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20年 第38卷 第1期 刊出日期:2020-02-01
  • 专家论坛
    髁突吸收继发牙颌面畸形的治疗
    罗恩,何泽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2020, 38(1):  1-5.  doi:10.7518/hxkq.2020.01.001
    摘要 ( 2166 )   HTML ( 254 )   PDF (5346KB) ( 1164 )   收藏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髁突吸收是下颌骨髁突体积不可逆性缩小的一种临床现象,常继发牙颌面畸形。目前,正畸-正颌联合治疗是主要的治疗方案;同时,根据髁突吸收的严重程度,常结合关节手术或以药物、颌板为主的保守治疗。本文从髁突吸收继发牙颌面畸形的病因、临床特点、影像学特点、治疗选择及其预防作一系统论述。

    基础研究
    口腔鳞状细胞癌稳定过表达蛋白酶体激活因子PA28γ细胞株的构建
    辛川,王冏珂,李敬,曾昕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2020, 38(1):  6-10.  doi:10.7518/hxkq.2020.01.002
    摘要 ( 690 )   HTML ( 69 )   PDF (5468KB) ( 538 )   收藏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构建蛋白酶体激活因子PA28γ过表达的口腔鳞状细胞癌(OSCC)细胞稳转株,并验证其过表达PA28γ的效率。方法 首先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克隆PA28γ基因至pLOV.CMV.cherry.2A.EF1a.PuroR慢病毒载体中,采用PCR和DNA测序比对分析进行鉴定;其次采用293T细胞包装病毒;然后采用病毒感染OSCC细胞构建PA28γ稳定过表达细胞株。最后利用免疫印迹技术检测OSCC细胞稳转株中PA28γ表达的水平。结果 DNA测序结果显示成功构建PA28γ过表达慢病毒载体构建;荧光结果显示,PA28γ过表达慢病毒成功感染OSCC细胞,并呈现樱桃红色荧光;免疫印迹结果显示,构建的PA28γ稳定过表达细胞显著提高细胞中PA28γ表达水平。结论 PA28γ过表达慢病毒载体能显著提高细胞中PA28γ蛋白表达水平,为进一步研究PA28γ对OSCC发生发展的影响及其机制提供了稳定的细胞转染载体。

    microRNA-125b在舌鳞状细胞癌中的表达及意义
    王健,闫广鹏,郭超,李军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2020, 38(1):  11-16.  doi:10.7518/hxkq.2020.01.003
    摘要 ( 659 )   HTML ( 41 )   PDF (7186KB) ( 336 )   收藏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检测舌鳞状细胞癌(TSCC)中microRNA-125b的表达,分析与TSCC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 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T-qPCR)检测35例TSCC组织及对应的癌旁正常组织中microRNA-125b的表达情况,并分析microRNA-125b在TSCC组织中的表达与临床特征的关系。采用原位杂交技术(ISH)检测35例TSCC组织及对应的癌旁正常组织切片中microRNA-125b基因的表达水平。结果 RT-qPCR结果显示,TSCC组织和癌旁正常组织中microRNA-125b的相对表达量分别为2.32±0.69和0.87±0.32,TSCC组织中microRNA-125b的表达显著高于癌旁正常组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35例TSCC组织中microRNA-125b的表达水平与年龄、性别、病理分级和淋巴结转移无明显相关性,而与TNM分期有明显相关性,分期越高microRNA-125b的表达水平越高(P<0.05)。经过microRNA-125b探针杂交染色结果显示,35例患者的TSCC组织和癌旁正常组织的染色平均密度分别为0.010±0.003和0.004±0.001,癌组织高于癌旁组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icroRNA-125b在35例TSCC患者中高表达,并与临床分期相关,提示microRNA-125b表达上调可能参与TSCC的发生发展。

