。 结果 缺牙区唇侧黏膜血液流速低于同颌对侧同名牙,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缺牙区术后黏膜血液流速较术前有所增加,术后2周时达到峰值流速后下降至参照牙血流水平,2组间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月梯形瓣组和角形瓣组种植体平台颊侧牙槽嵴宽度较术后2 h分别减少(1.3±0.9)、(0.9±0.7)mm;种植体平台根方5 mm颊侧牙槽嵴宽度分别减少(0.9±0.6)、(0.3±0.6)mm;种植体平台根方10 mm颊侧牙槽嵴宽度分别减少(0.6±0.8)、(0.2±0.6)mm;牙槽嵴高度分别减少(1.9±1.4)、(1.4±1.3)mm;移植物体积变化分别为(136±78)、(114±85)mm3,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牙齿缺失后,缺牙区唇侧黏膜血液流速降低;角形瓣组在上颌前牙GBR术后可以获得更好的术区血流微循环;梯形瓣和角形瓣在上颌前牙区骨增量手术中均可获得预期的骨增量效果,翻瓣方式对牙槽骨尺寸参数变化无显著影响。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1. 均角型骨性类患者拔牙掩饰性或手术治疗后上气道容积和舌骨位置的比较
    徐景胙, 刘浩洁, 林成钊, 刘振浩, 翟烨, 郭舒瑜, 徐荣耀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2025, 43 (1): 53-62.   DOI: 10.7518/hxkq.2025.2024184
    摘要1676)   HTML60)    PDF(pc) (1187KB)(557)    收藏

    目的 比较2种矫治方式对骨性Ⅲ类错畸形治疗的气道影响差异,尤其关注气道容积、形态、腭角、下颌旋转及骨位移等方面的具体改变,并通过寻找可能具有临床意义的气道指标,以期为预防OSAHS提供新的监测依据。 方法 选取2018年9月—2023年12月在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口腔正畸科临床诊断为骨性Ⅲ类错畸形患者36例,按照治疗方法不同,分为正畸正颌联合治疗组(n=18)和掩饰性治疗(n=18)组。通过比较术前、术后锥形束CT及三维头影测量分析气道容积、横径、腭角、下颌骨及舌骨等变化。 结果 掩饰性治疗后鼻咽容积、舌咽容积均有增大趋势,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正畸正颌联合治疗后鼻咽容积、气道鼻咽段和舌咽段横径、腭角、下颌旋转及舌骨位移的改变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治疗后比较,舌咽段横径、腭角及舌骨至蝶鞍点距离等变化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正畸正颌联合治疗组的患者在舌咽段截面积、腭角及舌骨的改变较掩饰性治疗组明显。OSAHS的易感人群多出现舌骨下移及气道最小截面积减小,因此在采取正畸正颌联合治疗方案时应格外注意其气道形态的改变,以避免造成不良后果。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2. 临床导向的机用镍钛预备器械研究新进展
    崔晨, 权晶晶, 韦曦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2024, 42 (6): 699-705.   DOI: 10.7518/hxkq.2024.2024225
    摘要1639)   HTML108)    PDF(pc) (795KB)(591)    收藏

    根管治疗是牙髓及根尖周疾病的主要治疗手段,为了增进根管清理和成形的效果,不同材质和设计的根管预备器械不断涌现,其中机用镍钛预备器械极大提高了根管预备效率。然而,随着根管系统解剖复杂性、根管治疗目的和预后的认识的深入,临床实践对机用镍钛预备器械提出了新需求,这些基于临床导向的需求为器械改革创新提供了动力。目前镍钛预备系统不断推陈出新,新型机用镍钛预备系统的改良及优势何在,其如何提高根管预备效率,本文拟对这类问题进行系统阐述。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3. 1例严重骨性类伴特发性牙龈纤维瘤病患者的牙周—正畸—正颌联合治疗
    杨宽, 曾心怡, 陈硕, 段丁瑜, 李继华, 段沛沛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2025, 43 (2): 280-288.   DOI: 10.7518/hxkq.2024.2024254
    摘要1621)   HTML24)    PDF(pc) (8893KB)(322)    收藏

    特发性牙龈纤维瘤病是一种罕见的、病因不明的良性疾病,表现为牙龈的广泛增生。本文报道1例严重骨性Ⅱ类伴特发性牙龈纤维瘤病的成年女性患者,经牙周—正畸—正颌多学科联合治疗,牙冠高度显著延长,咬合功能及美观得到提升,长期随访效果稳定。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4. 3D打印树脂种植工作模型尺寸稳定性对替代体复制精度影响的初步研究
    李欣, 鲁玉宗, 杨咏涛, 温奥楠, 王勇, 赵一姣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2025, 43 (5): 689-695.   DOI: 10.7518/hxkq.2025.2024462
    摘要1599)   HTML1)    PDF(pc) (1440KB)(92)    收藏

    目的 研究3D打印树脂种植工作模型尺寸稳定性对替代体复制精度的影响。 方法 获取10例拟进行2个种植体支持的联冠或者固定桥修复患者的数字化印模,在模型打印完成后的3、7、14 d在替代体上安装扫描杆进行扫描,在Geomagic Wrap 2021软件中基于扫描数据分析不同时间扫描杆相对于口内扫描的3D偏差、线性偏差和角度偏差。 结果 种植替代体位置发生了与模型收缩方向一致的近中舌侧偏移。从第7天开始,替代体(扫描杆)的3D偏差、距离线性偏差和角度偏差相较于第3天显著增大(P<0.05)。在第14天时,变化更加明显,其中3D偏差、距离线性偏差及轴线角度偏差与3 d和7 d组相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间高度线性偏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3D打印树脂模型的尺寸稳定性不足会导致替代体相对位置和角度的变化,从而影响替代体对种植体位置复制的精度。建议在模型打印完的7 d内完成修复体的制作。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5. 磨牙正锁患者颞下颌关节形态学及咬合应力下髁突三维有限元分析
    褚天昊, 张雪颖, 王浩丞, 马浩杰, 刘媛媛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2025, 43 (1): 114-125.   DOI: 10.7518/hxkq.2024.2024169
    摘要1559)   HTML43)    PDF(pc) (4083KB)(408)    收藏

