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矫治是近年来口腔正畸、儿童口腔,乃至全科口腔医生的发展热点和关注焦点,但仍存在一些误区,如过早或过度进行干预,适应证把控不严,夸大早期矫治的作用等。本文以国内早期矫治的现状分析为切入点,逐一剖析口腔医生乃至大众关心的9个问题,包括早期矫治是否是新兴概念,早期矫治是否有必要,早期矫治的时机,早期矫治的适应证,早期矫治能否提供一个不拔牙或不手术的机会,早期矫治能否彻底改变面型和下颌生长型,早期矫治能否治疗口呼吸或腺样体面容或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硅胶类口腔功能训练器在早期矫治中的作用,透明矫治器在早期矫治中是否优于传统矫治器,旨在促进早期矫治的规范化。早期矫治一定要选择好适应证,掌握正畸的基本原理和技术,选择最合适患儿的治疗方式和治疗时机。
先天口面裂是颌面部最常见的出生缺陷,其预后根据畸形的病因和严重程度的不同有着很大的差别。其中非综合征型先天口面裂的畸形程度较轻且治愈效果好,综合征型先天口面裂常因伴有身体其他器官的异常而致使治疗难度较大,预后较差。本共识对不同严重程度的先天口面裂进行详细的分级分类,并提出相应的诊疗指南,为患者家庭应对产前筛查结果、选择治疗方案提供参考,对我国预防和控制严重出生缺陷发生、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特发性牙龈纤维瘤病是一种罕见的、病因不明的良性疾病,表现为牙龈的广泛增生。本文报道1例严重骨性Ⅱ类伴特发性牙龈纤维瘤病的成年女性患者,经牙周—正畸—正颌多学科联合治疗,牙冠高度显著延长,咬合功能及美观得到提升,长期随访效果稳定。
根管治疗是牙髓及根尖周疾病的主要治疗手段,为了增进根管清理和成形的效果,不同材质和设计的根管预备器械不断涌现,其中机用镍钛预备器械极大提高了根管预备效率。然而,随着根管系统解剖复杂性、根管治疗目的和预后的认识的深入,临床实践对机用镍钛预备器械提出了新需求,这些基于临床导向的需求为器械改革创新提供了动力。目前镍钛预备系统不断推陈出新,新型机用镍钛预备系统的改良及优势何在,其如何提高根管预备效率,本文拟对这类问题进行系统阐述。
目的 比较2种矫治方式对骨性Ⅲ类错畸形治疗的气道影响差异,尤其关注气道容积、形态、腭角、下颌旋转及骨位移等方面的具体改变,并通过寻找可能具有临床意义的气道指标,以期为预防OSAHS提供新的监测依据。 方法 选取2018年9月—2023年12月在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口腔正畸科临床诊断为骨性Ⅲ类错畸形患者36例,按照治疗方法不同,分为正畸正颌联合治疗组(n=18)和掩饰性治疗(n=18)组。通过比较术前、术后锥形束CT及三维头影测量分析气道容积、横径、腭角、下颌骨及舌骨等变化。 结果 掩饰性治疗后鼻咽容积、舌咽容积均有增大趋势,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正畸正颌联合治疗后鼻咽容积、气道鼻咽段和舌咽段横径、腭角、下颌旋转及舌骨位移的改变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治疗后比较,舌咽段横径、腭角及舌骨至蝶鞍点距离等变化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正畸正颌联合治疗组的患者在舌咽段截面积、腭角及舌骨的改变较掩饰性治疗组明显。OSAHS的易感人群多出现舌骨下移及气道最小截面积减小,因此在采取正畸正颌联合治疗方案时应格外注意其气道形态的改变,以避免造成不良后果。
单侧唇裂整复术经过一个多世纪的发展,成绩与困难依然并存。虽然唇裂整复术方法已经度过了快速发展期,但临床仍迫切需要通过进一步完善来提升临床治疗效果。本文以改进单侧唇裂整复术方法为目标,对唇裂整复术的属性、理念转变、术式、技术、继发畸形的分类及整复方法等方面,结合笔者的研究与体会,进行了剖析和阐述。
目的 通过测量单、双侧磨牙正锁患者的双侧颞下颌关节的形态及位置并模拟咬合时下颌骨受力变形情况,旨在为单、双侧磨牙正锁患者的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的诊断提供依据。 方法 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根据纳入标准,选择成人安氏Ⅰ类错患者20例作为对照组,10例单侧磨牙正锁患者(单侧组)、10例双侧磨牙正锁患者(双侧组)作为实验组。患者拍摄锥形束CT,通过测量关节窝宽度、关节窝高度、关节结节倾斜度、髁突长轴、髁突短轴、髁突水平角及颞下颌关节间隙的大小,比较颞下颌关节形态和位置。利用软件模拟患者咬合情况,进行下颌骨形态三维有限元分析,评估下颌骨的受力变形情况,进一步探讨下颌骨形态受力与患者可能存在的颞下颌关节紊乱症状的关系。 结果 比较对照组左侧、单侧组锁侧、双侧组左侧颞下颌关节,结果显示关节上间隙单侧组小于对照组(P<0.05);髁突长轴单、双侧组均小于对照组(P<0.05),且单侧组大于双侧组(P<0.05);髁突短轴双侧组小于对照组(P<0.05);髁突水平角单、双侧组均大于对照组(P<0.05)。对比对照组右侧、单侧组正常侧、双侧组右侧关节形态和位置,结果显示关节上间隙单、双侧组均小于对照组(P<0.05),髁突长轴双侧组小于对照组(P<0.05),髁突短轴单侧组正常侧大于双侧组。三维有限元分析:后牙正锁患者的髁突是咬合变形集中区域,锁侧第一磨牙咬合时,X轴与Z轴方向上,变形最大区位于髁突。X轴方向上,髁突变形量锁侧大于正常侧,在Z轴方向,正常侧大于锁侧。X轴方向局部变形最大值点在锁侧髁突内极横嵴前后,而局部变形最小值点在正常侧髁突内极中1/3前斜面处;Z轴方向局部变形最大值点位于正常侧髁突外极及外极下方;对不同咬合情况进行模拟发现,髁突X轴变形值在正常侧磨牙咬合、Y轴变形值在正常侧前磨牙咬合以及Z轴变形值在正中咬合最大,髁突变形值在锁时并不最为显著。 结论 单、双侧磨牙正锁髁突形态短小,双侧组相对单侧组存在更加短小的髁突形态。磨牙正锁患者的髁突是不良咬合变形集中区域,其变形最大点位分布于髁突内外极横嵴附近。不良咬合情况对髁突变形值有影响,但不能说明二者之间是否有明确因果关系。