    黏着斑激酶抑制剂TAE226对人口腔鳞状细胞癌细胞上皮间质转化的影响
    邹湘渝,曾琴,刘萍,聂敏海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2020, 38(1):  17-22.  doi:10.7518/hxkq.2020.01.004
    摘要 ( 606 )   HTML ( 40 )   PDF (6730KB) ( 318 )   收藏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究黏着斑激酶抑制剂TAE226对人口腔鳞状细胞癌细胞上皮间质转化(EMT)过程的影响。方法 不同浓度(0、1、5、10 μmol·L-1)的TAE226作用于人口腔鳞状细胞癌HSC-3和HSC-4细胞24、48、72 h后,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检测EMT标志物E-钙黏蛋白(E-cadherin)、波形蛋白(Vimentin)的mRNA表达;蛋白质印迹法检测E-cadherin、Vimentin在TAE226作用48 h后的蛋白表达。结果 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检测表明,随着TAE226作用时间和浓度的增加,E-cadherin mRNA的表达增加,Vimentin mRNA的表达降低(P<0.05)。蛋白质印迹法检测表明,随着TAE226浓度的增加,E-cadherin蛋白的表达增加,Vimentin蛋白的表达降低(P<0.05)。结论 TAE226能有效抑制人口腔鳞状细胞癌细胞株的EMT进程,有望成为治疗口腔鳞状细胞癌的有效药物之一。

    临床研究
    自体喙突移植重建髁突对儿童颞下颌关节强直患者下颌骨生长的远期影响
    阚召俊,苏成利,李运峰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2020, 38(1):  23-29.  doi:10.7518/hxkq.2020.01.005
    摘要 ( 932 )   HTML ( 40 )   PDF (8734KB) ( 406 )   收藏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儿童期下颌骨髁突受损通常导致错颌畸形和面部生长不协调。本研究目的是评价自体喙突移植重建下颌骨髁突对儿童颞下颌关节强直患者面部生长发育的远期影响。方法 追踪评估2008年1月1日至2016年12月31日期间收治于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院正颌及关节外科的10名单侧颞下颌关节强直的儿童患者,其中包括3名男性和7名女性,于5~12岁期间接受了关节间隙成形术、同侧喙突移植髁突重建术和带蒂颞筋膜瓣置入术。术后追踪3~8年,平均4.9年。术后拍摄曲面断层X线片,测定患侧下颌体长度和下颌支高度的生长量并与健侧相比较。结果 所有患者术后恢复良好,追踪结束时10名患者的最大开口度为32~41 mm,平均35.6 mm。自体喙突移植重建髁突解除强直后下颌支高度和下颌体长度均继续生长,但是依然存在生长不足的现象。与初始数据(术后)相比,患侧下颌支高度(随访结束)增加了25.3%(P<0.05),患侧下颌体长度增加了26.1%(P<0.05)。对比患侧与健侧的下颌骨生长率,患侧下颌支高度增长量与健侧相比少47.1%(P<0.05),患侧下颌体长度的增长量与健侧相比少27.2% (P<0.05)。结论 自体喙突移植重建下颌骨髁突治疗儿童颞下颌关节强直后,患侧下颌骨可继续生长,但依然会存在生长不足的现象。在颞下颌关节强直治疗完成后,相比于健侧,患侧的生长率是减小的。

    下颌牙列缺失固定种植修复的颌学研究
    于文倩,李晓茜,马丽,马晓妮,徐欣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2020, 38(1):  30-36.  doi:10.7518/hxkq.2020.01.006
    摘要 ( 1159 )   HTML ( 103 )   PDF (7572KB) ( 1032 )   收藏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下颌牙列缺失固定种植修复的咬合及肌电特点,为无牙颌固定种植修复的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60例下颌牙列缺失固定种植修复的患者,其中A组上颌为固定种植修复,B组上颌为天然牙列,C组上颌为可摘局部义齿,每组20例患者。使用T-scan记录4种颌位的咬合特点,采用肌电仪记录静息状态及牙尖交错位最大紧咬时颞肌前束和咬肌的电位变化,探讨咬合与肌电之间的联系。结果 咬合分析结果:C组的咬合接触时间、最大咬合力时左右侧咬合力平衡度及咬合力中心左右向偏移度、咬合力中心位移、前伸颌及侧方颌的咬合分离时间均大于A、B两组(P<0.05),3组最大咬合力时咬合力中心前后向偏移度及前牙区咬合力百分比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肌电分析结果:C组的静息状态下肌电幅值、牙尖交错位最大紧咬时咀嚼肌不对称指数大于A、B两组(P<0.05),A、B组的牙尖交错位最大紧咬时肌电幅值大于C组(P<0.05)。结论 在下颌牙列缺失固定种植修复中,当上颌为可摘局部义齿时,咬合不稳定程度及咬合力中心偏移大于上颌为固定种植修复和天然牙列的患者。咬合与肌电息息相关,上颌可摘局部义齿可造成肌电活动增加,降低咀嚼肌的潜力,双侧肌电的不对称与咬合不平衡有关。