    目的 通过测量单、双侧磨牙正锁患者的双侧颞下颌关节的形态及位置并模拟咬合时下颌骨受力变形情况,旨在为单、双侧磨牙正锁患者的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的诊断提供依据。 方法 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根据纳入标准,选择成人安氏Ⅰ类错患者20例作为对照组,10例单侧磨牙正锁患者(单侧组)、10例双侧磨牙正锁患者(双侧组)作为实验组。患者拍摄锥形束CT,通过测量关节窝宽度、关节窝高度、关节结节倾斜度、髁突长轴、髁突短轴、髁突水平角及颞下颌关节间隙的大小,比较颞下颌关节形态和位置。利用软件模拟患者咬合情况,进行下颌骨形态三维有限元分析,评估下颌骨的受力变形情况,进一步探讨下颌骨形态受力与患者可能存在的颞下颌关节紊乱症状的关系。 结果 比较对照组左侧、单侧组锁侧、双侧组左侧颞下颌关节,结果显示关节上间隙单侧组小于对照组(P<0.05);髁突长轴单、双侧组均小于对照组(P<0.05),且单侧组大于双侧组(P<0.05);髁突短轴双侧组小于对照组(P<0.05);髁突水平角单、双侧组均大于对照组(P<0.05)。对比对照组右侧、单侧组正常侧、双侧组右侧关节形态和位置,结果显示关节上间隙单、双侧组均小于对照组(P<0.05),髁突长轴双侧组小于对照组(P<0.05),髁突短轴单侧组正常侧大于双侧组。三维有限元分析:后牙正锁患者的髁突是咬合变形集中区域,锁侧第一磨牙咬合时,X轴与Z轴方向上,变形最大区位于髁突。X轴方向上,髁突变形量锁侧大于正常侧,在Z轴方向,正常侧大于锁侧。X轴方向局部变形最大值点在锁侧髁突内极横嵴前后,而局部变形最小值点在正常侧髁突内极中1/3前斜面处;Z轴方向局部变形最大值点位于正常侧髁突外极及外极下方;对不同咬合情况进行模拟发现,髁突X轴变形值在正常侧磨牙咬合、Y轴变形值在正常侧前磨牙咬合以及Z轴变形值在正中咬合最大,髁突变形值在锁时并不最为显著。 结论 单、双侧磨牙正锁髁突形态短小,双侧组相对单侧组存在更加短小的髁突形态。磨牙正锁患者的髁突是不良咬合变形集中区域,其变形最大点位分布于髁突内外极横嵴附近。不良咬合情况对髁突变形值有影响,但不能说明二者之间是否有明确因果关系。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6. 浓缩生长因子联合黏性骨在上前牙牙槽嵴保存术中的临床效果评价
    魏雪琴, 张盛智, 巴凯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2025, 43 (5): 671-678.   DOI: 10.7518/hxkq.2025.2025013
    摘要1534)   HTML7)    PDF(pc) (2491KB)(93)    收藏

    目的 比较浓缩生长因子(CGF)膜和Bio-Gide®胶原膜,分别与Bio-Oss®黏性骨联合用于上前牙牙槽嵴保存术(ARP)的临床效果。 方法 选取30例上前牙拔除后需要行ARP的患者,随机分为Bio-Gide组和CGF组。2组均在拔牙窝内严密充填Bio-Oss®黏性骨。Bio-Gide组用Bio-Gide®胶原膜覆盖于Bio-Oss®黏性骨上缘并封闭拔牙窝,CGF组用CGF膜覆盖并封闭拔牙窝。对比2组术后10 d软组织愈合情况,术后即刻及6个月牙槽嵴骨宽度及高度变化,以及术后6个月医患满意度。 结果 术后6个月,2组牙槽嵴骨宽度及高度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CGF组术后软组织愈合情况及医患满意度方面表现更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与Bio-Gide®胶原膜相比,CGF膜与Bio-Oss®黏性骨联合应用可使上前牙ARP术后软组织愈合更好、医患满意度更高。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7. 外胚叶发育不全的诊断及口腔早期修复
    林凌, 李佩, 赵玮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2025, 43 (4): 478-485.   DOI: 10.7518/hxkq.2025.2025173
    摘要1487)   HTML20)    PDF(pc) (1833KB)(285)    收藏

    外胚叶发育不全是一类以外胚层结构发育缺陷为特征的遗传性疾病,其口腔表现以先天缺牙、牙体形态异常及颌骨发育障碍为核心,严重影响患儿的咀嚼功能、颌面发育及心理健康。本文系统介绍外胚叶发育不全患儿的多维度诊断策略体系及口腔早期修复治疗方法,以期为临床医生对外胚叶发育不全患儿的诊断与治疗提供参考。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8. 单侧唇裂整复的创新理念、方法与技术
    石冰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2025, 43 (3): 299-304.   DOI: 10.7518/hxkq.2025.2025018
    摘要1420)   HTML53)    PDF(pc) (2302KB)(421)    收藏