低血磷性佝偻病是一种罕见病,分为遗传性与获得性两类。主要临床表现有生长障碍、四肢弯曲畸形及功能障碍,以及成人甲状旁腺功能亢进、骨关节炎、骨软化症、多发性骨折等,口腔表现为非龋坏、非外伤牙齿出现反复根尖周炎、根尖周脓肿甚至蜂窝织炎、牙周炎、牙齿早失等。X连锁性低血磷性佝偻病(XLHR)占所有低血磷性佝偻病的80%。本文报告1例以多个非龋坏、非外伤牙根尖周炎为首诊症状的3岁XLHR患儿,通过病史、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基因型检测,结合文献分析其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诊断、鉴别诊断、治疗以及随访,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减少口腔科医生漏诊和误诊。
目的 通过回顾性分析探讨下颌骨缺损修复术后髁突及颞下颌关节位置改变的影响因素,并评估骨瓣重建后对髁突及颞下颌关节位置的影响,以期为确定下颌骨缺损修复方案和颞下颌关节重建提供临床参考。 方法 本研究选取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2019年6月—2024年5月收治的90例下颌骨截断切除并同期行骨瓣修复术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经严格筛选后,最终纳入50例完整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收集患者基本资料、骨缺损大小、位置及修复方式等临床信息,并获取术前(T0)、术后7~10 d(T1)、术后3月(T2)及术后6月(T3)4个时间节点的颌面部CT数据。运用Mimics 20软件进行三维重建后,通过Kamelchuk法测量颞下颌关节前间隙、后间隙及上间隙,根据Pullinger公式计算Ln值(后间隙/前间隙)大小以确定髁突在关节窝中的位置。同时Vitral法和Krisjane法测量下颌骨线距(下颌升支长度、髁突内外极点到矢状面的距离及角度)和关节窝形态指标,并使用SPSS 21.0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下颌骨缺损大小和位置是术后髁突位置变化的重要因素(P<0.05)。与术前相比,术后髁突前间隙、后间隙及上间隙均显著增加(P<0.001)。在术后7~10 d内,髁突位置前移现象最为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于切除髁突的患者,术后关节间隙和角度显著增大;而保留髁突的患者,仅关节上间隙及前间隙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在T1~T2时间段内,髁突内极点到矢状面的距离、关节上间隙、前间隙的变化量与术前髁突位置呈负相关(P<0.05);在T0~T1时间段内,髁突内极点到矢状面的距离、关节后间隙、关节结节角的变化量呈显著负相关(P<0.05);值得注意的是,髁突长轴与冠状轴的夹角的变化量从T1至T3时间段内持续表现出负向变化趋势(P<0.05)。 结论 下颌骨缺损骨瓣修复术后,髁突位置的改变与骨缺损的大小和位置相关,同时术后颞下颌关节间隙发生适应性改建。术后早期(7~10 d)髁突前移现象随随访时间延长呈现复位趋势,需进一步扩大样本量研究。
种植体周围炎是发生在种植体周围组织中与牙菌斑相关的病理状况,其特征是种植体周围黏膜组织发生炎症性改变,随后支持骨组织逐渐丧失。本文报道1例基于菌斑控制的种植体周围炎引导骨再生治疗病例。患者35牙种植术后4年因“左下后牙肿胀不适2年余”就诊。X线根尖片显示35牙种植体远中骨密度降低,临床诊断为35牙种植体周围炎。35牙种植体经引导骨再生治疗,并进行定期牙周维护,术后3.5、11、18个月和7年复查显示牙槽骨高度及骨密度稳定,牙周探诊深度变浅,但牙龈轻度退缩。本病例7年的随访结果提示,种植体周围炎经过完善的牙周治疗后,临床牙周指标可以获得明显改善,牙槽骨得到良好的修复再生。
目的 探讨L形技术联合浓缩生长因子应用于上颌前牙水平型骨缺损的临床效果。 方法 选择行单颗上颌前牙种植同期植骨的25例患者的25颗种植体为研究对象,据植骨术式的不同,将患者分为试验组(L形技术引导性骨再生术联合浓缩生长因子,11例)、对照组(传统引导性骨再生术联合浓缩生长因子,14例)。对2组患者术后的早期不适、创口愈合、种植体周骨量、种植体周硬组织吸收量、影像灰度值、种植体稳定性等进行对比。 结果 2组术后早期不适、创口愈合及术后6个月的种植体稳定性、影像灰度值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试验组的垂直向种植体周骨量大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试验组的水平向种植体周硬组织吸收量大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L形技术联合浓缩生长因子应用于上颌前牙区种植同期垂直向骨增量效果更优,且在种植体稳定性、早期不适及创口愈合方面均可获得良好的临床效果。
