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咬合重建不仅要恢复牙列的形态和美观,还要使重建的咬合关系与口颌系统的功能相协调;其诊断和治疗需要的知识面广,治疗过程的步骤多;即使对有相当经验的医师而言难度也很大。要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需要全面系统地分析临床信息,制定周密的治疗计划并精准地实施。在整个咬合重建的治疗过程中,有些关键问题对治疗的结果有重要影响,需要妥善解决,以便达到良好且稳定的长期临床效果。
乳牙根管治疗是针对乳牙牙髓炎及乳牙根尖周炎的一种常规治疗方法,其过程包含完善的根管预备、根管消毒和根管充填,以去除感染,控制炎症,消除疼痛,防止对继承恒牙产生病理性影响,延长患牙的保存时间。本文通过回顾乳牙根管治疗的研究历史,总结了乳牙根管解剖学形态、根管预备、根管消毒、根管充填及抗生素应用等乳牙根管治疗相关方面研究的新进展。
舌系带过短是一种先天性异常,可能会限制舌尖的活动能力,削弱舌的功能,然而对舌系带过短的诊断、临床表现、治疗存在的争议历史已久。不仅不同专业群体对舌系带过短的态度不同,甚至在同一专业的人之间观点也不同。本文对舌系带过短的胚胎学、遗传学、诊断、临床表现、治疗作一综述,以帮助各科医师更好地认识和治疗舌系带过短。
髁突肥大继发牙颌面畸形,是由于髁突非肿瘤性过度增生而导致面部不对称畸形、咬合紊乱、颞下颌关节功能障碍等症状的一种疾病。该病病因仍不明确,目前以正颌外科、关节外科、颌骨轮廓整形术以及术前、术后正畸治疗作为主要治疗方式,根据髁突增生的活跃程度、颌骨畸形的严重程度以及患者意愿,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以期矫治颌骨畸形、改善咬合关系、重建良好的关节功能。本文将从髁突肥大继发牙颌面畸形的病因、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治疗目标及手术方式选择结合笔者经验对该病的诊治作一系统论述。
错𬌗畸形是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口腔三大疾病之一,其发病率在我国有升高的趋势,严重影响我国近2.6亿儿童牙颌面功能、颜面美观及生长发育,甚至影响儿童全身及心理健康发育。错𬌗畸形发生涉及遗传及环境因素,早期矫治创建良好的牙颌面生长环境,纠正异常牙颌面生长、控制异常遗传因素,能有效地降低儿童错𬌗畸形的发病率,维护我国儿童身心健康,这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具有重大的现实和社会意义。中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医院管理研究所“儿童早期矫治规范化诊疗项目”专家组撰写“中国儿童错𬌗畸形早期矫治专家共识”,旨在引导和普及我国儿童早期矫治临床治疗,促进我国儿童早期矫治理论与临床水平的提高,加速我国儿童早期矫治专业发展。共识阐述了错𬌗畸形的危害性及早期矫治的必要性,提出了儿童早期矫治的原则和基本内容。在遵循牙颌面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提出从孕期到恒牙列初期儿童牙颌面生长发育不同时期分阶段的预防与阻断治疗的指导性建议。错𬌗畸形早期矫治的推广和规范是一个系统工程,通过科学的、全面的分级医疗及专业培训将最终完善我国儿童早期矫治临床体系,达到全面呵护我国儿童牙颌面健康,提高我国儿童口腔健康及全身健康水平的目的。