    单侧唇裂整复术经过一个多世纪的发展,成绩与困难依然并存。虽然唇裂整复术方法已经度过了快速发展期,但临床仍迫切需要通过进一步完善来提升临床治疗效果。本文以改进单侧唇裂整复术方法为目标,对唇裂整复术的属性、理念转变、术式、技术、继发畸形的分类及整复方法等方面,结合笔者的研究与体会,进行了剖析和阐述。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9. 下颌骨缺损修复后颞下颌关节位置变化的临床分析
    李审绥, 田旭东, 吴亚东, 王伟丽, 唐正龙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2025, 43 (3): 422-430.   DOI: 10.7518/hxkq.2025.2024337
    摘要1290)   HTML10)    PDF(pc) (3019KB)(151)    收藏

    目的 通过回顾性分析探讨下颌骨缺损修复术后髁突及颞下颌关节位置改变的影响因素,并评估骨瓣重建后对髁突及颞下颌关节位置的影响,以期为确定下颌骨缺损修复方案和颞下颌关节重建提供临床参考。 方法 本研究选取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2019年6月—2024年5月收治的90例下颌骨截断切除并同期行骨瓣修复术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经严格筛选后,最终纳入50例完整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收集患者基本资料、骨缺损大小、位置及修复方式等临床信息,并获取术前(T0)、术后7~10 d(T1)、术后3月(T2)及术后6月(T3)4个时间节点的颌面部CT数据。运用Mimics 20软件进行三维重建后,通过Kamelchuk法测量颞下颌关节前间隙、后间隙及上间隙,根据Pullinger公式计算Ln值(后间隙/前间隙)大小以确定髁突在关节窝中的位置。同时Vitral法和Krisjane法测量下颌骨线距(下颌升支长度、髁突内外极点到矢状面的距离及角度)和关节窝形态指标,并使用SPSS 21.0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下颌骨缺损大小和位置是术后髁突位置变化的重要因素(P<0.05)。与术前相比,术后髁突前间隙、后间隙及上间隙均显著增加(P<0.001)。在术后7~10 d内,髁突位置前移现象最为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于切除髁突的患者,术后关节间隙和角度显著增大;而保留髁突的患者,仅关节上间隙及前间隙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在T1~T2时间段内,髁突内极点到矢状面的距离、关节上间隙、前间隙的变化量与术前髁突位置呈负相关(P<0.05);在T0~T1时间段内,髁突内极点到矢状面的距离、关节后间隙、关节结节角的变化量呈显著负相关(P<0.05);值得注意的是,髁突长轴与冠状轴的夹角的变化量从T1至T3时间段内持续表现出负向变化趋势(P<0.05)。 结论 下颌骨缺损骨瓣修复术后,髁突位置的改变与骨缺损的大小和位置相关,同时术后颞下颌关节间隙发生适应性改建。术后早期(7~10 d)髁突前移现象随随访时间延长呈现复位趋势,需进一步扩大样本量研究。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0. 不明原因根尖周炎为首诊症状的低血磷性佝偻病1
    史远, 苏吉梅, 吕丽华, 吴鼎文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2024, 42 (6): 832-838.   DOI: 10.7518/hxkq.2024.2024175
    摘要1262)   HTML36)    PDF(pc) (3482KB)(260)    收藏

    低血磷性佝偻病是一种罕见病,分为遗传性与获得性两类。主要临床表现有生长障碍、四肢弯曲畸形及功能障碍,以及成人甲状旁腺功能亢进、骨关节炎、骨软化症、多发性骨折等,口腔表现为非龋坏、非外伤牙齿出现反复根尖周炎、根尖周脓肿甚至蜂窝织炎、牙周炎、牙齿早失等。X连锁性低血磷性佝偻病(XLHR)占所有低血磷性佝偻病的80%。本文报告1例以多个非龋坏、非外伤牙根尖周炎为首诊症状的3岁XLHR患儿,通过病史、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基因型检测,结合文献分析其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诊断、鉴别诊断、治疗以及随访,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减少口腔科医生漏诊和误诊。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1. 口腔潜在恶性病变的临床病理学诊断研究进展
    崔莹莹, 丁传扬, 彭超然, 张建运, 蔡鑫嘉, 李铁军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2025, 43 (3): 314-324.   DOI: 10.7518/hxkq.2025.2024427
    摘要1247)   HTML34)    PDF(pc) (2336KB)(1004)    收藏

    随着口腔组织病理学研究的不断发展,具有显著癌变风险的口腔黏膜疾病的命名和分类经历了多次更替。2005年世界卫生组织(WHO)提出了口腔潜在恶性病变的概念以替代术语口腔癌前病变和癌前状态,2021年WHO口腔癌协作中心共识中,口腔潜在恶性病变被定义为“任何与口腔癌发生风险统计学上增加有关的口腔黏膜异常”,包括口腔白斑、口腔黏膜下纤维性变、增殖性疣状白斑、口腔扁平苔藓等病变。由于口腔潜在恶性病变的病因较为复杂,发病和癌变机制尚不明确,对其进行早期精准诊疗有助于实现口腔癌的二级预防。本综述回顾了口腔潜在恶性病变的命名、分类及组织病理学诊断标准的历史演变和研究进展,以期为这类疾病的临床精准诊断提供依据。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2. 基于菌斑控制的种植体周围炎引导骨再生治疗随访71
    苏文祺, 张丹丹, 程艳, 崔雯洁, 雷浪, 李厚轩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2025, 43 (1): 133-139.   DOI: 10.7518/hxkq.2024.2024131
    摘要1245)   HTML40)    PDF(pc) (4868KB)(466)    收藏