目的 探讨第一乳磨牙远中邻面龋金属预成冠修复对第二乳磨牙近中邻面龋树脂充填修复效果的影响。 方法 选择来我院门诊就诊的80名4~8岁患者,共计120颗牙。120颗牙随机分为2组:A组(68颗)为第一乳磨牙和第二乳磨牙两颗牙均直接树脂充填;B组(52颗)为第一乳磨牙树脂充填后使用金属预成冠修复,第二乳磨牙树脂充填。比较两组第二乳磨牙树脂充填的成功率。 结果 3个月时,A组成功率为92.65%,B组为96.15%,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个月时,A组成功率为89.71%,B组为94.23%,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年时,A组成功率为73.53%,B组为88.46%,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年时,A组成功率为66.18%,B组为86.54%,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与第一乳磨牙树脂充填比较,第一乳磨牙金属预成冠修复可以提高第二乳磨牙近中邻面龋树脂充填的成功率。
目的 探索通过改进传统印模流程为集中数字化印模流程以提高临床效率的效果。 方法 北京大学深圳医院口腔医学中心修复科对制取印模的临床流程进行了改进,即将由医生用印模材料为患者制取印模改进为一位技师为全科所有患者集中制取数字化印模。统计临床流程改进前单颗后牙二氧化锆全冠修复的患者印模制取所需的医生椅旁时间、集中数字化印模制取所需的时间、患者的舒适度、修复体的邻接关系、咬合接触关系及戴牙所需的时间。评价集中数字化印模是否会降低修复体的质量及增加戴牙时长。 结果 医生椅旁为患者制取传统印模的平均时长为(9.98±1.41)min,集中数字化印模制取平均时长为(5.98±1.49)min,印模制取时间更短(P<0.05);相较传统印模,集中数字化印模让患者感觉更舒适(P<0.05);集中数字化印模修复体的邻接关系更合适(P<0.05),但2组间咬合关系和戴牙所需时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对单颗后牙二氧化锆全冠修复的患者,通过集中数字化印模可以提高临床效率。同时印模制取的时间更短,患者感觉更舒适,也保证了修复体的质量。
目的 本研究旨在比较3种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GAI)在中文语境下口腔医学领域的应用价值及其存在的问题,从而为其应用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本研究设计了36个涵盖口腔医学各专业的问题,包括病历撰写、专业知识解答、文章翻译润色等多个方面。将这些问题分别输入至ChatGPT4-turbo、Gemini(2024.2)和文心一言4.0进行回答,邀请3名经验丰富的口腔医师采用盲评法对答案进行四级李斯特量表评估,对GAI在不同应用场景的使用价值进行评价。 结果 在临床文书撰写和图片制作方面,Gemini 45分,文心一言38分,ChatGPT 33分;在科研辅助方面,Gemini 45分,文心一言39分,ChatGPT 35分;在教学辅助能力方面,文心一言54分,Gemini 50分,ChatGPT 48分;在患者咨询和导诊方面,Gemini 78分,文心一言59分,ChatGPT 48分。在总分方面,Gemini 218分,文心一言190分,ChatGPT 164分。在应用场景评价中,得分最高的3项为文章翻译润色、医患沟通文案撰写和科普宣传文案撰写,分别为26、23、23分;得分最低的2项为指定文献的搜索汇报和图片生成,分别为13和12分。 结论 中文语境下在口腔医学领域应用价值从高到低依次为Gemini、文心一言和ChatGPT。总体来看,GAI在翻译润色、医患沟通文案撰写和科普文章撰写方面有较大的应用价值,在指定文献的搜索汇报和图片生成方面的应用价值最低。
随着口腔组织病理学研究的不断发展,具有显著癌变风险的口腔黏膜疾病的命名和分类经历了多次更替。2005年世界卫生组织(WHO)提出了口腔潜在恶性病变的概念以替代术语口腔癌前病变和癌前状态,2021年WHO口腔癌协作中心共识中,口腔潜在恶性病变被定义为“任何与口腔癌发生风险统计学上增加有关的口腔黏膜异常”,包括口腔白斑、口腔黏膜下纤维性变、增殖性疣状白斑、口腔扁平苔藓等病变。由于口腔潜在恶性病变的病因较为复杂,发病和癌变机制尚不明确,对其进行早期精准诊疗有助于实现口腔癌的二级预防。本综述回顾了口腔潜在恶性病变的命名、分类及组织病理学诊断标准的历史演变和研究进展,以期为这类疾病的临床精准诊断提供依据。