    面神经中段解剖法在区域性腮腺切除术中的应用
    李浩,吴坡,蒋佶,赵潇黎,郑维银,羊书勇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2020, 38(1):  37-41.  doi:10.7518/hxkq.2020.01.007
    摘要 ( 730 )   HTML ( 34 )   PDF (5519KB) ( 321 )   收藏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提出经腮腺实质内面神经中段解剖法并评价其在区域性腮腺切除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回顾性统计了自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行腮腺良性肿瘤手术患者136例,按照面神经解剖方法分类,分为顺行总干解剖法(顺行组,70例)、逆行分支解剖法(逆行组,34例)、实质内中段解剖法(中段组,32例),比较3组的手术时间,面神经损伤和耳垂感觉状况,涎瘘、Frey’s综合征发生率,并进行美学评价。结果 中段组手术时间较其他两组明显缩短(P<0.05);中段组术后未出现涎瘘患者,顺行组涎瘘发生的比例较高(9例,12.9%)(P<0.05);中段组和顺行组术后面神经损伤率均较低(顺行组3例,4.3%;中段组1例,3.1%),逆行组面神经损伤比例偏高(7例,20.6%)(P<0.05);中段组和逆行组均未出现耳垂感觉减退情况,而顺行组出现比例较高(12例,17.1%)(P<0.05);术后中段组及顺行组患者对术后面部外形比较满意,而逆行组对美观评价一般(P<0.05)。结论 面神经中段解剖法在技术上是可以实行的,在腮腺良性肿瘤的区域性切除术中,可以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重庆市12~15岁中学生口腔健康知识、态度、行为的问卷调查分析
    邓力,杨正艳,蔡婷,李月恒,吕晓燕,丁贤彬,周智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2020, 38(1):  42-47.  doi:10.7518/hxkq.2020.01.008
    摘要 ( 818 )   HTML ( 50 )   PDF (5560KB) ( 623 )   收藏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对重庆市12~15岁中学生口腔健康知识、态度、行为等情况进行抽样调查并分析,为有针对性地对中学生开展口腔健康指导计划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多阶段分层抽样的方法抽取重庆市4个区县(主城区和郊区各2个)12~15岁4个年龄组中学生,通过问卷方式调查其口腔健康知识、态度及行为等方面的情况。全部数据使用Epidata双录入,使用SPSS 21.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共计回收有效问卷3 902份,有良好刷牙习惯的比例为39.7%(1 548人),平均口腔健康知识正确率为58.9%,平均口腔健康正性态度为88.6%,有就医经历的中学生为54.5%(2 127人),在学校接受过口腔健康教育的为17.5%(681人)。刷牙习惯存在性别和地区性的差异。结论 重庆市12~15岁中学生口腔健康知识知晓情况和口腔卫生行为有待提高,应加强针对中学生的口腔健康教育和口腔健康行为指导,并加强远郊和农村地区的口腔健康教育工作。