    种植体周围炎是发生在种植体周围组织中与牙菌斑相关的病理状况,其特征是种植体周围黏膜组织发生炎症性改变,随后支持骨组织逐渐丧失。本文报道1例基于菌斑控制的种植体周围炎引导骨再生治疗病例。患者35牙种植术后4年因“左下后牙肿胀不适2年余”就诊。X线根尖片显示35牙种植体远中骨密度降低,临床诊断为35牙种植体周围炎。35牙种植体经引导骨再生治疗,并进行定期牙周维护,术后3.5、11、18个月和7年复查显示牙槽骨高度及骨密度稳定,牙周探诊深度变浅,但牙龈轻度退缩。本病例7年的随访结果提示,种植体周围炎经过完善的牙周治疗后,临床牙周指标可以获得明显改善,牙槽骨得到良好的修复再生。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3. L形技术联合浓缩生长因子应用于上颌前牙水平型骨缺损的临床效果观察
    史芮雯, 杨虎, 刘月, 史一林, 张圣锛, 刘煜, 宋丰, 兰晶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2025, 43 (1): 76-83.   DOI: 10.7518/hxkq.2024.2024268
    摘要1196)   HTML41)    PDF(pc) (2784KB)(441)    收藏

    目的 探讨L形技术联合浓缩生长因子应用于上颌前牙水平型骨缺损的临床效果。 方法 选择行单颗上颌前牙种植同期植骨的25例患者的25颗种植体为研究对象,据植骨术式的不同,将患者分为试验组(L形技术引导性骨再生术联合浓缩生长因子,11例)、对照组(传统引导性骨再生术联合浓缩生长因子,14例)。对2组患者术后的早期不适、创口愈合、种植体周骨量、种植体周硬组织吸收量、影像灰度值、种植体稳定性等进行对比。 结果 2组术后早期不适、创口愈合及术后6个月的种植体稳定性、影像灰度值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试验组的垂直向种植体周骨量大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试验组的水平向种植体周硬组织吸收量大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L形技术联合浓缩生长因子应用于上颌前牙区种植同期垂直向骨增量效果更优,且在种植体稳定性、早期不适及创口愈合方面均可获得良好的临床效果。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4. 以功能性牙缺失为策略指引适老性口颌系统功能修复的实践和挑战
    程怡婷, 满毅, 刘洋, 蔡和, 程然, 程立, 吴芳龙, 吴红崑, 余钒源, 廖雪阳, 孙一民, 王婧, 杨雪, 朱锦怡, 程兴群, 易祖木, 叶玲, 胡涛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2025, 43 (1): 15-27.   DOI: 10.7518/hxkq.2025.2024188
    摘要1176)   HTML335)    PDF(pc) (1857KB)(788)    收藏

    随着老龄化趋势的加剧,老年口腔保健和诊疗面临巨大挑战。老年人牙列、肌肉、关节的增龄性改变使其咀嚼功能、修复需求等均有所下降,且因全身健康状况的不同,个体差异较大。在考虑功能需求、口颌及全身健康的兼容性及卫生经济学等因素后,笔者认为,老年人的口腔修复不应仅仅局限于传统的缺失牙逐一替换方案,而应寻求更加个性化和更适合老年人的修复方案。“功能性牙缺失”这一全新概念,更新了老年人口颌修复的最低标准,引入了适老性口颌功能修复理念。本文基于“功能性牙缺失”概念,阐述了牙体牙列、牙周黏膜、肌肉、关节、全身健康及其他相关诊疗策略,提出了“适老性口颌软硬组织一体化修复”的全新理念:关注口颌系统与全身健康之间的联系,完善“可及功能判定”;兼顾患者个人需求,综合评估口颌系统客观情况,优化“适宜功能评估”;利用人工智能等辅助技术与设备,为老年人精准实施适配性的功能修复方案,实现“诊疗计划制定”;通过随访、宣教、预防保健等措施,加强“健康管理及维护”,以期有效提高老年人群生活质量,并最终实现健康老龄化的目标。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5. 生成式人工智能在口腔医学领域应用价值的比较研究
    叶元龙, 曾维, 陈金龙, 刘磊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2024, 42 (6): 810-815.   DOI: 10.7518/hxkq.2024.2024144
    摘要1173)   HTML45)    PDF(pc) (642KB)(631)    收藏

    目的 本研究旨在比较3种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GAI)在中文语境下口腔医学领域的应用价值及其存在的问题,从而为其应用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本研究设计了36个涵盖口腔医学各专业的问题,包括病历撰写、专业知识解答、文章翻译润色等多个方面。将这些问题分别输入至ChatGPT4-turbo、Gemini(2024.2)和文心一言4.0进行回答,邀请3名经验丰富的口腔医师采用盲评法对答案进行四级李斯特量表评估,对GAI在不同应用场景的使用价值进行评价。 结果 在临床文书撰写和图片制作方面,Gemini 45分,文心一言38分,ChatGPT 33分;在科研辅助方面,Gemini 45分,文心一言39分,ChatGPT 35分;在教学辅助能力方面,文心一言54分,Gemini 50分,ChatGPT 48分;在患者咨询和导诊方面,Gemini 78分,文心一言59分,ChatGPT 48分。在总分方面,Gemini 218分,文心一言190分,ChatGPT 164分。在应用场景评价中,得分最高的3项为文章翻译润色、医患沟通文案撰写和科普宣传文案撰写,分别为26、23、23分;得分最低的2项为指定文献的搜索汇报和图片生成,分别为13和12分。 结论 中文语境下在口腔医学领域应用价值从高到低依次为Gemini、文心一言和ChatGPT。总体来看,GAI在翻译润色、医患沟通文案撰写和科普文章撰写方面有较大的应用价值,在指定文献的搜索汇报和图片生成方面的应用价值最低。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6. 正颌术后恶心和呕吐原因分析及防治策略
    罗楷, 刘乐, 赵乐, 唐阳露, 罗恩, 吉阳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2025, 43 (3): 305-313.   DOI: 10.7518/hxkq.2025.2025072
    摘要1151)   HTML21)    PDF(pc) (1058KB)(316)    收藏