目的 应用全口牙位曲面体层片技术研究乳牙融合牙的特点及其继承恒牙的表现类型。 方法 收集2023年1月—2024年7月苏州口腔医院影像数据库中3~6岁乳牙列期儿童的全口牙位曲面体层片,共纳入14 404张,观察记录乳牙融合牙的发生情况,同时记录其继承恒牙的表现类型。应用SPSS 24.0统计软件分析所得的数据。 结果 乳牙融合牙的发生率为3.06%(441/14 404),好发牙位从高到低的顺序为:下颌乳侧切牙和乳尖牙融合(58.18%)>下颌乳中切牙和侧切牙融合(30.91%)>上颌乳中切牙和侧切牙融合(8.89%)>乳切牙和多生牙融合(2.02%)。乳牙融合牙发生于男孩226例,女孩215例,性别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发生1对乳牙融合牙有387例,2对乳牙融合牙有54例。乳牙融合牙发生于右侧有287对,左侧有208对,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患者发生下颌乳牙融合牙有443对,上颌有54对,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患者发生单侧乳牙融合牙有387例,双侧有54例,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乳牙融合牙其继承恒牙有3种表现类型:1)继承恒牙缺失占49.49%(245/495);2)继承恒牙不缺失占46.67%(231/495);3)继承恒牙融合牙占3.84%(19/495)。 结论 乳牙融合牙发生率为3.06%,好发于下前牙区,无性别差异,融合牙1对多发,右侧多于左侧,下颌多于上颌,单侧多于双侧,乳牙融合牙对继承恒牙有一定影响,儿童口腔医生应重视并密切追踪观察恒牙列是否存在异常,早期发现预防乳牙融合牙产生的危害。
术后恶心和呕吐(PONV)是正颌手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主要发生在术后24 h内。正颌手术PONV发生率居高不下,目前仍然是患者和外科医生较为棘手的问题。恶心和呕吐不仅影响伤口愈合,增加术后出血风险,呕吐物及血液还可能进一步引发恶心和呕吐,形成恶性循环。频繁的恶心和呕吐是一种痛苦的经历,甚至比术后疼痛更为严重,是术后感染、延迟出院、增加住院费用和影响患者满意度的主要原因之一。本文中笔者结合文献回顾和临床经验,总结并分析正颌手术PONV的原因及预防和治疗策略,以供同行参考。
颞下颌关节在人体口颌系统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其损伤破坏可造成口颌功能障碍与继发颌骨畸形,严重影响患者生存质量。人工颞下颌关节置换是关节严重破坏的主要治疗方式之一,并具有其他方式不可替代的优势。近年来,人工颞下颌关节置换在我国日益受到重视与关注,但因多种原因未获得普及与推广。本文通过总结国内外人工颞下颌关节置换经验,对人工关节置换的治疗原则、治疗流程与技术要点进行系统阐述,旨在促进人工颞下颌关节置换在临床上的应用与推广。
目的 针对边缘性腭咽闭合不全(MVPI)缺乏统一诊断标准的问题,探索较为可靠的临床诊断方法。 方法 收集腭裂术后患者的鼻咽纤维镜检查和语音评估结果,分析不同腭咽闭合度下鼻腔共鸣情况分布的差异及二者的相关性。以轻/中度高鼻音及对应的腭咽闭合度建立MVPI的诊断标准,并验证该标准的可重复性及有效性。 结果 腭咽闭合度与鼻腔共鸣情况较强相关(P<0.001)。轻/中度高鼻音主要对应的腭咽闭合度为90%~99%,二者结合作为MVPI诊断标准具备良好的一致性(Kappa值为0.789,P<0.001),且该标准下腭咽闭合不全与MVPI患者的鼻腔共鸣(P<0.001)、鼻漏气(P=0.007)及构音错误(P<0.001)分布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 结论 结合主观判听轻/中度高鼻音和鼻咽纤维镜下高于90%的腭咽闭合度是诊断MVPI可靠有效的临床方法。
正中关系(CR)最初应用于无牙颌的全口义齿修复,后来逐渐应用于有牙颌的临床诊疗。关于CR在有牙颌中的应用,一方面对其合理性有不少质疑,如在颞下颌关节紊乱病治疗中,CR是否应作为诊疗核心?咬合重建修复治疗中,CR是否应作为建颌位?正畸治疗中,CR是否应作为目标颌位?但另一方面,CR的各种临床运用却是客观存在的。根据现有认知,本文汇总整理了争议不大的几种主要临床场景的适用条件,初步提出了CR临床应用时的决策树,供临床参考。
外伤、手术、疾病以及化学刺激等造成的口腔内创伤为患者带来疼痛并增加感染风险。有效的创面保护及修复对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和维护口腔健康至关重要。敷贴材料通过阻隔创面与口腔环境,为创面提供理想的愈合条件。然而在口腔高度湿润且微生物富集的动态环境下,伤口敷贴如何保持性能稳定仍面临巨大挑战。水凝胶因其良好的生物安全性以及性能多样性展现出广阔的应用前景,成为解决口腔创面保护及修复难题的研究热点。本文探讨水凝胶敷贴克服口腔特殊环境实现持久黏附及功能发挥的设计策略,以期为理想的口腔创面屏障材料设计提供新思路。