    5岁以下腭裂患儿术后腭咽闭合功能变化规律的研究
    尹恒,黄汉尧,郭春丽,王希,石冰,李精韬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2020, 38(1):  48-53.  doi:10.7518/hxkq.2020.01.009
    摘要 ( 627 )   HTML ( 21 )   PDF (5900KB) ( 292 )   收藏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低龄腭裂患儿术后腭咽闭合功能恢复规律,及与年龄、腭裂类型和不同复诊时间等因素的相关关系。方法 本研究纳入有2次以上复诊记录的5岁以下腭裂患者,回顾其术后腭咽闭合功能的连续性评估结果,分别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检验,分析术后腭咽闭合功能变化的规律及影响因素。结果 共纳入165例患者,其中31例患者出现前后腭咽闭合功能不一致,即初次复诊判定为腭咽闭合不全(VPI)而在二次复诊转为腭咽闭合完全(VPC),占总数18.79%;134例患者前后复诊腭咽闭合功能一致。腭咽闭合功能前后一致的患者平均年龄显著小于不一致的患者。手术年龄越小,在初次复诊时,患者的腭咽闭合功能更容易达到稳定。患者在术后15、28、40个月时,腭咽闭合功能达到稳定的比例为80%、90%、95%。结论 腭裂术后腭咽闭合功能的恢复是一个动态过程,早期的VPI可能发展为VPC,但VPC不会再转变为VPI。复诊时间是腭咽闭合功能评估结果前后一致性最重要的相关因素,选择合适的复诊时间,有利于获得稳定准确的腭咽闭合功能评估结果。

    下颌咀嚼运动与夜磨牙症特征相关性的初步探究
    曾筱,王永,董强,马敏先,刘琴,谭建国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2020, 38(1):  54-58.  doi:10.7518/hxkq.2020.01.010
    摘要 ( 746 )   HTML ( 38 )   PDF (5492KB) ( 790 )   收藏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夜磨牙症各临床诊断标准和睡眠时下颌咀嚼运动发生频率的相互关系。方法 运用视频多导睡眠监测方法,对20例健康成人,具有至少以下一项临床症状和体征且诊断为夜磨牙症的实验参与者进行记录:1)有牙齿频繁磨耗的报告;2)至少有3颗牙的咬合面有牙齿磨损与牙本质暴露;3)早晨咀嚼肌症状;4)咬肌肥大。对咀嚼肌节律性运动(RMMA)和孤立强直性咀嚼肌收缩发作事件进行评分。将这些变量与临床症状和体征存在的相关性进行比较。对孤立下颌强直运动发作的患者和RMMA受试者的颞下颌关节紊乱病(TMD)发生率进行调查。结果 20例受试者中,RMMA事件发作的频率为(5.8±3.1)次·h-1,孤立强直性发作的频率为(2.1±0.9)次·h-1。室友报告有磨牙体征的RMMA事件显著高于磨牙体征者(P<0.05);牙齿磨耗者的RMMA事件显著高于无牙齿磨耗者(P<0.05)。但是,RMMA事件的发生与早晨咀嚼肌症状或咬肌肥大之间无差异。RMMA发生者的TMD发生率显著高于孤立下颌强直运动发作者。结论 常用于诊断夜磨牙症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可体现在睡眠期间不同的临床和生理方面的下颌运动,即在睡眠期间RMMA可反映牙齿磨耗的发生,而且TMD的发生风险更大。

    系统评价专栏
    干细胞局部应用对缺损面神经再生效果的系统评价
    赵丹,李月恒,杨正艳,蔡婷,吴晓艳,夏雨,周智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2020, 38(1):  59-68.  doi:10.7518/hxkq.2020.01.011
    摘要 ( 755 )   HTML ( 24 )   PDF (10564KB) ( 418 )   收藏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系统评价干细胞对面神经缺损的修复效果。方法 在Pubmed、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Embase、Scopus及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检索关于评价干细胞对动物面神经再生效果的所有原始研究,2名专业人员独立完成文献筛选、数据提取及偏倚风险评估。使用RevMan 5.3软件及随机效应模型进行统计分析,分析结果以均数差(MD)及95%可信区间(CI)的形式呈现。对面神经的功能性评估(胡须运动评分、面瘫评分)及组织学评估(有髓纤维密度、纤维直径、髓鞘厚度、G比值)结果进行Meta分析。结果 从6个数据库共检索出4 614篇文献,15篇被纳入了Meta分析。干细胞组的胡须运动评分、面瘫评分、有髓纤维密度、髓鞘厚度均高于非干细胞组(P<0.05),G比值小于非干细胞组(P=0.001),纤维直径二者无统计学差异(P=0.08)。结论 干细胞具有促进面神经再生的潜能。