    术后恶心和呕吐(PONV)是正颌手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主要发生在术后24 h内。正颌手术PONV发生率居高不下,目前仍然是患者和外科医生较为棘手的问题。恶心和呕吐不仅影响伤口愈合,增加术后出血风险,呕吐物及血液还可能进一步引发恶心和呕吐,形成恶性循环。频繁的恶心和呕吐是一种痛苦的经历,甚至比术后疼痛更为严重,是术后感染、延迟出院、增加住院费用和影响患者满意度的主要原因之一。本文中笔者结合文献回顾和临床经验,总结并分析正颌手术PONV的原因及预防和治疗策略,以供同行参考。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7. 第一乳磨牙金属预成冠修复对第二乳磨牙近中邻面龋树脂充填的临床效果的影响研究
    汪春仙, 张瑜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2024, 42 (6): 773-777.   DOI: 10.7518/hxkq.2024.2024189
    摘要1102)   HTML43)    PDF(pc) (785KB)(291)    收藏

    目的 探讨第一乳磨牙远中邻面龋金属预成冠修复对第二乳磨牙近中邻面龋树脂充填修复效果的影响。 方法 选择来我院门诊就诊的80名4~8岁患者,共计120颗牙。120颗牙随机分为2组:A组(68颗)为第一乳磨牙和第二乳磨牙两颗牙均直接树脂充填;B组(52颗)为第一乳磨牙树脂充填后使用金属预成冠修复,第二乳磨牙树脂充填。比较两组第二乳磨牙树脂充填的成功率。 结果 3个月时,A组成功率为92.65%,B组为96.15%,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个月时,A组成功率为89.71%,B组为94.23%,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年时,A组成功率为73.53%,B组为88.46%,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年时,A组成功率为66.18%,B组为86.54%,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与第一乳磨牙树脂充填比较,第一乳磨牙金属预成冠修复可以提高第二乳磨牙近中邻面龋树脂充填的成功率。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8. 乳牙融合牙及其继承恒牙的临床研究
    邱芬芳, 孟姗, 崇阳阳, 宋晓丽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2025, 43 (1): 92-97.   DOI: 10.7518/hxkq.2024.2024304
    摘要1069)   HTML49)    PDF(pc) (2634KB)(630)    收藏

    目的 应用全口牙位曲面体层片技术研究乳牙融合牙的特点及其继承恒牙的表现类型。 方法 收集2023年1月—2024年7月苏州口腔医院影像数据库中3~6岁乳牙列期儿童的全口牙位曲面体层片,共纳入14 404张,观察记录乳牙融合牙的发生情况,同时记录其继承恒牙的表现类型。应用SPSS 24.0统计软件分析所得的数据。 结果 乳牙融合牙的发生率为3.06%(441/14 404),好发牙位从高到低的顺序为:下颌乳侧切牙和乳尖牙融合(58.18%)>下颌乳中切牙和侧切牙融合(30.91%)>上颌乳中切牙和侧切牙融合(8.89%)>乳切牙和多生牙融合(2.02%)。乳牙融合牙发生于男孩226例,女孩215例,性别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发生1对乳牙融合牙有387例,2对乳牙融合牙有54例。乳牙融合牙发生于右侧有287对,左侧有208对,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患者发生下颌乳牙融合牙有443对,上颌有54对,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患者发生单侧乳牙融合牙有387例,双侧有54例,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乳牙融合牙其继承恒牙有3种表现类型:1)继承恒牙缺失占49.49%(245/495);2)继承恒牙不缺失占46.67%(231/495);3)继承恒牙融合牙占3.84%(19/495)。 结论 乳牙融合牙发生率为3.06%,好发于下前牙区,无性别差异,融合牙1对多发,右侧多于左侧,下颌多于上颌,单侧多于双侧,乳牙融合牙对继承恒牙有一定影响,儿童口腔医生应重视并密切追踪观察恒牙列是否存在异常,早期发现预防乳牙融合牙产生的危害。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9. 通过集中数字化印模提高临床效率的横断面研究
    徐英新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2025, 43 (1): 63-67.   DOI: 10.7518/hxkq.2024.2024159
    摘要1062)   HTML45)    PDF(pc) (643KB)(263)    收藏

    目的 探索通过改进传统印模流程为集中数字化印模流程以提高临床效率的效果。 方法 北京大学深圳医院口腔医学中心修复科对制取印模的临床流程进行了改进,即将由医生用印模材料为患者制取印模改进为一位技师为全科所有患者集中制取数字化印模。统计临床流程改进前单颗后牙二氧化锆全冠修复的患者印模制取所需的医生椅旁时间、集中数字化印模制取所需的时间、患者的舒适度、修复体的邻接关系、咬合接触关系及戴牙所需的时间。评价集中数字化印模是否会降低修复体的质量及增加戴牙时长。 结果 医生椅旁为患者制取传统印模的平均时长为(9.98±1.41)min,集中数字化印模制取平均时长为(5.98±1.49)min,印模制取时间更短(P<0.05);相较传统印模,集中数字化印模让患者感觉更舒适(P<0.05);集中数字化印模修复体的邻接关系更合适(P<0.05),但2组间咬合关系和戴牙所需时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对单颗后牙二氧化锆全冠修复的患者,通过集中数字化印模可以提高临床效率。同时印模制取的时间更短,患者感觉更舒适,也保证了修复体的质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0. 2023版《恒牙拔牙术临床操作规范》解读
    柴娟, 张昕, 刘昌奎, 贾森, 廖小毓, 胡开进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2025, 43 (2): 158-162.   DOI: 10.7518/hxkq.2025.2024434
    摘要990)   HTML124)    PDF(pc) (1004KB)(978)    收藏