当前固定修复边缘的低质量现状与边缘相关并发症高发生率高度关联,并与龈缘(G)、预备体边缘(P)、修复体边缘(R)三个边缘(简称“三缘”)的共识性定义及时空几何位置关系不明确相关。本文从现有术语“龈缘”作为表面解剖标志存在的问题展开讨论,提出了符合几何学和测量学并更具表面解剖标志意义的术语“龈缘线”,明确了边缘区有预备体边缘、修复体边缘、龈缘、粘固(粘接)层、龈沟等参与方,通过对预备体边缘、修复体边缘、粘固(粘接)层等进入龈沟可能诱发各种医源性损害风险的讨论,强调了保持龈沟各种正常生理作用的重要性。进一步论证了“三缘”间及其与粘固(粘接)层间的适宜时空几何位置关系,根据边缘区“三缘”与粘固(粘接)层的空间位置关系提出了边缘位置的9型分类法(龈剖面上)、243型分类法(近远中向),克服了以往边缘位置分类纳入对象单一不全、风险因素失控等问题,具有实用性强、风控点明确、主控几何量效能好等优势。进一步定义的“RPG间距”代表牙体预备临床程序中先后出现并可以实测的预备体边缘完成线或修复体边缘完成线与龈缘线之间龈剖面上的间距,通过对龈下设计、生物导向性预备技术等不足的讨论,“龈沟/龈沟液+生物学宽度=牙周第一道保护屏障”的生理与临床意义的解析,结合现有临床循证证据提出龈上RPG200方案,即预备体边缘与修复体边缘均位于龈缘线上且与其间距小于200 μm,该推荐设计方案具有裸眼隐身的美观效果,也对龈缘、龈沟等无损伤,并方便医生与患者进行清洁维护等优势。本文提出的边缘区边缘位置的新分类法以及推荐的RPG200龈上新设计方案为边缘区的修复设计与各种并发症的防控提供了新思路。
目的 探讨口内扫描与锥形束CT(CBCT)术前配准在口腔种植机器人辅助种植牙手术中的应用。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3年11月—2024年5月机器人辅助种植的牙列缺损病例资料40例,手术前将佩戴定位标志物的口内扫描数据与CBCT数据分别与初始CBCT图像自动配准融合并计算配准误差,术中计算定位标志物注册平均误差并对术后的植入精度进行分析。 结果 40例牙列缺损患者佩戴定位标志物的口内扫描数据和CBCT数据分别与初始CBCT影像均成功配准融合,配准误差值分别为(0.157±0.026)mm和(0.154±0.033)mm,统计学分析表明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定位标志物注册误差值为(0.037 3±0.003 6)mm。共完成55枚种植体植入,植入点、根尖点的总误差分别为(0.78±0.41)、(0.89±0.28)mm,横向误差分别为(0.44±0.36)、(0.58±0.25)mm,深度误差分别为(0.51±0.32)、(0.54±0.36)mm;植入角度误差为1.24°±0.67°。 结论 基于口内扫描与CBCT配准融合技术能够满足口腔种植机器人术前配准的精度需求,增加了机器人辅助种植牙手术术前配准方式的选择并减少了患者多次辐射暴露。
2023年5月,中华口腔医学会颁布了《恒牙拔牙术临床操作规范》团体标准。该规范是在组织全国该领域知名专家,广泛征求意见及参考相关文献的基础上,经过反复讨论、修改后制定的。但限于团体标准的写作形式及要求,有关内容未作详细阐述,可能会造成医务工作者不易理解和领会其内容和知识点,限制了该团体标准的传播及在基层医疗单位的广泛使用,本文旨在对2023版《恒牙拔牙术临床操作规范》内容进行梳理和解读,以期为医务人员更好地理解规范并在临床实践中更好地应用提供便利。
口腔癌在全球范围内发病率较高,是影响口腔与全身的重要公共健康问题。不同专业学科对于口腔癌的治疗手段不一,并且医生个人经验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临床工作指南能够使不同专业的医生根据实际情况确定一个对于患者最适合的、一致化的治疗方案。美国国立综合癌症网络(NCCN)制定的NCCN肿瘤学临床实践指南已经成为全球肿瘤临床实践中应用最广泛的指南。本文就2024年第3版的《NCCN头颈癌指南》,结合具体病例,探讨不同分期口腔癌规范化治疗方案的选择。
目的 以正畸患者为基础,探究成人正畸术后美观人群的颅颌面特征,并为前牙目标位设计提供参考。 方法 从1 055例成人正畸患者中,经过纳入标准、排除标准和术后美学评价,最终纳入338例术后美观人群进行头影测量分析。统计描述术后美观人群的头影测量均值,广义估计方程比较性别、骨性矢状向分类(ANB)的差异,单因素分析评价不同性别中年龄、骨性指标和软组织指标的相关性,多因素分析评价骨组织指标、软组织指标对正畸切牙指标拟合的影响。 结果 术后美观人群中,男女性在颅骨和下颌骨长度、下颌骨顺旋程度、骨性颏部突度、上颌切牙唇倾度、上唇厚度、面下1/3高度、鼻部突度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术后美观骨性Ⅰ类人群中,男性和女性的骨性颏部突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男性下唇突度比女性更小,其余性别差异与不区分骨性矢状向分类的美观人群结果一致。男性在不同骨性分类中,上下唇突度、软组织颏部突度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但骨性Ⅱ类比骨性Ⅰ类人群的上唇基底部更薄,骨性Ⅲ类比骨性Ⅰ类人群的下唇面高更大。女性在不同骨性分类中,上唇突度、上唇面高、软组织颏部突度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但骨性Ⅲ类比骨性Ⅰ类人群的上唇基底部更厚。术后美观人群中,男女性的上唇厚度、女性上唇基底部厚度及下唇面高与年龄存在相关性。男性患者上唇突度与后颅底长度、下颌体长度、ANB、上颌骨矢状向长度存在相关性,下唇突度与下颌升支高度、下颌骨顺旋情况、骨性颏部突度存在相关性。女性患者上唇突度与SNA、ANB、上颌骨矢状向长度、下颌骨顺旋情况、骨性颏部突度存在相关性,下唇突度与ANB、下颌骨顺旋情况、骨性颏部突度存在相关性。使用多个骨性指标拟合牙性指标时,男性的牙性指标IMPA和女性的牙性指标G Vert-U1的adjusted R2(分别为0.712、0.795)最大。同时使用多个骨性和软组织指标拟合牙性指标时,男女性的G Vert-U1的adjusted R2(分别为0.836、0.842)最大,其中男性G Vert-U1主要受软组织颏部突度和鼻基底部突度影响,女性G Vert-U1主要受鼻基底部突度和ANB影响。 结论 本研究以正畸患者为基础,展示了成人正畸术后美观人群的颅颌面特征,发现了性别、年龄、骨组织与软组织指标的相关性,基于多个骨组织和软组织对牙性指标进行拟合,为正畸前牙目标位美学设计提供参考。