    骨支抗装置与上颌面具前牵引装置治疗青少年骨性Ⅲ类错颌畸形疗效比较的Meta分析
    石慧,葛红珊,陈露祎,李志华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2020, 38(1):  69-74.  doi:10.7518/hxkq.2020.01.012
    摘要 ( 759 )   HTML ( 57 )   PDF (5478KB) ( 615 )   收藏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对骨支抗装置与上颌面具前牵引装置治疗青少年骨性Ⅲ类错颌畸形的临床效果进行系统评价。方法 检索Cochrane Library、PubMed、EmBase、CNKI、万方等数据库,查找种植支抗装置与上颌面具前牵引装置治疗青少年骨性Ⅲ类错颌临床效果的文献,对文献进行筛选、提取资料及质量评价。应用RevMan 5.3软件进行统计,对2种方法治疗前后SNA、SNB、ANB、ANS-Me、Wits和U1-PP的变化值进行Meta分析。结果 研究最终纳入7篇文献,其中3篇随机对照试验,4篇非随机对照试验,共纳入264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骨支抗治疗组较上颌面具前牵引组SNA变化值增加,ANS-Me、Wits、U1-PP变化值减小(P<0.05),SNB、ANB变化值2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骨支抗装置与上颌面具前牵引装置治疗青少年骨性Ⅲ类错颌相比,可以增加上颌骨的前移量,并较好地控制上颌前牙的唇倾度,但结果仍然需要更多的高质量随机对照试验进行验证。

    综述
    自修复高分子材料在牙科领域的应用
    王晓曦,姚烁,周传健,吴峻岭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2020, 38(1):  75-79.  doi:10.7518/hxkq.2020.01.013
    摘要 ( 892 )   HTML ( 63 )   PDF (5741KB) ( 728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有效克服高分子材料基体在各种因素作用下产生的微裂纹,延长使用寿命,合成具有自修复功能的材料成为近年来研究的热点,而基于微胶囊模型的外援型自修复高分子材料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类型,并在牙科领域得到初步应用。本文从自修复高分子材料的定义与分类、微胶囊自修复材料的合成、自修复效果的评估、自修复材料在牙科领域的应用等方面进行了简要综述,并对牙科自修复高分子材料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槟榔与细胞内活性氧及自噬的关系
    许智,吕逢源,姜二辉,赵小平,尚政军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2020, 38(1):  80-85.  doi:10.7518/hxkq.2020.01.014
    摘要 ( 806 )   HTML ( 55 )   PDF (7095KB) ( 673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槟榔作为一级致癌物,其与口腔癌的关系受到广泛关注。活性氧(ROS)及自噬水平与肿瘤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研究发现槟榔可诱发细胞内ROS及自噬水平变化。本文结合相关研究进展,对槟榔、细胞内ROS以及自噬之间的关系进行综述。

    上颌后牙游离端应用倾斜种植的研究进展
    辛禧瑞,蔡青,汪汉池,周延民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2020, 38(1):  86-89.  doi:10.7518/hxkq.2020.01.015
    摘要 ( 675 )   HTML ( 29 )   PDF (4390KB) ( 595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上颌后牙区垂直骨量不足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情况,目前针对上颌后牙区骨量不足,临床上主要通过上颌窦底提升进行植骨的方法解决。近年来出现的倾斜种植,相对于传统轴向种植,可以避免植骨,减少并发症,缩短治疗周期,降低患者的治疗成本,在临床逐渐得到推广。本文就上颌后牙游离端倾斜种植的概念、生物力学和临床评价及数字化趋势等作一综述。