    2023年5月,中华口腔医学会颁布了《恒牙拔牙术临床操作规范》团体标准。该规范是在组织全国该领域知名专家,广泛征求意见及参考相关文献的基础上,经过反复讨论、修改后制定的。但限于团体标准的写作形式及要求,有关内容未作详细阐述,可能会造成医务工作者不易理解和领会其内容和知识点,限制了该团体标准的传播及在基层医疗单位的广泛使用,本文旨在对2023版《恒牙拔牙术临床操作规范》内容进行梳理和解读,以期为医务人员更好地理解规范并在临床实践中更好地应用提供便利。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1. 边缘区预备体边缘、修复体边缘、粘固(粘接)层及龈缘的几何位置关系——边缘位置的新分类与新方案
    于海洋, 罗天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2025, 43 (2): 163-174.   DOI: 10.7518/hxkq.2025.2024379
    摘要837)   HTML73)    PDF(pc) (3069KB)(996)    收藏

    当前固定修复边缘的低质量现状与边缘相关并发症高发生率高度关联,并与龈缘(G)、预备体边缘(P)、修复体边缘(R)三个边缘(简称“三缘”)的共识性定义及时空几何位置关系不明确相关。本文从现有术语“龈缘”作为表面解剖标志存在的问题展开讨论,提出了符合几何学和测量学并更具表面解剖标志意义的术语“龈缘线”,明确了边缘区有预备体边缘、修复体边缘、龈缘、粘固(粘接)层、龈沟等参与方,通过对预备体边缘、修复体边缘、粘固(粘接)层等进入龈沟可能诱发各种医源性损害风险的讨论,强调了保持龈沟各种正常生理作用的重要性。进一步论证了“三缘”间及其与粘固(粘接)层间的适宜时空几何位置关系,根据边缘区“三缘”与粘固(粘接)层的空间位置关系提出了边缘位置的9型分类法(龈剖面上)、243型分类法(近远中向),克服了以往边缘位置分类纳入对象单一不全、风险因素失控等问题,具有实用性强、风控点明确、主控几何量效能好等优势。进一步定义的“RPG间距”代表牙体预备临床程序中先后出现并可以实测的预备体边缘完成线或修复体边缘完成线与龈缘线之间龈剖面上的间距,通过对龈下设计、生物导向性预备技术等不足的讨论,“龈沟/龈沟液+生物学宽度=牙周第一道保护屏障”的生理与临床意义的解析,结合现有临床循证证据提出龈上RPG200方案,即预备体边缘与修复体边缘均位于龈缘线上且与其间距小于200 μm,该推荐设计方案具有裸眼隐身的美观效果,也对龈缘、龈沟等无损伤,并方便医生与患者进行清洁维护等优势。本文提出的边缘区边缘位置的新分类法以及推荐的RPG200龈上新设计方案为边缘区的修复设计与各种并发症的防控提供了新思路。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2. 边缘性腭咽闭合不全临床诊断方法的初步探索及可靠性分析
    黄欣怡, 毛奇蓉, 尹恒, 吴敏, 石冰, 郑谦, 李精韬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2025, 43 (3): 376-382.   DOI: 10.7518/hxkq.2025.2024425
    摘要832)   HTML9)    PDF(pc) (1022KB)(140)    收藏

    目的 针对边缘性腭咽闭合不全(MVPI)缺乏统一诊断标准的问题,探索较为可靠的临床诊断方法。 方法 收集腭裂术后患者的鼻咽纤维镜检查和语音评估结果,分析不同腭咽闭合度下鼻腔共鸣情况分布的差异及二者的相关性。以轻/中度高鼻音及对应的腭咽闭合度建立MVPI的诊断标准,并验证该标准的可重复性及有效性。 结果 腭咽闭合度与鼻腔共鸣情况较强相关(P<0.001)。轻/中度高鼻音主要对应的腭咽闭合度为90%~99%,二者结合作为MVPI诊断标准具备良好的一致性(Kappa值为0.789,P<0.001),且该标准下腭咽闭合不全与MVPI患者的鼻腔共鸣(P<0.001)、鼻漏气(P=0.007)及构音错误(P<0.001)分布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 结论 结合主观判听轻/中度高鼻音和鼻咽纤维镜下高于90%的腭咽闭合度是诊断MVPI可靠有效的临床方法。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3. 基于口腔特殊环境的水凝胶创面敷贴设计策略
    许瑞, 潘钊, 邹多宏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2024, 42 (6): 689-698.   DOI: 10.7518/hxkq.2024.2024262
    摘要824)   HTML81)    PDF(pc) (1163KB)(740)    收藏

    外伤、手术、疾病以及化学刺激等造成的口腔内创伤为患者带来疼痛并增加感染风险。有效的创面保护及修复对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和维护口腔健康至关重要。敷贴材料通过阻隔创面与口腔环境,为创面提供理想的愈合条件。然而在口腔高度湿润且微生物富集的动态环境下,伤口敷贴如何保持性能稳定仍面临巨大挑战。水凝胶因其良好的生物安全性以及性能多样性展现出广阔的应用前景,成为解决口腔创面保护及修复难题的研究热点。本文探讨水凝胶敷贴克服口腔特殊环境实现持久黏附及功能发挥的设计策略,以期为理想的口腔创面屏障材料设计提供新思路。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4. 口内扫描配准种植机器人在种植牙手术中的应用
    靳能皓, 乔波, 朱亮, 孟凡皓, 林权泉, 李粮博, 邢乐君, 赵睿, 张海钟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2024, 42 (6): 804-809.   DOI: 10.7518/hxkq.2024.2024213
    摘要802)   HTML38)    PDF(pc) (2469KB)(628)    收藏