目的 探讨金属预成冠(PMC)与全瓷预成冠(ZC)在儿童乳磨牙龋损中的修复疗效以及对牙周健康的影响,分析其可能的影响因素。 方法 本研究采用队列研究方法,收集2021年10月—2021年12月于深圳市儿童医院口腔科就诊的3~8岁患儿,下颌第一乳磨牙因龋损行牙髓切断术后进行PMC、ZC修复,共192例,包括PMC组96例(96颗龋齿),ZC组96例(96颗龋齿),分别于治疗后3个月、1年和2年进行临床检查,观察PMC组和ZC组的临床修复效果以及牙周状况,记录修复体是否完整、牙龈指数(GI)、探诊出血指数(BI)、菌斑指数(PLI)和世界牙科联盟(FDI)修复体各项性能评价指标。 结果 PMC组与ZC组在修复后3个月、1年、2年的牙周健康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修复3个月、1年、2年后,PMC组GI、BI、PLI高于Z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FDI修复体各项性能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性别患儿在2组修复后,GI、BI、PLI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性别患儿在PMC修复后的FDI修复体各项性能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ZC修复后的FDI修复体各项性能评分中,女童评分高于男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PMC组年龄与GI、BI、PLI、FDI修复体各项性能评分均呈负相关,存在显著相关性(P<0.01),ZC组年龄与GI、BI、PLI、FDI修复体各项性能评分均无显著相关性(P>0.05)。 结论 PMC与ZC可为乳磨牙龋损患儿提供较理想的修复手段。两种预成冠修复后的牙周健康状况趋于稳定,乳牙ZC组牙周健康状况优于PMC。患儿的年龄越大,PMC组牙周状况越好。
随着老龄化趋势的加剧,老年口腔保健和诊疗面临巨大挑战。老年人牙列、肌肉、关节的增龄性改变使其咀嚼功能、修复需求等均有所下降,且因全身健康状况的不同,个体差异较大。在考虑功能需求、口颌及全身健康的兼容性及卫生经济学等因素后,笔者认为,老年人的口腔修复不应仅仅局限于传统的缺失牙逐一替换方案,而应寻求更加个性化和更适合老年人的修复方案。“功能性牙缺失”这一全新概念,更新了老年人口颌修复的最低标准,引入了适老性口颌功能修复理念。本文基于“功能性牙缺失”概念,阐述了牙体牙列、牙周黏膜、肌肉、关节、全身健康及其他相关诊疗策略,提出了“适老性口颌软硬组织一体化修复”的全新理念:关注口颌系统与全身健康之间的联系,完善“可及功能判定”;兼顾患者个人需求,综合评估口颌系统客观情况,优化“适宜功能评估”;利用人工智能等辅助技术与设备,为老年人精准实施适配性的功能修复方案,实现“诊疗计划制定”;通过随访、宣教、预防保健等措施,加强“健康管理及维护”,以期有效提高老年人群生活质量,并最终实现健康老龄化的目标。
目的 本研究旨在探究香芹酚水凝胶对牙周炎大鼠牙槽骨的保护作用及机制。 方法 以泊洛沙姆、羟丙基甲基纤维素为基质,制备负载香芹酚的温敏型水凝胶。SD大鼠经结扎线法造模,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牙周炎组、空白水凝胶组及低、中、高剂量香芹酚水凝胶组,观察各组大鼠牙周炎症状及牙槽骨CT结构;观察肝、脾、肾及牙周组织变化;检测血清中骨代谢指标;Western blot检测骨保护素(OPG)及核因子-κB(NF-κB)通路蛋白表达;定量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qRT-PCR)检测炎性因子水平。 结果 香芹酚水凝胶具有良好缓释性、生物相容性及细胞黏附性;香芹酚水凝胶组大鼠牙周炎症状明显减轻,牙龈组织中OPG蛋白表达显著增加(P<0.01),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RANKL)、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RANK)、NF-κB蛋白水平及各炎症因子水平大幅降低(P<0.01)。 结论 香芹酚水凝胶可调节OPG、NF-κB通路,减少牙槽骨吸收,改善牙周炎症。
青少年局限性海绵状牙龈增生(LJSGH)是一种具有独特病理表现的牙龈过度增生性疾病,其临床表现不典型,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明确,在国内尚未有病例报道。该病的诊断主要依靠病理检测,治疗后存在复发可能性,最佳治疗方法仍缺乏一定的循证医学证据。本文报道1例LJSGH,并结合文献复习,对其临床特点、病理学特征和治疗进行总结,为该病的诊治提供参考。