    机器人在口腔医学中的应用进展
    刘丹丹,赵文迪,牛菊,李迪,周泽瑛,张静月,刘晓秋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2020, 38(1):  90-94.  doi:10.7518/hxkq.2020.01.016
    摘要 ( 1079 )   HTML ( 119 )   PDF (4925KB) ( 1158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随着工业机器人技术的发展,机器人已进入医学领域,为众多医疗应用开发新型机器人,已成为全球机器人领域重要的研究方向。在口腔医学中,机器人已经应用于修复、正畸、种植、牙体牙髓以及口腔外科等领域中。本文主要从以上5个方面介绍了机器人在口腔医学中的应用进展。

    数字化导板在口腔种植中的研究进展
    王晓华,刘艾芃,邓文正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2020, 38(1):  95-100.  doi:10.7518/hxkq.2020.01.017
    摘要 ( 2137 )   HTML ( 309 )   PDF (6732KB) ( 2438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牙种植是修复缺失牙齿的主要方法之一。精确的植入位置是实现功能性和美观性修复的基础。数字化导板可将术前规划的虚拟种植体位置精确地转移到实际种植手术部位,是实现最佳种植的重要载体。本研究对数字化导板的发展与制作、分类、优缺点、精确性影响因素等进行阐述,以期提高种植手术的精确性。

    病例报告
    单端全瓷树脂粘接桥在青少年正畸后缺失切牙间隙保持中的应用1例
    刘冠邑,杨丽媛,郭泾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2020, 38(1):  101-103.  doi:10.7518/hxkq.2020.01.018
    摘要 ( 882 )   HTML ( 39 )   PDF (3337KB) ( 564 )   收藏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文报道1例右下侧切牙缺失的正畸后青少年病例,利用右下尖牙为基牙,以单端全瓷树脂粘接桥恢复牙列完整,保持缺牙间隙并恢复功能与美观。

    遗传性牙龈纤维瘤病一家族三代1例
    贺秀芳,许春姣,田地,王苗苗,张文瑞,郭怡婷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2020, 38(1):  104-107.  doi:10.7518/hxkq.2020.01.019
    摘要 ( 922 )   HTML ( 42 )   PDF (4659KB) ( 500 )   收藏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遗传性牙龈纤维瘤病是一种罕见的家族遗传性疾病,以牙龈组织缓慢、渐进性增生为主要特征。本文对1例遗传性牙龈纤维瘤病家族进行报道及文献回顾。

    临床技术改进
    一种实测实量引导植入位点的精准牙种植技术
    贾璐铭,贺锦秀,卢嘉仪,余萍,郭家,范琳,刘春煦,于海洋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2020, 38(1):  108-113.  doi:10.7518/hxkq.2020.01.020
    摘要 ( 2106 )   HTML ( 281 )   PDF (8118KB) ( 2130 )   收藏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正确的植入位点对于种植修复的长期稳定有效十分重要,为提高植入的精准度,临床上越来越多地使用外科导板、手术导航等来控制位点,引导种植体的植入。但是一方面由于这类数字化手段存在过程繁琐、费用较高等问题,大量的病例仍然是由自由手植入的;另一方面,在术前、术中、术后缺乏快速实用的实测位点的方法,不少病例只有术后锥形束CT检查时才发现位点不良,改正位点的代价不小。本文介绍一种适用于各类种植系统的全程植入位点的实测方法及其引导的精准植入技术。本技术由实测尺子引导,包括测量尺和术中定位尺两部分。术前使用测量尺测量术区三维空间,根据实测数据结合锥形束CT数据进行种植方案和数量引导设计,术中用实测尺子引导全程种植,兼顾实测核查。这种方法实现了植入手术从术前空间分析、术中精准植入引导及术后位点实测评价的全程可量化,可全程及时调整位点,提高了植入精度,是一项适宜推广的牙种植实用技术。