    目的 探讨口内扫描与锥形束CT(CBCT)术前配准在口腔种植机器人辅助种植牙手术中的应用。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3年11月—2024年5月机器人辅助种植的牙列缺损病例资料40例,手术前将佩戴定位标志物的口内扫描数据与CBCT数据分别与初始CBCT图像自动配准融合并计算配准误差,术中计算定位标志物注册平均误差并对术后的植入精度进行分析。 结果 40例牙列缺损患者佩戴定位标志物的口内扫描数据和CBCT数据分别与初始CBCT影像均成功配准融合,配准误差值分别为(0.157±0.026)mm和(0.154±0.033)mm,统计学分析表明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定位标志物注册误差值为(0.037 3±0.003 6)mm。共完成55枚种植体植入,植入点、根尖点的总误差分别为(0.78±0.41)、(0.89±0.28)mm,横向误差分别为(0.44±0.36)、(0.58±0.25)mm,深度误差分别为(0.51±0.32)、(0.54±0.36)mm;植入角度误差为1.24°±0.67°。 结论 基于口内扫描与CBCT配准融合技术能够满足口腔种植机器人术前配准的精度需求,增加了机器人辅助种植牙手术术前配准方式的选择并减少了患者多次辐射暴露。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5. 单纯锥度固位种植体在后牙区慢性根尖感染患牙即刻种植的5年临床观察
    张旭, 魏士博, 于飞, 吴昊, 曹良伟, 曹宁, 魏洪武, 郭水根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2024, 42 (6): 764-772.   DOI: 10.7518/hxkq.2024.2024166
    摘要794)   HTML32)    PDF(pc) (1575KB)(519)    收藏

    目的 探讨单纯锥度固位种植体在后牙区慢性根尖感染患牙行即刻种植的中远期临床疗效。 方法 选取慢性根尖感染后牙即刻种植患者36例,共植入单纯锥度固位种植体41枚。冠修复完成后,追踪观察5年,评估并记录种植体周围软硬组织状况,对临床效果进行评价。 结果 随访5年期间,1枚种植体松动失败,种植体存留率为97.6%。种植体植入后即刻至冠修复后即刻平均边缘骨吸收为(-0.74±1.03)mm,冠修复后即刻与种植体植入后即刻边缘骨高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冠修复后即刻至冠修复后5年平均边缘骨吸收为(-0.21±0.70)mm,冠修复后5年与冠修复后即刻边缘骨高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近远中、上下颌、不同牙位、不同种植体长度冠修复后5年间骨吸收量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5年,种植体周围软组织健康状况良好,1枚植体发生种植体周围炎,所有种植体无机械并发症发生;患者总体满意度较好。 结论 后牙区慢性根尖感染患牙彻底清创后单纯锥度固位植体即刻种植,负载5年后软硬组织稳定,具有良好的中远期临床疗效,扩大了即刻种植的适应证。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6. 低能量半导体激光在促进颌面部骨折手术伤口愈合中的临床研究
    熊茂婧, 杨露, 马丽源, 刘磊, 杨波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2025, 43 (1): 68-75.   DOI: 10.7518/hxkq.2025.2024237
    摘要763)   HTML36)    PDF(pc) (2987KB)(501)    收藏

    目的 评价低能量半导体激光在促进颌面部骨折手术伤口愈合中的临床效果。 方法 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选取2021年8月—2023年6月在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院创伤整形外科住院治疗的颌面部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于术后第1天开始在每日常规换药后使用低能量半导体激光治疗仪进行面部皮肤伤口治疗,每日1次,连续治疗6 d;对照组仅进行常规换药处理,不使用低能量半导体激光治疗。比较2组患者伤口愈合时间、伤口愈合情况、修正Stony Brook瘢痕评定量表(mSBSES)评分、疼痛指数和伤口感染率的差异。 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患者211例,其中试验组104例,对照组107例;男128例,女83例。试验组在低能量半导体激光治疗后,面部皮肤伤口愈合时间较对照组明显缩短(P<0.05),且试验组在术后第7天的伤口甲级愈合率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伤口评价指标中,试验组在各观察点的mSBSES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且试验组较对照组在伤口宽度、高度、颜色和切口线等指标的评分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伤口疼痛评价方面,试验组在经过低能量半导体激光治疗后疼痛指数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2组伤口感染率差异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对于颌面部骨折手术面部皮肤伤口,低能量半导体激光治疗能够有效促进伤口愈合,提升伤口愈合质量,淡化瘢痕,缓解疼痛。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7. 基于机器学习和生物信息学分析的脂肪酸代谢相关基因在牙周炎中的作用研究
    陈宇翔, 赵安娜, 杨浩然, 杨霞, 程婷婷, 饶先琦, 李自良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2024, 42 (6): 735-747.   DOI: 10.7518/hxkq.2024.2024214
    摘要619)   HTML32)    PDF(pc) (5160KB)(1911)    收藏