经牙槽嵴顶上颌窦提升术是牙种植临床中解决上颌后牙区骨高度不足的有效方法,但现行的骨凿法、剥离法、Smart钻法等都需要专门的手术工具盒。本文介绍了一种使用各个种植系统自带的扩孔钻去除窦底剩余骨并在种植体植入的过程中同时推起窦膜的上颌窦提升方法。本技术操作简便、省时、窦膜穿孔率低,对146人175颗种植体进行1年的随访观察,在3 mm≤剩余骨高度(RBH)<5 mm和5≤RBH<8 mm两种情况下分别增加了5.00(4.70,5.30)mm和2.10(1.40,2.70)mm的窦内骨高度,可以满足临床种植体的稳定性要求,是一项适宜推广的牙种植技术。
目的 通过机器学习和生物信息学方法研究脂肪酸代谢相关基因在牙周炎中的作用。 方法 从GEO数据库下载牙周炎数据集GSE10334和GSE16134,GeneCards数据库下载脂肪酸代谢相关基因集。通过R语言“limma”包筛选牙周炎中差异表达的脂肪酸代谢相关基因(DEFAMRGs),并进行功能富集和通路分析。进一步用递归特征消除、最小绝对收缩和选择算子和Boruta算法确定枢纽DEFAMRGs,并用其构建诊断模型且进行内部和外部验证。利用一致性聚类分析构建枢纽DEFAMRGs相关的牙周炎亚型。利用CIBERSORT软件分析牙龈组织的免疫细胞浸润,并探究枢纽DEFAMRGs和免疫细胞之间的相关性。 结果 共筛选出113个牙周炎DEFAMRGs。富集分析结果表明,DEFAMRGs主要和免疫炎症反应以及免疫细胞趋化相关。最终确定8个枢纽DEFAMRGs(BTG2、CXCL12、FABP4、CLDN10、PPBP、RGS1、LGALSL和RIF1)并构建了诊断模型(AUC=0.967),基于此将牙周炎分为两个亚型。此外,枢纽DEFAMRGs与不同免疫细胞群体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性,其中相关性较高的免疫细胞是肥大细胞和树突状细胞。 结论 该研究为牙周炎的发生发展机制提供新的见解和思路,基于枢纽DEFAMRGs构建的诊断模型可为牙周炎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新的方向。
如何精准恢复患牙功能、个性化还原天然牙美观,一直是牙体直接修复领域的重大挑战。传统牙体直接修复技术受限于医生的主观操作,存在技术敏感性高、操作时间长、修复效果难以预测等问题,难以满足患者对于修复效果的个性化需求。本文介绍了一种创新性的流动树脂注射充填修复技术,该技术通过数字化美学设计与个性化修复导板相结合,实现了牙体直接修复的精准化和个性化,颠覆了传统牙体直接修复的技术范式。该技术以患者的主观美学需求为导向,利用数字化技术预先设计修复效果,并制作出个性化的修复导板。在临床操作中,医生只需将流动树脂精准注射到导板内,即可快速完成修复,大幅缩短了操作时间,提高了修复的精准度和可预测性。数字化设计与流动树脂注射技术的结合,不但显著提升了牙体直接修复的效果,而且节省了临床操作时间,降低了对医生技术水平的要求。该技术可适用于各种牙体缺损的修复,提升患者的满意度,减轻医生的工作负担,有望成为未来临床牙体直接粘接修复的新质生产力。
目的 评价低能量半导体激光在促进颌面部骨折手术伤口愈合中的临床效果。 方法 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选取2021年8月—2023年6月在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院创伤整形外科住院治疗的颌面部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于术后第1天开始在每日常规换药后使用低能量半导体激光治疗仪进行面部皮肤伤口治疗,每日1次,连续治疗6 d;对照组仅进行常规换药处理,不使用低能量半导体激光治疗。比较2组患者伤口愈合时间、伤口愈合情况、修正Stony Brook瘢痕评定量表(mSBSES)评分、疼痛指数和伤口感染率的差异。 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患者211例,其中试验组104例,对照组107例;男128例,女83例。试验组在低能量半导体激光治疗后,面部皮肤伤口愈合时间较对照组明显缩短(P<0.05),且试验组在术后第7天的伤口甲级愈合率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伤口评价指标中,试验组在各观察点的mSBSES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且试验组较对照组在伤口宽度、高度、颜色和切口线等指标的评分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伤口疼痛评价方面,试验组在经过低能量半导体激光治疗后疼痛指数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2组伤口感染率差异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对于颌面部骨折手术面部皮肤伤口,低能量半导体激光治疗能够有效促进伤口愈合,提升伤口愈合质量,淡化瘢痕,缓解疼痛。