血栓栓塞性疾病包括静脉血栓栓塞性疾病和动脉血栓栓塞性疾病,已成为导致全球人口死亡的第一因素,这类患者需要服用抗栓药物对血栓形成进行防治,但在接受外科手术时其出血风险随之增加。拔牙手术是口腔外科门诊最常见的手术,尽管目前普遍认为口服抗栓药物的患者行拔牙手术时无需停药,但这类患者的围手术期管理依旧困惑着大部分口腔外科医师,一些潜在的出血危险因素也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为了提高口腔外科医师对口服抗栓药物拔牙患者的围手术期管理能力,最大程度保障患者健康,相关专家起草本共识,从术前出血风险评估、术中操作规范和术后护理等方面总结相关临床经验,以期为广大同行提供参考。
易于人(医师和技师)或机器(口扫和仓扫等)辨识的清晰的肩台是固定修复体获得良好长期稳定的治疗效果的关键。牙体预备肩台的制备方法以徒手和经验为主,缺乏全面客观的术前设计、术中核查及最终检验,肩台预备术的精度亟待提升。本文详细提出了可获得高预备精度的“三定三选三步”的临床路径,以及“车针尖端引导”的精准肩台预备法则和方法。
随着双膦酸盐类药物在骨质疏松、恶性肿瘤骨转移等方面的广泛应用,不断有颌骨坏死发生的报道,已逐渐引起口腔医生的高度关注。本文报道1例种植体植入术后引起双膦酸盐相关性颌骨坏死的病例,并结合相关文献阐述双膦酸盐类药物性颌骨坏死的发病机制、诊断、预防及治疗方法,进一步讨论使用双膦酸盐后对种植体的影响。
瓷美学修复是固定修复的热点,如何提升其边缘修复效果一直是瓷美学修复诊疗水平提升、相关并发症防治的重点以及医技合作的难点。但长期以来固定修复中对边缘的定义与分类、预备术以及制作工艺、质检等还存在诸多不完整的认知,医技统筹合作不足,而实操中医生或技师常常也缺乏核查牙体预备磨切量、预备体与修复体外形形态的可靠方法,大多依赖目测观察和个人经验。这些认知和医技实操的模糊欠缺,使得当前固定修复的边缘质量难以获得进一步的提升。随着数字化诊疗及制作技术在瓷美学修复中的大量运用,数字化牙科扫描及数控切削对边缘质量提出了更高更明确的要求,无法被扫描识别的边缘,无法信息化,再便捷的数字化流程也无法进行下去;不符合数控加工规范的过薄过锐的边缘即使扫描成功,也无法准确切削。为了更好地解决上述难题,有效提升边缘质量,集合了参与专家的共同意见,本文将从边缘涉及的不规则微小目标修复体空间的分析设计梳理入手,采用口腔立体几何“线—面—体”视角,定义了预备体边缘和修复体边缘“两个边缘”的内涵,并对8个亚分类概念进行解读,进一步提出可及性好的两个边缘宽度的实测方法,以及临床和制作的质检实测核查方案。以实测核查几何量—目标修复体空间为特征的两个边缘的新认识与新方案,将对全程数字化瓷美学修复提供更好的支撑。
妊娠期牙龈瘤在中国发病率高,口腔门诊和产科门诊均十分常见,口腔医生在接诊妊娠期牙龈瘤的患者时,不仅要根据局部病灶的严重程度制定治疗方案,更需要了解孕妇的全身情况和胎儿的发育情况,预判治疗过程的各种风险。本文通过3例具有代表性的病例,并结合国内外文献,对妊娠期牙龈瘤的病因、鉴别诊断、治疗与预防及并发症的处理进行归纳,总结专科医生治疗妊娠期牙龈瘤的体会, 以期为临床提供参考。
大块充填树脂与传统复合树脂相比有操作简单,低聚合收缩,微渗漏减少等优势。但在临床应用中受很多因素影响,如材料本身性能、光照因素、充填方法、储存条件、热处理等。本文将就大块充填树脂的定义及分类、临床应用适应证、性能、临床应用影响因素等方面进行阐述和讨论,为大块充填树脂的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牙种植体本身的研发设计进展深刻的影响了临床技术的进步,也深刻的影响了临床治疗效果,甚至给临床治疗理念或流程带来里程碑式的变革。