    目的 通过机器学习和生物信息学方法研究脂肪酸代谢相关基因在牙周炎中的作用。 方法 从GEO数据库下载牙周炎数据集GSE10334和GSE16134,GeneCards数据库下载脂肪酸代谢相关基因集。通过R语言“limma”包筛选牙周炎中差异表达的脂肪酸代谢相关基因(DEFAMRGs),并进行功能富集和通路分析。进一步用递归特征消除、最小绝对收缩和选择算子和Boruta算法确定枢纽DEFAMRGs,并用其构建诊断模型且进行内部和外部验证。利用一致性聚类分析构建枢纽DEFAMRGs相关的牙周炎亚型。利用CIBERSORT软件分析牙龈组织的免疫细胞浸润,并探究枢纽DEFAMRGs和免疫细胞之间的相关性。 结果 共筛选出113个牙周炎DEFAMRGs。富集分析结果表明,DEFAMRGs主要和免疫炎症反应以及免疫细胞趋化相关。最终确定8个枢纽DEFAMRGs(BTG2、CXCL12、FABP4、CLDN10、PPBP、RGS1、LGALSL和RIF1)并构建了诊断模型(AUC=0.967),基于此将牙周炎分为两个亚型。此外,枢纽DEFAMRGs与不同免疫细胞群体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性,其中相关性较高的免疫细胞是肥大细胞和树突状细胞。 结论 该研究为牙周炎的发生发展机制提供新的见解和思路,基于枢纽DEFAMRGs构建的诊断模型可为牙周炎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新的方向。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8. 3种生物陶瓷类根管封闭剂根尖封闭性的体外研究
    朱静雅, 黄日鸿, 曾祥倪, 蒋丽, 何飞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2025, 43 (2): 204-211.   DOI: 10.7518/hxkq.2025.2024289
    摘要613)   HTML39)    PDF(pc) (3869KB)(500)    收藏

    目的 比较3种生物陶瓷类根管封闭剂C-Root SP(C-R)、iRoot SP及GuttaFlow Bioseal(GFB)的体外根尖封闭性。 方法 将82颗单根单管前磨牙及前牙使用M3机用镍钛锉预备后,随机分为6个实验组(n=12)和2个对照组(n=5)。分别行单尖法充填和超声活化单尖法充填,即C-R+单尖法(A1组)、C-R+超声活化单尖法(A2组)、iRoot SP+单尖法(B1组)、iRoot SP+超声活化单尖法(B2组)、GFB+单尖法(C1组)、GFB+超声活化单尖法(C2组)、阳性对照组(D组)和阴性对照组(E组)。采用染料渗透法检测各组根尖染料渗入长度及侧支根管充填情况,扫描电镜(SEM)观察各组牙胶-根管封闭剂-牙本质壁的结合界面。染料渗入长度及侧支根管数目进行Kruskal-Wallis检验,侧支根管充填率进行卡方检验。 结果 A1组染料渗入长度小于C1组及A2组(P<0.05),其余各组间染料渗入长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间侧支根管充填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EM观察,与A1、A2、B1、B2组相比,C1、C2组根管封闭剂-根管壁-牙胶界面更紧密,充填物渗入牙本质小管的数目更多,渗入牙本质小管的长度更长。 结论 GFB、C-R与iRoot SP均有良好的根尖封闭性。本研究条件下,超声活化单尖法不会显著提高3种根管封闭剂的根尖封闭性。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9. 老年人口腔健康状况与认知功能的相关性研究
    许力升, 刘帆, 韦靖怡, 郑欣, 李晓英, 张玲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2025, 43 (2): 220-226.   DOI: 10.7518/hxkq.2025.2024108
    摘要600)   HTML16)    PDF(pc) (683KB)(499)    收藏

    目的 本研究拟通过横断面研究探索老年人群口腔健康状况与其认知功能的关系。 方法 选取2022年8月—2024年3月就诊于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院的老年人(年龄≥60岁)作为调查对象。根据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评分将其分为认知功能障碍(CI)组和健康对照(HC)组。收集所有老年人的一般资料以及口腔健康状况指标。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和χ2检验进行组间比较,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对MoCA得分进行多因素分析。 结果 研究共纳入402名老年人,CI组余留牙数量显著低于HC组,龋均指数、简化软垢指数、牙龈指数、牙周袋深度(PD)和临床附着丧失均显著高于HC组,义齿佩戴情况两组无差异。多元线性回归结果显示,矫正混杂因素后,余留牙数量和PD与MoCA得分具有相关性。 结论 CI老年人相较于认知正常老年人口腔健康问题突出,余留牙数量和PD与老年人认知功能之间可能存在双向关系。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0. 精神障碍患者口腔健康相关生活质量及影响因素分析
    杨雪梅, 王红玉, 唐永华, 尹成君, 余静雅, 毕小琴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2025, 43 (1): 84-91.   DOI: 10.7518/hxkq.2025.2024256
    摘要557)   HTML44)    PDF(pc) (765KB)(411)    收藏

    目的 探究精神障碍患者口腔健康相关生活质量(OHRQoL)及相关因素,为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提供依据。 方法 采用便利抽样选取诊断为精神障碍的397例患者,使用一般资料调查表、简化版口腔健康素养量表(HeLD-14)、口腔健康影响程度量表(OHIP-14)和口腔健康状况检查表对其进行调查。 结果 精神障碍患者OHIP-14总分为8(2,14)分。HeLD-14得分与OHIP-14得分呈负相关(r=-0.142,P<0.01)。多元线性回归结果显示,家庭年收入、精神障碍诊断为精神分裂症、甜食、看牙医频次、龋齿及缺牙影响精神障碍患者的OHRQoL(P<0.05)。 结论 精神障碍患者OHRQoL较差,且与多种因素有关,医护人员应关注其口腔健康问题,针对性制定全病程口腔照护方案改善患者口腔健康及相关生活质量。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