目的 本研究拟通过横断面研究探索老年人群口腔健康状况与其认知功能的关系。 方法 选取2022年8月—2024年3月就诊于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院的老年人(年龄≥60岁)作为调查对象。根据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评分将其分为认知功能障碍(CI)组和健康对照(HC)组。收集所有老年人的一般资料以及口腔健康状况指标。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和χ2检验进行组间比较,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对MoCA得分进行多因素分析。 结果 研究共纳入402名老年人,CI组余留牙数量显著低于HC组,龋均指数、简化软垢指数、牙龈指数、牙周袋深度(PD)和临床附着丧失均显著高于HC组,义齿佩戴情况两组无差异。多元线性回归结果显示,矫正混杂因素后,余留牙数量和PD与MoCA得分具有相关性。 结论 CI老年人相较于认知正常老年人口腔健康问题突出,余留牙数量和PD与老年人认知功能之间可能存在双向关系。
目的 探讨混合现实技术在口腔颌面外科中的应用价值,开展体外模型混合现实动态追踪技术基础研究。 方法 通过采集患者术前增强CT数据,重建三维数字化模型,结合3D打印技术,在体外模型上对病变动态追踪,然后对比不同配准方式的效率。 结果 通过术前增强CT数据的三维重建及多解剖模型组合获得了三维可视化的头颈部模型,并完成体外动态追踪,其中面部标志识别法追踪过程中,半侧位动态追踪平均时间(T45°)为3.67帧,侧位动态追踪平均时间(T90°)为10.67帧,全程动态追踪平均时间(T总)为12秒28帧(30帧/秒);QR码识别法追踪过程中,T45°为1.67帧,T90°为2.33帧,T总为11秒13帧(30帧/秒)。 结论 MR技术与3D打印技术相结合可实现体外模型病变动态追踪,为临床运用MR技术实施精准个性化手术方案打下基础。
目的 探究精神障碍患者口腔健康相关生活质量(OHRQoL)及相关因素,为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提供依据。 方法 采用便利抽样选取诊断为精神障碍的397例患者,使用一般资料调查表、简化版口腔健康素养量表(HeLD-14)、口腔健康影响程度量表(OHIP-14)和口腔健康状况检查表对其进行调查。 结果 精神障碍患者OHIP-14总分为8(2,14)分。HeLD-14得分与OHIP-14得分呈负相关(r=-0.142,P<0.01)。多元线性回归结果显示,家庭年收入、精神障碍诊断为精神分裂症、甜食、看牙医频次、龋齿及缺牙影响精神障碍患者的OHRQoL(P<0.05)。 结论 精神障碍患者OHRQoL较差,且与多种因素有关,医护人员应关注其口腔健康问题,针对性制定全病程口腔照护方案改善患者口腔健康及相关生活质量。
伯基特(Burkitt)淋巴瘤是一种具有高度侵袭性的B细胞淋巴瘤,是增殖最快的人类恶性肿瘤,早期发现具有较高的治疗成功率,晚期则预后较差。本病可发生于儿童和成人,包括地方型(非洲Burkitt淋巴瘤)、散发型和免疫缺陷相关型。散发型Burkitt淋巴瘤最常见的首发部位是腹部器官及淋巴结,以口腔颌面部为首发症状的Burkitt淋巴瘤少见。本文报道1例以面部膨隆、牙痛、牙齿松动等口腔颌面部病变为首发症状的儿童散发型Burkitt淋巴瘤患者,同时对以口腔颌面部病变为首发症状的Burkitt淋巴瘤的发病情况进行文献综述,以期为广大口腔临床医师提供参考,从而对以口腔疾病为表现的Burkitt淋巴瘤患者做到早诊断、早治疗,提高治疗成功率。
生物源性钙磷灰石(BHA)因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骨传导性,广泛应用于临床骨缺损的治疗中。基于临床应用中的骨缺损区适配原则,BHA具有尺寸多元性设计,然而不同尺寸对应着不同的骨仿生层级,随着尺寸变化,其具备的骨仿生层级随之演变,并通过骨凝血免疫调控影响骨修复再生进程,导致植骨结局不稳定。本文对BHA的尺寸效应进行回顾,通过分析天然骨多级结构,提出BHA尺寸引发骨仿生层级演变,仿生层级介导凝血免疫效应,并基于骨仿生层级及其骨凝血免疫效应,提出对不同尺寸BHA材料生物学效应的新认识及其生物学原理,为不同尺寸BHA材料的基础研发和临床应用提供理论基础。
目的 探讨手术联合骨管技术在Ⅱ期下颌骨药物相关性颌骨坏死(MRONJ)治疗中的效果。 方法 纳入2020年6月—2023年6月期间21例行手术治疗的Ⅱ期下颌骨MRONJ患者,回顾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性别、年龄、原发疾病、药物名称及给药方式、术前是否停药和预后)。其中男性14例,女性7例,发病时平均年龄为(68.33±10.74)岁。根据美国口腔颌面外科医师协会的指南对患者进行分期,纳入患者为Ⅱ期下颌骨MRONJ,治疗方式为颌骨部分切除术联合骨管技术,术中软组织无张力严密缝合。术后定期随访,并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及影像学检查等评价手术疗效。采用简版SF-12量表对所有患者进行术前和术后生活质量评价。 结果 本组患者共21例,术后随访8~38个月,17例患者黏膜愈合良好(80.95%),临床伴随症状消失,无新的死骨形成。患者术后生活质量评分[(83.62±5.90)分]显著高于术前[(63.67±4.70)分](P<0.05)。 结论 手术联合骨管技术在较为难治的Ⅱ期MRONJ患者中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成功率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