当代牙种植体的设计与临床进步主要表现为:1)种植体根方设计影响了即刻种植的初期稳定性,即刻种植时植入超出牙槽窝上方约3~5 mm的种植体部分的外形结构决定了该种植体的初期稳定性,其外形结构主要体现在种植体根方轮廓设计、螺纹设计及自攻性方面。2)种植体的外形结构设计影响了即刻修复的可能性,即刻修复的基础在尚无骨结合时种植体通过其机械设计可以获得大于35 Ncm的初期稳定性。 微锥度种植体外形,密集型深螺纹,含有良好的自攻刃设计均有利于机械锚定,即初期稳定性,这是即刻修复的物理学基础与机械可能性。3)种植体颈部设计影响美学效果,为了避免拔牙窝唇颊侧骨板吸收显露种植体颈部的金属暗影,均应避免使用颈部膨大设计的种植体,而应采用小直径种植体以利于美学修复美学区域进行种植修复,最好具有平台转移的设计,以获得良好的美学效果。4)种植体与基台的连接设计是骨内种植体设计的关键环节,功能上除了连接种植体与修复体,抗旋转外还需要抵抗或传导各个方向的咀嚼力,连接方式的稳定性会直接影响种植体颈部骨组织的长期稳定性,锥度连接和管套管连接方式都是有良好记录的种植体连接方式。5)平台转移设计影响到种植体颈部骨组织的稳定性,国际上大量临床研究结果及笔者所在科室应用均认为,具有平台转移设计的种植体有利于保存种植体颈部骨组织,无论是在单牙修复还是在多牙或无牙颌种植修复中都表现出良好的种植体颈部骨组织稳定性。6)数字化技术为种植临床技术提供了更为精确,更为高效的高科技方式。应用数字化印模技术结合计算机辅助设计/计算机辅助制作软件及专用设备进行修复体的设计、制作将成为未来种植修复的发展趋势。种植体及其配件的持续研发为临床数字化技术提供了可能性,新一代椅旁数字化系统口内扫描前无需喷粉,免除了即刻种植后伤口由喷粉致感染的潜在风险,解决了即刻种植术后即刻扫描的技术难题。7)种植体基台的特殊设计以满足临床新技术创新发展的需求,推进了临床流程的显著变革。All-on-four即刻修复技术和Weldone口内焊接即刻修复技术的问世都是新型特殊修复基台研发突破进而推动了临床新技术的创新。
种植体周围炎是种植治疗常见并发症之一。种植体周围炎是导致种植治疗失败的重要原因,其具有患病率高,治疗难度大等特点。如何正确的认识种植体周围炎并预防其发生是每一位口腔种植医生都需面对的重要问题。
通过一项前瞻性研究对远中三角瓣在下颌第三磨牙拔除术中的应用效果进行研究。
将60例下颌阻生第三磨牙患者随机分为远中三角瓣、近中三角瓣及封套瓣3组,分别采用相应的翻瓣方式拔除阻生第三磨牙。拔牙后随访观察3个月,记录患者术后疼痛、肿胀、张口度及邻牙牙周状况等指标,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及卡方检验对结果进行分析。
60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拔牙及3个月的随访观察,无1例出现术后感染或下唇、舌、颊黏膜感觉障碍。3组患者的术后疼痛、肿胀、张口度及邻牙牙周状况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远中三角瓣与近中三角瓣、封套瓣一样安全可靠,但其具有方便术野暴露,对患者张口度要求不高等优势,是阻生下颌第三磨牙拔除术中可供选择的翻瓣方案之一。
目的 通过体内外实验探究搭载米诺环素-壳聚糖纳米粒(MCN)的甲基丙烯酸化明胶(GelMA)水凝胶在牙周炎治疗中的效果。 方法 采用离子凝胶法合成MCN,并将MCN包裹在GelMA水凝胶中得到GelMA/MCN复合水凝胶。通过透射电镜、扫描电镜、傅里叶红外光谱对材料进行表征分析,考察材料的降解速率、米诺环素释放速率。检测GelMA/MCN水凝胶对于牙龈卟啉单胞菌(P. gingivalis)的抗菌能力,并筛选出有效抗菌浓度。评估GelMA/MCN水凝胶的生物相容性和成骨能力。构建大鼠牙周炎模型,评价GelMA/MCN水凝胶在牙周炎治疗中的效果。 结果 表征测试结果显示,成功构建了粒径在80 nm左右的MCN;MCN的修饰对GelMA水凝胶形貌无明显影响。MCN和GelMA/MCN均可以缓慢、稳定地释放米诺环素。当GelAM/MCN水凝胶的MCN含量大于等于0.2 mg·mL-1时,P. gingivalis生长完全被抑制。在体外模拟牙周炎的酶促降解环境下,GelMA/MCN水凝胶在有效抗菌浓度下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体内实验证实该水凝胶可有效阻止牙周炎骨缺损的进一步发展,促进骨缺损修复。 结论 GelMA/MCN复合水凝胶能稳定、缓慢地释放米诺环素,在有效抗菌浓度下保护细胞活力,并促进牙周炎骨缺损的修复。
混合牙列期是乳牙列向恒牙列转化的过渡期,生物学过程复杂多变,伴随颌骨生长、继承恒牙胚发育、乳牙牙根的生理性吸收、周围牙槽骨的改建及软组织的生长和功能的建立。混合牙列期的乳恒牙是否正常替换,对颌骨的正常发育、良好咬合关系的建立和软组织的发育及其功能发挥起着十分重要的影响。而乳恒牙的正常替换与恒牙萌出间隙密切相关。混合牙列间隙异常不仅直接关系此期错𬌗畸形的发生、发展,甚至影响𬌗、颌及面的正常生长发育。因此,混合牙列期的间隙管理是预防、降低错𬌗畸形发生率及严重程度的重要手段。本文从混合牙列期可能出现的间隙问题、影响间隙大小的原因、混合牙列期间隙管理需要评估的内容和间隙管理的方法等方面进行讨论和分析,以期为规范化混合牙列期间隙管理提供参考。
药物相关性颌骨坏死(MRONJ)近年来发病率不断增高,目前认为其机制可能为骨重建抑制学说、血管生成抑制学说、口腔微生物感染学说、免疫抑制学说、细胞毒性、颌骨微裂纹形成及单核苷酸多态性等,但基于单机制进行防治效果均不理想。药物治疗前规范的口腔检查及相关疾病预处理,药物治疗期间定期口腔随访对MRONJ的预防具有重要意义。在MRONJ治疗过程中,准确判断其分期,根据指南进行标准化治疗的同时,也需考虑患者具体情况,进行个性化调整。本文将国内外最新相关研究及指南和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院口腔颌面外科近年来对MRONJ诊治经验相结合,对其发病机制及防治策略展开阐述和讨论,供同行参考。
髓腔穿孔是根管治疗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在临床治疗中对出现髓腔穿孔的病例,如果不及时修复或修复方法不当,可严重影响根管治疗患牙的预后。目前我国口腔临床髓腔穿孔的修复现状令人堪忧,本文对髓腔穿孔的修复方法及材料进行论述,以帮助临床医生选用正确的方法和材料修复髓腔穿孔,从而提高根管治疗患牙的保存率。
儿童口腔医学不仅应关注儿童整个生长发育过程中各种口腔疾病的治疗,更应着眼于这一过程中各种口腔疾病的早期预防、诊断和干预。针对妊娠期妇女、婴幼儿、学龄前和学龄期儿童以及青少年不同的全身及口腔生理特点及常见口腔疾病,实施口腔健康管理,可早期识别和去除儿童常见口腔疾病的危险因素,进行早期干预治疗,使儿童牙、牙合、颜面沿着正常轨迹生长发育,最终达到颅颌面的功能完善与美观协调。
颌骨较大囊肿是临床中常见的疾病,通过开窗减压及二次刮治可以取得良好的效果。本文在前期治疗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三步法”,即通过开窗减压、二次刮治及自体牙骨粉植入临床治愈颌骨较大囊肿并修复骨缺损,现就该方法的手术过程、操作要点进行介绍。
目的探讨半固定式四眼圈簧矫治器对伴有上牙弓狭窄的唇腭裂患者的扩弓效果。方法选择15例需行牙槽突裂植骨术的唇腭裂患者,术前正畸治疗先采用半固定式四眼圈簧矫治器扩大上牙弓,测量扩弓前、中、后的上颌左右尖牙、第一前磨牙、第一磨牙间宽度的变化。结果经过半固定式四眼圈簧矫治器扩弓治疗的患者,均在5个月左右的时间内有效地扩大了上牙弓。正畸治疗后上牙弓扩大,牙齿排列基本整齐,为牙槽突裂植骨术提供了良好的条件。结论半固定式四眼圈簧矫治器可有效扩大唇腭裂患者的上牙弓,同时配合固定正畸治疗,疗效确切,使用方便。
随着口腔种植学的飞速发展,种植基台的种类越来越多。多种多样的种植基台虽然能满足不同的临床需求,但给临床医生选择合适的修复基台造成了极大的困扰。本文旨在介绍基台设计目标、基台种类及选择标准,力求为临床医生选择种植修复基台提供一定帮助。
唇炎是发生在唇部类型各异的炎症疾病的总称,其病因各异,临床表现和病理特点存在重叠,导致了临床诊断的困难。合理的分类有利于唇炎的诊断,但鉴于唇炎自身的特点,其分类存在困难。目前已有学者提出2种不同的分类方案,但尚未建立统一的分类标准。笔者在结合临床实践经验并总结既往唇炎诊疗文献与特殊病案报道的基础上,将从唇炎的病因、临床表现、病理特点及其与全身疾病和特殊疾病的关系出发,对唇炎的分类、临床诊断思路提出建议,以期对复杂的唇炎临床诊治提供一定的参考。
目的 探讨全口无牙颌患者应用固定种植修复后的咬合特点。方法 选取30例全口无牙颌种植固定修复患者作为试验组,30例天然牙列受试者作为对照组,使用Teetester数字化咬合分析系统分析二者在牙尖交错位、前伸颌位、侧方颌位等不同位的咬合时间及咬合力分布等特点。结果 牙尖交错位时,试验组的咬合接触时间、最大咬合力均小于对照组(P<0.05),而最大咬合力时左右侧咬合力平衡度则相反;前伸颌位时,试验组的咬合分离时间小于对照组(P<0.05);侧方颌位时,试验组的咬合接触时间小于对照组(P<0.05)。二者的平均咬合压力、前牙区总受力百分比、侧方颌的颌型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全口无牙颌种植固定修复患者牙尖交错位时的最大咬合力会降低,但与天然牙列相似的是,前伸颌位时咬合力量均集中在前牙区,侧方颌位时均以组牙功能为主。
根尖区牙根外吸收(EARR)是口腔正畸治疗中最常见的风险之一,难以预测,且不能完全避免。正畸EARR的风险因素目前尚不明确,一般可分为患者相关因素和治疗相关因素。正畸治疗中发生的EARR通常可在影像学检查时发现。轻、中度EARR通常无明显危害,可密切关注,谨慎正畸;若发生重度EARR,则建议先暂停正畸加力,观察3个月,等待牙骨质的修复。为进一步规范和提高临床医生对正畸EARR的认识,本文邀请了全国20余位口腔正畸及相关领域专家,基于文献分析与讨论,制定出此共识,为正畸临床提供参考。
目的设计制作精确的微创牙种植导向模板,以指导医生准确地手术定位。方法对行种植手术的患者下颌骨进行CT扫描,依据CT数据构建三维牙颌模型,并利用Simplant专业种植软件在三维模型的基础上进行模拟种植,确定种植体的位置和深度。对牙颌石膏模型进行数字化扫描,通过曲率配准技术将石膏模型和CT三维模型进行对齐,确定种植体设计位置与牙颌扫描模型的关系,根据种植体位置,在牙颌石膏数字化模型上利用3-Matic软件完成导向模板的设计,最后利用快速成型技术制作导向模板。结果通过配准技术将CT数据与牙颌数字化数据相融合,设计出的微创导板定位精确,在无需切开口腔黏膜的情况下依然能够很好地为医生在实际种植时提供导向。结论将三维配准技术应用于种植领域,结合Simplant模拟种植和快速成型等技术制作的微创种植导向模板定位准确,实现了手术的微创性与精确性,值得临床推广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